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文丨福林妈咪

如今,和教育孩子有关的话题已经越来越热门,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父母,却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他们需要通过输入来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非常大,它的答案一定得是提纲挈领的,本质的,简单而又力量的。最近我看的一本书《园丁与木匠》,就给出了他的解释。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重点不是去一板一眼的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前者叫做木匠式养娃,后者叫做园丁式养娃。

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木匠做家具,是脑子里先有画面,手中有设计图纸,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木材打造成家具。不管每棵树有什么不同,最后成才的方式就是被削锯刨压,成为规范的工艺品。

而园丁则不同,他的工作是整个花园,他需要根据每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即使修剪枝丫,每种植物的价值依然是去呈现他原本的样子。

这样一说,是不是特别明显,我们平常管孩子,不就经常时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模板来打造他吗,希望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符合相应的规范。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有一张图,图上有3个圈,从内到外依次是,why、how、what,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

最中间的为什么就是核心问题,先弄清核心问题,再来看外围的问题,就如同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比如孩子早上磨蹭不愿意去学校,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制定了很多规矩来应对孩子上学爱迟到,而不去分析,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可能是在学校受到了冷落甚至是欺负,那就会被外表行为的改善而遮住双眼,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

从内到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多,还有点抽象,但他们却是孩子外在行为的心理基础,比如爸爸妈妈爱我吗?我值得被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

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等,都是孩子最根本的需求。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第二层,方式。每个孩子为了解决核心问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而这些相对固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构成了孩子的风格和各方面能力。方式问题没有原因问题抽象,但也不像表现问题那么具体,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最后才是表现,孩子的表现是最直观的,所以最容易发现问题。表现问题非常具体,因为会非常多,还千变万化,如果只盯着它们,很可能治标不治本。

所以说,就算能够把孩子的行为规范的很好,也不见得解决了孩子的核心问题,也许孩子看起来乖了,优秀了,之后的人生中问题也会暴露出来,青春期的叛逆,成年后的追逐,和另一半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以及他为人父母之后的失败。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对恋人非常相爱,他们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生命中那个对的人。结果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出现了问题。

女生洗完澡常常会把卫生间弄的非常乱,男生就很不习惯,每次都跟女生说,你用过洗手间之后能不能收拾一下。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刚开始女生会说,好的,我知道了。

结果女生这个习惯还是没有改掉。

有一次男生要用洗手间一看又是乱糟糟的,就生气了:”你怎么每次都弄这么乱,你到底有没有在意我说的话。“

女生也生气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等一下再收拾,或者你帮我收拾一下会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因为一件小事,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作者就帮他们做心理分析。

发现两个人的问题,都和童年的经历分不开。

男生生活在一个多孩家庭,从小兄弟姐妹很多,他在家里常常说不上话,每次他说话被别人一打岔,就没有听他讲了,所以他最在乎的就是得到家人的关注,他不喜欢被人忽视。所以他在和另一半相处的过程中,别的可能都没事,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话被人忽视的时候,就会瞬间唤起自己童年中的伤。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而女生生活在一个爸爸妈妈对她非常严厉的家庭,父母教育他,重规矩胜过重关心,每次只要她玩儿完玩具没有把东西放回原位,爸爸就会说,你不放回去我就给你扔掉,不管玩具多么贵都坚决给扔掉,女生就很害怕,觉得父母一点都不爱她,就因为一件小事就这样对待他。所以他在和另一半相处的过程中,最在乎的就是对方有没有更关心她更爱她。

这应该就是很多人把自己性格、处事方式中很多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原因。

在0-6岁幼儿期学前期,父母如果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考虑过教育是什么,如何教育孩子,从来没有兴趣探究孩子在想什么,他背后的心理依据是什么,那就相当于在糊里糊涂带孩子,解决的只有表面问题。


那如何做一个园丁,给孩子制造成长的环境呢?

罗振宇在《奇葩说》曾经解释过什么叫成长,成长不是变大,变老,而是包含在种子里的基因得以展开,这叫成长。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颗植物,他的种子中包含的基因,逐渐展开的过程,就是我们父母的教育过程。他能够张多高,他的叶子和根茎是什么样子,都是基因决定的,而园丁的作用,就是为他提供适合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水分与养料,呵护他不被病虫害侵扰。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一、发现孩子

首先是要不带有色眼镜的观察孩子。

观察孩子的天性,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行为方式。

孩子是活泼还是安静,是谨慎还是爱冒险,是更感性还是更理性。

他在什么地方有潜力,语言天赋、音乐天赋、运动天赋、空间天赋等哪个方面更出色?

发现他,肯定他,然后为他所感兴趣和擅长的东西提供充足的养分,让这一部分基因充分发挥。

这段时间遭遇禁赛风波的孙杨,他在游泳方面的天赋毋庸置疑,而从小给他环境,让他发挥游泳天赋的妈妈,在这一点上也有贡献。如果孙杨小时候没有接触过游泳,或者爸爸妈妈认为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完美人生的好选择,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才是,那孙杨也不会取得那么多的游泳成绩。

二、宽松的环境

我们能给孩子的自由程度,是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宽的。

实际上,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都已经有了一些既定观念,社会的,以及自己小时候接触的,却常常被自己忽视。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很多开明的父母,不会逼着孩子上辅导班,也不会在以后孩子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干预,还会全力支持孩子从小的梦想。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设定跑道。比如,你应该没有想过孩子可以不去学校。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孩子就一直在自己家学习,没有上过学,但这不代表孩子没有接受过教育。郭麒麟初中二年级本来名列前茅,却选择退学说相声,却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他的书房里有全套的《老舍全集》。

三、合理的修剪

当然,给环境不代表对孩子放任不管,园丁要做的也有修剪枝丫,帮助植物更好的生长。

修剪不是强行改变孩子的基因,改变孩子的长势,而是为了让植物少些分叉,或者是拥有更漂亮的外形。

自由的生长难免会遇到旁逸斜出。比如孩子会懒惰,会耍小聪明,会撒谎,会利用别人,父母的作用是要在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适时地出现,用正确的方式来帮助他。

《园丁与木匠》:只关心孩子外在表现,父母会离“内核”越来越远

孩子们其实是非常聪明的,比如他会发现,有外人在的时候爸爸妈妈非常好说话,于是一些平常不敢提的要求会专门在有比人在的情况下提出,从而满足自己的目的。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引导。比如敏感一些的孩子可以稍作提醒,让孩子知道你发现他的小心思了;内向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他在没有外人的时候也可以跟爸爸妈妈提要求;爱耍小聪明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不要把别人当成傻子,这样太自大了,其实爸爸妈妈以及当时的外人,都能看出他的小心思。

教育孩子,重点是营造环境,而不是矫正孩子的外在行为,让每个孩子的基因都得到舒展,才是更好的育儿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