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正的北京話、東北話,聽起來是什麼味道?

說到官話方言,你想到的是老北京人口中客客氣氣的“您”字,是東北逗趣的雙簧相聲,還是成都老茶樓裡的陣陣評書聲呢?其實,官話方言並不只是如此,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官話方言看看吧。

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又稱北平官話,為清朝官場使用的標準語。這種北京腔調的官話是在北京話和北方話的基礎上發展的,是官話的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並非北京話。準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佈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及阜新市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1500萬。其中,屬於北京官話區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全國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北京官話分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相對均勻。

這裡我們將以北京話為目標進行具體分析。


純正的北京話、東北話,聽起來是什麼味道?


很多人認為,北京話便是普通話和“兒化音”的簡單組合,普通話說得好,學會北京話是分分鐘的事。而實際上,普通話和真正的北京話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一個普通話水平不錯的人,也可能在一連串的北京話 “轟炸”下不知所措。

比起普通話,北京話的一個特點就是嚴重的音節聚變。

在說話中,北京人習慣把兩個相鄰音節簡化成一個,句子變得更短,語流明顯加快,這又會導致句子的語音模糊,外地人更難聽懂。所以北京人經常被吐槽“說話像嘴裡含著塊熱豆腐”。

舉例來說,在普通話中我們說:“我不知道”。但在北京話裡,主語“我”經常會被省略,而“不知道”的“不知”兩個字又會被縮減為“不兒”,所以在你聽起來他好像在說“不兒道”。北京人說的“中央電視臺”聽起來像“裝墊兒臺”,也是因為音節的簡化。

其次,是兒化音。

北京話的兒化音不僅使用頻率非常高,兒化音變化規律的複雜程度和難度之大也完全不低於高考數學的最後一道題。

“兒化”並不是在一個字的後面加上“兒”字就大功告成了。而是把兩個音節結合成了一個音節。比如“今兒”並不分開讀作“jin er”,而是讀作一個音節“jinr”。而北京話兒化音複雜程度是絕無僅有的。

此外,北京兒化音的變化規律也極為複雜。

有些時候一個字發生兒化會出現韻尾脫落,比如在“冰棍兒”(bing1 gu4)變成“冰棍兒”(bing1 gur4),“灌腸”(guan4 chang2)變成“灌腸兒”(guan4 char2)時,原韻母結尾的n和ng就都會消失。

最詭異的是,在“什麼字要兒化什麼字不要”這個問題上幾乎無規律可言,比如“桑葚”在不加兒化時讀(sang1 shen4),而兒化之後則讀成(sang1 renr4)。所以北京話在外地人聽來變幻多端,令人難以捉摸。

純正的北京話、東北話,聽起來是什麼味道?

北京人說“您”,可真不是抬舉你,北京人說髒話,也不一定在罵你。北京話裡出現最多的字是哪個?大部分人一定以為是“兒”字,但其實吧,北京話裡頭的“您”可真不比“兒”少!見面一句“吃了嗎您內?”,分別一句“走好內您!”,客客氣氣的要說“您”,耍幽默逗貧嘴的時候要說“您”,諷刺挖苦還得說“您”。

北京人對“您”的使用可謂出神入化,按照老北京人的說法,會不會用“您”說明了懂不懂規矩,聽不聽得懂則說明了您入沒入門道。北京話的精髓,就在於話中有話,話裡話外都是梗。更多時候,北京人說“您”可能在損人。您可別一聽見“您”就特受用,敢情對方損了您,您還跟這兒傻樂呢!

——喲,您可真厲害啊。(您可快閉嘴吧!)

——喲,我這腳是硌著您了吧。(快抬腳,您踩著人咯!)

——哎呦喂,那我可得謝謝您內!(您倒是做件好事啊!)

要是在“您”前邊兒再加上感嘆詞,那可就更豐富了,簡直像是360度立體環繞聲:

——嘿(一聲),您今兒可真夠早的!(表示諷刺)

——嗨!您別說,還真行!(表示肯定)

——嚯,您這可夠厲害的!(表示驚訝)

——哎呦,您這是去哪兒啊!(表示疑問)


“您”透著隨性,正如所有的北京話,都是隨性地一帶而出,不迎合,也不造作,又好似毫無道理可尋。但其實,所有熟稔和疏遠都已包含其中了。

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是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吉林省中西部、遼寧省中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主要方言,使用人口約1.2億。發音主要特徵是古入聲派入平、上、去,大體上呈現東北地區越往南,口音腔調越重,"東北味"越濃。

黑龍江和吉林以及蒙東的東北官話接近普通話,口音輕;而靠近河北的遼寧則大部分地區口音腔調比較重,是不少外地人印象中的東北話。雖然東北各地(除遼南)的口音腔調有些許不同,但這種不同只是“東北味兒”的深淺有無,並沒有詞彙用語的不同,也沒有較大的變音變聲。東北官話接近普通話,外地人印象中的東北話其實往往是東北一些地區的“東北話”。

如果要選取一種味道來代表東北,無疑是被視為東北語言的正統味兒、聽起來有些戲謔的“大碴子味兒”。

純正的北京話、東北話,聽起來是什麼味道?

所謂大碴子,就是大顆的玉米粒。玉米(東北話叫“苞米”)是東北人主食的排頭兵。因而人們會用生長於黑土的大碴子兒來形容同樣生長於斯的語言。

闖關東闖出來的“大碴子味兒”

從清代前期開始,一直到清末民國,因為兵亂災荒,大量來自華北的農民,就是為了這山海關外香氣撲鼻的大碴子味兒,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北上,最終在白山黑水的廣袤土地紮下根來,他們的這一舉動被歷史稱為“闖關東”。這一闖,就闖出來個有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話。“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人若方言不同,只能寄情鶯燕,思念故土。而闖關東的開拓者們將中原官話帶向北方,抹除了溝通障礙,官話方言得以東北傳播。

趣味東北話

只要你會講東北話,那麼我們就是老鄉;再比如只要一群人中混進了一個東北人,那麼這群人就都變成了東北人。到底是什麼能讓東北話有這麼大的魔力呢?

東北官話貼近普通話的發音是全國人民得以進行模仿的最大前提。其次是因為其”誘人犯罪”的腔調。東北話說起來較為省力、音素多樣且充滿活力,例如“你在幹什麼呢?”,用東北話說則是“你幹哈呢?”這種蘊含於內的霸道而不失幽默的感覺加上易於模仿的口音,構成了東北話魔力的內在邏輯。

東北話中出現最多的有“整”字。可以說這是東北話的核心詞彙,也是最野的詞er。毫不誇張的說, 整明白了“整”這個字,你就學會一半東北話。一個“整”就完全替代了普通話的做、弄、吃、喝……等動詞。

普通話:

我給你打個車吧!

吃點啥啊?

這事兒歸我管。

東北話:

我給你整個車吧!

整點啥啊?

這事兒我來整!

然而,東北話因為有它獨特的霸氣不太浪漫得起來。

比如說最直接最經典的韓劇表白場景:

“撒浪嘿喲,歐巴。”

用東北話翻譯過來就是:

“我稀罕你,小老弟er。”

“犢子”,是一個東北話裡層出不窮的詞語,常給語言帶來風趣的效果。它原指體型相對較大的動物幼崽,比如牛的幼崽,一般稱為牛犢子。後來,經過語義演變,產生了新的解釋。比如圖中所繪的“滾犢子”。此外,還有護犢子、完犢子、癟犢子、扯犢子、裝犢子等各種犢子。前綴不同,意義不同,“犢子”的靈活使用展現了東北人民的人生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