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打仗誰會贏?為什麼?

MadingChina


明朝的鼎盛時期當屬永樂年間,清朝的鼎盛時期,當屬康熙帝國。若這兩個時代的兩軍交戰,我認為是明朝勝算較大。

其一,論軍事作戰能力,朱棣更勝一籌。

其二,論軍隊作戰能力,明軍更勝一籌。

其三,論綜合國力,明朝更勝一籌。

(朱棣畫像)

帝國領袖——朱棣VS康熙

朱棣是天生的軍事家。幼年便跟隨父親朱元璋行軍打仗,勇武過人,多次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在軍隊中頗有威信。

朱棣的成敗,是由靖難之役決定的。當時建文帝削藩,不願忍受屈辱的朱棣決定起兵謀反。但當時的大明王朝,是非常強大的,守有耿炳文一類的名將,戰有藍玉遺留下的精兵,從哪方面來看,朱棣成功的幾率幾乎都是為零的。

朱棣在危難之中,出奇兵繞開濟南,直搗南京城。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使得大明朝空前強大,但這裡,只說朱棣的軍事政績。

朱棣一生5次北伐蒙古,將蒙古殘餘勢力幾乎消滅,同時南方平定了安南。

朱棣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戰馬上度過的,年少時隨軍打仗,最後戰勝蒙古時死在返回的途中。

再看康熙。康熙也是很強的,不然也不會建立康熙帝國。

康熙年少時繼位,鰲拜掌權,等康熙長大後,鰲拜卻不願意歸回權力,於是康熙設計拿下鰲拜。這是康熙在歷史上第一次的成績。

康熙也曾多次御駕親征,多是清除叛軍,而且在親征過程中,任用的人才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康熙的軍事能力並未體現出來。

而且康熙沒經歷過朱棣那般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打的仗也多是兵力壓制,並不像朱棣那樣,孤獨一擲。

(康熙畫像)


軍隊作戰能力——明軍VS清軍

歷朝歷代,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我認為有兩個時期,一個是統一六國時的秦國,一個是明朝。

明朝這個朝代比較特別,不管其經濟狀況如何,其軍隊作戰能力始終保持巔峰狀態。

要說滿清還沒被漢化的時候,清軍的騎兵戰力是相當強大的。但還是被明朝軍隊打的抱頭鼠竄,鬧了許多年,也沒佔得一點地盤,反而丟掉了努爾哈赤的小命。

但是為什麼那麼強大的清軍騎兵卻打不過明朝的步兵呢?

歸根結底,滿清人那個時期還算是蠻夷之人,沒腦子。打仗只會一股腦往前衝,什麼戰術,什麼打法,都不是太明白。所以這樣的軍隊,作戰勇猛無敵,但也很好對付。

而朱棣時期的明軍,算明朝歷史上戰鬥力較高的隊伍了。之所以不說是最高,那是因為後來還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和李成梁的遼寧鐵騎。

朱棣的軍隊強大就強大在,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朱棣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將領。在他的訓練下,軍隊作戰能力自然是十分強大。

而且重要的一點是,作戰經驗豐富,經常和蒙古人打架,知道怎麼對付騎兵。

清軍自建國以來,便很少打仗了,雖康熙帝也有過幾次親征,但就像鬧著玩似的。所以戰鬥經驗自然不能和朱棣的大軍相比。戰鬥能力也稍稍弱化一些。

(永樂宮)

綜合國力——明朝VS清朝

朱棣和康熙時期,皆是兩個朝代的頂峰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兩個人都有比較著名的代表作,朱棣有《永樂大典》,康熙有《康熙字典》。

盛世,沒事才搞搞創作。

《永樂大典》歷時一年編撰而成,《康熙字典》不清楚。但編撰《永樂大典》的人就相對比較厲害了,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姚廣孝等。編撰《康熙字典》的張廷玉、陳廷敬,不太熟。

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錢財,朝廷出。康熙時期,閉關鎖國。

朱棣時期,對外發動多次戰役,所需錢財,朝廷出。康熙皇帝,平了幾次反,花費不多。

朱棣時期,花費許多錢財用來搞外交,擴疆土,說明明朝還是有錢。康熙時期則不同,但也不能說康熙沒錢。

只不過,若是兩軍對峙,長期以往,朱棣將搞外交的錢都拿出來投放在軍事上,康熙定不能長期和朱棣對峙下去。

綜上所述,如果明朝巔峰時期和清朝巔峰時期打仗,我認為是明朝勝。

看到有人在說袁世凱,我難免也想說兩句。袁世凱時期屬清朝末年,大清朝都快亡國了,算鼎峰時期嗎?


