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风流只为你倾心4548645


弘时幼时的启蒙老师为胤禛镶白旗下的属人何清,其心思全然不在弘时的学业上。胤禛过了近五年才察觉出何清人品上的问题,并将其斥逐了出去。胤禛继位后亦曾埋怨何清只知道嚼舌,将阿哥的书全耽误了。相比其弟弘历,弘时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未得封爵;他又与父皇的政敌允禩过往甚密。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雍正帝认为弘时品行有问题,命过继为允禩之子。

弘时被逐出紫禁城,交由叔父允祹监管。据载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获罪监禁至死,年方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总理事务王大臣奉(乾隆帝)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雍正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取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钦此。”

关于弘时之死,曾任清史馆协修的历史学家唐邦治,在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谱》一书中,首先提出是被雍正赐死。不过,更可信的说法是,弘时并非为雍正所杀,而是除籍之后郁郁而终。


历史在记录


在正史中,弘时也是被雍正赐死的。

但赐死的原因与电视剧《雍正王朝》不同,反而与《甄嬛传》的情节是一致的。



正史中,弘时没有竞争夺嫡,也没有在科考案中泄露考题,更没有谋刺弘历和隆科多。

弘时是雍正的皇三子,庶出,诸子中最年长者,弘历的异母兄长。弘时的生母是李氏,雍正登基前为侧福晋,名份仅次于嫡福晋乌拉纳喇氏。

起初,雍正对这个儿子还是蛮喜欢的,为他精心挑选老师促进学业。



雍正登基以后,还允许已有家室的弘时同住在宫中,说明当时父子间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后来,雍正也逐步认识到弘时并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胆识和才能,但仍然很关心和扶持,希望他能够有所成就。

如果弘时能稍有些头脑,谨言慎行,哪怕做个亲王,也能终生保全富贵。可他的思想确实太单纯幼稚了,毫无城府心机,导致大祸临头。



弘时是亲身经历过康熙帝两废太子,九龙夺嫡这些残酷的政治斗争。

康熙死后,雍正登基,对那些曾经的竞争对手们进行了残酷打击,而弘时则对皇叔们的遭遇比较同情,以至于他的政治立场站到了雍正的对立面。

雍正五年,弘时随父皇雍正在宗祠祭祀先帝,弘时忽然脑袋瓜不灵光了,他说:“先帝在天之灵,愿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他跪下来为几位皇叔求情,言语中暗示雍正这样对待兄弟,令先帝康熙在天之灵难以安定。



这简直是撮死嘛,雍正仿佛睾丸上被火苗烫到一般蹦了起来,暴跳如雷,立即下诏,以“言行放纵不谨”的罪名将弘时革除宗籍,而后就赐死了。

令雍正气愤和伤心的是,自己对他如此关爱,而弘时做为儿子,居然为别人说话,伤害自己的父亲,还专门往最敏感,最隐痛之处进行打击。

“才智不足,尚可教诲,然此子心怀异志,侍君不忠,对父不孝,则断不可留”。

弘时的这种固执的观念深深地触怒了雍正,最终以“放纵不谨”的罪状,贬弘时为罪臣之子,削宗籍,赐死。这一情节与电视剧《甄嬛传》是一致的。



正史中,乾隆还是很怀念这位心地单纯善良的兄长。这一点,与电视剧《雍正王朝》和《甄嬛传》都不相同。


馋嘴肥猫铲史官


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

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



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

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

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

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

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



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

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

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



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

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

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

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


我是赵帅锅


说弘时,必须先说雍正。

雍正这个人,爱就爱的死去活来,恨也恨的翻天覆地。从对年羹尧的书信往来就能看出来。

而弘时是怎么得罪他的呢?

