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你的生活糟糕嗎?你願意重新來過自己的生命嗎?

希望之瀾在《如果生命可以重新來過》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懦弱、消極的小女孩呂蒙由於命運和性格,失去了一切,命運眷顧了她,他遇到了包容她的呂蒙,一次車禍讓他們都得到了重生。再次相遇的那天,他們深深感受到了命運的眷顧。在共同努力下,他們彌補了前生的缺憾,一起幸福地成長。這滿足了人們對生命重新選擇和安排的完美設想。

生命只是一次重新選擇,就能重新過好嗎?

電影《脫胎換骨》解答過這個問題。

主角託尼重生後,過了自己理想的生活,一次回到家中,問了成為“寡婦”的妻子。當詢問妻子對自己的評價時,妻子說了一些有意義的話:“他總是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但在實現目標後變得更加困惑。”

導演弗蘭肯海默的態度很明確:你無法擺脫真實的自我,所有關於重生的誘惑都是徒勞的。

生命的重生在不同作者的不同的理想塑造中呈現出來截然不同的效果,重生的生能否像預演的那樣綻放出理想的生命之花?

重讀《生命不息》,幫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重視生命的體悟,每個人生命價值不一樣。

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生命不息


在這本書中,凱特·阿特金森一次又一次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厄蘇拉的生命得不同週期,不斷重複著她的生活,如果犯了錯誤,將重新開始生命。

最後闡述了重要的人性思考:人性存在的最明亮和最醜陋的面目,即使在最黑暗和淒涼的時刻,仍然有著溫暖的存在。

人性的溫暖是重生的必要和首要的意義。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逆旅執行,我們會經歷人性至暗的時刻,也會體味到人性的光輝,更多的時候,感受的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自知。

但要活出生命的精彩,要不斷體悟生命的皺褶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斷守護好這份溫情,生命才能綻放炫亮之花。

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生命之旅要完成自我分裂思想的統一

從呱呱墜地到行走社會,每個人都會走向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在這過程中,人的思想和靈魂會遭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認知和思想抉擇。

不管是前進還是徘徊乃至後退,人的思想都會遭受思想的鍛造和錘鍊。有些人完成了思想和格局的更新,走向了更強大;有些人活在了自我的侷限和視野裡徘徊不前。

最重要的是完成處於一次次自我分裂階段的思想統一,生命的質量才能走向另一個高度。

《生命不息》就很好地闡述了這個道理:

在她的新生活之後,厄蘇拉的重生經歷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但她所居住的家庭,包括鄰居在內的親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從未改變。

冬天獨自一人退縮的厄蘇拉從她的狐狸角妹妹那裡收到了禮物。在夜幕降臨之前被她父親叫回來。善良而可愛的泰迪說“我喜歡原始的厄蘇拉”,併成功撫慰了她的靈魂。在厄蘇拉的許多人生歷程中,厄蘇拉一直在人生一直在向前變化著,儘管她的生活隨時都可能結束,但她一直在前進,在感情的圍攻下成長。

每次一感情上的困頓,時代環境的變遷都令厄蘇拉在紛亂的思維裡感到痛苦,她小心謹慎地前行著,努力找出心理上的一條出路,完成分裂自我的統一。

最後厄蘇拉能一次次統一自我的思想,促成人生境遇的一次次變化,將人生的厚度和質量也推向了一個個不同的高度。

啟示:在生活中,面對事物的變化,我們要改變自己,適應真實的生活。在這適應過程中,痛楚的舊的思維中會亮出一道光,緊緊地抓住它,完成思維的更迭,獲得思想的發展和平和,想象的飽滿圓潤,會促進我們更好地受教與前行。

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重視生命的體悟教育,歷練生命的厚度

《生命不息》中厄蘇拉出生窒息而亡,在那之後,她似乎陷入了時間的束縛。她4歲時溺水,5歲時摔倒在屋頂上,8歲時四次感染西班牙流感,22歲時被家暴, 30歲時,她被倫敦轟炸奪去了生命,她一直垂死、重生。