陌上說歷史


這個問題不值得問吧……

好的,先搞清楚,強盛指的是軍力還是國力?

而且,首先你拿一個17世紀滅亡的政權和一個20世紀滅亡的政權比本身就不對。

就好像很多人都會問秦漢的軍隊和唐宋的軍隊誰能打這種關公戰秦瓊的問題。但如果你問,答案是肯定的,唐宋的軍隊會把秦漢的軍隊按在地上摩擦。因為軍事科技的不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稍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能明白。

至於明朝,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名最強盛的時候在成祖時代,好吧……你們認為好就好……雖然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認為一個棍子插的三個套筒(連基本的激發裝置與瞄準裝置都沒有)的玩意兒會強的過火繩槍。二踢腳綁在弓箭上會比紅夷大炮有威力。

而至於滿清,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康雍乾時代是滿清最強的時代……

其實我認為不然,滿清作為國家實力最強時恰恰是清最後五十年。(有很多人肯定會覺得這種想法標新立異)

從財政上來說,清滅亡時財政收入數億白銀,辛亥革命時武漢一地存銀竟達4000萬,這等財力對比清中期的每年8000-10000萬輛白銀,明代的年4000-5000萬兩白銀如何?

再看科技與生產力,還用我比嗎?

軍事實力?好吧,除非你認為步槍,重型機關槍打不過一個棒子插三個筒子,300毫米重型榴彈炮打不過二踢腳綁弓箭。而比之清中期軍事裝備亦然(雖然去過軍事博物館的人都知道清代火器甩明代幾條街)

這還用我比嗎?

很多人認為清晚期窩囊所以總會有孱弱的形象,但事實恰恰是在那個時代,她是四千年最強的存在,只不過對於東亞文明之於西方文明抑或是陸權文明之於海權文明的時代,落後是必然……

換句話說,你以為即使是現在就有吹牛逼的本錢嗎?


William178017847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明朝和清朝最強盛時期分別是什麼時候,毫無疑問,明朝最強盛時期是朱棣時期,清朝應該是康熙時各方面國力最強。



我的答案是朱棣時期的明軍完爆康熙時的清軍。

1.兵力對比懸殊。

明朝永樂時期,明軍總兵力保持在200萬左右,而且名將輩出,並多是訓練有素、具備實戰經驗的虎狼之師。尤其在明朝控制北方大部、獲得比較穩定的戰馬資源後,明軍騎兵部隊(主要集中在鎮守九邊的數十萬邊防軍內)更是有了長足發展,弓馬嫻熟的程度絲毫不遜於清軍入關時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而且朱棣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清朝康熙時期平三藩能組建的最大兵力也才20多萬人,而且整個清朝兵力一直都不多,不像永樂大帝時期,動不動集結50萬大軍北伐蒙古,同時派遣幾十萬大軍收復安南,兵力差了5到8倍。



2.領導人對比

朱棣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是一個傑出的軍事人物,康熙雖然也是馬上天子,但以他上述戰鬥表現,還是明顯不如朱棣的,而且朱棣手下名將輩出,擁有張玉、張輔、朱能等百戰百勝的名將,這個也是康熙時期的將領所能比的。



3.戰鬥表現

朱棣設立神機營等三大營,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配合明朝發明的世界最早的火器陣法——三行火銃戰法,戰鬥力也是爆表。明軍火器裝配率是遠高於清軍的,朱棣屢次遠征蒙古的戰鬥中讓對手充分領教過明軍火器陣的厲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明末火器部隊在對八旗軍作戰的時候總是顯得“不給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火器質量低劣、將領指揮不力、友軍配合不到位、官兵訓練差、後勤跟不上等,而這些問題在明初基本不存在,試想要是戰鬥中明軍火銃接連炸膛,朱棣還不得滅了兵部和工部各級官員和工匠的“九族”啊。



再舉一例,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鄭和曾以2000隨從輕鬆破敵五萬精兵,並生擒他們錫蘭山國王,如此顯赫戰績,清朝康熙時期聞所未聞。



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打葛爾丹也是表現明顯,康熙傾全國之力打幾十年,平定不了兵力只有兩三萬的葛爾丹。



再說康熙打雅克薩,沙俄也就幾百個盜匪兵,就抵抗住康熙的幾千八旗兵,有資料說是15000人的進攻,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並且配備了武器比沙俄更精良射程更遠的大將軍炮,還是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手段,讓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最後割地幾十萬平方公里草草收場,差距明顯。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了檢閱時“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可笑場面。



綜上,不難看出,明清朝強盛時期打仗,明朝明顯更勝一籌。


可汗說事


只考慮作戰能力的話,肯定是大明瞭!

