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黨徽在社區群眾那裡閃亮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接到市直機關黨員幹部下沉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後,劉漢平當即向茅箭區二堰街辦高校園社區報到,並於2月7日一大早趕到南泥灣小區值守,從此一頭扎進疫情防控工作中……時至今日,十堰市仲裁委下沉黨員幹部劉漢平同志已經連續奮戰抗擊一線31天,詮釋了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在非常時期的特殊貢獻。

病毒肆虐時毅然接過組織重託

隨著十堰徵集令的召喚,市直機關黨員幹部迅速集合。居住在北京路錦繡翰林小區的黨員人數相對較多,茅箭區二堰街辦高校園社區遂於2月8決定組建錦繡翰林下沉黨員臨時黨支部。經過大家集體醞釀推薦後,高校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官玉娥立即電詢劉漢平是否願意在該支部牽頭負責?從大年三十夜裡十堰實行道路封閉後,劉漢平就一直呆在家裡琢磨疫情變化態勢,他當時心裡非常清楚,十堰新冠肺炎疫情正處在暴發蔓延之際。但面對組織的信賴和重託,劉漢平只覺一股莫名的激動湧上心頭,隨口應承“請官書記放心,堅決服從並完成任務。”

接下任務後,他立馬著手研究防控工作。當時,高校園社區分給錦繡翰林黨支部的值守勸返點有南泥灣小區、陳家窪居民點、錦繡翰林小區、創盛源小區,另加一個壽康超市,而僅是錦繡翰林小區就有992戶,黨員起初只有31人。面對點位多人員少的困境,劉漢平積極發出倡議,很快動員了像市檔案館鬍子珺等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向組織靠攏,主動報名參與志願服務,解決了一段時間的燃眉之急,確保了每個點位有人值守,從未出現斷崗。

志願服務在2月上旬和中旬時,最艱難的要數防護物資嚴重短缺。那段時間內,看著隊員們每天在寒冷中通常要苦守四個小時甚至更長,而社區連最普通的口罩都朝不保夕,更別說防護鏡、防護服了。劉漢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做得最多的就是跟志願團隊不斷打氣鼓勁,並做到“兩手抓”,一手抓在本市多渠道“化緣”,一手抓向外地親朋好友“求助”,幫助大家有效補充防護物資,他還把家裡口罩儲備全部掏空,攢著勁與30多名隊員一道抗過了最難熬的時間,終於盼到2月下旬防護物資的有效緩解。

率先在所處社區裡推行“兩項制度”

在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開後,劉漢平所負責的臨時黨支部的黨員隊伍迅速擴大,但志願隊員心裡都沒底,誰也不知道防控需要多久,也不知道防控措施該嚴到什麼程度。但憑著曾經為縣政法委綜合治理專幹的5年工作經歷,劉漢平同志在高校園社區首先提出要落實“兩項制度”,即值守勸導志願者的簽到制度、居民體溫等健康信息的摸排包保責任制度,並於2月10日在錦繡翰林黨支部正式實施。

“志願者簽到制度”,就是按照“定崗—定責—定人”的三定原則,將每位黨員的職責相對固定下來,督促做到按時簽到、簽退,做到志願服務痕跡化管理。若某位隊員臨時接到其他工作任務,要提前履行請假手續,啟動AB崗,空缺崗位由機動隊員頂上,確保值守防控無死角,始終不斷崗。在2月11日到22日那段時間內,因為志願者人員每天變化很大,既有新人來報到,又有老隊員不時被抽去做突擊隊員,還不停有人要隨時回單位值班,所以每天晚上排次日值班就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劉漢平就一一反覆詢問,不斷叮囑,直到把每個點位都落實到人才放心下來。同時,家裡又沒配置電腦打印設備,劉漢平就每天堅持來回走一個半小時,到單位去排列和打印值班表,然後分發給每個人,之後還要到各個崗位上收集當天值班表,登錄和上報各類突發情況……等一切做完,往往就是夜裡十一點多了。

“居民健康監測包保責任制”,就是將轄內各個單元樓、各個樓層,都逐一實行包保責任制,並落實人頭,且明確要求志願隊員要一包到底,出現紕漏責任倒查。每一位志願者負責小區五個樓層20戶居民的健康監測和信息登記,通過入戶摸排、電話督查、建立小微信群、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適時動態掌握全體居民有無發熱、咳嗽、胸悶、咽乾、呼吸不暢、腹瀉等不適症狀,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值得一提的是,錦繡翰林黨支部所防控的1000多戶,在過去的20多天內,始終保持精準填寫每家每人的準確體溫,而不是簡單的填寫一個“正常”而了事。這一繁重工作量的背後,少不了大家的起初不理解和一些抱怨,但靠著一股持之以恆的堅持,終於在居民中形成了按時測量體溫、定時上報體溫的習慣,傾注著劉漢平同志的精細管理和負責任態度。

