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作為一個87年生人,我對“蘇慧倫很紅”這件事的鮮明記憶,竟然是來自劉若英,在散文集《下樓談戀愛》裡寫的一篇文章——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公司,緊張到連路都不會走。當時的滾石在光復南路的麥當勞樓上,我走上去看到的第一幅畫面是海報上的蘇慧倫躺在地上對著我微笑(《寂寞喧譁》專輯)。另一頭襯著黃色的底貼著兩行斗大的字——“我在滾石,我很重要”。當時我血管裡的液體想必都滾了起來。”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文章還附上一張照片:妝容精緻笑容矜持的蘇慧倫,素面朝天合不攏嘴的劉若英,正一起望向鏡頭。照片下面是奶茶寫的註解:攝於蘇小姐(專輯)簽名會,我是她的歌迷,特意去和偶像見面,而且我一口氣買了五張。


“蘇慧倫是劉若英的偶像”,這讓少年的我印象深刻,多年後,當我開始認真審視、回顧、思考“蘇慧倫”這個名字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的印記時,才發現:


承認吧,我,還有你,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起碼不止一首蘇慧倫。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也許如數家珍,也許一知半解,也許記憶猶新,也許支離破碎,

但我想,一定都不會忘記。


那是電視點播節目裡循環閃現的《就要愛了嗎》專輯封面,是音樂節目常常播放《Happy Hours》MV的古靈精怪,是英文課堂老師拿來對照中英文歌詞的《Lemon Tree》,是雜誌上男生女生們看到都覺得美得很個性的《懶人日記》,是和羽泉合唱《還剩下什麼》時的極致動聽與悽美……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那也是蘇慧倫在華語歌壇的黃金歲月——1990年出道,外形出色、音色甜美的她即以抒情玉女形象為人所知,之後“變身三部曲”定位的怪怪美少女路線,讓她在世紀末風靡一時,合作了諸多頂尖音樂人,積極嘗試多種風格,但進入新世紀後,面臨層出不窮的新人衝擊,她漸漸沉寂,減緩了發片速度。


但這個時候,卻是我對“蘇慧倫的音樂作品”印象深刻的真正開始。


2001年的《戀戀真言》專輯,姚謙作詞的《秋天的海》讓我愛不釋耳,“他選擇離開,也否定了愛,從那一天起,我發現自己,某部分死了,不想有未來……”那麼刻骨疼痛著的歌詞,蘇慧倫以低音和高音交錯詮釋出的感受,彷彿兩個極端的自我正在拉扯,沒有那麼多狗血情緒渲染,卻像大海湧起的浪潮,一層層拍打出不同滋味,不動聲色中有著吞沒一切的快樂與不快樂。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2006年復出的同名專輯,封面她美得清新脫俗,讓讀大學的我驚歎“這才是氧氣美女”,2007年趁熱打鐵再推出《左撇子,旋轉門》,刻意凸顯的都市輕熟女造型卻讓我對“捲毛女司機”滿臉問號,然而就是這兩張沒在華語樂壇掀起太大動靜的唱片,成為我可以反覆循環播放的蘇慧倫作品——《不想想太多》、《我的勇敢我的快樂》、《找到幸福那年》、《失眠特快車》、《Bye Bye Baby》、《左撇子》、《再唱一首歌》、《知了》……這些歌,沒有一首如之前代表作那樣街知巷聞,卻讓我窺見,蘇慧倫不一樣的,無可取代的音樂氣質。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我覺得這時期的蘇慧倫,在事業上依然有野心,風格呈現卻有千帆過盡後的“豁然開朗”,不再有那麼濃重的來自各個製作人的烙印,她的表達愈發自如,用一種清淡而包容狀態,試圖再一次找到“自我表達”和“大眾流行”之間的平衡點。


之後就是13年過去了,在出道屆滿30年的2020年,蘇慧倫推出第16張完整專輯《面面》——許多人對此喜大普奔、激動萬分,也有更年輕的人一頭霧水、表情茫然,只是看到這一連串數字交織在一起,我百感交集。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竟然,已經過去了這麼久?

竟然,她還在這麼用心唱!


所以,那又怎麼樣呢,《面面》是一張無論你是否瞭解“從前的蘇慧倫”,都不耽誤你靠近此刻的蘇慧倫,既能連接起聽眾對華語唱片實體黃金年代的美好回憶,又能清楚感知到她正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新鮮又雋永的與時俱進。


