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等人发表Nature,在琥珀中发现世界上最小的恐龙,有哪些意义?

DALONG1111


很简单,就现象而言,一切存在,都是一个条件适配的存在,并没有一个绝对性的消失。人类“眼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适配条件合适了,所以眼见,身触,耳听,鼻嗅才有了“存在”的感知。那么,条件不适配了,难道就不存在了吗?答:当然不是。

至于在琥珀中发现最小的恐龙,这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人,有出生态,婴儿态,少年态,青壮年态乃止老人态,恐龙当然也有了,一切生物自身都有不同的生理状态。那么,问题来了,庞大无比的恐龙,怎么可能会缩小在琥珀里面呢?起码恐龙生出来也是体量非常大的呀,不可能那么小的体量呀,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去追溯一下这个琥珀的成型历程吧,你现在所看到的是一个琥珀,很有可能它是一个历久经年的大湖泊或沼泽地,恐龙深陷其中,其体态与这个地方同步缩小,所以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呗,条件因素加上环境因素共同成就了万物的形态。这是常识,没什么特殊的意义,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所有的生物都有这种可能。


北京得明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中国地质大学的邢立达、中科院Jingmai O’Connor、美国洛杉矶县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Luis Chiappe等人在缅甸北部一块琥珀(9900万历史)中,发现一块微笑的像鸟头一样的颅骨,鉴定为鸟类,是全新物种(命名为眼齿鸟)。

因为鸟类是恐龙的一个支系演化过来的,即该眼齿鸟也是迄今为止最校的中生代恐龙。

不过,圈内关于这篇论文的争议不小。

不少古生物学研究者认为这个颅骨可能是蜥蜴,证据不够硬,尤其是论文推断类内容过多,或者说部分证据反而指向与蜥蜴类的特征。


这篇论文能发在Nature的前提就是化石是鸟(广义的恐龙)。一旦质疑成功,不是鸟类头骨的话,论文就只能是个普通发现,发表在Nature就不合适啦。

目前,质疑尚未有结果,也没见到论文的评审意见等,更没有看到作者公开回应。


因此,作为个人的我们不好下定论,毕竟涉及的专业度非常高,堪称“神仙打架”。但是,一篇论文公开发表后有质疑,是合理的,毕竟学术允许质疑方能学术共鸣。

最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下,有不少学者质疑的文章描述极为详细,也提供了不少证据。

⚪ 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