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邢臺古城是一座典型的古代仿生城市,雅號“臥牛城”、“鴛水城”、“龍岡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七星八斗”表達的是牛形城池整體佈局體系,是我國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一種理想城池佈局模式,蘊含著豐厚的古代文明積澱。按照易理思維七陽八陰,也是少陰少陽,《易經》雲:“少陰少陽者,乾坤之子是也。”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考證分析“七星”是指:清風樓、南頭閣、東牛角廟、西牛角廟、文廟、東大寺和西大寺的七大古建築群為代表的高起的空間形態;“八斗”是指:“牛水坑”、“羊水坑”、“霍水坑”、“馬水坑”、“靛水坑”、“韓家坑”、“王冒坑”、“中心坑”八大水坑為代表的低下的空間形態。即:“七星”代表建築、高地等陽的系統,“八斗”代表坑河、生態環境等陰的系統,如此陰陽相輔相成,可收到防火、防澇、生態等多種功效。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數字“七”與“臥牛城”趣談


邢臺古城是一座典型的古代仿生城市,俗稱“臥牛城”,雅號“鴛水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 “天人合一“ 、“美善合一”、“工官禮制”等傳統思想指導下,先人們將古城營建成為獨特的臥牛形態,特色獨具、景色優美、妙趣橫生,其中數字“七”的多次反覆出現更是增添了古城的神秘感和情趣性。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初步考證發現:數字“七”幾乎貫穿於古城的整個選址、佈局等重大控制和營建活動中。比如:古城南北長七里(南頭村-北關村);七里河距離主城南城門七里,且七里河御路古石橋的橋洞口也是七孔;古城西北部山崗-龍岡(營頭崗)距離古城七里;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和制高點清風樓高整七丈;緊臨古城縱軸-北大街西側有七道彎衚衕;史書記載古城西部地理環境:“七里灘,八里灣,四十五里不見天”等均與數字“七“相關聯。更有意趣的還有:據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築師李強等專家分析考證,邢臺古城還是一座典型的“七星八斗”城。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如上所述的七里城、七里河、七里崗、七丈樓、七彎巷、七孔橋、七里灘、七星八斗等多個七,是偶然巧合還是另有玄機,值得認真研究。筆者認為“七”的其中一種含義可能是表示城池的“工官禮制”級別, “九”代表王城,如“匠人營國方九里”等,“七”體現比“九”低一級的城池(傳統意義上均用單數),歷史資料記載邢臺臥牛古城始建於後趙(後趙未統一全國),而據文物部門對古城牆殘段(不全面)歷史信息考證可追溯到漢朝,綜合分析現存古城可能是按照諸侯國都城和郡府城的標準在原基礎上營建,史書記載邢臺曾四次建國兩次立都,推測商都城也應在臥牛古城附近範圍。同時,先人們也把“七”做為一種空間尺度、營建城池的模數和“七上八下”(易理)的吉利數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巧妙靈活的運用到古城的選址和佈局中。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 佈局 】

將數字“七”結合星相學、易學對城池定規模、定方向、定佈局、定控制座標。

“七里城” 表達的主要是城池的規模,結合自然地勢、規定禮數和空間尺度,劃定城池的南北長為七里,在地形圖上測量,牛形城池中的南頭村到北關村南北長度整七里。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七星八斗”表達的是牛形城池整體佈局和結構性控制體系,是我國特有的“天”、“地”、“人”、 “美善合一”的一種理想城池佈局模式,蘊含著豐厚的古代科學、文化、哲學、造景、風俗等複合型文明積澱。


按照易理思維“七”等單數為陽,象徵天、高起、擴張;“八”等雙數為陰,象徵地、低下、收縮。另外還有“陽常有餘、陰易不足”之說,故七陽八陰。考證分析“七星”是指:清風樓、南頭閣、東牛角廟、西牛角廟、文廟、東大寺和西大寺的七大古建築群為代表的高起的空間形態;八斗是指:“牛水坑”、“羊水坑”、“霍水坑”、“馬水坑”、“靛水坑”、“韓家坑”、“王冒坑”、“中心坑”八大水坑為代表的低下的空間形態。即:“七星”代表建築、高地等陽的系統,“八斗”代表坑河、生態環境等陰的系統,如此陰陽相輔相成,可收到防火、防澇、生態等多種功效。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現有的南頭村和東、西牛角村是構成臥牛古城空間形態的重要部件,根據史料記載,這三個村興建的先後順序是“先有廟,後有村”。即:在這三個村未形成之前,該處只建設有“南三星”:南頭閣、東牛角廟(因該處原有一高起的土山土疙瘩故別名東疙瘩奶奶廟)和西牛角廟(西疙瘩奶奶廟),之後隨著廟宇祭祀、香會等活動的興盛和建設引導,在其周圍形成現有的南頭村和東、西牛角村的居民點及其它連片建築。可見臥牛古城的謀劃營建是從“七星八斗”布點定位開始的,“七星八斗”起著古城池營建的定方向(象徵北斗星,座北朝南)、定控制座標、定佈局、定尺度的重大作用。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七丈樓”-清風樓體現牛城的脊峰,是古城的制高點,同時也代表著城池的行政中心位置(清風樓後部為歷史上府衙、縣衙),在七星中起著統領作用。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七道彎衚衕”等體現著歷史上禮制尺度在古城內的廣泛、靈活運用,強調禮制思想的張揚、陶冶,增加城市文化內涵和情趣。數字“七”與“臥牛城”趣談


