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朋友圈裡有很多出版編輯,前段時間有個編輯在朋友圈對一個作者破口大罵:


“拖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每次問都說快了快了,寫不出來的話給個痛快話。解約!這種垃圾就應該早點清理掉。”


這不是原話,但意思差不多,他可能後來覺得有點過火把狀態給刪了。但是當時我看得一激靈,還好我家編輯老葛的脾氣好,我給出多麼匪夷所思的拖稿理由,他都悅納之。


這個編輯敢發這麼大火,估計這個作者像我一樣只是個弱勢的小作者,但其實不止是像我這樣的小作者會拖稿,大文學家雨果也是拖稿王。


雨果是社交狂,和書商簽訂的《巴黎聖母院》截稿日期眼看就要到了,稿子還沒怎麼開始寫,怎麼辦呢?


他想了兩個笑死人的絕招。雖然非常搞笑,但是有用。


我放在第5條,和第5條的內容合併起來講。我今天要講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主要結合我個人的實踐以及《超效率手冊》這本書裡對於克服拖延症的建議。實在著急、馬上想知道雨果搞笑絕招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5條。


01

列每週目標和每日目標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超效率手冊》對於克服拖延症的第一條建議是:每週最後一天,列出你下一週想要完成的工作;每天結束時,把一些周目標挪到每日目標清單上。


我目前也是用每週目標和每日目標的組合來管理生活,從我開始認真實踐這套組合拳開始,我的生活就再也沒有失序和陷入停頓過。


我的做法細節會更豐富一些:


每週六是強制休息日,這一天寫周覆盤同時制定下週的計劃,下週計劃制定好之後,我會抄一份紙質版,貼在書桌正前方,抬眼就能看到。


每日計劃則是前一天晚上制定,每天晚上10點以後是強制休息時間,不工作不學習,我寫每日覆盤並制定第二天的計劃。制定好之後,我會抄一份放在書桌上,低頭就能看見。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每天做什麼、需要做多少都是非常明確的,不需要花時間考慮,也不會浪費時間猶豫,每天都能直接投入工作。


第二,每日目標都是拆分過的小任務,完成壓力小,不會因為畏難情緒而拖延;


第三,最容易被拖延的就是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周計劃會讓你關注到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與之配合的日計劃會把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納入日程。


02

一旦完成日目標

那麼這天就停止工作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超效率手冊》裡的一個觀點,讓我茅塞頓開。


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會拖延。


這裡的“不相信自己”,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這裡的“不相信自己”,指的是經常失信於自己,對自己缺乏信任。


如果有個朋友跟你說,你向後倒,我在後面接著你。結果你向後倒了,對方卻不接你,你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你從此以後不會再相信這個朋友了,至少不會相信你向後倒他會接著你了。


就像作者說的,“儘管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缺少信任會破壞一段關係,但我們很難明白缺乏信任是如何讓人產生拖延習慣的。”


有兩種錯誤做法,會讓我們不信任自己。


第一,總是給自己一天完不成的任務量和任務難度。


我經常如此,導致我很少有完成每日任務的時候,失敗、沮喪和焦慮成了常態。所以當我列新的每日任務時,我心裡根本不相信我可以在一天內做完上面的所有事。


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完成,自然清單就成了擺設,最後拖延了之。


第二,就算我偶然做完了每日任務清單,我也總是給自己追加任務。


這種追加讓我覺得,事情永遠都沒有做完的時候。我們列每日任務清單,實際上是在向自己承諾“加油啊,做完列表上的事,你就大功告成啦”,那種大功告成的感覺是一種非常爽的獎勵。


結果做完了你又追加,下次你再想用同樣的辦法激勵自己,大腦就會覺得是“狼來了”。


就像一個媽媽拿一顆棒棒糖,對自己孩子說:“寶貝,你跑過來,我就給你”,結果她吭哧吭哧跑了100米,你又告訴她:“暫時還不能給你,你還要跑100米”,下次她想用同樣的辦法激烈孩子跑步,孩子還會相信她嗎?同樣的方法還會起效嗎?


當你在你自己面前成了一個無信之人。同樣的話再也無法激勵到你。失信於自己,是非常隱蔽的拖延原因。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


第一,客觀記錄時間花銷,評估做一件事具體需要的時間,給自己設定那種稍微跳一下就能夠得著的目標。在能完成和有挑戰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第二,一旦完成日目標,這一天就停止工作,千萬不要追加工作。


03

把大任務分解成易於行動的小任務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有三種任務最容易被拖延,最需要分解。


第一種,你以前沒做過,所以不熟悉的任務。


如果是常做的事,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心裡門兒清,撈起袖子就能幹,是不太容易拖延的。所以不熟悉的任務尤其要分解,至少分解出一個非常簡單、可操作性的第一步。


第二種,你不喜歡的任務。


這就更要拆分成易於行動的小任務了。比如你不喜歡寫文章,就可以把寫文章拆分成:在xx平臺搜索資料,用思維導圖頭腦風暴整理思路,擬大標題,列小標題,寫第一個小標題下的第一小節……這樣的小任務。


第三種,分解那些沒有明確截止日期的任務。


沒有截止日期的任務是最容易被永遠擱置的,比如你想寫小說,這是你個人的人生目標,根本不會有人來問你寫完了沒有,更不會有明確的截止日期。如果你不把這個任務分解成馬上就能行動的小任務,它會被永遠拖延下去。


