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淇縣的西部是太行山餘脈,雖然沒有林州、輝縣的太行主峰險峻,但有海拔近千餘米,也是驢友的戶外天堂。距縣城往西十多公里有個大石巖村,四面環山,目前正在熱火朝天地開發旅遊。大石巖村西北5公里處有個隱蔽的山溝,叫洞溝,也叫群洞峽,顧名思義,峽谷裡發現有大量的溶洞。


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週日,我們一行七人決定探訪一番。從大石巖村步行出發,穿山谷,越山嶺,經過一個小時的跋涉,我們來到了山頂,往西北望去,果然發現有個奇特的山溝,樹木蔥鬱,沿溝底分佈有大量柿子樹,遠觀紅彤彤的,煞是好看。又經過半個小時,小心翼翼地下到溝裡,溝底較為平整,有一處石砌房屋,周圍有石壟梯田,好一處迷人天地,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不過都已廢棄,並無一人。


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環顧四周,發現遠近崖壁上分佈有好多黑漆漆的洞口。在東山石壁上有6個較大的洞口,最大的高10米左右,較小的也有3米多高,洞口成蓮花瓣狀。我們選擇最大的洞進去,距洞口約10米處,有個2米高的平臺,從北側爬上平臺,有一大廳,約有百餘平方米,幽靜深邃。繼續沿洞口往裡走,沒走多遠有一暗井,井口直徑有2米多,用燈直射下面,深不可測,下面還有層層的多個洞口。越向洞的深處走,看到洞壁上有更多的分支洞口,選擇一處走下去,發現洞中還有洞,洞洞相連,洞套洞,洞疊洞,洞中有井,井中有洞,迂迴曲折,時高時低,如同走進迷宮。

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小的洞需彎腰弓行,有的地方需緊貼洞壁,且手腳並用。在此洞,無論你走到哪裡,人皆無憋悶和壓抑的感覺。在洞中鑽來鑽去,突然前面出現一縷青光,原是通向洞外的天窗,陽光像一根根銀線從天窗垂下,心中頓有"柳暗花明又一春"之感,外界的山風由天窗傳入洞中,因溶洞內洞洞相連,洞洞相通,空氣清新。

在洞中摸索前進,不時為洞中神奇的景象感嘆:有的洞平滑齊整,儼然如機械挖的隧道,這是古代工匠的精心雕琢?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洞中怪石林立,有的像魔鬼面具,有的像巨型蝙蝠緊貼洞頂,更多的像懸於頭上的寶劍,隨時有可能落下,極其奇特。有的洞壁上有白色結晶滲出,如雪花覆蓋,手觸可融。

人在黑暗中穿行,突然,有一個小東西從身邊飛過,此處多蝙蝠,不知道的還真會嚇人一跳。大家來到一個螺錐狀的洞中,從右側小洞爬上第5層,都驚呆了,洞中到處懸掛有蝙蝠。人的冒然撞入,驚起蝙蝠四下飛散,驚恐中的"小傢伙"撞到人身上,人和蝙蝠都一陣緊張。


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因時間關係,再往裡走怕有危險,不敢太多的停留,按原路返回。出洞後,發現西側山壁上也有3個較大洞口,進去後發現也是洞套洞,有的地方還有炸藥炸開的痕跡,應當是人為擴大的空間,也許是為了採石,也許是為了防空,不得而知。因天色已晚,沒敢再往洞的深處走,我們沒有按計劃線路繼續登山,而是按原路返回了大石巖村。走出山谷,雖然感覺體力不支,但依然遊興未盡,並彼此相約再遊溶洞。

探訪淇縣大石巖洞溝

據當地人介紹,洞溝洞溝,因溝中洞多得名,不足一公里的山谷竟隱匿著40多個大小不等的山洞,洞溝溶洞結構奇特,面積巨大,在北方地區罕見。大石巖村周邊溶洞本身分佈就比較多,東南方向的朝歌山上有收糧洞、王莽洞,南邊紅山嶺下有妖精洞、紅孩洞,據說在妖精洞還發現有三趾馬化石。西邊與紂王殿村之間有五門洞。離大石巖村不遠的雲夢山也是溶洞林立,鬼谷子的居身之所就是溶洞群。

溶洞的形成是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裡不溶性的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石灰岩被溶解後,形成縫、洞,再擴大還可形成暗河。溶有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壓強以及溫度等因素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奇特而又美麗的地貌,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淇縣西部山區分佈有奧陶系灰巖地層,溶洞的廣泛分佈是有基礎的。

2015年,淇縣廟口鎮高莊村的臧先生在自家打井時,偶然打到一個神秘天然溶洞。能走路通達的距離長約300米,裡面天然形成的石筍、石柱等形態完整,造型奇特。另據淇縣地方誌記載,1976年,同在高莊村,群眾打井時發現溶洞,長1200餘米,蜿蜒而下,頂為石棚,底為土,忽狹窄如鬥,忽寬大如廳,洞內寒氣逼人。地質部門人員進去考察,發現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隨處可見,支洞內滴水叮咚。不過,目前均已封存,不對外開放。

也許有一天,淇縣地區會發現一處更大、更長的溶洞群,成為豫北地區旅遊開發的重頭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