原来,弘时的性格比较直率。在九子夺嫡时期,弘时已经成年。而作为成年人的弘时,行动上与雍正的敌对势力八爷党关系比较近。

当雍正登基后,对自己的政敌打击比较严厉;对与政敌关系比较近的自己的儿子,也就有了防范。但这时候所谓的防范,也无非是怕如果自己死后,让弘时继位,是不是会被翻案?所以,继位者就必然不可能是弘时。

可弘时没想到这一层。

弘时是雍正第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接下来才是乾隆帝。两人相差七八岁的年纪。弘时是雍正事实上的长子。其母李氏,是雍正为亲王时的侧福晋。虽然是汉人,但也是出身官宦之家。而且,雍正最初的三子一女,皆为李氏所出,不可谓不受宠。弘时便理所应当的成为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弘时对此也是自信满满。


况且,雍正继位后,也没有表现出对弘时的不满。当时,雍正的全家都搬进了紫禁城。雍正还为几个皇子选择师傅。

弘历与弘昼两人共同的师傅是蔡世远。而弘时的老师是饱学之士翰林院编修王懋竑。王懋竑谨小慎微,在性格上与弘时互补。这也能看出来,对于弘时,雍正还是寄予厚望的。

可这时候,发生一件事:弘历代表雍正去拜祭逝世一周年的康熙皇帝。而且是连着两年都如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雍正是秘密建储的首创者,但由弘历代替自己去祭拜祖先这样的大事,皇储人选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现实给了弘时无情的暴击。但这时候,保住自己作为亲王贝勒的爵位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这一时期,雍正也替弘时选择师傅。弘时也住在宫里。也有了孩子。可这时候,必然是牢骚满腹,反而去找雍正已经失势的政敌八阿哥倾诉。这就触动了雍正的逆鳞。

你是我的儿子,当初你同情他们,我还能认为你是直率。可现在有事跑到敌人那里去说,这就不仅仅吃里扒外了。

于是,雍正开始发挥他的“恨也要恨的翻天覆地”的作风:弘时被出继为八阿哥的养子,出宫。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你不是跟他好吗?那你做他的儿子去吧。

紧接着,八阿哥被除宗籍。弘时也被夺了黄带子。从皇亲显贵一下变为了庶人。这个落差,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抑郁而亡。这就是弘时现实中的一生。

站好队,很重要。像弘时这样,本来生在优势一方的阵营,却一步步逆行的倒向劣势的一方,可以说只能是蠢了。或者真是没有什么政治头脑。


不过,在表面的文书里,这些是不能写的,只落下“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的评语。


参习处


其实弘时的出身不高,而且素为胤禛不喜,本就没什么机会继承大统,但凡有些智商,早在胤禛继位之前就该急流勇退,安稳好自己的性子,妥妥的享受富贵也就是了,但是弘时的脾气是宁折不弯,甚至有点宁死不屈的调调,碰上胤禛的阴狠性子哪能有什么好结果,其实也别说胤禛阴狠,如果弘时是康熙的儿子也只能是圈禁的结果,相对来说胤禛对弘时这个忤逆儿子已经相当不错了。

雍正是怎么处理弘时的呢?

“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

这记录看着很“虚”,弘时怎么年少放纵,行事如何不谨,削去宗籍后何时死,又是怎么死的呢?

再看平反专业户乾隆帝又是如何叙述: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除了后面启动平反程序的描述,前面的罪名与雍正时期的判词如出一辙。

初时弘时的地位

雍正帝刚刚继位后就马上找到张廷玉等人,让他们教导皇子,并提出了要求,皇子读书听课,事关重大,应该教给他们立身立行,德业课业共同进步,如果只是吊书袋的教法,那种人翰林院里有的是,也就不必对你们寄予厚望了。

雍正帝忌惮与党争和一些利益团体,初期可用的人并不多,所以张廷玉等人没有时间教习皇子,而皇子的课业又不能贻误,所以雍正帝只能另选能贤,找了王懋竑教导弘时的学业,而老四弘历、老五弘昼则由蔡世远教授,有人说这里面有阴谋祸事太偏心,为何分师傅教呢?其实很简单,弘时18了,弘历、弘昼才11,不可能由一个老师教导。

