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命分立,終於心安

義命分立,終於心安 | 閱讀《史記》

“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一個清涼的夏夜,我在燈前,讀《伯夷列傳》到這一句的時候,我的臉像觸電了一樣發麻。

列傳中記載的伯夷叔齊,追隨自己的意願,不想當國君,逃出國都;後又追隨自己的意願,不想接受周武王的粟米,而采薇首陽,最後餓死。

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眾所周知的“求仁得仁”。他們就像是清高的典範,不爭君位,不食周粟。可就在孔子稱讚他們的同時,太史公提出了兩個極具顛覆性的問題:

一是為什麼同樣是棄天下如棄敝屣,所謂“義至高”的許由、務光沒有得到孔子的表揚,而獨獨稱讚伯夷叔齊呢?二是伯夷叔齊“積仁潔行如此”之人,結局卻是“餓死”,而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 ,卻“竟以壽終”,天道何在?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宋]李唐《采薇圖》

我震顫,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如此想過;我震顫,也因為我似乎正處在這個困惑中。當看到太史公這兩個疑慮時,我的生命對我自己,又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了。

月光下,我又連著再讀了幾遍,如三番五次向太史公問話一般,想求得答案。一個信念在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就已經堅定地屹立在那了,那就是我相信寫這篇文章的太史公,一定有自己想明白了的答案!

許由、務光與伯夷叔齊終究是有不同的。天下,無論是被堯讓給許由,還是被湯讓給務光,畢竟沒有成真,而我們能看見的,只有堯舜之間的禪讓故事。禪讓並不像後世“篡位”,是掌握實際權力的人,經過三次勸進兩次推辭,最後“勉強為之”的政治遊戲,而是充滿艱辛的歷練。且不看《尚書》中對堯舜禪讓的繁複敘述,但觀太史公在這裡寫的“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就可以看出,這並不是翻手覆手的容易事。

叔齊作為父親想立的幼子,主動讓位於兄長;而伯夷不願違背父親遺願而選擇逃離,叔齊亦不願如此而逃。孤竹君的寶座,對兩人來說可謂易如反掌,並非要經過那般長期的試煉。相比之下,伯夷叔齊,才是更堅持自我,順從心意的“真人”。所以他們“求仁”,堅持了自我的選擇,而得以實現了這個願望,故“得仁”。

而至於武王伐紂這種行為,在他們看來是“以暴易暴”,故在武王統一之後,他們選擇不食周粟,采薇首陽,這同樣是一種“求仁得仁”的行為。儘管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但卻沒有選擇改變自己內心的意願,而走下山來乞求周朝的粟米。

高潔如此的伯夷叔齊,最後下場淒涼,餓死山中;可那些世間的壞蛋,作惡多端,害人無數,最後卻吃香喝辣,長壽多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太多了,於是太史公才發出大哉一問:“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真的有天道嗎?那有何以待伯夷叔齊如此不公?面對不公的伯夷叔齊,又不會生出無限的憤懣怨恨嗎?也許誰都難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總希望自己堅持做了好事,應該有好的回報;而壞人也應該受到報應,但有多少時候真是如此呢?我也不敢回答。但是,穿梭於文本內外的過程中,我覺得我看見了千年前的太史公,用自己的行動,給我指出了一個答案。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話劇《司馬遷》

下獄治罪時,太史公選擇宮刑而非死刑;受刑後寫信給朋友,依舊堅持為李陵辯護,而不變己志。他像伯夷叔齊一樣求仁得仁,為了成一家之言而選擇“詬莫大焉”的宮刑,得全性命而卒成皇皇史記。這是他生命中認定了的“義”,而命呢?即便求仁得仁,選定了義,但這命,又是他該得的嗎?他難道不應該最有“怨”嗎?

怨啊!一定會有怨。伯夷叔齊高潔而餓死,顏回好學而簞瓢屢空以至早夭,太史公“欲廣主上之意”而落得宮刑,他們對於如是天命,難道樂意嗎?但這種怨,只是對天命反覆的憤恨,而他們不會因天命反覆,而改變自己的“義”,不委屈自己的意志而做出求乞的選擇。

所以,怨嗎?必不會有怨。因為義命分立,他們認定自己應該行那些經過自身思想檢驗為正確的“義”,不論“命”會給我帶來如何的不平不公。如孟子所言“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命所承載的東西,與我們心中的“義”,毫不相干。既然如此,又怎麼會有“怨”存乎其間?

我依稀看見攥著拳頭的太史公斬釘截鐵地告訴我:福德一致,是在命運面前潰退者聊以自欺的慰藉;而義命分立,才是認識到命之無常之後,樹立起自我的根本。不在義與命的泥沼中,掙扎而深陷,只要合於我的“義”,就是求仁而得仁,便鄙賤執鞭之事亦可為也,便千萬人亦願往矣,便從此無怨無悔,終於心安。

所以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正是因為不想著過往的命給他們帶來的“惡”,而肯定自己跟隨自己心願而行的義,怨就無處伏藏,終於熄滅。所以有人說,《伯夷列傳》即是史遷自家故事。讀罷,這故事主人公也許也會是我。

月上中天,輝光半桌,我當下便鐵定了轉中文系的念頭。即便家人、同學、老師都極力反對;即便我自己也深刻地知道這條路帶來的是長遠的艱難,即便我設想得到未來的命運遲早要跟我開豐富多彩的玩笑;但它們終究不是能影響我心中的“義”的因素。當我知道我的心反覆告訴我要去中文系的時候,我就知悉了唯一無怨無悔的選擇,就是“去”,如此才能心安。

(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投稿)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义命分立,终于心安 | 阅读《史记》

第四屆伯鴻書香獎啟動,誠邀您來參與

王德新:詰問的深度 | 閱讀《史記》

舒興慶:項羽之死 | 閱讀《史記》

司馬遷能看到怎樣的蜀地風物 | 閱讀《史記》

《史記》上的愛 | 閱讀《史記》

《史記》裡的故鄉和走出故鄉的人 | 閱讀《史記》

天人之際,福禍相依——讀《范雎蔡澤列傳》| 閱讀《史記》

李零:我讀《史記》

為閭巷之介士立傳——我讀《伯夷列傳》 | 閱讀《史記》

商人的絕唱——讀《史記·貨殖列傳》札記 | 閱讀《史記》

仗義每多屠狗輩——讀《史記·遊俠列傳》| 閱讀《史記》

詩騷傳統與花的精神——讀《屈原賈生列傳》| 閱讀《史記》

我心目中的朋友司馬遷 | 閱讀《史記》

把“小綠”帶回家 | 閱讀《史記》

對先秦刺客的反思 | 閱讀《史記》

追尋張良的足跡 | 閱讀《史記》

范蠡:《史記》之中,《史記》之外

為張耳陳餘正名 | 閱讀《史記》

蕭何:西漢政壇上的明白人 | 閱讀《史記》

混好了,就想回鄉 | 閱讀《史記》

從書法說李斯 | 閱讀《史記》

酷吏張湯啟示錄 | 閱讀《史記》

有感“太史公曰”| 閱讀《史記》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史記》:我的精神伴侶 | 閱讀《史記》

刺客與烈女 | 閱讀《史記》

假如扁鵲來做你的專屬家庭醫生 | 閱讀《史記》

一言難盡樊於期丨閱讀《史記》

漢代贖金:李廣與司馬遷的同病殊途 | 閱讀《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