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則在此時表示“中立”並未參戰,並依靠與參戰國的貸款和貿易大發橫財。

到了1917年4月6日,一直“中立”的美國卻突然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加入協約國集團正式對德宣戰,並派兵前往歐洲參與對德作戰。

本文將從美德兩國之間的矛盾出發,聊聊美國美國為什麼在一戰選擇對德國開戰。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美軍參加一戰的海報

美德兩國的經貿競爭和衝突令兩國關係不斷惡化

187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美德兩國損失慘重:美國鋼鐵、石油產量減少1/4,造船量消減2/3,工業股票價格下跌40%,其中鐵路股票下跌60%,企業破產達47000家,負債總額為12億美元,穀物因為產能過剩和經濟危機導致價格暴跌;德國鋼鐵產量下降18%,機器製造業開工率只有30%,股票價格猛跌50%,穀物價格同樣暴跌。

為解決危機,美國一方面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在1875年頒佈法令將進口關稅稅率提高到40-50%,撤銷對原材料類160種貨物以及茶、咖啡、糖等關稅減免政策;一方面以低價向德國和歐洲市場傾銷商品。

美國的做法解決了自己的危機,卻也損害了德國的利益:德國產品因為高關稅在北美市場毫無競爭力,廉價傾銷的美國產品卻依靠低關稅不斷侵吞德國產品在國際和國內的市場份額。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19世紀德國人在打網球

為保護本國工農業,也為解決危機、增加財政收入,更為報復美國的高關稅和傾銷,1879年以來德國便不斷抵制美國出口的肉類和蔬果製品,利用獸醫檢疫和金屬含量超標等手段多加阻撓;

1879年6月,德國通過新的關稅法案提高關稅進行貿易保護,史稱鐵與黑麥的聯姻;

1880年,德國與美國爆發“豬肉戰爭”,禁止進口美國的碎肉和香腸,又在1883禁止進口一切美國豬肉製品;

1887年,德國將穀物關稅上調到1879年的5倍,並進一步限制牲畜和肉製品進口,美國農產品出口在德國和歐洲大受打擊。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當時德國暢想21世紀的圖畫

作為報復,1890年,美國通過《麥金萊關稅法案》,全面提高進口關稅,擴大貿易保護範圍,將關稅稅率平均提高到49.5%,尤其對上等毛織品、棉花、麻布、呢絨、鋼鐵、玻璃等規定了特別高的關稅。

1894年美國曾短暫將關稅降低到40%,但是到了1897年,美國頒佈《丁格利關稅法令》,再次提高關稅打擊德國製糖業,德國隨即對美國出口的木材設置障礙。

同年,威廉二世多次向歐洲諸國提出以歐洲關稅協定為基礎制定政策對美國實行特殊封鎖;德國卡尼茨伯爵號召歐洲諸國通力合作,反對美國托拉斯;德國民間對美國產品的非議更是不時見諸報端。

進入20世紀後,美德兩國的關稅繼續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繼續相互傾軋:塔夫脫政府於1909年通過《佩恩—奧爾德里奇法案》,規定了美國建國以來的最高關稅率,到威爾遜上臺後才通過《安德伍德-西蒙斯關稅法》降到33%;德國為12-17%;而當時最強大的英國關稅是0。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國工廠

在海外貿易競爭上,德國通過建設領事館、設立商業代理機構訛詐、賄賂當地政府官員,甚至是直接強佔殖民地等手段為德國的海外貿易開路,在對外投資上,德國更加熱衷投資無線電、鐵路與公路等基建項目。

美國則十分擅長利用政治手段為自己謀利,為投資貿易開路。如通過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貿易上享受一體均沾、最惠國待遇、門戶開放;與拉美國家簽訂互惠貿易協定;由美國人擔任利比里亞關稅四國委員會委員長等。

同時美國十分注意在教育、文化上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在利比里亞開設由美國教會建設並管理的利比里亞大學和西非大學;在中國開辦教會學校,退還庚子賠款辦學清華大學、開辦上海聖約翰大學、金陵大學等;

