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级的哲学书籍有推荐的吗?

坚持到底127574238


哲学是跟随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哲学也是不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层层推进的。

所以,首先学习以符合现阶段时代的哲学作为出发点最好,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要知道他也是穷尽世界上的所有哲学总结出来的,紧接着再看看《毛泽东选集》,看看如何分析如何指导实践。

毕竟我们是用哲学来帮助指导人生的,提高我们的思维境界和能力,而不是来让自己产生矛盾让自己尴尬的。

如果哲学兴趣高,可以找一本哲学史简单了解一下,可以是东方传统或西方哲学史两方面,了解一下整体脉络很有好处,因为哲学家们也是彼此学习思考中进化出来的,如果对某一位哲学家感兴趣了再进行具体学习。

总之,哲学就是跟从哲人的思考逐步体会人生,有的哲学是很难懂的,毕竟哲学家智商大都超过常人,也不必要求自己样样都懂,这不太可能,我们只要吸收有用的部分就可以了,关键就是读完觉得对自己有用就行。

读哲学不要越读越迷糊,虽然有时候不可避免。再厉害的哲学都也不能代表能够面对现在人类所面对的新环境,新变化。

所以说哲学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站在哲人的眼光角度看世界当然好,但是还是要自己独立思考,与时俱进才行。


宇道思维


必须是《苏菲的世界》啊。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本书,那种被惊艳到的感觉:

原来哲学、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也可以当小说看!!!

《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

这本书用小说的形式,讲了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位叫做“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历。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苏菲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一位名叫“艾伯特”的少校脑中的虚构人物,他想写一本有趣的哲学小说,送给自己的女儿当生日礼物,而苏菲就是这本小说里的女主人公。

在完成所有的主人公任务(也就是上完所有的哲学课程)之后,苏菲和哲学老师决定向作者抗争,逃出这个虚拟世界。在他们设法出逃的过程中,书中的虚拟世界开始变得扭曲而不可控,不断与现实世界重叠交互,最终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可以理解为苏菲和老师都逃出了虚拟世界,来到了艾伯特少校所在的现实世界。

这个剧情是不是好棒棒?充满了虚拟现实,科幻推理,悬疑惊悚的元素有木有?


这本书我建议的读法是:

读到某个哲学家或者哲学理论,你觉得感兴趣,先把这个名字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搜索相关的入门书籍。

举个例子,我喜欢上了书中提到【存在主义】,非常认同这个哲学理论所主张的价值观,那么我就会去找【存在主义】相关的入门书籍和理论知识,又了解到存在主义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我更加认同和感兴趣,接下来我又了解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代表如萨特、加缪、西蒙娜波伏娃等,代表作如:存在与虚无,局外人等等。

这样一本一本的去读,去了解,过程就像你本来在沙滩漫无目的的散步,忽然看到一个晶莹的贝壳,你心生喜爱捡了起来,看到不远处又有一枚一样的贝壳,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贝壳散落的痕迹,去搜集更多你喜欢的同类贝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果一开始就想啃尼采、康德、黑格尔,不出意外的话,你会丧失对哲学的兴趣,再也不想看一眼。

如果不想从一开始就失掉兴趣,建议就由《苏菲的世界》先入门,先让自己对所有的哲学派别有个基本的了解,知道它们主张什么,宣扬什么,如何解读世界的本质,然后挑选自己认同的哲学观点逐渐深入学习。


PS:我知道会有人说《西方哲学史》,这本书呢,讲历史更多一些,哲学只是一个观察视角——然后还略为枯燥,并不适合作为入门第一本书,个人看法。


吉姆妮成长日记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它消除了以往不少学者撰写普及读物时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的轻视意味。这种轻视意味同时表现为对读者理解能力的低估和操作能力的高估,基于哲学主要是用语言传达,这种轻视的后果就更为严重。而《苏菲的世界》则不然,不再有人在书里充当全知全能的角色,即使是导师身份的艾伯特和“像个上帝”的艾勃特中校在现实中也同样时时充满困惑,同样会陷入被人愚弄的境地。几个世界的套式结构更让读者体会到:人,即使是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在造物面前同样是如此渺小。当艾伯特和苏菲意识到这一点后千方百计逃离了自己的世界,他们终于自由了,不再受人摆布了,但同时也失去了重量,变成了随风而逝的影子。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迷人的现代哲学意味,但绝不深奥难解。书中还有一些小场景颇为有趣,如苏菲学习哲学后对乔安的父母等思想平庸者的憎厌,很好地反映出一个拥有精神世界的人面对庸众的无奈,也显示了“爱智”的效果。