沒有刻意挑戰突破,沒有保守固步自封,《面面》是一張彰顯華語樂壇“高級感”製作水準,又完全貼近大眾情感訴求的榜樣作品,時隔13年發片,蘇慧倫在“變與不變”的命題上,給大家留出了足夠自由的想象空間,就像專輯封面上蹲坐著的她,美貌依然三十年如一日般醒目,更可貴是那種“少女感”似乎從未消失,擺放在地幾個投影儀從不同角度投射出的畫面,卻讓我想起Britney Spears2011年《Hold It Against Me》的MV,也是在不同屏幕畫面出現不同時期的“小甜甜”,最後以幾乎玉石俱焚姿態進行了一場對抗與和解,但蘇慧倫的《面面》沒有那麼強烈的侵略性,也不是一次所謂聲勢浩大“迴歸樂壇”的宣言,這張專輯,更像是放下了一切無謂執念的歌手,用作品和聽眾分享一些掏心窩子的話,這些話不是雞湯,不是發洩,不渴求安慰,不奢望理解,就是一次真實而真誠的袒露,關於“人的不同面向”。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前三首作品,像是一個在固定軌道上游走了太久的人,決定打破慣性的一次狂想與行動,《安和》詞曲來自文藝而尖銳的音樂人HUSH,用一幕幕都市場景變幻的文字,表達內心漸漸躁動不安的喜悅,“人在安和路超商,物色不安分的流浪”,現實和夢幻在這一刻變得模糊不清,只要隨著蘇慧倫輕盈的歌聲,輕快的腳步,在電氣輕搖滾節奏裡肆意擺動,“完成遐想的打卡,看看世界是不是變了樣,告別安逸的日常,容許我任性不想回家”,我們不知道身體是否真的有勇氣拋開一切離開,但靈魂已經不動聲色地開始一場逃亡。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多麼美好的時光,後來和柏油鋪在路上,逼得淚光閃亮亮,勇敢地客死他鄉”,《為你變成他》繼續著這場逃亡,主題卻不再是自由與自我,而是“想要為你變成他,終於變成了想象”。四分衛樂團陳如山譜寫詞曲,陳君豪擔綱製作,蘇慧倫美好而溫潤的聲線唱腔,在戲劇化電影片段音效貫穿中,迅速進入樂隊化英倫搖滾氛圍,散發一種不喧囂卻很鋒利的力量,初聽茫然而無措,越聽就越沉重而心痛——為所愛的人迷失自我,無論身心在何處流浪,那份糾結感還是無處不在,歌詞充滿迷幻而朦朧的短篇小說美感,“我是一部需要對白的喜劇電影,卻不敢對你講”,“你說我劇情寫得不差,很有機會在某個影展得獎”,都不是常規流行歌曲表達,卻在蘇慧倫具備強大包容性詮釋中,多了耐人尋味的解讀。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陳惠婷創作的《永遠的一天》,又是新旅程開啟,因為“下午的雷陣雨躲在屋簷,你跟我一面之緣”,隨之而來“收拾了行李就遠走高飛”——這樣少女心萌動的表達,雖然在蘇慧倫聲線詮釋下不違和,但當我看到“那男神的笑臉迎面而來”這樣的歌詞,還是忍不住錯愕:難道還是逃不開扮嫩路線嗎?


直到2分45秒——“當生活變成過敏原,當感受變成了虛線,沒有人能奪走我我想念的特權,如果我可以拒絕妥協,用一個下午的鬆懈,我要那拿回我填滿,在別人生命的時間,想一些無邊無際 浪漫的無謂”。原來,一切以為真實的發生只是虛無想象,夢幻粉紅色的浪漫泡泡撞到了現實牆壁,只會狠狠粉碎,“永遠的一天”只是“百無聊賴的時間”,然而,誰又規定處在不同年齡和生命階段的我們,不能再擁有不切實際想象的勇氣?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所以,《真面目》變成了專輯在想象與現實間切換的一道分水嶺,“當我和歲月短兵相接,回顧還是該往前,外人看來我的堅決,只是脆弱被藏得妥帖,真面目或許沒人發現,但我也有那一面,多愁善感偶爾崩潰,不負責任地想從前”,這首旋律和編配最接近大眾流行歌的作品,蘇慧倫卻沒有選擇講述情情愛愛,而是將之前那些炙熱幻想轉為冷靜敘述,一層層剝開了內心深處真實心聲,專輯進行到此時,“面面”的主題終於變得立體起來,聽者自然而然地和蘇慧倫一起投入到了傾聽和討論之中,葛大為敘述性的歌詞配合蘇慧倫淡然演繹的口吻,不是抱怨全世界沒人懂得自己,而是“欣賞自己的不完美,這是我生為人的愉悅”。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於是,那個被許多人認為完美的玉女、怪怪美少女、全能藝人、不老神話……在主動面對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後,終於變得自在起來了,無憂無慮地隨著民謠小品《遠行》裡輕快的吉他撩撥,享受著完全放鬆的自我放逐;《氣溫37度的遐想》面對著音色少女感爆棚的蘇慧倫,在我心裡明明擅長用“蘿莉音”示人的魏如萱,唱腔上也調整得更像一個嫵媚的小女人,搭配蘇慧倫清澈到無邪的聲線,展開一場關於和“他”之間曖昧至極的想象,兩個人的合唱沒有那種互相碰撞、一展所長的激烈,倒像是彼此映射出內心此起彼伏的心理波動,在張震嶽暗湧的旋律裡,從羞怯到大方地表達“致慾望的虔誠,致我是個女人”,夠清新,夠性感。


