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选择一款冷兵器作为中国冷兵器的代表,你会选择哪个?

周明燕


这个得分两方面说,一是代表整体,我觉得戈最能代表,想想还有什么比手持长戈的军队方阵更有气势的那。二是个人英雄,我个人比较喜欢枪,因为英雄故事多,尤其是血染征袍透甲红的赵云,还有姜维,罗成,项羽,林冲,杨家将等等


快乐就好153167537


大家好,我是历史爱好者,对历史方面有些自己的看法跟定位,以下是我对问题的分享:

我选择的是唐刀。

唐刀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广义上唐刀指的是所有唐代各式刀的总称,侠义上我们一般指的唐横刀。

陌刀虽然失传已久,但是从各种史料记录我们得知陌刀的巨大杀伤力,陌刀一出,人马俱碎。史料记载陌刀重约十公斤,长八九尺,刀刃长于刀柄,前端尖锐,以劈,刺为主。即便遇到重装骑兵也可以抗衡一二,在唐很多战役里起了决定作用。工艺繁琐,做工复杂,极其珍贵,不允许陪葬,唐末战乱频繁,工艺失传,故而没有陌刀流传下来。

其次是唐横刀,唐横刀传承于汉环首刀,长60~80公分,刀身狭长,穿刺,破甲方面突出,威力俱佳,太刀跟武士刀虽然传承环首刀,但是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唐横刀。

唐刀采用百炼钢技术,先进的包钢工艺,破甲优秀,耐用性强,韧性好不变形,代表了我国冷兵器制作的最佳水平。

以上是我对问题的看法,有什么不足还请指正,喜欢的小伙伴交个朋友一起讨论历史知识吧,谢谢




山人迟暮史海探究


我比较喜欢抢,因为枪不紧,运用起来灵活多变,而且它的尖锐性比较强。往往一枪刺下去就可以伤及敌人的内脏。这种创面小,但是伤害大的特有作用,只有枪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枪是过去的时候,与敌人身上的接触面积小,接触面积小,就容易穿透十分坚硬的东西。盔甲往往也经不起长枪的刺入。

但是,战刀与其他兵器就不一样了。其他兵器与战刀虽然外表很强悍,但是他们的尖锐性与杀伤力都不及长枪。就拿战刀来说,它最大的杀伤力在于它的挥斩,但是挥斩起来需要的空间与时间都大于长枪刺入需要的空间与时间。枪的种类也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张飞所使用的丈八蛇矛枪。



小麦小六斤的大米


从考古学上分析,出土文物大部分是“剑”,而不是“刀”。剑应该在冷兵器时代象征着自己权贵身份,当然也有代表性。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现一把弯曲45度的青铜剑可以反弹回来,异常惊人的韧性,自然恢复的能力,这可是二千多年前的冶炼技术,古代有这样铸剑技艺,让人佩服。

2016年考古队员在河南出土的2000年前的大宝剑,带着剑鞘,从剑鞘里抽出来时带着寒光,之后就没有了,可能是有空气氧化了。

2013年考古人员在南京出土神秘宝剑剑身有1米左右,剑鞘已腐烂,但宝剑非常锋利可以轻易隔断电缆,并且剑身弯曲后有很好的柔韧性。

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专家曾对这把宝剑做过文物鉴定,宝剑上的金属非常的奇怪,这就是为何千年不锈。宝剑在2400多年前就拥有的金属记忆功能,该剑出土时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剑技术,为古代兵器中的奇宝。


维维自媒体


我觉得马槊更能代表中国冷兵器。

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记载: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汉朝时代,即魏晋-隋唐。

历史发展起源

在南北朝时期,有游牧政权决战于中原地区,尤其是在北朝,汉朝,匈奴等时期,重装骑兵兴起。自汉末至隋唐时期,世家门阀执政,因此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成了战争的主角。

