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问题,中国人为何偏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关于吃的问题,中国人为何偏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常喝咖啡会致癌吗?

无籽葡萄和无籽西瓜是喷过避孕药的吗?

空心菜是“毒蔬菜之王”,外国人用来净化土壤,是真的吗?

方便面、火锅底料、麻辣烫用的是人体火化后的尸油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恭喜你,你对谣言的免疫力相当强,可以开心地继续阅读本文了。

上述问题来自一个名为《没有食物能防癌!酵素全都在骗钱!101条谣言,一次全辟掉》的帖子。在我的判断,这算是靠谱辟谣帖,建议去读一下,看自己中了几招。

10月25日下午,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该帖。没多久,朋友W转给我一份简短对话记录,是她将这个帖子发给她的一位朋友L之后,后者的反应。

L:“以前微信信息就不是科学的,难道这条信息就科学了吗?我只相信自己。”“大多数人要先看见,然后才会相信,而极少数人,他们先相信,然后才会看到。”“这句话是马云说的。”

W有点无语。我建议她这么回复:“对对,马老师这句话就是说给你听的。”

再靠谱的辟谣,遇到L这种逻辑强大的读者,“你说我被洗脑了?我听你的不是一样被洗脑吗?”也惟有脆败。

只是在内心里会小声嘀咕一句:“不识好歹”。而已。

关于吃的问题,中国人为何偏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最近看到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批评有点多。搜了一下,原来真正衰的是自媒体。敲诈勒索、拜金色情、贩卖焦虑、践踏新闻伦理……简直无所不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过如此。有自媒体哀鸣,现在是“至暗时刻”。

食品安全领域更了不得。“食品安全领域已经成为自媒体传谣的‘重灾区’。有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这篇《了解下!那些吓死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的网帖这么说。

“吓死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包括“麦片致癌”“食盐有毒”。“28岁的济南市民张琳琳说,由于她的母亲笃信各类食品谣言,前一阵看到‘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对人体有害’之后,家里吃了好几个月不加盐的菜。”

总的来看,被严肃批评的食品安全谣言,主要是“把无毒食品说成有毒”(简称“有毒谣言”)。“有毒谣言”的损害,多是“2B”的,指向企业,而不是“2C”,指向个人。

对个人来说,因为担心某种食品有毒而回避或寻找替代品,受到的损害通常有限。比如“食盐有毒”,现实中,老人吃盐过量危害健康的情况反而更多。这当然不是为谣言辩护。

生活中更常见的食品安全谣言,其实是“把无益甚至有毒食品说成有益”(简称“有益谣言”)。这里的“有益”,可能是泛泛的“对身体有好处”,也可能是宣称具有某种明确的医治功效。“有益谣言”,一般是“2C”的。把某种无益甚至有毒的食品(或药品、保健品)当好东西大吃特吃,后果可能很严重。也可以说,在对人民群众真实的危害性上,“有益谣言”比“有毒谣言”更大。

自媒体要收割流量,自然倾向耸人听闻。内里逻辑不难理解,让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恨比爱容易,恐惧比欢喜容易。

但“有益谣言”的始作俑者,还轮不到自媒体。很多年前,甚至在市场化报刊出现之前,“有益谣言”就相当常见了。各种面目可疑的小报期刊上固然不少,主流媒体亦不能免。我曾经在《参考消息》这样的报纸上和很多卫视频道中,看到过各种不靠谱的保健品广告,从“××神油”到“××胶囊”,都是基于疑似“有益谣言”,更不用说专门的电视购物频道了。类似“有益谣言”,直到今天仍不少见。

“有毒谣言”收割流量,“有益谣言”直接卖货。靠“有益谣言”获利的生产厂家数量众多,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和牙膏等日用品。但是,因为听信了这些虚假宣传而造成健康损害的消费者,如果试图索赔,可是千难万难。

假如中国美食界也有位鲁迅,他大有可能写下这样的话:“中国人对于进口的东西,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毒药,一样是药。”

