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教師突然變得很佛系,是教育的境界還是悲哀?

暮春時


首先一個問題,你怎樣理解佛系?如果說,佛系是看淡個人得失榮辱、看開生活中的溝溝坎坎,這是一種良好的心態啊。假如,佛係指的是不求上進、懶惰無為,這就不行了。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在個人得失上可以佛系,要不然恐怕好多教師都要改行、跳槽,畢竟在現狀下教師的收入、地位還是不高,你想想還要多少人能安心工作?在工作上則不能佛系,要恪盡職守、兢兢業業。還有,“成功學”這碗雞湯,什麼只要努力必定成功之類的,灌多了對學生也不好,挫折也是一門學問,所以我認為即使是學生,也要有一點點“佛系”精神,老是跟最好的比,恐怕會痛不欲生的,壓力更大了,其實“做到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籍籍無名緣因我


在回答之前,我先分享一個真實的事情,你就明白了。

某縣級一中,楊老師是畢業班的班主任,論教學成績那是一流的棒,對學生的要求都很嚴格。領導們都很喜歡他,大會小會的誇他,鼓勵廣大老師跟他學習管理方法,提高業績。

一天上課,下面一個學生的手機嗡嗡的響了,學校嚴禁帶手機,更不用說是在課堂上使用了,楊老師暴怒,把手機要了過來,劈頭蓋臉把男生訓了一頓。當時課堂上男生沒反應,但下課後男生從窗戶跳了下去。

幸虧是二樓,學生腿骨骨折,生命沒有危險,但家長來鬧,不處理不算完。領導們開了大大小小的會,決定嚴懲楊老師,不但要賠禮道歉,還取消了各種評優晉級資格,取消之前所有榮譽,班主任職務也免了……

從此之後,那些以楊老師為榜樣的小年輕們,突然就變的很佛系起來。領導們大會小會的批評,但再也沒有老師會去嚴管了,佛系很好。



靈魂講師


我是八十年代畢業的中師生,那時候接受的師範教育都是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履行教師職責。所以自從走上教臺,一直兢兢業業嚴格要求自己與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候會有懈怠偷懶情況,我會指出來讓他們加以改正。遇到調皮一點的學生有時候也假裝嚴肅的批評他們。有些學生有一些不好的習慣(罵人、打架等)我會及時制止……。總而言之,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鮮花陽光。以前的學生和家長感覺都是尊師重教的。所以沒有師生矛盾,沒有老師與家長的矛盾。

教學幾乎30年了,最近幾年的感受頗是不同呀!是孩子金貴了?還是家長的素質高了?讓大部分的老師變的佛繫了,竟然我這個老教師也隨波了,想來很是慚愧。感覺自己愧對自己所接受的為師之道的教育。痛心的是: 孩子不做作業不敢管或者沒有辦法管,不能罰不能大聲批評。孩子上課不拿出課本也不能管,他不高興就編個理由告訴家長,12345等著你呢?(親身經歷:早自習孩子遲到了,我告訴他快拿出課本跟老師一起背誦。學生:你沒看見我還沒吃完飯嗎?我讀不讀書不用你管?操心你自己就行啊,多管閒事。)不聽課,不做作業,家長不管,老師管家長會告你,可是考試成績出來了,家長會嫌老師沒有教好。

得出結論:孩子成績差不是事,但是你敢對他們孩子嚴厲,分分鐘鍾都有可能在孩子的慫恿下去告你。所以想明白了,不要得罪孩子,由著他們吧。老師們不敢為孩子的不努力著急,生氣了。變得很佛繫了。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木棉樹166040735


如果一個教師突然變得很佛系,是教育的境界和悲哀?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觀點,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但我站在我的角度,認為這是教育的悲哀,是社會的損失,對教學和學生都是一種可惜。

我記得高中時候,本該是很緊張的時期,有一位老師,教我們學習語文,他是新來的一位男老師,帶著眼鏡,腿有些“不方便”。剛接手我們班的時候,非常認真,每次備課的內容都是非常的充足,導致每節課基本上都會耽誤一會下課時間。我們的作業這位老師也是認真的在每個學生的作業本上寫上評語和建議。但是,慢慢的這位老師變得無所謂,上課也都是到點下課,互動很少,課後的作業也是簡單的一個“閱”字評語。正如提者說的,這位老師變得很“佛系”。