通過種種方式,美國培養了諸多親美人士,在世界各地施加影響力,美國獲得了比德國更多的貿易特權和政治保障。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國的海外貿易拓展

德國辛辛苦苦打江山,美國卻依靠各種特權輕而易舉就獲得與德國同等的權利,這種不平等加劇了德國對美國的不滿。

但美國即便獲得如此多的特權,卻依然被德國壓一頭:1913年德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為13%,美國為11%,又導致美國反過來對德國心存怨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德兩國在經貿上的競爭和衝突愈演愈烈,兩國關係不斷惡化。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美洲被分為南北美

美德爭奪海外利益,關係持續惡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即便並不熱衷於殖民擴張的俾斯麥在國內資本家們的催促下也開始向外擴張殖民地,而在威廉二世上臺之後,開始實施“世界政策”,德國加快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速度。

而美國此時已經完成在北美的擴張,經濟實力急劇膨脹,正在逐步步入帝國主義階段,迫切需要進行海外擴張獲取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美德兩國的海外擴張很快碰撞到了一起。

1886年薩摩亞內戰爆發。為了控制薩摩亞島鏈,德國與英美各自扶持代理人展開戰爭,相互爭奪對方在薩摩亞的財產和種植園甚至是領事館,最終德國先做出讓步,美國成為最大贏家。

1898年美西戰爭中,美國與西班牙在馬尼拉灣展開激戰,遊弋於附近的一支德國海軍小型艦隊曾對美國海軍進行警告射擊,差點擦槍走火釀成戰爭。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國海軍

雙方更大的矛盾在拉美地區。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德國向拉美展開滲透和擴張,並且規模不斷擴大:

經濟上,1881年,德國與拉美的貿易額僅佔德國外貿總額的0.95%,到1913年已達7.6%;1913年拉美進口商品中德國貨佔了16.45%,拉美出口商品中12.2%運往德國,德國在拉美對外貿易中所佔比重僅次於美英。

資本輸出方面,1897年德國在拉美的投資已達26-29.5億馬克,到1904年更達到了48億馬克,佔德國海外投資的1/4。

德國在拉美的經濟擴張還有個目的就是建立殖民地。從80年代開始,德國有目的地在南美購買土地建立居留地,到1900年德國的南美殖民協會已經在南美購買46525公頃的土地來建設居留地,並且出臺政策鼓勵德國人向南美移民,德國出現了向拉美的第一次移民潮。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軍

軍事上,從80年代開始,德國就向拉美國家出售軍火,到1912年,德國軍火商克虜伯公司曾經宣稱,它是52個非德國軍隊的官方供應商,其中包括18支南美國家軍隊。

德國還向拉美諸國派遣軍事顧問、接收拉美的軍事留學生,除了教授使用新式武器,還幫助他們建立現代化的軍隊。

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運作下,到1914年,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維亞的軍隊處在德國的完全影響下,而巴拉圭、烏拉圭、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的軍隊則正在被吸引到德國陣營。

德國在拉美的軍事擴張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加勒比海地區建設軍事基地。當時美國控制著巴拿馬運河,如果在加勒比海有基地,德國的海軍基地一方面可以對巴拿馬運河形成威懾,防止美國利用巴拿馬運河損害德國利益,同時可以就近保護僑民利益;

另一方面,德國海軍可以就此構建一個由威廉夏文、聖托馬斯島、瓜拉巴哥群島、薩摩亞以及膠州灣組成的加煤站大鏈環,從而解決德國海軍遠洋作戰的補給問題,建設一支真正的公海艦隊。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門羅主義

德國在拉美的擴張惹毛了美國。眾所周知美國早就將拉美視為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1823年12月2日還提出“門羅主義”,打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向列強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企圖,並以此為武器加強對拉美的滲透和擴張。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國力大增,美國有了更強的實力來捍衛“門羅主義”,對德國擴張展開反擊。

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在時任國務卿J·G·布萊恩的倡導下,美國與拉美國家在華盛頓召開了第一屆美洲國家會議,併成立“美洲各國商務局”,開創了美國為主導的現代泛美主義運動。