咱们单说弘时的老师王懋竑,转年就丁忧回家了,雍正帝还特地叮嘱他,丧事办完就回来京师,不必等到三年守孝期满,算是夺情,一般什么人才会被夺情呢?皇帝看重的人,离不开的人,朝廷大员离开会耽误大事那种人,皇帝才会夺情,而王懋竑不过是个皇子的教习,能这么看重他,自然也能看出雍正对弘时的关心,这是为了弘时的学业考虑,这表明至少在这个时间,他俩的关系还算正常。

曾被重用的弘时何以心凉

弘时在雍正继统之初就帮助父亲料理一些事务,请注意,当时允禩也在负责宫廷内务处理,所以弘时和允禩见面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允禩拉拢人心的本事想搞定弘时并不困难,但此时的弘时与雍正帝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利害冲突,所以关系好归好,倒不至于为了允禩去得罪父亲。

奇怪了,雍正对允禩指指点点一年多了,难道胤禩最终的凄惨下场让弘时义愤填膺继而父子决裂么?

很多作者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我在上文已经提过一句,“所以关系好归好,倒不至于为了允禩去得罪父亲。”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弘时这么做呢?肯定是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而非什么允禩冤与不冤,弘时不会为了什么正义公理去得罪雍正,说白了,允禩只是一个由头,弘时对允禩就这么回事。

很多朋友看历史也好,看电视剧也罢,恐怕大多内心会想,弘时这个吃里扒外的傻东西,其实弘时不傻,他只是在最大的梦想幻灭后,就参与到党争中去泄愤,他没有别的由头可找,只能拿允禩说事,因为这样既能找到借口,又能借用八叔的党羽势力。

什么事引发了弘时的愤怒

弘时不够隐忍么?其实他已经隐忍到极限了,还在潜邸的时候,向来老四老五赏赐不断,他这个老三基本算是根毛皆无,大小东西,值不值钱都是这样,那时候的胤禛就已经体现出了偏向,而且是光明正大那种,完全不顾及弘时的感受。

弘时是捡来的?那倒不是,关键是他的母亲齐妃地位低下,齐妃的父亲也不过就是知府一枚,这官职忒低,而且齐妃是汉人,虽然地位也是数三数四的存在,也虽然她的地位甚至一度比弘历的母亲要高,但汉人就是汉人,一直受到忌惮,弘历母亲则是满洲镶黄旗,高下立判 ,荣宠归荣宠,有些事是要看出身的,没办法,“满汉一家”的口号满清喊了将近300年,可实际上汉人还是三等公民的存在,这种因素在雍正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不可能不做为重要条件之一。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臣子会怎么想呢?弘历、弘昼勉强算是小,但弘时都19岁了还小?那不就是说弘时想继统根本没戏呗。雍正帝不会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开玩笑,所以雍正发出的信号很明显了,大家心知肚明。

早在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适逢康熙周年忌辰,雍正帝派弘历代替自己去祭祀,这是个重要的信号,而在转年,前往景陵祭祀的还是弘历,这对弘时无异于是一种重重的打击,多年以前父亲的不公和对弘历的偏爱,弘时总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令父亲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但是皇宫内外、朝堂上下基本上都明白了,弘历才是真正的继位人选,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破盒子也没有什么作用了。

弘时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史料已无可考,删的挺干净,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人敢记录这些,但是我们可以从雍正帝的言行中,略探端倪。

“朕(雍正帝)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兄弟,便(是)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裪,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允禄等人给出的最终答案

“我们查到弘时从前是被阿其那株连,并非直接获罪撤去黄带,现在弘时死去多年,蒙皇上(乾隆)念及兄弟之情,收入谱牒,合情合理,我们遵旨,将其载入玉牒,您下令后,宗人府立刻可以办理。”

弘时是在看出弘历的优势自己争无可争的情况下,摒弃了多年以来的隐忍,并且将自己的情绪一股脑的宣泄出来,他没法直接喷雍正帝不待见自己,只能从政局下手,从关系还不错的八叔下手,借势对雍正帝宣泄自己长期以来的不满,虽然不能动其根本,但是也着实把雍正帝气得够劲,所以下令把他“过继给”阿其那,撤去黄带,养在允裪处。