滿清騎兵最牛逼的時候也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候,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寧遠都打不下來!要不是明朝內訌,農民起義,清朝絕對沒機會!

當時明朝已經爛成這樣的還能頂住清朝騎兵,可見八旗兵沒有想象的那麼厲害,努爾哈赤都被打死了,都是因為明朝自己內部的原因!

後來清朝入關時候,打頭陣的都是明朝軍隊,大家爭先恐後投降,能不顯示出清朝軍隊牛逼嗎?但是這真是八旗兵牛逼嗎?不,是明朝爛才顯示出八旗軍牛逼!實際上真正清軍入關還是明軍打明軍!

八旗軍打過幾場勝仗?也就後金剛剛成立時候八旗兵牛逼點,入關後能打的全是漢軍了,悲哀啊!

再說明朝軍隊,這才是真牛逼啊,都是真槍實彈一步一步拼過來的!明初多少名將!隨便拿出一個都是戰績赫赫!明朝抗蒙有蒙奸嗎?但是清朝打明朝呢?八旗軍不過幾萬?漢奸偽軍都幾十萬,幾百萬,打仗都是明朝軍隊!兩個對比誰厲害?明軍可都是一刀一槍,拋頭顱灑熱血幹出來的!明軍威武!

但是明朝養士三百年,最後竟落下個水太涼,士子 將領爭相投降的下場,誰之過?可以去看下我另一篇問答:滿清國人奴性十足,沒了血性是為什麼!








世界歷史百科


其實很好比較,只要找一個雙方鼎盛時期共同的敵人就可以了。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這個共同的敵人就是外蒙。

首先我們看明朝鼎盛時期,也就是永樂明成祖朱棣,鄭和七下西洋就是那個時候的事。

對抗蒙古的戰果如何呢?

答案是,明朝終其一朝三百年,未能收復新疆外蒙,東北庫頁島奴兒干都司就是個笑話。

朱棣對抗外蒙,一仗勝算很大,收復外蒙很難,算勝面75%。

再看清朝鼎盛時期,也就是康熙乾隆時期對抗蒙古的戰果。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康熙對抗葛爾丹,雖然戰勝收復了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的領土,並穩定統治三百年左右,但其中有運氣成份,算勝面85%。

綜上,如果同樣是人心所向的帝王,康熙更善於尋找破綻抓機會,贏朱棣的可能性更大。


用戶67724358697


那些說明朝會贏的一定不是史學專業和軍事專業的。兩百年前的軍隊去打兩百年後的軍隊,想打得贏無疑痴人說夢。

如果說拿明末的軍隊和清初的軍對隊打,還有十分之一贏的機會,如果非要按明粉們希望的拿所謂雙方國力最強時期的永宣盛世和康乾盛世來打,明軍贏的可能性連百分之一都沒有。很簡單,因為隔了兩百多年,武器,戰術,戰法,後勤,技術都有極大的代差。

我就舉幾個史實,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明贏不了,靖難之役,朱棣兵鋒南指,建文帝南軍數量多達五十萬以上,朱棣軍隊開始時不足五萬人,其中最精銳的就是後世三千營的前身,一萬多燕雲騎兵,朱棣就憑著這一萬精騎,數次大破李景隆的數十萬南軍,這些騎兵基本每次數千人的投入使用,就敢對數萬以上的南軍發起衝鋒,幾乎每次都切瓜砍菜一般,明初步兵戰鬥力可見一斑。

這一萬精騎後來變成了三千營,好,大明這麼精銳的騎兵,是些什麼人?是漢人麼?不然,絕大部分都是朵延三衛的蒙古人,還有部分女真人,北方漢人也有,可是極少。可見,女真和蒙古的騎兵,只要有好的武器裝備,在明初就是漢族步兵的剋星。