马槊的外形与枪,矛相近,但马槊有长达六十公分的槊刃,两边开刃。可以想象这么长的槊刃配上槊杆,其威力可想而知。制造这种马槊不仅耗时长,成功率低,而且成本极高,所以自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以致到了宋朝之后,以文制武,文人领兵,马槊开始走向没落。

善用马槊代表性人物

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旧唐书》中记载: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

《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

这里善用马槊的历史人物还有高傲曹(北朝猛将),秦琼(大唐猛将)等等。

无论从历史发展,杀伤力,战场优势以及自身的标志来说,马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





江湖奈我何


我的选择是戟。

戟是古代兵器之一,在十八般武艺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里,皇帝出行,边上那些随行的武士都拿着戟,戟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作战武器,还象征皇权的威严。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前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戟这种武器是中国特有的,极具代表性。其他武器,刀剑棍棒,国外也都有。三国猛将吕布用的武器就是方天画戟,还留下了“辕门射戟”的故事。后来随着发展,戟也发生了很多演变。有长戟、手戟、双戟等,可远战,可进攻,堪称临阵对敌、打架斗殴的利器。

历史上,用戟的高手很多,除了吕布,薛仁贵也是使用这种武器。征战戎马,立下赫赫战功。

三国时期的猛将典韦也是用戟,三国演义里写道:“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现在很多三国游戏设计的典韦形象,都是手持双戟,可见深入人心。



《水浒传》里的吕方郭盛使用的也都是方天戟,不同的是吕方骑胭脂如龙马,持朱红画杆方天戟;郭盛座下白马,戟是寒戟银绞。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的二郎神君,也是手持战戟,威风凛凛。

综上,我觉得能代表中国冷兵器的非戟莫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顾空城


答:冷兵器么,选枪。理由如下:

1、古文献考证的支持。十八般武艺可能是虚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这些在小说里评书中那是活灵活现,在故宫古庙或舞台上现身时让人目不暇接。可这些个花样在古代战争中真的有用吗?就说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还有吕奉先的戟。网上早就有人考证过几位战神的实战武器,实际上和刀、戟之类的都没有关系。专家说从古文献得知,他们在战场上用的都是枪。

2、现代武器观念的支持。现代观念中对武器的要求:快速突防+正面隐身+容易对准目标+能较远距离打击。按这个标准,除了枪之外别的都差些。比如剑(距离短)、箭(难命中目标)。

3、山村经验的支持。我当年在农村时那里闹狼。老乡的经验是,不要暴露了肚子。因为狼爪锋利,可以在扑的瞬间把人剖开。所以你和狼对峙时双手双臂始终不能离开身体正面。这个姿势就只能持枪了。(我时常在想关云长用刀怎么打狼。)

4、学军时的经验支持。我念书时学军练习过刺杀。深知拼刺刀时最有效、最难防、最致命的就是那个突刺。

5、许多武器不叫枪,但却是枪的变种或别名。比如矛、槊什么的都属于枪类吧。另外,所谓戟,可以看作是在枪尖的基础上又多了几个尖刺。还有,戚继光当年抗倭时发明的一种武器(名字忘了),是把戟头的尖刺数量再增加,且开叉再大一点,像一个小树的树冠。据说倭寇一点办法也没有。


陈若V06


中国冷兵器代表当然是飞镖啦!

很多人对于飞镖能在古代世界十大冷兵器排行榜中排第三提出质疑,其实它的名次在第三都略低,因为与其他武器相比,飞镖会显得更“冷”,因为它能够在对方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发动攻击,而且江湖中飞镖是武林人士出门必备的兵器,甚至有一些高手以善用飞镖而出名,比如李寻欢的小李飞刀就是其中之一。