允裪那个时候也在倒霉的风口浪尖上,裁来撤去的也不剩下啥了,只能乖乖的养着弘时,而弘时就是麻雀的性子,没多久连病带气就死了,应该是自然死亡,一是允裪不敢下手,二是雍正帝并没有真拿弘时当允禩的儿子法办,允禩的亲儿子比弘时惨得多。真想象对付允禩一样,也得发到容易下手的地方,至少也得是宗人府吧,不会在允裪府上取人性命的。

“削宗籍死”,如果最后四个字读连了,那就会有歧义,不能连读,下旨日期和弘时死亡日期是不同的,弘时就是削宗籍后在心病和身病的折磨下郁郁而终的。


古今通史


正史上雍正的儿子弘时之死其实和《雍正王朝》中是非常相似的。最早提出雍正杀子的是唐邦治先生,他在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谱》中指出皇三子弘时,因为年少放纵,处事不谨,被雍正削去了宗籍,然后被赐死。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那么弘时到底做了什么,让雍正非要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当然是因为权力之争。

雍正实际上有10个儿子,并且弘时并不是第三子,而是第四子。长子弘晖8岁的时候病死了,次子弘盼两岁的时候也死掉了,三子弘呁也只活到了10岁。所以弘时便成了名义上的皇长子,大阿哥。为什么大家都称他为雍正的第三子呢?因为次子年纪太小,没有计算到排行中去。

不过清朝的皇位继承并不是嫡长子制,所以弘时并没有什么优势。康熙晚年的时候,雍正和几个兄弟争皇位,可谓是兄弟相残。雍正吸取了这个教训,所以开创了独特的秘密建储制度。不过即使如此,雍正还是明显钟意于弘历。比如雍正元年的时候,弘历便到康熙的陵园进行了祭祀。

虽然如此,雍正对弘时还是有父子之情的。比如当时京师有很多有才学的人,但是雍正还是不远千里,特意找来一位大儒来教导。这个大儒便是王懋竑。

从王懋竑的个人经历来看便能推测出弘时已经遭遇不测。因为雍正元年,王懋竑便授予了翰林院编修,在弘时书房行走。不过第二年,由于他母亲去世,他只能离开京城,为母亲治丧。古代守丧期很长,一般需要三年,不过雍正特意命令他早点回来。可以推测那个时候,雍正和弘时关系还是没有恶化的。

王懋竑只用了一年,在雍正三年的时候他返回京师。第二年,王懋竑“以老病”为理由辞职归家,所以可以推测此时弘时已经出事了。不然,雍正不会让王懋竑就这样回家。

那么弘时到底为什么会和雍正闹到这种地步呢?原因自然是雍正明显想拥立弘历,而弘时自然心生怨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皇位的归属。为了争夺皇位,弘时便和雍正的宿敌胤禩、胤禟、胤禵等人联合起来。对于这一点,雍正在大臣奏折中的朱批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朱批如下:

“不但兄弟,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

弘时做这种事情,以雍正的脾气,自然是无法容忍他的。所以他遭到了雍正的严惩。雍正对弘时的惩罚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他命令弘时充当胤禩的儿子,这代表了他们父子关系已经断绝,并且警示其他同情胤禩的王公大臣;

第二,雍正除去了他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并让允裪“约束养赡”弘时。

那么弘时最后是否被杀呢?对于这一点,目前争议还是很大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就这下场二字,还真谈不上。现代一直就有流传说雍正把自己儿子给杀了,杀的这主就是题主说的弘时。

就这口大黑锅,雍正表示他不背。其实杀子这说法是1923年的时候,现代人提出来的,这话就在《清皇室四谱》当中写的,就四个字削宗籍死。

而后来人又将这话作为依凭,就有了雍正杀死弘时这么个说法,再后来就更加的详尽了,说是雍正令弘时自尽。

那么雍正真的杀了弘时吗?正史当中,还真没有这样的记载,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弘时是自己个作死,然后怄气自己怄死的,雍正的手还没黑到那份上。

咱说真心话,儿子,你以为这就是地里那山药蛋?一刨就一窝,丢地上没人捡,不值钱咋的?要知道雍正的子嗣就很艰难。

估计说道这里有小伙伴要说了:“最是无情帝王家啊!雍正干掉弘时还是有可能的!”