【 選址 】

將數字“七”結合自然地理條件、風水堪輿學說對古城城址進行環境定位。

七里河處在城池的南部,按照風水學的觀點,其與城的關係是 “居澳”、“灣抱水”和“金水大抱”勢(河西、東兩端北揚、城南向南凸彎)的體現,所以,當初就以其與城的關係命名,“城南七里,呼為七里河”(清康熙《縣誌》記載)。在地形圖上測量主城南城門(中興大街北)距七里河北沿整七里(中國古裡制自周朝以來與現裡制基本相同)。同時還體現了對數字七運用的靈活性,即:河與城七里距離的體現是結合自然地勢按主城南城牆控制,而沒有按南部外城控制。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七里崗-龍岡(營頭崗、石井崗)在古城西北七里處,位於城池的“天門”、“乾岡” 位置(城西北)和“龍脈”上,原高約40米,達到百尺為形標準,該山崗歷史上景觀環境良好,有山泉-野狐泉,泉井-石頭井等,故原來名稱為“龍岡”,做為城池西北(天門位置)生態屏障和統領古城的“乾岡”,隋朝的“龍岡縣”政區名稱即以此命名(營頭崗即是龍岡的考證,見肖揚撰寫的《隋朝·龍岡考》),我們從地形圖上測量也證實古城牆西北角距離營頭崗整七里。


“七里灘,八里灣,四十五里不見天”(邢臺縣志記載)。體現的是邢臺古城西部的自然地理環境。“七里灘“指達活泉區,南、北大汪村,南、北小汪村一帶一直到七里崗-龍崗山地的區域,突出的原地貌形態是泉湖和生態溼地;“八里灣”指七里崗-龍崗山向西的丘陵區,其區域內主要形態為河道河灣密佈、河水豐沛;“四十五里不見天”指西部的太行山東麓區域,歷史上曾森林密佈、遮天蔽日、山清水秀,生態條件極為優越,是水源的涵養區,同時也起到防風、防洪、防禦(風水學中稱“龍關”)多種作用,是城池西部的天然保護屏障。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分析當初邢臺古城實際選址的操作可能為:運用風水學方法,經過 “象天法地、平地測景”工作,確定在太行山東麓、七里河北七里、龍岡東南七里的隆起臺地上營建臥牛形城池(喻鎮水之意)。經查閱歷史資料臥牛城主城雖然近河近水近泉,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卻從沒有遭遇嚴重洪澇災害的記錄,1963年等幾百年一遇的洪水,主城也安然無恙。如上所述可見古人選擇的城址生態地理環境之高明絕妙。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如上所述,筆者認為數字“七”是邢臺古城的重要歷史文化符號和生態安全符號,其蘊含的思想哲理對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仍有啟迪和借鑑意義。


城市文化、城市景觀真正豐富起來,城市真正立體起來,城市的時空(第四維空間)、歷史文化積澱的發掘利用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七星”所代表的清風樓等歷史古蹟應該做為“城寶”重點發掘保護。南頭閣和東、西牛角廟做為古城結構性的“星”應該乘“三年大變樣”、城中村改造的東風,進行擴大、重修提升品位,在其基礎上形成“南頭閣公園”“東牛角公園”、“西牛角公園”等將別有情趣。臥牛城系統的傳統地名特色獨具,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資源,應該保護和傳承下去,應將“長街”、“新華路”等恢復為“腸街”、“西圍城路”等,更新改造中在建築上應千方百計做減法,注重空間尺度、古城風貌控制,保持青灰色的色彩主調等。


“八斗”所代表的生態環境和城市安全系統也應該做為歷史文物古蹟進行重點保護。現有水坑要提前控制、嚴格保護,可結合舊城改造建設為公園進行利用性保護,應該像治理“七里河”、“圍寨河”一樣將被填平的名坑有計劃的恢復且闢為名園改造昇華,如果暫時沒有條件恢復,也應進行控制,避免讓高大建築侵佔。古城河道、道路是臥牛城的脈絡腸道肌理,更新改造中應該原位保護適當拓寬,恢復和提升古城良好的生態環境特色。古城內的坑河,古城的“七星八斗”體系和“四條河流周流街市,八大水坑潤澤牛城”的水系格局,在歷史上對抵禦城市內澇、防火、生態等城市安全問題起到了極大作用,這一方面對我們今天的城市建設仍有借鑑和啟迪意義。



邢臺“七星八斗”臥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