開展值守勸導工作以來,下沉黨員幹部迅速進入角色,想點子,出實招,防疫陣地的各項工作始終有條不紊,還不斷有創新。如市動物衛生監督所胡彬在小區大門口的進出通道上用地毯和84消毒液自制了一塊消毒墊,對進出小區人員鞋底的病毒進行有效消殺,大夥群眾好評。在防控工作後期,受到臨時黨支部倡議的志願服務精神感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請纓參加志願服務,在2月24日,錦繡翰林臨時黨支部所屬到崗志願者(含非黨員)達到70餘人,小區裡“我服務,我光榮”的雷鋒精神被徹底喚醒。

甘為志願服務傾心保障住戶生活

在記者走訪劉漢平時,他談到“我們志願者都是極其平凡的人,因為我們幹著極其平常的稀鬆小事兒;但我們又極不平庸,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把最稀鬆的小事幹到最好。”在他身上,折射出一名普通黨員在關鍵時期的獨特力量,那是一種既要當好“守門員”、“信息員”,又要做好“宣傳員”、“服務員”的良好願望。

在疫情初期,劉漢平同志敏銳意識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要比2014年的“非典”形勢嚴峻。他主動向仲裁委領導請戰後,組織了本市一批骨幹仲裁員在短短5天時間內就精心編寫了《十堰仲裁委抗疫志願者法律讀本》(2月12日正式面向全市推出),對將會涉及疫情防控工作的9類36種刑事犯罪、40個勞動法律問題,及合同履行和違約問題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法律指引。

在全市疫情防控進一步收緊,從嚴封控的時候,錦繡翰林臨時黨支部精心選配樓棟長,創設樓長治理新模式。為有效實施樓棟封閉管理,每個樓棟均推選出了1名樓棟長,帶領所屬樓棟的N個包保隊員,在黨支部統一安排部署下每日入戶測量體溫,及樓下值守勸返,有效阻止了人員流動。

為讓各住戶安心居家不下樓,消除樓棟封閉管理帶來的心理恐慌,劉漢平號召志願隊員加大防疫知識和政策宣傳工作。他本人將全市在疫情期間所發的41個通告齊齊收集在桌面上,前後對照學習,記住每個通告主旨內容,不斷通過手機向門崗人員傳達和交流,確保把崗值守人員準確勸返或放行,實現了小區大門值守把關“零錯誤”。

因錦繡翰林七單元出現一例“確診”,該樓棟依規被封鎖。在被封樓的15天內,劉漢平同志可謂是一個完美主義追求者,除嚴格執行“131”制度(即每一戶每三天購一次物資)外,他總是勸導志願者儘量為業主多做一點,食材和果蔬一定是要及時送到每家門口,敲開門後當即離開的,嚴格做到熱情但無接觸服務。對於每次入戶排查工作,他總是帶頭一絲不苟消毒並穿上防護服後,才上門。同時,他自己花錢購買了一批體溫計,免費送給缺少體溫計的25個家庭,使該樓棟較早實現家家必有體溫計。

疫情防控後期,錦繡翰林小區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嚴控人員隨意出入樓棟。由於該小區尚未成立業主委員會,臨時黨支部就義不容辭挑起了為上千戶居民提供生活保障的擔子。為照顧到每一家,劉漢平同志帶領下沉黨員深入摸排每一戶的人員狀況和生活難題,並分門別類精準施策,個別問題單獨解決,做到了服務“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光是配送菜品的服務商,該小區就固定了6家供應商,盡心為小區住戶周到服務。當劉漢平在巡查中瞭解到物業公司有個人會理髮時,他馬上動員那個師傅免費為大家理髮,解決了大家一個月無法理發的窘迫。

在回顧過去的一個月時,劉漢平輕聲說道,“真沒想到疫情會持續這麼久,31天中從早到晚只幹了防控這麼一件事兒,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一點除了要時時接電話,做好上傳下達之外,還需要不停地盯手機,生怕微信裡漏掉某個通知而貽誤防控,或者漏掉某個同志的來信詢問。”

让党徽在社区群众那里闪亮

(劉漢平在小區值守、在送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