趁著泛美會議的東風,自1891年起,美國分別與巴西、古巴、波多黎各、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和英屬西印度群島等地簽署了貿易協定,從而初步確立了以美國為核心的拉美互惠貿易體系,並嘗試建立“泛美關稅同盟”,加強對拉美地區的控制。

在此後的滲透中,美國通過私人公司兼併、收購以及對大型工程的投資,以此在拉美地區構築大型壟斷組織“康采恩”,然後通過“康采恩”干預當地政治、扶持代理人,從而支持美國政府的外交策略,打造以美國為核心、輻射拉美的霸權。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美國援助拉美

當然僅有經濟和外交是遠遠不夠的,要想保障自己的利益,就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尤其是海軍。美國海軍建設費用因此連年遞增,1890年海軍支出佔聯邦總支出的6.9%,1900年為10.7%,到1914年已經達到19%,主要用於增大艦艇噸位和改善性能,增強海軍實力。

在充足的軍費支持下,美國海軍僅次英德,位列全球第三,在美洲地區則直接超越德國,位列第一。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20世紀初的美國總統羅斯福

強大的海軍有力保證了美國的利益。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期間,德艦摧毀了聖卡洛斯要塞,羅斯福派遣美軍艦隊前往卡拉波拉海域,伺機摧毀德國艦隊,並通過德國大使霍勒本向威廉二世發出警告,迫使德軍撤退。

1905年11月26日,巴西發生“豹號事件”,美國介入,迫使威廉二世道歉並將當事人進行軍事審判。

1906年,第三屆泛美會議在里約熱內盧召開,魯特主持通過了“任何國家不得使用武力向他國索債”的條款,鞏固了美國解決委內瑞拉危機所取得的優勢並且以美國為中心團結了拉美國家,逐步將德國政治勢力趕出了拉美。

即便如此,美德矛盾已然爆發,羅斯福相信“德皇不安分並且詭計多端”,他的國家“軍隊強大,工業發達,富於侵略性,它尊重美國只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它相信我們的海軍力量行之有效。如果它做的過火或者侮辱了我們,我們將會幹仗。”

對德國來說,在拉美的退卻也只是暫時的,一旦德國收拾了歐洲諸國,必將重返拉美,屆時美德雙方必將爆發全面戰爭。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威廉二世

德國失敗的外交,將美國推向對立面

從19世紀末開始,性情魯莽衝動的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除了不斷得罪英法俄等國,還不斷公開挑戰美國的“門羅主義”,不斷重複“南美不關美國人的事”、“為了海軍需要”他“將做任何事情,即便得罪美國人”。

1892-1893年,巴西動亂期間,德國曾直接派遣軍艦進行武裝示威。

1895年3月,當一支美國艦隊在拉圭那停泊時,德皇威廉二世宣稱:“委內瑞拉在門羅宣言的掩蓋下正在從我們手中丟掉,這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必須立即決定,是否希望在南美其他地區扭轉這種趨勢。”

1895年10月,德國外交部宣稱:“門羅宣言沒有成為國際法,歐洲國家不應受其限制,對北美合眾國來說,獲得對該宣言的接受依然是個力量問題。”

1897年,威廉二世除了建議採取以關稅協定為基礎的政策對美國實施大陸封鎖,還試圖拉攏俄法建立“歐洲聯邦”對抗美國,並且命令海軍總參謀部制定了第一個入侵美國的計劃。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國海軍軍官

1899年,美國贏得美西戰爭,控制了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等地,威廉二世又命令海軍總參謀部制定了入侵美國的第二個作戰計劃。

1902-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期間,德國擬定了針對美國的“3號作戰計劃”,目標在於摧毀門羅宣言以及美國在西半球的支配地位,以便德國可以隨意支配在拉美的各項經濟特權,並且負責擬定計劃的海軍中將威廉·布歇瑟爾要求永久佔領卡拉波拉和波多黎各。

