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旅行,实际上喜欢的是什么?

人为什么喜欢旅行?我想,实际上就是满足人性之一的好奇心、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以及,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到底有多大。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旅行,要问为什么,可能有以下几个理由或许最让我心动。

我们喜欢旅行,实际上喜欢的是什么?

如同读书,给自己长精神


记得有一年隆冬季节来到江南,惊讶发现普通人家没有暖气,浅灰色的云整天地铺满天空,总是那么湿嗒嗒的阴冷,无处躲藏。

在冬季的西北地区享受惯了家里温暖如初夏的干爽,到了这里,才发现原来江南人最耐冻。

我一个姐姐在南京上学时,寒假回来发现她手冻得像小面包一样,说南京太冷了。想我们这种塞外出生的人,对江南的想象好的不得了,竟然还生冻疮,我那时武断地认为是姐姐身体娇气所致。

认识几个江南姑娘,立志结婚买房时一定要装暖气。她们说:受够了没有暖气的冬天(对发明空调、壁挂炉的人致敬)。

没有暖气的江南的冬天,感觉活下来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来到街上一走,看到江南传统民居繁复的雕梁画栋,人们外出喝茶聊天,照样乐观幽默的生活,会打心眼里暗生佩服。

你会觉得,这才是生活中的英雄主义。他们没有让生活的困难吓破胆,最多有时会扰乱心绪,最后总是又被一颗勇敢的心拉回了火热的生活。

我还看到江南屋顶上的一片片瓦片,每一片瓦细薄纤巧,需要一摞一摞的摆整齐、排成行,铺满整个屋顶。如果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去看,它铺满了整个城市乡村。我感到在创造力之后,重复和耐心的伟力,能创造怎样的奇迹。

所以,旅游,对我来说,就是翻看一页页励志书。而且,是活生生的人和事。

一次,在青岛坐游艇出海,一眼望去,在晴日的照耀下,大海深、阔、辽、远,忽然就想到,地球表面积竟然70%都是水。如果有个什么油污染、水污染,沉船等等灾难,大海都能给你消化了,因为它广大,容得下;“学养”深厚,自净能力强。就觉得做人就应该像大海一样,澄不清搅不浑。

还记得前几年和家人去伊犁草原旅游,我带着满腹心事,强颜欢笑,几天下来,发现旅游根本不能减弱我寡欢的心情。直到几天后来到大草原的边缘,一眼望去,绿草铺到天边。身心为之一阔。忽然想到,自己那点事算得了什么?感觉自己能跨过这个坎儿。

大自然一瞬间抚慰了我,那强烈的感觉直到今天仍记得。当然,景色本身不会解决你的困难,但她会安抚你,并用暗语告诉你,没什么大不了的,都能迈过去。

你又重新有了勇气和希望。


我们喜欢旅行,实际上喜欢的是什么?

享受五花八门的风俗


记得以前高校同学里,有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他们至今仍记得,我最喜欢和他们聊天了。因为我真的很好奇他们的风俗。

至今还有一个哈萨克老同学,即使一年不联系,一联系还是旧时的亲热。同学时记得她说过:在家族老一辈人观念里,女孩不能高举手臂双手搭在后脑勺上,因为这样显得不够端庄。

我才发现,这个动作好像确实表明“我对你不设防”,姑娘家用起来要谨慎,真是不无道理的。

在学校时,女同学一般饭量都较小,有时会剩饭。如果剩的是馒头,这个平时性格奔放的姑娘不会立刻倒掉,一般放在窗台上,直到几天后长了绿毛,才对着绿茸茸的馒头抱歉地说一句:不是我不吃啊,而是不能吃啦,然后才放进垃圾桶。

我从来不觉得这举动多余,相反,认为他们对食物表示了相当的尊重。

前几年在南半球的巴厘岛,和家人在街巷游走,发现每家几乎都有院子,院子里的花蓬蓬勃勃开到围墙外,透过镂空的围墙和花树,看见院子里竖立着很多灰黑色石像,颇觉神秘,不知道当地人是不是因此难打交道,担心语言不当冲撞了,又因为跟团游又只懂二两英语,没有时间和勇气探访。

但在自由行的小半天里,我们一路上遇到的当地人,每个都向我们投来大大的笑容,还亲切地说:“哈喽!”