之所以老師會變成這樣,跟學生脫離不了關係!上課調皮搗蛋,不認真聽講,頂撞老師,依著他是新來的就各種欺負他,甚至拿他的腿來開玩笑!我記得最過分的一件事是夏天一個晚自習的時候,有很多飛到燈上的蟲子,挺臭的那種,有學生抓這些蟲子趁老師巡視同學的時候從背後扔到他身上,然後一起起鬨說是他身上太臭了,這些蟲子才飛到他身上,讓他趕緊走,回去洗洗!老師走了,並且再也沒有來過我們班級上過晚自習。

大學的老師更“佛系”,上課鈴響,開始講課,下面的人你說你的,老師在講臺上講他的,下課鈴響,走人。很多老師現在都抱著:

“知識我傳授了,學不學習是學生的事”。

怪誰呢?怪老師育德不行?還是怪學校選擇老師不負責?當然,也有很多兢兢業業教學,勤勤懇懇工作的老師,但真的如果現在的孩子心態不改變,我不知道這些老師何時也會變的“佛系”!


MT教育碎碎念


答:教師變得很佛系,絕對是教育界悲哀!身為教師,我來談談老師變得佛系的原因。

一、教師個人原因:首先,由於經濟原因,教師的流動性很大。在其要離開單位之前都會變得很佛系,單純的完成教學任務,不再有任何的追求,對學生基本也是一路路燈,要走的人了,得罪學生幹嘛?其次,不熱愛教育的人當了老師,就是完成任務拿工資,不佛系都難。

二、學校層面的原因:學校沒有制定或者遵守公平的競爭、分配製度,導致老師滿腹怨言,磨滅了心中對學校的熱愛。身為老師,如果不愛學校,便沒有了責任心,基本就是一位佛系教師了。

三、學生層面的原因:作為教師,對學生本來期望值很高,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太差,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時候,基本上就佛繫了。

總之,老師變得佛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老師的佛系絕對是教育界的悲哀!


碧海旁的黑馬


教師突然變得佛系肯定是悲哀。但肯定不是他不負責任了。我不想說教理論,就談談我遇到的事情吧。

疫情之下孩子們已經網絡學習很久了,實際上為了這次活動,我們老師是提前一週就聯繫每位家長做了詳細溝通的。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告知他們怎樣去登陸學習網看視頻,怎樣下載班級小管家,怎麼查看每天的學習任務,怎樣按時提交作業。


因為特殊的情況,我們提前討論了學習任務的安排,作業內容的設計。我們確定的目標是先把握基礎,作業針對基礎不宜過多。對於家長特別關注孩子學習的,我們單獨推薦學習資源網站。

但是我們班級有1個孩子就做了一件特別寒心的事。這個孩子是唯一一個班主任和我都打了幾次電話去告知怎樣參與學習的。學習開始之後,他經常不提交作業,語數英老師經常私下找他要作業。第一週他不交作業,第二週他偶爾交作業,可是作業照片拍的完全看不見。我又私下聯繫他,但是他和他的家長完全不看我的留言也不用其他方式回覆。

我只能給他家長髮語音說問題,在語音連線中我能判斷出他的家長都在他身邊。過了一會兒他重新上傳的作業,讓我發現他完全沒有看學習視頻,全部是瞎寫的。我又發了視頻直接指出問題,請他的家長監督。這次之後他把當天的作業認真寫了一遍,但這之後又是故意的重複,不寫作業,上傳看不清的作業。

私下聯繫班主任諮詢這個孩子其他科目的學習狀況才知道,他的父親是個精神病患者,他的爺爺去世了,奶奶年紀大不會,只有媽媽管他。而他的家長跟班主任老師的溝通是並不關注他的學習,老師跟他們講道理的時候,奶奶只會哭,媽媽根本不管。

別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而這個孩子自己也沒有自覺性,老師也不能到他家裡去逼迫他。

現實的教育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能怎樣?正確引導下不聽,逼迫了怕產生不良後果。

老師並不是神,雖然承載著很多家庭的希望,但絕對不是決定性因素。父母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所以不能責怪佛系老師,畢竟他們是在失望中被迫的。


童心閃閃


“佛系”不是貶義詞。如果一個教師變佛系是因為他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再以一己之見論學生,也不以學生好壞綁架自己。從這個角度說,佛系是一種境界。

佛系的意思是不爭、不搶、不強求,不注重結果,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這些人面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保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情,不執著於結果,也沒有那麼多的慾望,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喜好去生活和處理事情。

現實的教學工作是老師“佛系”的土壤。

如果一個老師突然變得佛系,或許在別人看來只是因為一件小事使然。但我們常說,壓死駱駝的絕不是最後一根稻草!