把通俗小说的模式成功地引入一本哲学著作,是《苏菲的世界》的另一大特色。所谓“可以躺在床上读的哲学”,正是要祛除不可容忍的两大毛病:枯燥和平庸。单一的线式叙述,纯粹的抽象思辨,再加上模棱两可的评价,很容易把一般的读者弄得恹恹欲睡。过分的通俗化显然又会由于完全偏离原义而贻笑方家。普及读物之难写,恰在于此。《苏菲的世界》很小心地没有触碰“哲学史讲稿”本身,却给它加上了一个“侦探+童话”的套子,而且这个套子并不只是为了取悦中学生那么简单,它溶入了相当多的现代意念和新的文学手法。从这一点来说,《苏菲的世界》已远远超越了《爱丽丝漫游奇境》。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书中的哲学史部分确实如某些学者所言,没有很好地展开,以致读了有不过瘾的感觉,但有一点却非常值得我们的哲学教育借鉴。书中在讲述每一位过去的哲学家的理论时,都充分考虑到文本的语境(context),力求尽可能呈现这种理论的合理性。这对受教育者严谨治学精神的形成大有帮助,可以避免养成轻易怀疑和否定的坏习惯;也提醒了哲学教材的编写者们,不要口口声声“批判地继承”,最后却成了完全没有继承的唯我独尊的批判。


杨早讲史


推荐《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是一套童书,彩色印刷,配有绘图,到目前,已出了八本,此套书是这样做自我介绍的:“回答了8岁以上的青少年提出或思考的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虽说是一套童书,但得需要很优秀的孩子能看得了。我觉得,它同样适合青年人读。本书各种举例说明,对问题解释得很详细,作为入门读物,不会让人望而生畏。该书讨论了生与死、自由与不自由、幸福与痛苦、对与错、公平与不公平、暴力与非暴力、真实与虚假、身体与精神等人生基本问题。

《苏菲的世界》,是久负盛名的一本书,用小说的形式向读者讲述哲学。本书有故事性,喜欢看故事的读者,可以选之。

《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是对话体,德国哲学家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和其20岁女儿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讨论了万事万物是否如我们所见、死后还有没有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神是否存在、宽容是不是让我们更幸福、性为什么能带来快乐而死亡不能等。

稍难一点的,可以看《北大哲学讲座》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小史》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罗素的《幸福之路》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


把书读薄


哲学的故事(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 威尔·杜兰特的成名力作

★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 其实,思想的发展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1]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观看


今天很好


我在大学是属于美术学系的学生,具体的专业名是:艺术品鉴赏与修复。然后我看见您说您对艺术、营销、传播之类感兴趣。我跟您一样也对哲学这一块比较感兴趣,不过因为不是专业。因而不可能如哲学系专业的学生学院系的分类看书和逻辑训练,像比如我有同学在复旦大学读的政治哲学。那么,之前我也曾经询问过他像您说的这类问题。他是推荐我 先去看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1、2卷的。也就是说先看历史,先了解欧洲哲学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其次就是看哲学书会强调一个翻译版本的问题,他说推荐看孙周兴这类学者翻译的。然后根据他的这个思路,如果您觉得黑格尔太晦涩,我可以推荐您去看一个比较通识一点的,我记得是美国大学生的哲学推荐书籍,也叫《西方哲学史》,作者好像叫斯蒂芬,你可以在知乎上查查。对了,牛津出版了一系列的通识读本,中英同步。再一个,最基本的柏拉图《理想国》。

然后对于我个人的喜欢来说,我也是一点点看哲学书看过来的,基本上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不过听说最好是在 百度网盘里下载孙周兴他们翻译的版本会更好。那我呢,是根据细节的兴趣来读的。哲学这一学科很难去说入门级读物,在我看来,所谓的入门级读物,只能说在叙述或呈现的内容里引起了我们“思”的“意识片段”,它是一种通过阅文本(理性有序的结果)触发我们的内外感官而引起的对生命中表象的知性的可能性(反思)。而读者主体(感知)是这个反思的关键。

所以,我更建议您,如果您没有办法通德法文,那就最好先去直接看哲学家的中文翻译原著。您可以选择您喜欢的哲学家或哲学分支或者派系去读,这是兴趣为主导。也可以根据您在生活中思考最多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欲求,这样的思路,您去找相关的哲学书籍。可以如图书馆去寻找,有些书名就会很有意思,这也是一个途径。

选定一个哲学家的,比如就去读,可以轻松一点,去慢慢适应他的叙述和思维风格。读的深了,那么最重要一点要学会 反驳和批判。这是读哲学书并且使自己思辨思维迅速提升的关键。因为其实读哲学书不是最重要的,最终是要自己有独立的理性思维能力。要发现、观察并觉知。