这话俺也不反驳,咱就拿具体的事情来分析这事,大家伙看看是不是俺说的那么个意思。

弘时

咋说呢?雍正这人美人窝之类的,他压根就不怎么喜欢,所以他的老婆不多,这也造就了他的子嗣不像他老子康熙那么丰产。

掐头去尾就六个(序齿的算,没有序齿早夭的不算)。

弘时按照排序他是老三,其实光他前边就有三个,因为老二,三岁就死了,没赶上序齿,所以他不算。

前边序齿的俩,在康熙年间就死了,这还没等到雍正登基呢?

所以这么算下来,活到成年的就四个,其中老六这还是雍正快去世的时候,才出生的,所以杵在雍正眼跟前其实就三个人。

而弘时这就算雍正的大小子。

儿子吗?又是老大,雍正咋也是个做父亲的,爱儿子那也是自不必说了,人之常情吗?

但雍正继位的时候,这弘时已经成家了,这要是按照清朝祖制的说法,他这就必须立起炉灶,另立门,开了宫门到别地蹭吃蹭喝去。

但架不住雍正喜欢弘时,你出去蹭吃蹭喝的,还不如蹭你家老爷子呢?所以就一直没放出去,就搁宫里边养着。

毕竟雍正家里边没有那么多小姨娘啥的,没那么多好担心的。

这还都不算,雍正瞅着这儿子,不是那种提不上台阶的货,你比方说老五弘昼,聪明到是聪明整个一混吃等死的主,没羞没捞的天天没事干给自己办丧事,蹲在棺材里边瞅着一大家子给他祭祀,这都没地说理去。

所以雍正就有那么个意思,要稍加培养一下弘时,把一些事情交给他去办理。

就这时间点上,爷俩的关系那叫个好,如漆似胶谈不上,但挑不出毛病。

那么这事多了,瞅在大臣们眼里可就不一样了,毕竟他们还要押宝下一任皇帝呢?有那早早站队的,这就开始搁弘时的身边凑。

咋说呢?权利吗?任谁都喜欢,弘时也乐秃噜皮了,那也是加油干,表现出自己最为优秀的一面。

而那帮子嘴巴比脑壳都大的朝臣们,也就开始乘热打铁吼吼着让雍正早立太子,好让大家伙都放心。

雍正瞅着这帮人的热乎劲直搓牙花子,他可是经过康熙那九子夺嫡,一帮子哥哥弟弟们,就为他屁股下面那椅子,好悬没打出脑浆子。

太子立了,万一是个废品,你还得废,就这一立一废的当中间,您别说啥国本了,上个厕所都担心遭人算计。

所以雍正干干脆脆就弄了秘匣制,把那诏书搁正大光明匾后边一搁,这就完事了,想要知道谁是下一任皇帝?

“等俺死了你们就知道了!”雍正感觉这招挺好使的,他就不走寻常路。

按照雍正的想法,一帮子朝臣都消停不说,也没那么多叽叽喳喳的烦心事了。

但这玩意是个掩盖的了的事?