讓老師變佛系的“稻草”有:

追著不學習的孩子要作業,老師感到失望。

對忙事業的家長百般勸說,老師感到絕望。

自己勤勤懇懇的工作,連個職稱都評不上,老師不再抱有希望。

01

前天發現有學生沒有觀看課程直播,隨後把觀課時間記錄發到家長群。畢竟有些家長已經開始上班了,不能在家陪孩子學習。目的是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家學習的情況。

誰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幾位家長即可在群裡“解釋”。

“老師不會的,我出門的時候孩子在看課呢!”

“不會吧老師,是不是孩子沒有全屏觀看,系統不計時呀?”

“孩子說,看課的時候網絡不好退出又進入了,是不是有影響啊?”

可以看作是解釋,也可以看做是質疑。但是家長你不想想,為什麼全班那麼多孩子的觀看時間都是30分鐘,你家孩子一半時間都不到,最少的只有5分鐘。這還用解釋嗎?


遇上這樣不理解老師用意的家長,做老師的在不佛系不行啊!難道你要把他孩子各科觀看時長都貼給他看嗎?他如此相信孩子,老師說的會信嗎?最重要的,家長不是孩子!

02

面對一再犯錯的學生,老師只有變得佛系才能與他相處。

前年帶過一個學生,經常不交作業,天天上學遲到。家長經常聯繫不上,連上了也會說沒時間,不會到學校。

這樣的家長確實可恨,但是孩子是可憐的。每一天我都會找他要作業,沒有作業我不失望,偶有一次就表揚他。

或許孩子不好意思了,隨後的一段時間都能交作業了。但是好景不長,畢竟壞習慣沒那麼容易改正的,孩子很快又不寫作業了。直到畢業,他都是高興起來就寫一次。

03

前一段時間,張文宏醫生的一句話很火“老實人經常被欺負”。

學校裡的老實人是大多數的普通教師,沒有耀眼的榮譽證出,沒有享有盛名的公開課,有的只是上課、批改作業,但永遠是讓領導最放心的那些人。

接管差班是他,同事請假代課是他,甚至大雪天在校園掃雪的也是他。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現在大多數老師都不參評高級職稱,這些就是現實。

雖然以上種種造就了佛系教師。

然而,佛系的態度才是教育的真境界。

本來就應該承認有些孩子不愛學習;

應該承認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認成績;

也應該承認不是所有的榮譽都該歸自己。

教師佛系,對他人,對自己,都是真教育!