万春振芳


如果要说一款最实用,在战场上使用量最大,技法最容易掌握的兵器,我认为非刀莫属了。

在先秦及汉初时期,由于冶铁技术尚不发达,青铜制兵器在当时军队中占主导地位,在长距离格斗中,矛戈等青铜武器大放异彩,而在近身格斗中,青铜剑堪称一代王者。由于青铜在本身硬度及韧性方面的性能局限,使得这种近身兵器只能以刺击为主,如若大力劈砍则容易导致武器的损毁,故在此时期,刀未能有用武之地。而在西汉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除去青铜制刀剑可制作更加纤长之外,同时由于钢铁技术的普及推广,终于诞生了兵器史上的两颗耀眼巨星——汉剑和环首刀。

这两样兵器,各有千秋,剑,号称“百兵之君”,刀,号称“百兵之胆”,前者有情调而后者更实用。对很多文人雅士乃至江湖侠客来说,一柄剑不光是武器,更是一种自己身份的象征,象征着立身正气、行侠仗义的君子之道,剑因此成为了高雅之士的宠儿。

与剑受到文人侠士的青睐不同,刀由于它的实用性而深受士兵们喜爱欢迎,进而成为战场上的战神,军队配发最多的武器。从汉武帝远征匈奴时,环首刀就随大汉铁骑深入塞外,追亡逐北,杀胡兵闻风丧胆。此后漫漫历史长河中,刀在战场上更是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甚至即使到了近代,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依旧宝刀不老,长城喜峰口一战,29军大刀队扬名天下,不但国内报纸竞相报道称赞,连日寇《朝日新闻》也哀叹“此乃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从未有过之失败”!可谓大涨我之士气,灭敌之威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刀能够超越剑戟等兵器,笑傲疆场数千年,成为战场上最受士兵欢迎的兵器的呢?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

1、制作成本方面,由于剑双面开刃而刀只要单面开刃,从开刃时剑就比刀多一道工序,同时到了战场上,拥有厚重背面的刀反而更不容易损坏,因此在制作和使用成本上,注定了刀远远低于剑,因此在产量上远远超过了剑。

2、从使用技法的难易程度来看,刀法比剑法更容易掌握,古语一直有“千日剑百日刀”的说法,而本人也曾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专门在网上参照视频学习过,刀法几天就可照猫画虎了,可剑法学来学去却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可想而知,当年战场上的士兵肯定更是如此,普通士卒只要请刀术教头调教苦练数月,便可上阵杀敌。而如果练剑,没有十年八年,怕是难以习得皮毛。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刀乃冷兵器之王,个人意见,希望能帮到你[握手]








大秦锐士天下无敌


非宝剑莫属。

“剑”早在周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经历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甚至在火器已经盛行的封建社会末期,“剑”都仍然存在并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

剑可以定山河,剑可以舒心志;剑为百兵之君,短兵之祖。剑,不只是冷兵器,更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文化存在,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剑是兵器,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出现的。

剑诞生于殷商时期,最初为青铜剑,形制很短,相当于现在的双刃匕首。到了周朝乃至春秋、秦汉时期,剑的形制不断加长,用以作战和防身之用。

古代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有象征地位的宝剑,后来传说里更有“尚方宝剑”,凡持尚方宝剑的大臣就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力。

佩剑而行,仗剑远游,这种风气在唐代尤为盛行,这期间也是侠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谁,都可以凭着腰间三尺宝剑,除暴安良、行侠仗义。

屈原《九章·涉江》里写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他把长剑和切云之冠作为自己人格的寄托,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品质和独立的精神。

后世文人墨客也常用剑,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道家将剑文化融入自己的体系时,主要是以剑的变化无方,衬托道的形而上性质。

后来随着剑与道教的结合,逐渐把剑诠释成了驱邪辟邪、镇妖除厄的工具。道士手执长剑,口念咒语,烧符贴录,就可以降妖除鬼,治病延年。

总之,剑在原始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变异和丰富发展,其中既有民间意识的渗透,也有巫术、宗教文化的浸染。体现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特征。

荆轲刺秦所用的就是一把短剑,比现在的匕首略长,适合刺杀、近战,或作为战场格斗的副武器。匠人工坊的张勇师傅参考秦剑样式,设计过一把“荆轲茶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