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在徽州的村落之中,聳然高出民居的最雄偉宏麗的建築,是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左宗右族,往往建有幾座甚至幾十座祠堂。祠堂連雲,遠近向望,是徽州一個重要而獨特的現象,所以,在徽州,祠堂是徽州大地上鮮活的遺存,也堪稱是正宗的中國“國粹”及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徽州祠堂星羅棋佈,但面積之宏大、規制之齊備、風格之大氣莫過於號稱"皖南小故宮"、“小金鑾殿”的恩褒四世的徽州區潛口金紫祠。

金紫祠位於徽州區潛口鎮潛口村南首,俗稱“金鑾殿”。潛口金紫祠佔地面積21.14畝,合計7000平方米。祠堂共有七進,通進深達196米,中軸線上建有寬闊平坦的甬道,兩側對稱佈局了牌坊、三源橋、欞門、戟門等古祠設施。如此面積之大為徽州祠堂之最,並以袖珍版“太和殿”著稱。金紫祠實為汪氏金紫祠,按徽州祠堂稱呼為“汪叔敖祠”。在當地,汪叔敖屬潛口下“市”汪族,又稱“下祠堂”。汪叔熬,字字遊,北宋唐模人,是唐模始祖汪思立的11世子孫,大唐越國公汪華的22世孫。汪叔敖這一脈自宋開始遷徙到潛口,由於四個兒子在京城做官,皇帝賜汪叔鰲“金紫官祿大夫”,到潛口後繁衍子孫,分支出去幾萬人,明正德年間汪家建有一個小祠堂,到萬曆年間擴展到現在規模。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據碑文記載,金紫祠是汪族八十一世祖汪一誠承父兄之志(其父“文顯”,兄“一中”),捐地千步,捐銀三千兩,加上汪士明捐銀三百兩,於萬曆壬辰(公元1592年)奠基修建。該祠於1601年竣工,1666年和1936年兩次大修。祠前有一座四腳石坊,上有汪文顯題寫的“金紫祠”三個醒目大字。四腳石坊的兩邊各有一座兩柱石坊。由四腳石坊北進,有“三源橋”橫跨矩池(按古代規矩設計的矩形池塘)。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越橋過一段石板路進入欞門,經甬道到戟門。戟門上方掛有“汪氏家廟”匾額,門外兩邊置石獅一對。戟門前簷下還有三塊直匾。進入戟門後,甬道兩邊天井裡,各有一個四角亭,亭內分別由贔屓馱著兩塊大石碑。抵議闔,上有“越國世家”匾額,匾額背面有左鍾右鼓懸吊。經甬道登露臺抵大堂,大堂內掛有10多塊匾額,還有董其昌書寫的對聯和3個龍亭(亭內有聖旨)。由大堂經兩邊迴廊或中間馳道及寢殿,龕座中間供汪氏先祖汪叔敖像,左昭右穆供歷代先祖牌位。自欞門至龕座面積為3810平方米。祠的後面有一幢上下兩間的“汪公殿”,內掛“保障六州”橫匾。此乃紀念汪氏四十四世祖汪華在隋末動亂中,為保障杭、睦、歙、宣、饒、婺六州立下大功而建。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金紫祠自建成以來,歷經滄桑。1931年二次進行重修,1950年起一直為潛口糧站使用至今。1950年,門前兩隻石獅被拆遷歙縣太白樓新安碑園大門口。“越國世家”和“汪氏家廟”兩塊匾額各鋸去半個字用來裝修板壁。1976年,除四腳石坊,欞門、戟門和龕座外,汪公殿和大堂的全部殿宇徹底拆毀,改建為糧食倉庫、糧站辦公室和職工宿舍。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金紫祠是目前發現的古徽州境內最大的祠堂,有“中國民間第一祠”的美譽。其建築融合了皇家宮殿風格與徽派藝術形態,形制完備,建造技藝精湛,形成了獨特的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旅遊價值,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築的傑出代表之一。2004年,潛口金紫祠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古建築文化遺產,2012年,徽州區籌資3500萬元啟動了對潛口金紫祠的全面搶修、保護和開發工程。從金紫祠坊到泮池(放生池)到三元橋,從欞星門到戟門,從碑亭到儀門,從天井到兩邊兩廡再到露臺,從享堂到天井,從樹池到兩廡再到寢殿直到汪公廟。金紫祠在原址上完成了全面修復工作。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金紫祠”的修繕完工不僅僅完成了對古徽州建築的保護,傳承了古徽州文化,也將為徽州添加一處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旅遊景點。徽派建築大多磚木結構,建築物不會說話,但它也和人一樣。人會老,古民居,古祠堂等也會老,歲月的滄桑同樣會在徽派建築上體現出來。

徽州這座祠堂因仿太和殿被稱做“皖南小故宮”、徽州小“金鑾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