春風綠夢田


筆者有很多同學是鄉村教師,見到同學們一個一個變的佛性,每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都是意氣風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不由得變得佛性。也許有的人三五年變的佛性,也許有的人十年八年變得佛性。可是,這些老師真的願意這樣嗎?\r\r\r我說認為的佛性分為三種:\r\r1、得過且過的老師。\r\r這樣的老師是我最討厭的,在教育孩子,講授知識上都是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常說:給多少工資幹多少活。難道就你一個人工資低嗎?為何比你工資高的,比你工資低的都比你敬業呢?這是混吃等死,不負責任的老師。\r\r\r2、認真負責,卻受過傷害的老師。\r\r這樣的例子,我身邊太多太多了。\r\r舉兩個例子,我的朋友杜老師是一所重點高中的體育老師,因為是教體育,所以他脾氣比較暴躁,但是對學生真的很好。他們班有一個男生,經常遲到,一天終於惹惱了杜老師,他是拿著飯缸子慢悠悠的到班裡,杜老師問:怎麼又遲到了?這位學生說,我想遲到,怎麼滴!惹到了杜老師,杜老師把他的飯缸子摔了(因為是吃飯後要到班裡上自習,別人都到班了,就剩他一個),並往他的屁股上踢了兩腳,雖然下腳比較重,但是高一男生,並且是深秋,也不是太疼。這個學生怏怏的回到座位上去了,然後沒過多久轉到隔壁班去讀書了,杜老師也清淨了。誰知,過了大半年,第二年暑假後開學,這個學生抑鬱了,家長把老師告了,說是他這兩腳把孩子踢得抑鬱了。天啊,大半年後才抑鬱。找誰說理去,最後賠償三萬(杜老師個人拿出兩萬,學校出一萬)。從此,杜老師佛性了!\r\r\r還有一個就是何老師,之前我朋友在初中,與我朋友是同事。他是班主任,我朋友也是班主任,一次他查寢,發現一個男生沒有在寢室,就在校園裡找他,正發現他翻院牆,就喊了一下,誰知這個學生一驚,摔了下來。腿摔骨折了,何老師賠償兩千塊。我朋友就想問,學生不在宿舍,老師應該去找嗎?看到學生正在翻院牆,如果不喊他,他就出去了,喊了他,摔了下來!老師有錯嗎?何老師也變的佛性了,最後乾脆班主任也不當了(當時班主任費是一個月120元)。\r\r\r3、耳渲目染,見了太多讓老師傷心的事。\r\r學生越來越難管,管了容易引火燒身,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怕自己成為當事人。很多中小學班主任特別難找,班主任費用從120漲到了400元,有的學校更多,依然沒有人願意當班主任。因為老師他們怕,他們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怕一不小心,工作沒了,家沒了!\r\r以前偶爾與幾個老師在一起聚餐,大家聊著工作、生活,說著說著,原來歡快的氣氛變得壓抑了,有位老師突然舉著酒杯站了起來,說到:“別想那麼多,生活總要繼續,為我們的‘佛繫心態’乾杯”。\r\r暫且把擁有“佛繫心態”的教師稱為“佛系教師”吧,他們身上一般有這幾個特點。\r\r工作不再有激情\r\r“佛系教師”一般工作時間較長。眾所周知,長期從教,身體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不適症狀,比如失眠、頭疼、腸胃不適、神經衰弱、慢性咽炎,有些教師因為過度操勞、持續精力不濟,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另外,部分教師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看到了與原先認知不同的“教學怪相”,逐漸對教師職業失去熱情。當情感資源被耗盡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焦慮、壓抑、厭倦、無助等消極情緒。\r\r此時此刻,教師的職業倦怠完全體現出來,工作不再有激情。\r\r管理學生變得“應付”\r\r\r被領導兇、被學生家長指責、被社會否定,會心平氣和\r\r工作出現失誤在所難免。“佛系教師”因在教學上或行政工作上沒有做到完美,而被領導批評,他們並不會心情鬱悶;“佛系教師”因管理學生的方式方法不被認可,被學生家長或其他人 “責備”,他們並不會與人理論、憤憤不平,只是坐在椅子上“洗耳恭聽”;“佛系教師”看到網絡上傳播大量否定教師的言論時,並不會怒髮衝冠,反而淡淡的喝一口茶,然後閉目養神。\r\r不管怎麼說,教師群體中存在“佛系教師”,並有成為主流的趨勢,絕不是什麼好事。\r\r首先,教育不能“佛系”。把“佛系”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並無大礙,但若把“佛系”當成一種教育態度,則很危險。第一,工作沒有熱情,教學成為一種“應付”,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第二,教育需要顏色,不悲不喜的心態讓會教育變得蒼白,漸漸失去顏色的教育,又會讓社會變得沒有顏色。\r\r\r“打不得、罵不得”、“捧在手裡怕掉下來”、“哄兒子都沒哄學生這麼累”,在學生管理上,部分教師不再“全心全意”,一方面,現在學生的自我意識極強,並且有一些學生對教師、學校沒有敬畏之心,也有的學生就是抱著“混到畢業”的心態來校就讀,此時教師若沒有掌握好學生管理的度,很容易成為學生、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炮轟”對象,與其冒這麼大風險,不如應付一下。另一方面,部分教師花了很多精力在學生管理上,甚至為此放棄陪伴自己的孩子,結果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學生、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麻木,時間一長,有些教師便不願再花心思在學生管理上。\r\r其次,“佛系”會進一步加深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誤解。雖然多數“佛系教師”是從自我保護的角度考慮,面對學生的無理取鬧選擇不嗔不怒、淡然處之,但還是會造成社會上不少人對教師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有人認為,“佛系教師”沒有盡職盡責,是把教育學生的責任甩鍋給了學生家長。因此,教師擁有“佛繫心態”會給一些人以攻擊教師群體的口實。\r\r對於部分教師來說,選擇“佛系”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也清楚的知道,“佛系教師”並不是什麼光榮稱號,當他們看到有學生在課堂上做出出格行為時,內心也泛過波瀾,甚至有著對這些學生嚴厲教育一番的衝動,不過,就在那瞬間,他們又迅速回歸“佛系”。\r\r有人說,若“佛系教師”成為主流,未來教育會成為“爛攤子”,這不是危言聳聽。當教師放下原本的初心,丟掉事業追求和教育理想,成為“佛系”中的一份子時,“教育會變得越來越好”恐怕只是一句空話。\r\r\r\r如果能保護老師不受“校鬧”影響。願意選擇佛性的老師很少!遇到嚴厲批評你家孩子的老師,請珍惜吧,他在冒險!誰讓負責任的老師變的佛系,家長和教育部門誰應該反思?