……也许,即使不会当地语,走进他们的小院,或者也可以谈笑风生地聊聊?

我们喜欢旅行,实际上喜欢的是什么?

看看当地人都是吃什么长大的,

我也要尝尝,是人间至乐事。


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走几步就有专卖店卖秋林等知名品牌的红肠,当你一口咬下去,你就知道为啥这红肠这么畅销了,里面几乎没有虚头巴脑的淀粉,而是扎扎实实的小肉块,将肠子撑得瓷实鼓圆。

吃面包,和国内其他城市里高级西点店里的最大不同就是耐嚼,吃不腻,越吃越想吃。面包外皮有些硬,吃起来有些酸,内里暄软,入口即化,不带一丝糖味儿。

粽子,我这个北方人一年也就吃一次,平时想吃只能去超市里买。可是在厦门,嚯,原来是日常食品,街边中小饭馆里都有卖粽子的,而且是大个的咸肉粽,好吃极了。

四川人,算得上是中国的美食家了吧。我曾听一个常往返于新疆四川两地的川商评价新疆美食:吃遍全国各地的饭,就新疆饭最好吃,最耐饥。

新疆的美食被国人认识的还很不够。随便举几样:清炖羊肉/干煸辣子鸡/油塔子/丸子汤,保准让你吃的酣畅淋漓,只遗憾胃小。

吃饭是一个相当享受放松的时刻,如果有美味又新奇的食物等你享用,只需这一个理由,就能促成一段旅程。


我们喜欢旅行,实际上喜欢的是什么?

对一个地理爱好者,

还意味着验证和应证的快乐。


潟湖/峡湾/科斯特地貌,印尼/泰国/老挝曲折海岸线上一连串如星星繁密的群岛,长城/金字塔/ 秦始皇陵兵马俑,你在书本上得到的信息越多,你就越想去看看它的真身。

书上介绍都是别人的经历,别人的体验。唯亲自体会,才会有另一番感受,而且,有种终于见到真身的欣喜和……获得感。

关于应证这种旅游心态,我还记得早些年在一次厦门跟团旅游时,一位教过地理、历史的老师和邻座谈关于旅游的话,被我听见,心下惊喜,这些话不就是我曾给家人闺蜜说的嘛,今天竟然听见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说出和我一样的话,至今被我引为一句话知己。

他说:“历史地理书中列出了那么多地名,它们发生了那么多历史故事,你熟悉那里的故事,却不曾去过那个地方,太遗憾了。我觉得此生不去看看,就白活了。”

世上知己有多种,有一种知己是不是也能这样,从前不认识,之后无交往,只是无意中听到有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便足够满足。

这种心理,我回忆自己初高中时就有了。

那时深深觉得,好不容易来地球这个世界走一遭,不走遍,太亏了啊,简直等同于白活。现在,我虽然觉得不至于白活,但是如果此生没有拼尽全力全世界走一圈,仍是人生至大的遗憾。世界等你几百万年,终于等到你,你却不拼劲全力去看看,你,对得起大自然这么漫长这么丰厚的等待吗(你好自zhi大shuai啊)?

那时最喜欢规划自己的旅游线路,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条不走回头路的旅游路线,把世界所有国家都串起来走一遍。左计划右盘算,能从正午琢磨到晚霞满天,直到夜幕快要降临看不见了,才惊觉一整个下午过去了。

现在发现,走遍俩字,多么不自量力。你就是去遍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多也不过在每个国家的几个地方留下几串脚印而已。

走遍,是远远谈不上的。不过,明知完成不了,却尽力去实现,以表达对地球的敬畏,她或许,会原谅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