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腸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嗎?

昔日丶憐惜丨


發現結直腸息肉,患者一定要定時複查,均應每半年至1年複查一次腸鏡,防止息肉長大後出血或癌變。必要的時候要切除。

目前切除結直腸息肉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1.通過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適用於無蒂小息肉或有蒂但其蒂<2釐米者。

2.經肛門行直腸下端息肉摘除術:適用於帶蒂息肉能脫出肛門外,或雖不能脫出肛門外但肛門麻醉鬆弛後手指能夠觸及息肉基底並能在肛門鏡下操作者。

3.腔鏡下切除術:適用於息肉蒂>2釐米,或廣基息肉>2釐米,或息肉惡變屬於原位癌者。

4.一旦病理證實息肉惡變已經浸潤到黏膜肌層的浸潤性癌,或腫瘤分化差,淋巴管、血管有癌栓者,應行剖腹根治術。

發現直腸息肉該怎麼辦?

很多結直腸息肉患者,臨床未必有任何症狀,只是偶因腹瀉或便血查體後才被發現得了結直腸息肉,於是有些人便整日憂心忡忡,食谷難下,不知如何是好。

首先,建議從飲食上應注意禁食辛辣、油炸、肥膩、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的便秘習慣,便秘越久,毒素吸收越多,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復發。另外,酒精刺激也會加重息肉的發展,因此息肉患者戒酒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息肉患者一定要定時複查。現在有證據證實,息肉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即使當時較小的息肉(一般<5毫米)沒有被摘除,過一段時間也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經明確結直腸息肉的患者,均應每半年至1年複查一次腸鏡,防止息肉長大後出血或癌變。

第三,增加運動。由於右半結腸是以副交感神經分佈為主,適度鍛鍊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腸蠕動加強,糞便在右半結腸內停留時間少,糞便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對腸黏膜的作用減少,從而降低息肉的發生率和複發率。

第四,放鬆心情。當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會抑制胃腸蠕動,從而導致便秘。便秘又會加重毒素的吸收。

所以,正視現實,儘量放鬆,只要飲食有節、合理運動、定期複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就可以大大減少癌變的幾率。

總之,對待結直腸息肉,關鍵的一點是“防重於治”。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中老年保健雜誌


我們先來談一談: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其實,腸息肉就是我們腸道上長出的一些肉疙瘩,而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都統稱為息肉。

那麼,腸息肉是不是我們所說的腸腫瘤(即腸癌)呢?

腸息肉和腸癌是兩種比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由於兩者發病初期的症狀有些類似,導致大部分患者無法分辨是腸息肉還是腸腫瘤。但其實兩者在致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區別。

腸息肉發病原因主要是與年齡、生活習慣、吸菸、病毒感染有關,而腸腫瘤主要是由於高脂肪飲食和纖維素攝入不足所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腸息肉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腸腫瘤的發生。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患者會出現間斷性便血或排便帶血的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便秘,腹脹或腹痛的症狀。而腸腫瘤患者不僅會出現腹脹,消化不良,排便習慣改變,便前腹痛,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的症狀,還會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水腫等中毒症狀,若為晚期會出現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徵象。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這應該是大多數患者所疑惑的一個問題。

腸息肉若為惡性,危害自不必說;而若為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枚“定時炸彈”存在我們的體內。其癌變的幾率也會隨息肉的增大以及數目的增加而增大,如直徑>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

即使為炎症性息肉,其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與關注,瞭解更多健康“腸”識資訊!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腸息肉。

腸息肉是腸粘膜表面生長的異常突起樣組織。

腸息肉:原因是局部上皮細胞變異、增生。

腸息肉:與遺傳相關,與腸道刺激相關。

腸息肉可分為炎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

炎性息肉在局部炎症消退後,可以自行消失。

腺瘤樣息肉不會自行消失,且有癌變可能。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嗎?

息肉從外觀及可能發生的症狀,都無法判斷其性質。需要行病理檢查確定。

隨著時間的發民,息肉可能生長。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所以,發現腸息肉建議及時切除。

腸息肉手術切除後,仍需要定期複查腸鏡,每一次複查腸鏡的結果決定下一次複查腸鏡的時間。

根據息肉大小不同、個數不同,腸息肉術後首次複查建議在6-12個月。

建議: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機靈不太懂


好不容易做了次腸鏡,腸鏡報告單上印著“息肉”二字,這個“息肉”到底是什麼?是腫瘤嗎?需要治療嗎?
\n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腸息肉是指我們腸粘膜上有隆起性的病變,說俗了就是腸道里面長了個肉疙瘩,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為什麼會長腸息肉?主要與年齡、腸道慢性炎症、吸菸與家族遺傳有關,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低纖維飲食結構與結直腸息肉有關;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相關;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與遺傳有關。