電子工程師老周


回答這個問題似乎要看我們如何理解“佛系”。如果說佛系是淡泊寧靜,不追名逐利,隨遇而安,這對教師對教育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教育工作本當如此!但若說佛系是隨波逐流,沒有立場觀點,放棄責任,答案不言自明!

其實,許多答友提到的教育系統的亂象未必就是造成佛系的根本原因。國人原本就有“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進退觀念和生存智慧。故所謂佛系,沒幾個是真頹廢,只是感到“時不利”的策略性反應罷了。


蒲公英盛開


我們一分為二來理解這件事。首先佛系這個詞語並不等同於消極,懶散,不作為。客觀地講,教師變得佛系,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一、摒除了浮躁,心態變得更從容。

現代的社會,是如此浮躁不安。生活節奏的加快,就連平靜的校園也飽受衝擊。為了成績,學校、教師和家長急功近利,擎著分數的大旗,不惜以摧殘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為代價來追求所謂的成功和進階。而教師們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違心地背離了初衷,只能在狹隘封閉的圍城中苦熬,漸漸地失去了工作的樂趣。

如果有一天,一個教師變得佛系,這真的是一件好事。他依舊站在工作崗位上傳道授惑,他的心態變得從容淡定。他頓悟了!他找回了職業幸福感和歸屬感。

一個成功的教師經過歲月的磨礪,他變得寧靜,快樂,迎著朝暉擁抱生活。他善於讓生命放棄沉重,善於在煩擾的世界找到自己的閒情逸致,善於敞開自己的心扉。在事無鉅細的工作中,或許每個人都應該佛系一些,因為我們要偶爾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去挖掘幸福的元素。

二、甘於清貧,多一分閒情逸致。

無可否認,面對現實社會,教師的職業是清貧的,養家餬口也很艱難。但即使如此,絲毫阻擋不了他們的快樂。他們跟學生一樣有著喜怒哀樂,有著興趣愛好,有著自己的自由空間,有著率真坦誠的性情。

他們用最樸實的付出教給學生知識,教給學生人生真諦,讓學生受益終生。所以,作為教師,這種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奉獻是高尚的。擁有佛系的心態是值得稱頌的。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沉澱卻彰顯了不一樣的內涵。

三、磨練意志,不被失敗打倒。

我們經常看到教育界的名師在大型的課堂觀摩會上,風光無限。他們從容鎮定,沒有絲毫緊張與慌亂,談笑風生間,妙語連珠,讓我們敬佩不已,只能高山仰止。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走近他們,深入瞭解他們,你會發現,他們也經歷了千錘百煉,千辛萬苦才能獲得成功。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每一個成功者的腳下,都有失敗的基石墊著。

沒有經受失敗的煎熬和挫折打擊的人,是不可能具備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不斷經歷失敗的搓揉,意志才能變得有韌勁。

對於一名教師,有佛繫心態當然是一件好事,它具有調適的功能。就像不倒翁玩具那樣,不倒翁的重心在下面,所以無論你怎麼推他、捅他,只要一鬆手,他立刻會直立起來,因此,他永遠不會倒下。

我們也應該把失敗當成人生必修課之一,只有不斷地錘磨鍊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以偏概全,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一個教師突然變得佛系,消極工作,體罰學生,或者一味通過不正當手段牟取不正當利益,喪失了作為一名教師的職業道德。那我們就應該另當別論了。這種佛系就是負面的含義,千萬要不得。

用享受的目光來看待我們的教育,用堅守的恆心來詮釋我們的職業,或許我們作為教師就能多享受一些生活的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