04

運用短跑理論

把任務變成短跑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學生時期上體育課,聽見要跑800米長跑真的挺怕的,可是如果是跑50米或者100米的短跑就一點壓力都沒有,加速拼命往前衝,衝完就可以休息了。


要克服拖延,就要學會把任務變成短跑。


拆解任務+時間盒子,可以把任務變成短跑。具體做法就是把大任務拆解成1小時以內就能完成的小任務,然後限定25-4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在這個時間什麼也不做,就衝刺這個小任務,時間到了就停下來休息。


最高效的使用精力的辦法,其實不是長跑把自己跑得精疲力盡,而是把任務變成一段又一段的短跑,衝刺-休息-衝刺-休息。


05

公開承諾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作者只簡單提了兩句,但是我想重點介紹一下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絕對是克服拖延的利器。公開承諾和懲罰配合起來,能發揮最大的效力。


我寫稿子拖延是非常嚴重的,但我靠“永不斷更,斷更一天就給大家發500塊口令紅包”這種公開承諾+懲罰的機制,做到了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的每天定時更新。


有了這個成功的經驗,2019年的最後一天,我承諾2020年要在深夜書桌寫夠100篇讀書文章,如果沒寫夠,就拿出1萬元在抽獎軟件讓粉絲瓜分,作為懲罰。


結果今年我寫稿子,再也不敢拖延了,像之前一樣拖個好幾天才動筆寫稿子的情況,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因為如果每個月沒寫夠8-9篇我就不可能達標,這樣的話每週沒寫夠2-3篇,我就不可能達標,所以我想保住1萬塊,就不能拖延。


這種辦法要起效,有兩個關鍵:第一,監督機制公開透明,沒有作弊機會;第二,懲罰一定要能夠觸發損失規避心理。


比如斷更一天罰500塊能觸發我的損失規避心理,但50就不行,一年寫不夠100篇罰1萬塊,能觸發我的損失規避心理,1000塊就不行。


自律不夠用的時候,就用他律,沒有他律的時候,就自己創造他律。


雨果喜歡社交,不想寫稿,就想出去找朋友玩怎麼辦?


重度拖延症患者雨果就是動用了他律。


為了克服拖延症,他想了什麼辦法呢?


第一個辦法,他讓管家把他的衣服藏起來,只給他一條毯子,他就赤身裸體披著一條毯子寫作,因為沒有衣服就不能出門了。


但是創作《巴黎聖母院》期間,管家藏衣服的地方還是不斷被他找到,怎麼辦呢?


他想出了第二個絕招,把自己的頭髮和鬍子各剃掉一半,畢竟是個成名作家,是個體面人,到這種程度再也不好意思出門了,只能宅在家裡寫稿子。


絕吧?


06

打造不會分心的工作場所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我非常喜歡《單核工作法圖解》作者對拖延的定義:拖延就是充分地認識到要做A,可是卻跑去做B,不碰A。


我們拖延,很多時候並不是什麼也不做,就在那裡待著。我們會去做另外的事情,來逃避和拖延那件重要的事。這種拖延是以分心的形式出現的。


有時候為了拖延一件不喜歡做的事,我們會去做喜歡做的事來逃避,比如該背單詞的時候,去刷抖音;


有時候為了拖延那件最討厭的事,我們甚至不惜去做次討厭的事,比如該寫論文的時候,去整理衣櫃。整理衣櫃也是平時在拖延的事,結果有了寫論文的襯托,它也變得有趣起來。


所以克服拖延一個關鍵的點,就讓自己專注做A的時候,沒有機會碰B。


關鍵是打造一個不會分心的場所。


第一,戒絕手機、電腦以及其他電子設備的通知,免得有機會玩手機來拖延。


第二,清理掉所有能在你工作時,吸引你注意力的東西,比如貓,免得有機會擼貓來拖延;


第三,讓身邊的人知道你的“專注時間”,讓他們配合你獨處,免得有機會通過聊天來拖延。


其中手機是最大的,專心殺手、拖延幫兇,我更建議直接花一段時間專注於戒掉過度使用手機的習慣,把手機使用時間控制在合理的範圍。


07

每週至少休息一天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超效率手冊》的經驗是:“從7天工作日變成6天,結果生產效率提高了。奇怪的是,它還能有效地對抗拖延。”


我去年受《稀缺》中提到的猶太人安息日的智慧的啟發,開始實行每週六強制休息,我的實踐經驗和作者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過度疲勞和拖延有很大的關係。當你筋疲力盡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把拖延當成一種防衛和自我保護。


所以克服拖延還要學會精力管理。


08

始終無法調動積極性

也許是目標本身有錯的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第2條刺激到我了

如果你想盡一切辦法克服拖延,還是無法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可能是因為目標本身有問題。


我很喜歡作者的比喻:試著在含鹽量高的土壤裡種植物,你努力澆水,增加光照,使用肥料,可能都無濟於事,因為這塊土壤不適合這個植物生長。真正要做的是更換土壤。


如果你長期拖延,使用各種辦法都無法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也許你的目標和夢想並不是你真正想做,並不是真正適合你的。


如果一個夢想和目標已經無法激發你的積極性,這個夢想和你,已經互相失去了,你們根本就是錯誤的結合。


你以為自己存在效率問題,其實是用效率問題逃避真正的夢想。


這個時候,就勇敢地叫停,更換一個目標吧。


8條克服拖延症的實操技巧,你照做就行。哪種人永遠無法克服拖延症知道嗎?得到建議,半信半疑,猶猶豫豫始終不採取行動的那種人。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我一口氣給你8只貓,看你自己的了。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