凱特·阿特金森通過這樣的曲線和多個角度展示了厄蘇拉生命的不同歷練。

初讀此書,對厄蘇拉更多的是同情。

再讀此書,對厄蘇拉生出的是理解。

反覆讀此書,感受到的是厄蘇拉的良知。

厄蘇拉不斷地輪迴,也不斷追求和成長,情感的飽滿,家庭的發展,時代的不同緯度都指向了作者著力表述生命的哲思:

生命要不斷體悟,活出自己的良知。

《孟子·盡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古代偉大教育家孟子就提出了要遵從良知,遵從內心的道理而活,拋卻唯心論的觀點,於當今的社會還是有充分的教育借鑑意義。

良心能使我們有著良好的生活狀態,併為我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後的歲月中,陪伴孩子和家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無論面對什麼曲折,直面它,用內心的那份善意做好本分,履行職責:

人生逆旅中,體悟良知;

在良知的餘生中涵養心靈;

做最真正的自己,克自向善而為;

歷練出生命的厚度。

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生命的價值無關大小,存在本身即意義

厄蘇拉一次次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凸顯了生命的價值,它無關生命的歷程,每個生命的循壞,都彰顯了不一樣的生命光輝和意義。凱特·阿特金為此在書中描述了厄蘇拉不同的人生境地中的生命價值。

如果可以保護她,自己願意餘生永遠在刀尖上行走;如果能拯救她,她願在地獄的烈火中煎熬;如果她能夠浮起,她願在最深的河底溺水身亡。

比如刻畫厄蘇拉對女兒弗裡妲致死守護的橋段,這彰顯了母性的本能和光輝。

生命從來不缺少偉大的令全人類動容的場景,但更多的是內化在平凡老百姓生活歷程中的柴米油鹽的點點滴滴,時光是溫情而和煦的。它不會評論哪個人的生命偉大,更不會評論哪個人的生命卑微。它只是告訴你,一切存在的生命歷程都是有意義的,無關價值大小。

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王守仁


在《傳習錄》(第三卷,第七章)中,講述了這樣的事情:

有一個叫薛侃的學生,向王陽明詢問善惡。先生舉了一個例子,當人們種花時,花會生長,但同時雜草也會生長。在普通百姓看來,花是我們所謂的好物,草是壞物。

但是,實際上,從某種角度看,花草是種花的產物,裡面沒有善惡。這僅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將他物注入喜歡和不喜歡的概念。

因此,我們應該允許和容忍草的存在不是草的生長方式。

現實社會中,我們對人生的價值感悟無需宏達,對孩子的教育中,告訴孩子:

生命的價值無關大小,存在本身即意義,我們於人生長途中過好每分每秒就是價值實現的過程。

再讀《生命不息》,解析生命體悟教育的內涵


總結

《生命不息》告訴我們:生命之旅首先要完成不斷銳變的思想的統一,這關乎到生命的歷程的完整。

有了不斷的分裂思想的統一,才能在人生各個階段歷練生命的質量。可是,這還遠遠不夠。

重視生命的體悟,致良知,才能歷練生命的厚度。

與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更要朝著致良知的體悟教導孩子,感化身邊的人。

最後,它還闡述了一個深刻的主旨:不要把生命的歷程和價值拔的過分的宏達和高深,生命的存在本身即彰顯了意義,生命的精彩在於把瑣屑的細微人生橋段過得飽滿。

“這是一條蛇,銜著自己的尾巴。”他滿意地點點頭,對西爾維說:“它象徵著宇宙的無限循環。線性時間只是一種構想,實際上萬物流轉,沒有過去未來,只有現在。

最後借用原著中的話收篇:萬物流轉,沒有過去未來,把握好現在。


全篇完,我是 ,堅持科教輸出。歡迎關注,一起探討科學實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