\n腸息肉是腫瘤嗎?會不會癌變? 從廣義上看,息肉指的是人體出現了新生物,可算作腫瘤範疇。但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它會不會癌變。非腫瘤性的息肉(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腺瘤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是比較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個頭越大、數目越多,癌變的可能性就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概率就越高!那麼癌前病變到癌有多遠?比較認可的說法是5年以上,所以及時發現並處理掉癌前病變是非常必要的。
\n發現腸息肉咋治療?炎性息肉重點在於控制炎症治療原發病,其他情況下,如果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鏡下切除,以免留下禍患,甚至遺忘太久,逐漸轉惡,變為腸癌。


腫瘤何大夫


大約85%大腸癌是由腸息肉轉變而成,息肉是癌前病變的指標風向,大腸癌主要是因為大腸黏膜的腺瘤息肉癌化而成。

Gilbertsen 報道在25年中,對45歲以上的無症狀人群,做每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並且摘除所見到的腺瘤,85487人次,結果使得直腸乙狀結腸癌的發病率比預計減少了85%。

大腸息肉到腺瘤以及大腸癌的發展示意圖。

國外有學者認為,85%以上的大腸癌都由大腸腺瘤轉變而來,所以,大腸癌的預防中,重中之重,在於治療大腸息肉和大腸腺瘤。

普通人,每年一次的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用來篩查可能存在的大腸息肉腺瘤或者癌症,並且及時治療,非常重要。畢竟,大便隱血試驗檢查便宜啊。如果隱血試驗陽性,應該及時做結腸鏡檢查,如果有息肉, 要及時治療摘除。 如果是腫瘤,也可以及時治療。

國外有學者認為,85%以上的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就是因為大腸腺瘤引起的大腸癌,佔到了85%以上。

鑑於我國大腸癌的高發年齡已經提早到了45歲到60歲左右,我覺得40歲左右的人群,應該把結腸鏡檢查作為每年常規體檢的項目之一。

目前先進的大腸鏡,在檢查當下即可判定該息肉是否有癌變可能或已有癌變,還可判定癌變處為早期癌或晚期癌,並當場進行根治性的內視鏡切除避免病情惡化,切除後加以內視鏡縫合,當天即可返家休息,不必住院。

大腸癌中約15%是不經息肉直接由黏膜形成癌化,形成微小、凹陷型黏膜病變,若檢查醫師缺乏經驗,很容易視而不見或者跟本沒有察覺該病變存在,但這種微小凹陷癌,其向下浸潤及向外擴散轉移的速度十分驚人,一但發現這種大腸黏膜病變,要儘快進行完整的內視鏡摘除。


白衣山貓


當你發現得了腸息肉,是不是擔驚受怕,是不是想知道“息肉”到底是什麼東西,到底用不用切除?

通常把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生長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顧名思義,腸息肉就是在腸道黏膜上生長的贅生物,根據其生長部位又分為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根據病理分為炎性息肉、腺瘤樣息肉、錯構瘤樣息肉等。關於腸息肉的病因通常與感染、不良生活習慣、遺傳等有關。臨床表現不一,患者可有腹部悶脹、疼痛,便秘,腹瀉,甚至出現便血、黏液膿血便等。一般結腸鏡是發現、診斷腸息肉的常用手段,並通過病理檢驗以明確其病理性質。

那麼,腸息肉會癌變嗎?

一般炎性息肉是不會癌變的,對身體危害較小,可以暫時不用切除,但應根據患者病情,每隔一定時間及時複查。如患者臨床症狀較前有變化或加重,或複查時發現息肉較前增大,發現這些情況則建議切除腸息肉。

腺瘤樣息肉有一定的癌變幾率,被認為是癌前病變。腺瘤樣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癌變與息肉本身大小、形態及病理性質等有關。一般認為,息肉越大、活動度較差、腺瘤結構中絨毛含量越多往往惡變可能性越大。如果病理是腺瘤樣息肉,則建議切除。

如果發現自己得了腸息肉,應儘早明確其性質。如需切除也不用害怕,在結腸鏡下切除即可,對身體損傷比較小、痛苦性也較小。


生命召集令


很多人都因為腸鏡報告上的“息肉”而迷惑不已,這種不痛不癢的病變到底切不切呢?今天小糖給大家的建議是:一旦發現腸息肉,儘早切除,積極預防和治療。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大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說白了,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不擋吃不擋喝的,很多人便覺得並不是什麼大病,更不需要手術這麼大張旗鼓。事實上並非如此,身體上好好的結構突然長出一個“肉疙瘩”,說明機體還是發生了一些異常的,只不過要根據這個“肉疙瘩”的性質來判斷這個異常出現的嚴重程度。

不過,這裡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但同樣,並不是它不發生癌變,就可以掉以輕心。

腸息肉一般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但我們通常都是在內鏡下發現的腸息肉,但內鏡只是從外觀上看見了這個一個東西(就跟用望遠鏡看一個人一樣,並不能一眼就區分出好人壞人),並不能區分它到底是不是會癌變的那種類型,唯一的方法(“金標準”)就是取一小塊活檢去做病理檢查,來下一個定論。