也就是說朱棣憑著一萬蒙滿騎兵就可以建奇功,搶帝位,而康熙時期,滿蒙騎兵有足足三十萬之多,而像巴雅塔護軍,前鋒,驍騎這種比朱棣騎兵更精銳的至少有五六萬。

明末九邊名將輩出,比如李成梁,李如柏,孫承宗,祖大壽,吳三桂,他們手裡的王牌,你們以為是什麼,就是自己手上的數千家兵,這些家兵是什麼人?大部分都是重金培養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再以親信家丁漢將統馭,明朝的二十多為位總兵,一半以上打仗靠這些人。關寧鐵騎你以為都是遼東漢人啊,其實大部分都是沒有反叛的女真人和歸順的蒙古人。

李如松援朝徵日,一路勢如破竹,為什麼碧蹄館大戰後,明軍攻勢大減,因為李如松的三千滿蒙家丁騎兵中伏死傷慘重。看似傷亡僅幾千人,但正是由於這幾千滿蒙騎兵的損失,四萬明軍戰力大減,和日本人形成了拉鋸戰,而日本人為了消滅這三千滿蒙騎兵,用了足足四五萬戰國精銳的力量,最後損失了一萬七千餘人。

再有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時期,大明立國僅僅數十年,還有一大波開國武將勳貴的後人形成集團,明軍不能說弱,可是明三大營五十萬大軍,實際三十萬不到,被全殲,而與戰的對手僅是瓦拉的三萬騎兵,瓦拉是誰,就是後世的準格爾汗國,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間,清軍十萬能破準格爾五萬,可準格爾三萬能破大明三十萬。

說了這麼多的史實對比,如果還有人覺得朱棣能贏康熙的話,那我們就來比價較雙方的硬實力,清朝能贏不僅僅因為騎兵,而是雙方的國力,明朱棣時期,實際可收稅的版圖不過500萬平方公里,那些地圖開疆沒有任何意義的版圖就不要說了哈。

康熙實打實的可收稅或可控制資源的版圖達九百萬平方公里。永樂時人口6000多萬,康熙時已達一億,經濟上,永樂時期還沒有足夠的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按後世推算,永樂時財政收入約六七百萬兩,康熙時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農業方面,康熙時的農作物品種遠遠多餘於永樂,康熙推廣的雙季水稻產量是永樂兩倍。

軍械上,先說熱兵器,輕火器,永樂朝有安南火銃,康熙朝有火繩槍,簧輪燧發槍,重火器,永樂朝有幾百斤的碗口將軍炮,康熙朝有上萬斤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有發射爆炸弾的威遠將軍炮。

冷兵器,明弓1.35米,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米,清弓1.5米,最大射程接近400米。永樂朝鎧甲以鐵甲為主,康熙朝鎧甲以棉夾鋼複合甲為主。無論遠射,近戰,防禦武器,永樂朝都遠遠不及康熙朝。

國與國之間打仗不是街頭黑社會鬥毆,以上這些都要看,國土資源,人力資源,軍力,武器,糧食,貨幣,經濟,乃至科技,永樂朝沒有一樣佔優勢,你說永樂能打贏,你自己還信麼,用什麼能打贏?

乾隆年間征討準格爾汗國,圖中清軍步兵清一色的腰挎弓箭,手持火槍,步兵戰術思想基本都是五十米外結束戰鬥。


梓凌2018


按兩個王朝最鼎盛時期的綜合實力來看,結果是清朝的勝算更大,我們從人口、疆域、財政收入、軍隊戰鬥力、武器裝備等方面進行分析。

明朝最鼎盛的時期出現在“永樂盛世”。這時處於明成祖朱棣統治中期以後,由於成祖大力發展遠洋貿易,出現國富民強的局面。全國人口5020萬人,極盛時期疆域730萬平方公里,財政收入2300萬兩白銀(軍隊實行屯田,部分自給自足收入大約580萬輛白銀未計入財政),軍隊總數100萬一140萬人,武器以冷兵器為主,弓箭仍是主力配置,配備有少量火銃,部隊步兵、騎兵按比例配備。對外征伐方面,明廷三徵蒙古,掃蕩殘元勢力,征服朝鮮、安南等國,成為它們的宗主國。這個時期的明朝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上是一家獨霸。

清朝最鼎盛的時期是“乾嘉盛世”。得益於康熙、雍正的精心經營,乾隆、嘉慶初年達到大清鼎盛,全國人口1.4億,疆域1300萬平方公里,財政收入6000一8000萬兩白銀一年,軍隊綠營兵70萬加上地方部隊,總數120萬人,騎兵是作戰主力。武器方面改良的反背弓箭射程更長、力道更猛、更加精準,火器營已常規配備,西洋大炮也有配備。對外無外敵侵擾,周邊小國畏服。