这里的“进口”,可以理解为“吃到嘴里”,毕竟中国人不能吃到嘴里的东西实在很少。别说矿石、动植物了,《本草纲目》里的“人药”37种,从屎尿经血,到口水体毛。

“进口”也可以理解为“外来的”。那不好意思,从情感上,甚至从某种“信仰”上来说,外来的东西,恐怕被当成“毒药”的多,当作药的少。

在我看来,这真是很玄(qi)妙(pa)的认知,而且是群体认知。这种认知,也是各种谣言能大行其道的心理基础。

一方面,对待所谓传统、乡土、自然的食品或药品(往往是搅合在一起的),近乎“万物有灵”,无比信任,举凡能吃的,多少都有药用价值。而药用价值的来源,诸如竹笋或兽类生殖器官的壮阳,灶土、死人枕席、古厕木的“奇效”,从“以形补形”到“食物相克”,有时脑洞大到难以想象。至于不上典籍的民间偏方、验方,就更不消说了。

关于吃的问题,中国人为何偏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被过度信任的“食”或“药”,很多都有明确的毒副作用,有些堪称剧毒,如很多药方里常见的乌头或添加的砷、汞原料。在任何现代医学昌明的社会,这些成分都是不可能被允许在医药中使用的,但在中国,有些“毒药”是“有益”的,却被当成某种常识传播,甚至获得权威背书。

另一方面,同样的这些人,对外来的东西,特别是“人造”的化学品,却非常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其中当然也包括转基因食品。

举个例子,“是药三分毒”,当一个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是为服用中药“难免”的副作用辩护,反过来,却可能是为拒绝服用西药寻找理由。

对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抗拒、恐慌是人之常情,不单在中国社会。有个著名的段子是“一氧化二氢的致命危害”,只要换成人们不熟悉的化学名,连水也立刻显得危险。但在中国,由于偏内向的文化传统,排斥会来得更容易、更普遍。

盲目信任和盲目排斥的结合,当然容易颠倒黑白、不识好歹。

安全的食品药品不被信任,明明没用甚至有毒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却被当个宝捧上天,玛咖、虫草,轮番炒作,收割老年人好不容易积攒的几个辛苦钱。如果仅仅是“无益”已经万幸,只怕添加了各种古怪成分,反受其害。

但不能就此说,“中国人遇到吃的问题就会相信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说到吃,中国人就不识好歹了”。

我在《拿什么拯救你,被“保健品”骗局俘虏的老人家》一文中,曾论证过老人家的容易被“保健品”骗,是一个“中国的、当下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老人们长期习得的自上而下的信息获得方式,对权威象征物的迷信,以及传统食药文化的熏染。

关于吃的问题,中国人为何偏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容易被谣言误导,除了历史因素,还有一些现实背景。比如说,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问题多,就不能怪公众一惊一乍、过于敏感。敏感本身也是因为重视,因为吃过亏。世界毒理学的历史,几乎就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事故史。像1929年美国禁酒时期“牙买加姜汁药酒”掺入有机磷化学品导致50000人神经系统受损这种事件,美国公众开始也听风是雨,谣言也纷纷扬扬。舆论扰动本身就倒逼公开信息、解决问题,包括谣言在内的信息传播也促使主流媒体深入挖掘、追问真相。

焦虑在谣言之前就被引发,谣言只是迎合焦虑。焦虑的人们会试图抓住一切信息,可能是谣言也可能是真相,抓住什么可能要看运气。抓住真相与误信谣言的成本风险收益,他们自会估量,前提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真相。

新媒体时代,调查记者呈现缺位。自媒体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但自媒体有时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前不久某互联网公司内容涉嫌造假,就是自媒体最先“捅”出来的。

现实中,谣言在并不会一出场就在头上挂个牌子,“我是谣言,向我开炮”;真实的爆料,也不是都以浓眉大眼的扮相出场。而且,少有例外,很多靠网络或自媒体爆出新闻,都被涉事方(某个部门或某个公司)斩钉截铁地宣布为“谣言”,甚至被威胁诉诸法律,最终却被证明是真实的。这里面,也不乏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公众也会意识到,如果没有自媒体的爆料或推动,很多问题不大可能通过常规自我监督和自查现身于公众舆论。

对食品安全谣言,最新的舆论动向,是“治理食品安全谣言还得靠法律手段”“食品安全谣言重生当重申‘平台打假’”……

约束、治理,已箭在弦上。理想结果,自然是能抑制食品安全谣言,又不至于误伤正当监督;既管好“2B”的“有毒谣言”,维护好企业利益,也能管好“2C”的“有益谣言”。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莫过于所有自媒体无分良莠沦为社会情绪猎巫的对象,而在有互联网之前就茂盛生长的那些谣言,依旧四季常青。

金盟联盟致力于为您定制专属内容变现方案,通过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完成定制化产品样式。让您投放的每一分钱都可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