1904年,羅斯福發佈了著名的“羅斯福推論”,威廉二世對此表示憤慨:“我絕不同意對門羅主義的這種解釋”。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美國調停日俄戰爭

隨著歐洲局勢愈發緊張,德國與英法俄的矛盾更加激烈,與日本的關係也是日趨緊張。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同時利用美國在遠東牽制日本和英國、打破歐洲乃至遠東的脆弱均勢為德國謀利,德國又試圖與美國改善關係。

1905年美國發出外交照會、調停日俄戰爭之時,德國很快給予贊同和幫助,並在1905年末的豹號事件中向美國妥協退讓;1906年又放棄入侵美國的作戰計劃,以此安撫美國。

不過美國沒有就此買賬,在1906年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德國還是被美國擺了一道,美國利用“四原則”扶法抑德,讓德國陷入被動局面,德國一夜回到解放前,被英法俄完全包圍,不過德國還是表示贊成美國立場。

1906年末,美日矛盾爆發,兩國關係跌入低谷。趁此機會,即便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被美國擺了一道,威廉二世還是主動向羅斯福示好,表示美日一旦開戰,“德國可以將其位於遠東的海軍基地提供給美國使用”。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英日同盟

1907年7月,德國駐華公使雷克斯提出了建立中德美聯盟的構思。

德國的退讓和示好沒有讓美國放鬆對德國的警惕,事實上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當副總統的時候就清楚美國真正應該警惕的國家是德國,即便他當上了美國總統,對德國的警惕依然未減。

而且他清楚,當時日俄關係日俄戰爭結束後反而有所好轉,英日兩國在1905年又簽署第二次《英日同盟條約》,加上英法俄的關係,英法日俄隱隱有走到一起的趨勢。

即便當時日美關係緊張,但英美關係改善已是不爭的事實,何況美國與這些國家的矛盾遠不如德國與這些國家的矛盾來得尖銳。如果美國與德國結盟,那就意味著美國將捲入德國與列強的紛爭,把當時的世界強國得罪個遍。

對美國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將會嚴重損害美國的利益。

因此當時美國對德國的訴求表現得有些消極,只是當時德國對美國主動示好,並且表示願意幫助美國與日本爭奪利益,美國也不好直接拒絕。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西奧多羅斯福

眼看英法日俄越走越近,情況對德國越來越不利,為了迫使美國同意中德美聯盟,威廉二世出了個昏招。1908年7月19日,威廉二世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愚蠢得將正處於保密階段且尚未明朗的中德美聯盟交涉公諸於世。

這下子惹惱了美國。美國本就無意與德國結盟,與德國交涉也只是不想駁了德國面子,如今威廉二世的做法就是想強拉美國結盟,這與美國不承擔任何義務的外交原則明顯相違背。

威廉二世洩露信息不久,在8月12日,羅斯福明確表示反對中德美聯盟,還在1908年11月30日與日本簽署了《魯特-高平協定》,德國拉攏美國的打算完全落空。

可以說德國的一系列操作不僅沒能拉攏美國為自己覓得強援,反倒將美國推向了對立面,英美兩國關係也因為德國而越走越近,儘管沒能達成實質聯盟,但英美關係改善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也意味著一旦英德開戰,美國有很大可能會站在英國一邊。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國潛艇

“齊默爾曼電報”事件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909年3月,西奧多·羅斯福卸任美國總統,德國首相畢洛夫也在1909年7月14日卸任,此後美德兩國的關係趨於平緩,德國將重心完全轉回歐洲,再沒有挑戰美國利益,美國也沒有繼續打壓德國。

不過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一戰爆發後,德國未能迅速擊敗法國,反而陷入陣地戰塹壕戰的泥潭無法自拔,協約國卻利用優勢海軍對同盟國實施“飢餓封鎖”斷絕一切外部援助。

為了報復協約國的封鎖,德國決定部署潛艇對協約國實施潛艇戰,原本目標只是協約國船隻,因為德國擔心如果攻擊中立國船隻尤其是美國船隻會令美國加入協約國。

但是到了1915年年2月,威廉二世得知美國為協約國提供潛艇以及其他軍事裝備之後,在提爾皮茨的壓力下,他同意可以無警告地用魚雷攻擊在戰區航行的商船。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