搁过去嫡长子继承制这也算是传统,那么弘时的母亲齐妃李氏,那是雍正宠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及已经死掉的贵妃年氏(年羹尧的妹妹)

就这齐妃的地位比乾隆的老妈高出了一截。

在加上之前雍正放手弘时的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弘时一准就是皇位继承人。

这一家伙下去,弘时的门口那什么骡车,什么马车排的一行接着一行,依附的人那是一窝蜂的上,生怕跑晚了连口汤都喝不上,啃了别人脚后跟。

这样的引导迟早是要出事的,雍正他也不傻,能瞧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事定下来没多久,这康熙的忌辰日子可就到了,雍正用一个狠狠的大耳瓜子扇了所有人的脸蛋子。

他自己没有去景陵祭拜,他指派了一个皇子去干这事。

咋说呢?这事是一项殊荣,搁过去能去祭拜的不是当朝的皇帝,就是当朝的太子。

而这去了的皇子是老四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

估计这一下子,只有一小波人回过味来了,感情雍正指定的太子压根就不是弘时,这热脸算是贴到冷肥肉上了,白搭了?

但还是有些不机敏的,脑壳不灵光的,没反应过来,这当中就有生在庐山那肚脐眼里的弘时。

毕竟太子这是天上飘的云,皇子这是地上的泥,没法比。

弘时虽然有点担心,但依然玩命干,就惦记着,这也许是个偶然或者误会啥的。

结果翻过年来,又到了康熙的忌辰,雍正自己个还是没有去,弘历到是捧着圣旨屁颠屁颠的跑去了。

就这骚操作,只要脑壳不缺钙的,都回过味来了,感情太子是弘历。

一帮子朝臣这就开始转舵,朝着弘历扑了过去,集体给弘时一个屁股。

这家伙,把个弘时臊的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的,心说:“这也叫个事?”

所以有时候帝王的爱,真不能随随便便的展示,你这一展示,指不定有多少作死的人,作死事要诞生。

弘时典型就是被雍正的父爱给坑了。

那么这事最为得意的就是乾隆了,乐的后槽牙都快秃噜皮了。

弘时和乾隆是兄弟,他能不知道自己这兄弟就是个小心眼子?所以这骚操作下来,弘时就感觉自己个被架到了火炉上做了烧烤。

其实乾隆恨弘时后边也能看的出来,素有拨乱反正之称的乾隆,确实给弘时拨乱反正了,但也仅仅是恢复了他后代的宗室身份,至于他的爵位,算了大家伙可以洗洗睡了,别指望太多。

好了,咱接着说事。

这事到了这时间点上,咱在不清晰点,这就是个傻,弘时也明白过味来了,感情之前都是自己一厢情愿。

那么结果就是弘时对于雍正交代的事,就开始敷衍了事了,而且对雍正很不满。

您说您不满就不满呗,别说出来呀!他到好搁大庭广众之下吼吼,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且对雍正如何对待死对头八皇子那政策,是颇有微词。

弘时他就没打算瞒着雍正,所以这事很快就唠叨到了雍正的耳朵眼里。

雍正那个气,心说这孩子这是缺了还是咋的了,他不知道他老子是怎么被老八他们欺负了?

如果当时老八做了皇帝,雍正好不了不说,你这做儿子的弘时就等着喝西北风扣沙子吃吧!

打压老八那是雍正的一项国策,毕竟老八能被所有朝臣说成八贤王,你以为老八真贤吗?说道根子上,老八虽然下去了,但他的势力依然还在,你不打压老八,老八随时都能给你尥蹶子。

而这个时候,弘时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越来越过分,就祭祀的时候,当着大家伙的面就要劝雍正放了老八他们,还说啥这是打压手足,康熙搁地下都不安生。

好啊!你这是拿你爷爷,拿俺的老子压俺!把个雍正气的,脑仁疼,都快喷血了。

雍正一家伙就把弘时给踢出了紫禁城。

“你不是给老八求情吗?你给他当儿子去吧!滚!”