Prcieusevividly


入门级德哲学书籍,我的推荐下面几简单易懂的哲学书籍。

一、《世界观》

推荐理由:

“如果你每天都读你看得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不是世界变化太快,可能是你的世界观还没来得及刷新。所谓成长,就是用“世界观”升级认知。这是一本广受美国大学欢迎的人文通识读本,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必备入门书。

本书纵论西方科学两千年,探索科学的起源和思维的本质。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阅读、了解的关于科学的历史和哲理,有助于读者构建正确的世界观。

这本书能让我们:

1.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刷新已有的世界观。

2.确立看待世界、知识学习的“底层逻辑”。

3.掌握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基本脉络。

二、《活法》

推荐理由:

大多数人把那些宏观的道理,看成无趣的说教,然后置之不理。但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喜欢讲道理呢?因为既得利益者需要说教?不,因为他们真切地体会过道理的魔力。越是宏观的道理,越是密密匝匝地影响着所有的日常。只是,只有很少的人真正相信,认真执行……

三、《中国哲学简史》上、下两本

推荐理由:

关于先贤思想,奉若圣明者有之;心向往而不得其门者有之。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冷嘲热讽,甚至恶言相向,比如新文化运动时,视诸子百家为万恶之源,言必称中国人劣根性,恨不得和自己祖宗切割得干干净净。不过,不屑与鄙视,可能也只是妄自菲薄后的装腔作势。

在我们看来,诸子百家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与魂,只不过时代久远,而且鉴于文言文的缘故,一般人还真是看不懂、搞不明!

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学到:

1、中国哲学的精神。

2、中国哲学的背景。

3、诸子的由来。

4、中国哲学德发展历史。

推荐的这几本书都是简单易懂的,读完这几本哲学书籍,就已经算入门了。有了这几本书的基础,再去读其他哲学书籍就容易理解了。





小强爱写作


阅读哲学史可以获得系统的哲学知识,并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哲学思考的训练。针对入门级的对哲学怀有兴趣的学习者来说,要获得初步系统的哲学知识可以阅读以下几本书:

一、中国哲学方面:

入门书籍:

1、《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系冯友兰著,由其在美国教授中国哲学时的讲义编成,原文是英文,现在有中文本,语言简单,理解容易,入门迅速,书中也有许多中西哲学观点的对比,对于促进西方哲学的了解也有一定帮助。该书曾由多个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文字版,新世界出版社是图文版)

2、《中国哲学初步》

(简单易懂,对于迅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和各大名儒的观点有帮助,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进阶书籍:

1、《中国哲学史》(上、下)

(也是冯友兰先生的著作,属于中国哲学史领域的经典著作,目前市面版本可见华东师大出版社版本。)

2、牟宗三先生的《心体与性体》(上、中、下)

(市面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3、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二、西方哲学方面:

入门书籍:

《西方哲学初步》

(性质类似《中国哲学初步》,均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进阶书籍:

1、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2、罗素:《西方哲学史》。



剩僧China


给大家推荐两本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书:《哲学导论》豆瓣评分9.1 和《通往哲学的后楼梯》


对于那些看罗素《西方哲学史》都觉得肤浅的人来说,我们看《通往哲学的后楼梯》简直像在看娱乐杂志。

可是,板着脸铺陈知识的教科书完全掩盖了哲学家那有趣的灵魂啊。我这遍布浑身的八卦属性和装逼属性如此之强,所以以“人”为本,打探各种大小明星,哦,不,是哲学家的小道消息,说实话,比起他的理论让我更能牢记。比如,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伟大的马克思最初居然想当诗人。而苏格拉底整天游手好闲,四处跟人辩论干口水仗把自己关入了监狱,最后还坚决要求执行对自己的死刑,这——

真的是对他们始于性情,陷于才华,忠于“奇葩”。

其实你要说完全没有一点哲学基础,看完这本书就入了门了?那哲学的门槛确实太低了。哲学哪里是一本书就能入门的。但是,勾勒一个个鲜活的哲学形象,立在你跟前,就跟看电影似的,后续你再看这位哲学家居然能说出这话,干出这事,只能大腿一拍,算你狠。

想入门,最恰当的办法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掏出小本本记好我下面说的:以哲学8大基本问题为横轴,以两千五百年哲学史为纵轴,纵横跟进才能对哲学这个东西真正有所认识。前者,大家可以去看《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后者,那完全是可以用这本小书《通往哲学的后楼梯》入门的。(注意,这个版本是李文潮译,叶秀山老先生作序的,三个版本里面最好的一个。)

