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精品鑑賞—乾隆款開光琺琅彩四方瓶

瓷胎畫琺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琅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喜愛和收藏。

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器的裝飾題材較雍正時更加豐富,除山水、花卉、花鳥外,還有中國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藝術風格影響的各種洋花圖案。新增的各種色地、色地開光、色地軋道琺琅彩瓷器,圖案繁複,不留空白,不題寫詩句。

該瓶底高:18cm 瓶身:20cm 瓶頸:3cm 寬度:11cm 總高度:24.8cm,瓶呈四方形,腹部漸收,方足,足底有“乾隆年制”款。外壁以藍地,粉彩滿繪各色花鳥紋,栩栩如生,秀麗典雅,細膩流暢。整體構圖疏朗秀雅,花朵鮮豔,草木碧翠,工藝繁雜精細之極,盡顯乾隆粉彩瓷器富麗優雅之魅力,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頗高。

清代精品鑑賞—乾隆款開光琺琅彩四方瓶

清代精品鑑賞—乾隆款開光琺琅彩四方瓶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琅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琅粉。將琺琅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琅。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琅;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琅。

按裝飾工藝不同,琺琅器可分為掐絲琺琅、鏨胎琺琅、畫琺琅、透明琺琅等,也有將上述二種或二種以上工藝結合起來共同裝飾一件器物的,稱之為複合琺琅。其中與瓷器有關的琺琅工藝只有一種,即畫琺琅,一般稱之為“琺琅彩”,其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至於其俗稱“古月軒”,由於目前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器上從未發現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畫琺琅上見有個別屬此款者,所以推測很可能是晚清時期宮中所藏署“古月軒”款的玻璃胎畫琺琅流散出宮後,被古董商看到,遂誤認為瓷胎畫琺琅上亦署“古月軒”款,進而將瓷胎畫琺琅稱作“古月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