《親愛的全部》是對於過往感情經歷的懷念,我欣賞這首迷幻輕搖滾作品切入角度的細膩——承認吧,分手時候的傷痛與記恨,畢竟會隨著時光濾鏡而漸漸淡漠,反倒是當時在一起最快樂的那些細節,偶爾會從回憶角落裡鮮活地閃現,不用驚慌地迴避,不用放縱地沉溺,因為“親愛的全部,生命中停留的路過的人物,我試著回顧,迷失的,走過的,每一段旅途,不想去在乎,留下什麼敘述……”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蘇慧倫親自執筆作詞《與生俱來的黑》,可以看作是《真面目》的延續,是她再以自我審視角度,對生命的不同面向做出自白,“也不是不想醉,舞步那麼搖擺,只是模糊之後,生命也不是直線啊”,我喜歡這樣的句子,彷彿打破長久以來被認為安全的精緻面具,有一些慌亂,有一些清醒,但終於是鮮活了起來。


艾怡良詞曲的《量力而為》,依然用一個四字成語緩緩鋪陳開人生的畫卷,訴說著“愛像一場煙火,我想我害怕漆黑”,“煙火不曾為了愛人而美,菸灰倒是為了時光紛飛”,“多虧犯錯之前,我們不只量力而為”,鋼琴和絃樂渲染著起伏並不明顯的旋律,蘇慧倫與其說是演唱,更像是在配樂中誦讀著散文詩一樣的歌詞,有一點遺憾,有一點慶幸,沒有清楚的情節發生,卻有更多情緒在湧動。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收尾《你會想念我嗎》,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專輯進行到尾聲,蘇慧倫在毫無保留表達了各種熱烈、清冷、宏大、細微的情緒後,又回到了一個面臨抉擇的起點,甚至她的聲音都變得不再那麼精神抖擻,而是流露出了幾分疲憊,哽咽著一聲聲追問“你會想念我嗎,在我轉身以後,當這世界不存在我,我只是說個如果,你會想念我嗎,在同一片天空,回到現實,好好生活,有時間再回憶我……”


小玲姐製作的這首歌,像是實體唱片黃金年代會誕生的作品,是多麼樸實無華的好聽,一瞬間,我甚至想起了蘇慧倫1990年3月發表的第一張專輯裡,那首我同樣喜歡的《愛我好嗎》,從那個青澀也用力的聲音,到《你會想念我嗎》裡清澈卻淡然的聲音,三十年的時光,竟然就這麼洶湧地發生了,過去了。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她還是沒有變,她已經變了,我們都變了,我們都沒變……而在這麼漫長又短暫,有意也無意陪伴著牽絆著的歲月中,我相信,最重要的是,她還在唱,我們還在聽,就像這張專輯《面面》,是蘇慧倫作為一個女性,一個女歌手,對她本人和她想回饋的聽眾們,一次最私密的內心展示與放飛——從技術層面來說,無論是選擇多位新鮮合作的詞曲作者,與魏如萱合唱,還是陳君豪、黃韻仁、黃韻玲幾位製作人,所呈現的還是那個風格可以多元,但始終在在一個安全範圍,不帶有強烈侵略性的蘇慧倫,她並沒有刻意想要打破什麼固有印象,但是她的溫柔,叛逆,真誠,在這張專輯裡無處不在,包裹著提醒著擁抱著我們,好的音樂,始終是歌手和團隊通過耐心雕琢出的,那份“自我人格”的共鳴與動人。


我很驚喜現在的蘇慧倫,和團隊推出了這樣一張不媚俗,不重複的作品,有和過往的呼應與延續,有對當下的觀察與思考,雖然如今這個樂壇跟她當年所經歷的時代早就不一樣了,雖然曾經在商業上取得過巨大成功,但

是現在的蘇慧倫,透過《面面》表達的,是一種純粹的,獨立的,只和“音樂”本身有關的態度,所以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張對如今音樂行業而言,教科書級別的唱片作品,無關預算、唱功、知名度,關乎的是專業,是走心。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而無論你從生命中哪個階段認識了“蘇慧倫”,就從現在,剝掉玉女、文藝、甜美的糖衣,聆聽一個“沒有變,也不一樣”的蘇慧倫,一點不晚。


反正,承認吧,我,還有你,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起碼不止一首蘇慧倫。


也許如數家珍,也許一知半解,也許記憶猶新,也許支離破碎,

但我想,一定都不會忘記。


蘇慧倫《面面》: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和她,和自己,再一次相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