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十一)

春秋五霸——退避三舍

公元前637年,晉國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國,楚成王盛情的設宴接待他,宴席之上,楚成王多喝了幾杯酒,就笑著問重耳:“將來您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打算怎麼報答寡人啊?”重耳聞言一愣,急忙回覆:“各種珍寶,您都不缺,我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楚成王一板臉:“難道就不報答了嗎?” 重耳想了想,只好回答說:“只有這樣了,萬一將來晉楚兩國鬧矛盾,在戰場上相遇,我就命令晉軍後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三十里為一舍),以避免與楚國開展,報答您的恩情。如果楚軍還不肯放過我們,那我就只有和您較量一番了!” 重耳這番話,句句真心,因為兩軍交戰,主動退卻是很傷士氣的。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旁人卻未必都認可重耳的坦誠,甚至誤認為重耳鋒芒畢露,言辭無禮。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十一)

楚成王聽了這話,沒什麼表示,旁邊的令尹成得臣(子玉)可不幹了,轉頭就對楚成王說:“您這麼隆重地接待公子重耳,他卻出言不遜,其罪當誅!”楚成王搖搖頭:“是寡人要求報答,先說錯了話,怪不得重耳。況且,他在外流浪多年,還有那麼多賢臣肯於跟隨,這種人的得上天保佑,是殺不得的。”成得臣還沒消氣,氣鼓鼓地說:“那就把重耳的謀臣狐偃扣留起來,給他們點顏色看看。”楚成王還是沒同意。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十一)

在楚國待了幾個月以後,突然有一位使者從秦國而來,求見重耳,說秦君願意派兵送他入晉為君。楚成王也說:“楚國距離晉國太遠了,得跨過好幾個國家才打得到,寡人想幫你卻幫不上。秦晉兩國接壤,秦君又很賢明,他願意幫你,再好不過了,你就去吧。”於是派兵把重耳一行人送到了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公子重耳回到晉國繼承了君位,是為晉文公。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十一)

過了三年,勢力日漸強大的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因為都想拉攏宋國加入自己的陣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衝突。楚成王念及和晉文公的關係,本想放棄爭奪,以免和晉國發生戰爭。但是成得臣堅決要求與晉國一戰,楚成王只得答應。 兩軍陣前,晉文公命令晉軍先後退九十里(即“退避三舍”),兌現了當年對楚成王許下的諾言。晉軍不解為何後退,狐偃呵斥眾人道:“難道你們都忘記了當年國君對楚成王許下的承諾嗎?”狐偃解釋了“信守承諾,理直氣壯”的道理,所以晉軍雖然後退了九十里,士氣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雙方在城濮爆發的這場大戰,最終以晉國完勝楚國而結束,從此晉國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