很快在1915年5月7日,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在愛爾蘭外海被擊沉,在被淹死的1198名乘客中有124名美國公民。

德國此舉立即惹惱了美國,美國對德國發出嚴重警告,迫使德國放棄無限制潛艇戰,而美國的立場也因此有了轉變,輿論導向已經開始協約國傾斜,美國國內“立刻對德國宣戰”的呼籲聲囂日上。

只是美國依然沒有直接參戰,因為在盧西塔尼亞號被擊沉前的5月1日,駐美德國大使館曾經在報紙上刊登聲明,稱任何乘坐懸掛英國旗幟的商船的美國旅客,其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同情德國與反對參戰者會拿此大做文章。

而且此時美國還沒有做好參戰準備,無論是軍事、經濟亦或是輿論,最重要的是國會。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日德蘭海戰

但是到了1916年,凡爾登戰役讓歐洲大陸的戰爭主動權從德國逐漸轉移到協約國手中,日德蘭海戰公海艦隊未能突破英軍海上封鎖,德國的狀況越來越糟糕。為了儘快打敗協約國,德國不顧警告宣佈從1917年2月1日起,無限制潛艇戰正式實施。

德美之間的外交關係幾乎被馬上切斷了,2月3日威爾遜總統在國會發表演講,宣佈斷絕和德國的外交關係。

只是美國此時還是沒有參戰,德國雖重啟無限制潛艇戰,但對潛艇部隊發出嚴格的約束令,儘量避免攻擊美國商船。威爾遜總統也力圖在最後一刻攔住美國參戰的步伐,他在國會演講中提出參戰條件:“除非德國有公開明顯的破壞美國中立的情形。”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齊默爾曼電報,用13040加密系統加密,不過當時英國40號房已經破解了該加密系統

很快德國就給了美國參戰條件。1917年2月22日,英國向美國駐英國大使秘書貝爾提供了一份德國外長齊默爾曼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送的電報,並很快在2月24日給到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手裡。

電報內容為:

1917年1月16日

我們計劃於2月1日開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與此同時,我們將竭力使美國保持中立。

如計劃失敗,我們建議在下列基礎上同墨西哥結盟:協同作戰;共同締結和平。我們將會向墨西哥提供大量資金援助:墨西哥也會重新收復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失去的國土。建議書的細節將由你們草擬。

請務必於得知將會與美國開戰時(把此計劃)以最高機密告知墨國總統,並鼓勵他邀請日本立刻參與此計劃;同時為我們與日本的談判進行斡旋

請轉告墨總統,我們無敵的潛艇部隊的參與將可逼使英國在幾個月內求和。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德國外長齊默爾曼

獲悉電報後美國用了幾天時間確認了電報真實性,威爾遜很憤怒,為了在輿論上為美國參戰造勢,威爾遜在2月27日將電報捅給媒體,引起軒然大波。

不過此時美國依然有人反對參戰,認為電報系偽造的,如果德國矢口否認,美國參戰時間恐怕還會再往後拖延。

然而鬼使神差的是,德國外長齊默爾曼來了一個神助攻。他在一次記者會上說:“和墨西哥聯盟對付美國的情形,只有當美國參戰時候才會發生。”這相當於變相承認齊默爾曼電報的存在,承認德國想跟美國開戰。

這下子美德兩國矛盾就此徹底激化,美國想不參戰都難了。

美德恩仇錄——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會選擇跟德國開戰

1917年4月6日,美國正式對德宣戰

最終美國決定參戰,於是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美國對德國宣戰並且派兵的那一幕。

而美國的參戰也徹底改變了一戰走勢,德國再無回天之力,不得不接受失敗的下場。美國也藉助戰爭消除了德國這個威脅,順帶發了一筆橫財,美德兩國之間的矛盾衝突就此告一段落,此後美德兩國進入了一段長達14年的“羞澀的蜜月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