如果病理結果說這個是一個會發生癌變的息肉,那提前切除來保證各位的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這並不是一個會發生癌變的,而是炎性息肉之類的,雖然不會癌變,但腸道內多長出了這樣一個多餘的組織,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這將會是最經濟最有效的保證我們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方法啦。

顧小花

Suin

Apple·蘋


知麻糖


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所以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近日某單位體檢,根據醫師問診初篩,結合自身的保健需求,一些保健意識較強的中年人,提出自己做大腸檢查時,被查出結腸巨大腺瘤,並進行了內鏡下微創手術切除,病理報告提示:腺瘤頂部癌變,基底部炎症改變,術後不必進行放化療。他坦言,他是一個幸運兒。他很慶幸這次及時發現,沒有造成病變。他同時也建議大家,50歲後一定要定期體檢。

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稱為息肉,生長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結腸癌和腸息肉關係密切,因為結腸息肉多數長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部位,而結腸癌恰恰也長在此部位。

從病理學的角度出發,息肉的類型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據不同類型,腸息肉的癌變率從3%~30%不等,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幾率相對較高。腸息肉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其一般沒有臨床症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等器械檢查。腸息肉的早期確診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及時治療能使結腸癌的發病率降低 70%~90%。

高危人群需要特別注意: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年齡大於50歲的人。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


百科名醫


在做腸鏡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腸息肉的患者,什麼是腸息肉,腸息肉是指腸道粘膜上有隆起性的病變。


現在導致結腸息肉的原因還不是很明確,應該是綜合原因導致的,包括長期腸道慢性炎症,高蛋白飲食,蔬菜,纖維攝入減少,夜宵吃多,辛辣刺激飲食,喝酒抽菸熬夜,家族遺傳等!

下圖就是我前兩天做腸鏡發現的息肉!

腸道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可能跟腸道反覆炎症增生有關!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還有一類就是腺瘤性息肉,病理報告上常見就是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

那麼問題來了,遇到結腸息肉要怎麼處理?這是一般人最關心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息肉個頭越大、腸道息肉越多,基底越寬大,邊界不清晰,表面糜爛出血的癌變可能要比較大,都建議切除!如我下面配的圖片這種息肉巨大,表面不規則,基底寬,這種息肉以後癌變可能性就很大了,為了免除後患強烈建議切除的!

以下圖片就是我平常做腸鏡過程中碰到需要切除的息肉!以下這些息肉都有癌變的可能,都是強烈建議切除的!最後一張息肉頭端已經開始癌變了!








一般息肉小,邊界清楚,表面光滑的惡變可能性比較小,可以定期複查觀察,當然為了免除後患也可以直接切除掉的!

當然做腸鏡碰到息肉是切除還是定期複查還是要由內鏡醫生來幫你評估!


消化內科葉醫生


腸息肉主要位於直腸和結腸,多數結直腸息肉臨床表現並無症狀,少數病人可有腹部隱約不適、腹脹或大便習慣改變,糞便中可混有血液、粘液,腸息肉種類繁多,其中一些病變可能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因此對這些病變性狀的認識和正確處理對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形態學上,息肉可分為有蒂和廣基兩種,廣基的癌變率較高。數在目上,息肉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兩類,其中當息肉數目多於100顆時可診斷為息肉病,息肉病癌變率較高。在臨床上,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常見的非腫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這三種息肉直徑多數小於1cm,癌變率較小;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癌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病理學上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多發性腺瘤,管狀腺瘤大部分直徑在1釐米以下,且80%有蒂,其癌變率在1%~5%左右,絨毛狀腺瘤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釐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但近年臨床表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也有癌變可能,對此類息肉也應加以重視。因此結腸鏡下發現息肉時均應儘量切除,而且必要時還應取息肉組織做病理明確息肉性質,以便決定進一步的治療。

一般良性,有蒂,直徑≤ 1CM的息肉,可採用腸鏡下摘除或圈套、電灼等方式切除,切除之前,通常先取活組織檢查。凡息肉直徑≥ 1CM,完整切除有困難或廣蒂者,可先行活檢,排除癌變後,行開腹手術,將息肉切除。如果息肉癌變,則根據息肉大小,行局部腸壁切除或腸部分切除。如果息肉呈多發性,結腸和直腸均可見息肉,則可行結腸同時伴直腸切除以及腸重建術。

由於絨毛狀腺瘤易癌變,及早地發現它並進行治療有利於減少腸癌的發生,所以在臨床上對於那些有慢腹痛、便血、腹瀉、大便習慣改變的患者應及時地做纖維結腸鏡檢查,以便明確病因及是否由息肉所致,從而對症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