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介紹

新石器時代陶瓷簡介:

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鬥爭的新篇章,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闢了新紀元。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製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類型

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從以往發現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關係密切。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過去限於資料太少,認為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張將馬家窯類型單獨稱為馬家窯文化,與半山--馬廠文化分開。康樂邊家林、蘭州關廟坪出土的陶器,補充了馬家窯到半山類型發展的中間缺環,這些陶器無論是器型還是花紋都有馬家窯類型的一些遺風,而且還反映出了半山類型的一些特色,過渡性的特點非常突出,從而表明半山類型是從馬家窯類型演變而來。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 接近水源、土壤發育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起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喪葬習俗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規則,多數為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誌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馬家窯文化介紹

分期表

下圖為文化分期表

馬家窯文化介紹

馬家窯文化分期表

遺址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臺、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分佈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臺地上,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在甘肅中

馬家窯文化介紹

馬家窯文化分佈圖 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佈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馬家窯類型主要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的涇、渭水上游,以及白龍江、湟水、洮河、莊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