话说这已经相当严重了,但也不是没有反悔的余地,雍正还没有下死手。

你都想不到这弘时打算一路往那黑的地方溜达,还四处说这事,生怕雍正没注意自己想要作死。

所以雍正在将老八的黄带去掉革除玉蝶,顺带将弘时的也去掉了。

而老八的亲儿子被雍正一脚踹到热河充军喝起了西北风拘禁了,弘时呢?雍正就交给了皇叔允祹约束。

您要知道允祹可不是一般人是康熙赐给苏麻喇姑抚养的皇子(雍正的弟弟),雍正虽然不向对老十三那样对待允祹,但说道兄弟亲情老十三完了就是这允祹。

那么两下一对比,咱就不难发现,雍正对这儿子还是留手的,没有题主说的非要置之死地,毕竟这结果比那老八的亲儿子强太多了。

所以雍正杀弘时这说法不成立。

在清实录记载,弘时仅仅是被削宗籍无封而已。所以弘时是自己个怄气怄死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弘时因为没有被封,在《清史稿》连一行字的记录都没有资格

在《清史稿》关于弘时的记录只有:


齐妃李氏生弘昀、弘时、弘昐。


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弘时其人:

1、1704年3月18日出生,母亲是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的女儿;

2、弘时幼时的师傅是镶白旗人、雍正帝下属何清,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教导弘时身上,5年后雍正帝才发现并驱逐;雍正帝即位后曾埋怨何清耽误了弘时;

3、1726年2月18日,雍正帝以弘时人品有问题,加上弘时和允禩交往过密,于是下令把弘时过继给允禩: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允禩之子。”

于是弘时被驱逐出紫禁城,被允祹所监管。

4、1727年,弘时被雍正削宗籍,于当年被幽禁至死,年仅24岁。

弘时的死,有两种说法:

1、唐邦治认为弘时是被雍正帝赐死;

2、被削除宗籍后郁郁而终。

5、1735年,乾隆帝即位,下令恢复弘时宗籍

弘时的妻女

1、正妻栋鄂氏,礼部满州尚书席尔达之女,乾隆40年才死,寿命73岁;生意一女,雍正5年去世,年仅6岁;

2、妾钟氏,钟达之女,生育儿子永坤,雍正2年年仅四岁死;

3、妾田氏,生育有一女,雍正4年年仅3岁死。

即弘时并无子嗣传世。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时为了能够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设法找人杀害自己弟弟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结果事情败露,雍正皇帝为了给自己中意的弘历登基铺平道路,不得已赐死弘时。

这就是电视剧中弘时的结局,可是真实历史上弘时的结局远远不止被赐死这么简单,虽然雍正没有赐死他,但是弘时的心却在雍正一次次冷落中彻底碎了,最后抑郁而终。




接下来我将带你走进那段历史,一起探索弘时最后的结局,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一、雍正不喜欢自己而暗自神伤

弘时在雍正的儿子中排名第三,他前边的两个哥哥都早夭,于是弘时成为雍正在世儿子中的老大,要是按照历朝历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来立太子的话,弘时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太子。

可惜事与愿违,雍正从小就不太喜欢弘时,反而对弘时的弟弟弘历更加喜欢,甚至登基大典那天,还专门给弘历喂了一块肉,弘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明摆着就是对自己不喜欢,看来这个太子之位有点悬。

因为嫉妒、害怕以及胡思乱想,弘时逐渐开始变得有些不太一样,成天心事重重,想着怎么样才能得到雍正的喜爱让自己成为太子,或者实在得不到雍正的喜爱,只要有人支持自己让自己成为太子也是一个不错选择。


二、偶遇八爷,却发现是个骗局

弘时正在考虑要找谁支持自己成为太子,他的八叔允禩就向他投来橄榄枝,说叫弘时与他们一起商议,策划一个逼宫,让雍正把太子之位交给弘时,结果弘时真的信了八叔的话,与几个叔叔成天厮混在一起商量对付自己父亲雍正的办法。

这在封建时代,就是密谋造反,要是皇帝认真起来,很多朝代都是要诛九族的,弘时居然被皇权蒙蔽了双眼,傻傻分不清楚眼前的危险所在。

毫无疑问,这次逼宫最终没有胜利,八爷党也仅仅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规划好逼宫事宜,再加上老十三允祥的出现和隆科多的墙头草,这次逼宫彻底成为一出闹剧,却也因此将八爷的人生葬送。