这本书里介绍了34位逗逼,不不,是哲学家,涵盖了哲学发展史上主流的思想。包括古希腊哲学的10位,天主教哲学时期4位,还有就是近代哲学家20位。

哲学史就是一部哲学家史。

你以为按历史登场的哲学家是一个一个安安静静排队照相的乖宝宝,那就完全错了。哲学家们都是一群疯子。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这样一本书,我要怎么来说呢,到处都是奇形怪状让人目瞪口呆的家伙。当我们提到孔子老子时,完全是一个耄耋老人,耳边还能回响那经历沧桑后淬炼出来饱含智慧的“训诫”。可与孔子差不多同期的泰勒斯,常常关心高山动物植物风云星体人是怎么来的,这些东西本质是什么?居然说水是万物之源。就像个刚刚来到世上的小婴儿,第一次面对陌生的星球用他仅有的知识来理解这个世界,说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往往还说到点上。

还有就是揪住前任哲学家绝逼毫不留情撕到底的偏执狂们。叔本华对黑格尔疯狂的咒骂那必须堪称花式咒骂第一名。

“黑格尔,一个平庸无知愚蠢令人讨厌恶心的江湖骗子,大胆妄为放肆无耻到了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地步。但他编造了一大堆胡言乱语,却被那些廉价的弟子们捧为万古不朽的至言,被笨蛋们当做真理科学。黑格尔败坏了整整一代学人。”

从学术批判到人生攻击,在叔本华的几乎每一本著作里都要时不时diss下黑格尔。甚至故意把上课时间排到跟黑格尔一起,抢学生羞辱黑格尔呀,结果,学生居然“潮水般”涌向黑格尔,而叔本华被迫中断讲座。

后续黑格尔确实不负叔本华所望,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马克思,间接影响了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具体历史变化,发生了改天换地作用。

我只想说,哲学家们都这么生猛不怕啪啪打脸吗?叔本华啊,好歹你也是个出名的哲学家啊,怎么能夹带私货处处挤兑黑格尔呢?这下脸肿得都消不下去了吧。

哲学家里多的是终身隐身在一个小镇,然后笔耕不辍地写写画画。我们是从小梦想当网红,但你看看那个笛卡尔,笑死我了,家里那么有钱,却要“逃到战场上,放弃军饷,只为把自己关在冬季营帐里与自己的思想交谈”。我们是出名要趁早,人家是不停为了隐藏自己而抗争。不过想想也是蛮可怜,笛卡尔蛮怕死,就怕自己写的东西暴露了成为第二个苏格拉底,咔嚓丢命了。

其实很是羡慕这些哲学家们这样到生活,我最想要的不是加班到深夜都市丽人的精致和拼命,而是偏安一隅,像这些奇奇怪怪的哲学家们,远离世事纷扰,铸造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可惜,现代人会把这样的理想叫做不务正业,不求上进。我们都是以身搏钱,并不关心大脑快不快乐。

我们从来不管上帝死不死,只管自己明天能不能赚到钱。当尼采大叫“上帝死了”,所有的哲学家都感到害怕,而我们怕只会“哦,知道了”,倒头继续睡觉。“上帝”死了,“人”才活了,哲学问题从对世界的注视转向人类。从来没有“上帝”的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从对外面的注视转向对“人”,对自由精神探讨呢?

也许你可以从后楼梯偷偷上楼去看看,哲学家们是不是又拿着望远镜对着喧嚣的人群。《通往哲学的后楼梯》则让你能用放大镜悄悄观察下身边的这些可爱的疯子,当你再次远眺人群,也许能模模糊糊读懂一些他们稀奇古怪的言语。


第二本《哲学导论》罗伯特·c·所罗门著。这本书居然高居豆瓣9.1分,太夸张了。

哲学著作本来就不容易写的通俗易懂,先读史还是先读哲学探讨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争议。但是我大抵还是倾向于边读哲学问题,主要是大致明白不同的哲学家究竟一生在那里搞些什么,想些什么东西。然后再去读史。而哲学问题,就是那些由哲学史所形成和促发的问题。有了横向和纵向的线才能织成一只网,那才能形成所谓的体系。这二者缺一不可。这本《哲学导论》都是以原典为核心。作者的笔法也见哲学功底,能在各个学派间游刃有余。


唐古利乌鸦


如果是喜欢或研读哲学,系统哲学发展史是一定要看的,以便形成完整的思维和逻辑体系,郑重推荐: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研究的比较多,相关著作也有一大堆。于是出现了一批适合大众的简易读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很好啊,找本很简单的。

还有我记得有套《西方哲学史》,分两册,比较适合入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