通過以上數據對比,不難看出大清盛世時綜合實力佔有較大優勢,從戰爭後勤保障、財力支持、兵員補充、武器裝備都優於明朝,所以勝算較大。


唐史大白話


明朝的鼎盛時期是在永樂年間,此時經過了洪武時代的修養,大明的國庫十分充裕,兵力也是東亞第一的強勁。而清朝的鼎盛,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前的乾隆時代,這個時候,大清國力和疆域都達到了巔峰時刻,經過了對準格爾和大小和卓的征討,再加上先前康雍乾三代對清軍武器和體系的不斷改革,大清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巔峰時刻。

那麼乾隆碰永樂,誰能贏呢?

永樂年間,明軍的主要戰鬥力是靠京城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網絡上對於神機營多有吹捧,但其實神機營真正的作用是輔助,因為誰都知道,明初那會兒火器根本沒法成為主戰武器,所以明軍真正的主力部隊是五軍營,精銳是蒙古歸附者組成的三千營。

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營,為步騎混編部隊。內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額度總兵力可以達到20萬人。



三千營全部是蒙古精騎,裝備有明軍的重甲,起初數量為3000人,後來擴招人數大致在1萬左右。


神機營人數為5000人,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此外,明軍還有各地的駐軍,加起來也是近百萬。但是從後勤和當時的條件來看,明軍一次最多可以調配的參戰人數只有15萬左右,其餘的幾十萬不是噱頭和後勤兵。

再看大清,乾隆年間,全國可以直接調派的八旗兵力從康雍乾三代幾次會戰中可以發現,一次出兵最多能調度2萬左右,其中多是滿八旗和蒙八旗的混編。另外乾隆年間權哥綠營駐軍有65萬之眾,在幾次會戰中,綠營被大規模調動的兵力人數大概在5萬到7萬,也就是說清軍一次可出動人數大概在十萬左右。雖然和清初比,軍隊人數明顯下滑,但是在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上調兵,清軍的人數數據應該是摻有水分最少的。如果在加上後勤,清軍的總人數也差不多可以多到15-16萬左右。



在比較國力,永樂年間大明經濟狀況和乾隆年間大清的經濟狀況作對比,不用說也知道,當時的明朝真的沒法比。

那到最後還剩下武器之間的對比,很明顯,火銃幹不過兵丁鳥銃和贊巴拉克火繩槍,連珠炮也不是紅衣大炮的對手。刀刀槍槍的材質都差不多,盔甲的話,乾隆年間的甲冑已經基本上開始放棄鐵甲,所以抗性自然是不如明初精銳部隊的鐵甲,但是贊巴拉克火繩槍足以擊穿鐵甲了,而明軍的火銃和弓箭能不能射透八旗的棉甲就要看造化了。



比來比去,這兩百多年的代差也不是白差的,很明顯,最後只要不是清軍腦子進水了,明君鐵定是要輸了。


火器工坊


從兩個方面來對比,一個是軍隊之間的對抗,一個是國家之間的對抗。


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時候應該是藍玉北征時的那支軍隊。清軍戰鬥力最強時期應該是皇太極、多爾袞時期的八旗軍。

但藍玉時期,明朝的武器裝備還沒有那麼完備,所以就只好把朱棣北征時的那支主力部隊――神機營,也交給藍玉來指揮,藍玉的部隊就是十二萬明軍加上神機營。

神機營“內衛京師,外備征戰”,裝備主要有火槍、火銃等,後期還添置了火繩槍。

作戰方式:

“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火器步兵配合騎兵。

神機營人員組成:


再來看看清軍。

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其實並不僅僅是滿族人,還包括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

軍隊人員組成:

八旗兵是集行政、軍事、生產於一體的軍國制度。《八旗通志》中記載,在萬曆43年,後金共有400個牛錄,308個是滿族和蒙古族混編而成,76個是蒙古族牛錄,16個是漢族牛錄。一共有12萬戰士。

另外,皇太極時代,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火炮部隊――烏真超哈,全部由漢族士兵中精通火炮操作的戰士組成。


作戰方式:

前鋒是蒙古騎兵,披掛重甲拿長矛大刀衝陣;第二隊是蒙滿混編騎兵部隊,使用弓射箭;預備隊是滿族騎兵,利用機動性,衝擊敵方薄弱環節。火器步兵主要是漢族士兵,以火器戰車為掩體,一面衝鋒一面射擊。

武器裝備:

早在萬曆九年,努爾哈赤還裝孫子的時候,就悄悄經營火器部隊,誘騙了大量的明軍火器兵,還利用明朝商人大搞走私,長期用貂皮和人參來換取需要的硝石硫磺。


皇太極時期的清軍的火器裝備實際上已完全不在明軍之下,在使用戰術上還要技高一籌。

皇太極時期清軍還有6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炮;

現在把明清兩軍放在一起互相對比:

騎兵:這個肯定是清軍勝

射手:滿族箭手據說可以拉動10石的強弓,射殺黑熊,射老虎能夠洞穿而過。清軍優勢要大得多

步兵:清軍擁有重甲步兵的優勢,藍玉的部下也應該很勇猛,這項算平

火銃配置和使用:此時的清軍持銃率遠高於明軍,戰術也更加靈活適用,清軍勝

炮兵:這沒法比,清軍擁有可以野戰的精銳重炮兵部隊,清軍的火炮無論射程還是精度,都領先很多,明軍炮火射程就夠不到清軍。清軍勝。

指揮員:藍玉VS皇太極

明軍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藍玉將軍的指揮水平了。以藍玉的軍事才能,能比皇太極強嗎?


如果是以兩個國家巔峰時期的對比。明朝的巔峰期是在永樂年間,清朝的巔峰時期是在乾隆年間。明朝有贏的可能嗎?

雙方國力對比:

人口:清朝勝

疆域:清朝勝

財富:清朝勝

軍隊數量:算平

武器裝備:清朝勝

後勤能力:清朝勝

看來,只能指望朱棣的雄才大略了,但說實在話,從解決邊患的實際效果上來看,朱棣幹得並不成功。


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麼不敢承認的。雙方比較,差距還是挺大的。脆弱的民族虛榮心沒用半點意義,只會讓人家更加瞧不起。


饞嘴肥貓鏟史官


如果按明清軍事力量的鼎盛時期來對比,那麼不用想了,明朝絕對不是清朝的對手。

明朝軍力有一前一後兩個鼎盛時期,一個是洪武-永樂時期,而另一個則是萬曆時期;同樣,清朝軍力也同樣有一前一後兩個鼎盛時期,一個是入關前後那半個多世紀,另一個則是洋務運動以後一直到清末。

然而,明軍不論在哪個鼎盛時期,都始終是一支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軍隊,火器水平和質量都無法與清軍兩個鼎盛時期相比。

或許,在很多網友看來,清朝是一個很失敗的朝代。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時,一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所以,清軍的形象普遍沒有明軍那般威武。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清軍的“孱弱”其實是相對於同時期西方列強的軍隊而言的。但要是和兩個多世紀前的明朝相比,顯然還是要強得多。

首先,清軍在第一個鼎盛時期,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古代冷兵器軍隊戰力的頂峰。那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可是強到爆表的,能將明軍按在地上來回摩擦。因此,“滿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還真不是開玩笑的!

然後,到了第二個鼎盛時期,清軍已完全轉變成一支近現代化的職業軍隊。自洋務運動以來,尤其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清朝當局也是痛定思痛,開始參照西方列強的模式編練新式軍隊。比如袁世凱的北洋軍,就是以德國軍制為基礎編練而成的一支近現代化的軍隊。

北洋軍成軍後,其規模一度達到7萬多人,並且統一裝備清一色先進的新式武器,包括數百門大炮和馬克沁機槍,成為當時清朝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各省自行屯練的新軍,以及鎮守京城的八旗新軍等新式軍隊。到清朝滅亡前夕,清軍中的新式軍隊加起來,規模已達20多萬之多。

試想想,要是這樣一支完全近現代化的清末新軍與尚處於冷兵器時代的明軍開戰,那麼清軍對明軍基本上就成碾壓之勢。屆時,明軍估計就跟八里橋之戰中的清軍那樣,將遭遇屠殺式的慘敗。

畢竟,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水平,明軍和清末新軍之間的差距,比鴉片戰爭時的清軍與英軍的差距還要巨大。光是清末新軍所裝備的那些德國造馬克沁機槍和克虜伯大炮,就足以打得明軍懷疑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