同理,参与事变的弘时,自然也逃不了干系,事后,雍正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将弘时过继给八爷当儿子,算作对弘时的惩罚。


三、口无遮拦,再次惹怒雍正

被雍正过继给八爷做儿子后,弘时与太子之位是彻底没有希望了,但是这个孩子还在继续天真,经过上一次被老八欺骗,他居然没有长记性,你说这样的弘时,雍正怎么可能放心把大清江山交给他。

他看到雍正对逼宫的八爷党进行处置,弘时突然觉得有点心里过意不去,那毕竟是自己的八叔,此时还是自己的另一个父亲,他控制不住心里的洪荒之力,开口就劝说雍正把八爷放了,不要那么残忍对待他们,他们还是兄弟呢,这样做不合适。

雍正一看弘时这小子,参与逼宫之事没有对你严格治罪,如今你还敢继续作死,怒火之下,雍正再一次处罚弘时,直接把他削除宗籍,此后弘时算是一无所有了,悲哀的人生从此开始,也于次年结束。

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要说弘时的死,虽然不是雍正直接赐死,但是也因为雍正的处罚而导致抑郁,雍正难逃干系,可是生在皇室,面对权利之争,雍正又能怎样呢?即使不忍心也只能杀鸡儆猴。


后来弘历登基后,大臣劝诫弘历对自己死去的哥哥弘时恢复宗籍,弘历考虑了一段时间,觉得确实有道理,就恢复弘时宗籍,也算对得起这个哥哥。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清高宗实录》

结语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弘时结局,没有轰轰烈烈,反而是在平凡的绝望中越陷越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说他想要走上绝路,又有谁救得了他呢?除了他自己!



嗔痴历史观


爱新觉罗·弘时英年早逝,也是康熙是“九龙夺嫡”的余波,也牵出一段“雍正杀子”的谜案。

爱新觉罗·弘时是谁?雍正的第三子,乾隆的三哥。

弘时在1727年(雍正在位第五年)去世,去世时年仅24岁。去世前受到雍正严厉惩罚:断绝父子关系(将弘时过继给爱新觉罗·胤禩)、撤黄带开除出宗籍。弘时被削宗籍之后,不久就去世。

有人说,弘时是抑郁而死;也有人说,是被雍正赐死——这就是“雍正杀子”谜案,真相到底如何?人们争论不休。

弘时为何会与父亲雍正闹到不可开交,以至于不死不休?

就是皇家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当然啦,弘时当然斗不过父亲雍正,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很是有问题。

在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时期,雍正打败所有兄弟,成功上位。雍正的最大的政敌就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

弘时见证了“九龙夺嫡”的全过程,但是他脑回路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居然跟他父亲雍正的政敌——“八爷”胤禩交好。也就是说,在“九龙夺嫡”的要命时刻,弘时并不看好他爹雍正,反而看好“八爷”胤禩。

雍正这人人缘真心不怎的,亲娘乌雅氏(德妃)死都不支持他做皇帝,儿子弘时也是胳膊肘往外拐。雍正上台后,虽然不至于对弘时赶尽杀绝,但是皇位是绝对不会传给他了。

随着雍正“秘密建储”定下皇位继承人,雍正更喜欢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继承人就是弘历。这让断绝了继承皇位机会的弘时,更加气愤不平,父子关系更加恶化。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的想法,弘时的政治立场仍然倒向雍正的政敌——“八爷党”。

雍正为了坐稳皇位,也为了为儿子弘历扫清继位障碍,在“秘密建储”之后,开始了疯狂清算政敌。雍正打击“八爷党”的时候,弘时仍旧站在雍正的对立面。于是,弘时也受到清算。

雍正跟弘时先是断绝父子关系,弘时被过继给“八爷”胤禩这个罪人做儿子。随后,“八爷”胤禩、弘时都被贬为平民、削除宗籍。胤禩、弘时这对“半路父子”,都在不久后死去,死因不明。

民间传说,雍正杀兄弟、杀儿子。但是没有正式记载,于是乎,就成了清宫谜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