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红雨说历史


雍正命令年秋月“卸甲”,纯粹是把年秋月当成垃圾桶泄愤,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嫁愤怒和迁怒的行为。



就像有的人上班被老板训了,他不敢拿老板怎么样,在外面忍气吞声,回到家,就没必要忍了,他来到厕所,对着马桶拉了一坨屎,然后嚣张霸气地对马桶说,你给我吃屎去吧。

其实他跟屎和马桶都没仇,他的憋屈来自老板,甚至来自自己的无能或无力感,从而他需要一个发泄口,来发泄自己的憋屈和愤怒。就是大家常说的,在外面装孙子,回到家里当爷。这是软弱和欺软怕硬。

这也是对对手的选择问题,老舍先生的《茶馆》里有一幕,二德子来到茶馆做劝架的和事佬,嚣张跋扈,跟常四爷发生了冲突,常四爷说二德子,洋人就在城外头,打去啊。二德子听了不顺耳,他觉得常四爷在讽刺他不敢打洋人,于是要打常四爷。


其实二德子就是窝里横,柿子专拣软的捏,他还真不敢打洋鬼子,于是他对常四爷说,我打不了洋人,还打不了你吗?

雍正折腾年秋月就是这么回事,雍正觉得,我收拾不了你年羹尧,我还收拾不了你的妹妹年秋月?

那么,雍正为什么此时不敢收拾年羹尧呢?

雍正在朝堂上命令西北平叛得胜归来的将领卸甲,这些人不敢,要等年羹尧点头以后,才卸甲。

雍正感到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按说,他作为皇帝,所有人都应该听他的,他命令别人怎么样,别人就应该怎么样,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现在倒好,别说让这些人替自己死了,连让他们脱了盔甲都办不到。而雍正只能忍着。

雍正不是怕年羹尧,也不是因为年羹尧功劳大不敢收拾他,而是时机不对。此时收拾年羹尧,首先会落下兔死狗烹的坏名声,八爷党又有文章可做了,这不但影响他的名誉,还影响内部的团结。

再一个,年羹尧手里有兵,此时还没夺下年羹尧的兵权,万一年羹尧狗急跳墙,反了朝廷,雍正还真不好收拾,毕竟那些将军们,已经被年羹尧收拾的服服帖帖了,无论他们真心还是假意,他们现在更听年羹尧的,更别说远在西北的几十万大军了。

所以雍正只能忍着,一步一步来。但是,在朝廷,在外面,雍正忍着这口气,他憋屈,回到家里,回到后宫他就没必要忍着了,不得找个出气筒出气?而年羹尧的妹妹,贵妃年秋月是最好的出气筒。

我打不了洋人,我还打不了你?


我让年羹尧卸甲,他们不卸,我这口气得出了,所以,你年秋月给我脱衣服吧,就当是卸甲了。我命令不了年羹尧,我还命令不了你?

等到后来,雍正收服了岳钟琪,分化了西北大军的兵权,同时把西北大军下级将领也都提拔上来,听了自己的,雍正才对年羹尧动手,夺了他的兵权,这口气最后才出了。

正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雍正深谙其道。


西堤君


其实大家一看就懂,没有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年秋月哪里“有甲可卸”,雍正的意思就是让年秋月脱衣服,侍寝。


雍正在大殿上被年羹尧伤了脸面,表面上是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内心之中的怒火已经压制不住了,在大殿上当着朝臣的面不能发作,因为那样只会更加丢面子。

雍正急需要找一个可以发泄怒火的地方,这个面子是年羹尧让他丢的,只有在年秋月身上找回来。

于是,下朝以后,雍正哪里都没有去,急匆匆的来到年秋月住的地方,进门不由分说,直接让年秋月“卸甲”。
年秋月听说雍正来了,急忙过来请安,结果看到雍正衣服怒气冲冲的样子,心中不由的打鼓,究竟什么事让皇上如此的失态、生气。

正在思索的时候,听见雍正叫她“卸甲”,当时可能也是一头雾水。

年秋月冰雪聪明,虽然恨年羹尧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牺牲了自己。


但是应该也知道年羹尧得胜还朝的消息,第二次听到“卸甲”二字应该已经想到是年羹尧惹了雍正不高兴。

但是青天白日的,让自己替别人受过,她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但是看到雍正发怒的样子,只好忍着屈辱的泪水缓缓的退去了外衣。

雍正看年秋月停了下来,喝道:“再卸”!年秋月克制着内心的屈辱,准备“再卸”的时候。

雍正的怒火经过发泄可能是也舒缓了一些,也许觉得将一切怪罪在年秋月身上似乎也不太妥当,于是拂袖离去。

其实这段剧情预示着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再无缓和的余地,为后面年羹尧的死、年秋月悲惨离世埋下了伏笔。


逝去即历史


床第非战场,秋月非兵将!

然而,雍正却让她“卸甲”。原因无它,这是雍正的口误。在白天的朝会上,雍正彻底被年羹尧刺激到了!

年羹尧率领有功将士进见雍正,雍正让他们卸甲,他们居然不敢卸。只有在年羹尧发话后,他们方才卸甲。


雍正心里极端地不爽,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卸甲”的诡异场面。以至和秋月独处,他明明想说的是一句“更衣”,脱口而出的却是“卸甲”。可见,雍正的愤怒已经无以复加。仅随其后,年秋月将默默承受雍正带给她的无边怒火……

给大家说说误把“更衣”当“卸甲”的故事吧!

在《雍正王朝》剧中,年秋月是个十分悲剧的人物。

秋月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兄送进了四爷府。秋月勤劳体贴,四皇子挺喜欢她。当然,这种喜欢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种主子对下人的欣赏。



秋月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狗儿、坎儿、翠儿等一帮雍府下人亲密无间地相处。

秋月的意中人是邬思道。他是位残疾人,但十分有才华。他在四爷府明面上是教胤禛的几个孩子,实际却是府里的核心幕僚。

刚开始,胤禛的打算是用秋月栓住邬思道。木兰秋狝时,弘历在康熙面前奏对得体,胤禛很高兴。按照常理,学生出了成绩,应该奖赏老师,胤禛却重赏了秋月,还给她全家抬了旗籍。可见,此时胤禛是把秋月当成邬先生的人来看的。



后来,随着年羹尧的官越做越大,邬先生和秋月的距离就越来越远。秋月忍不住问邬先生:“我们还能在一起吗?”邬先生回答道:“你迟早是四爷的人。”因为邬思道明白:胤禛为了笼络年羹尧,是一定要娶秋月作为纽带的。

秋月嫁给了胤禛,她认为完成了作为年家人的任务,从此不受年家的任何馈赠。以至于在她加封贵妃时,一群宣旨太监前来恭贺,她把仅有的八十两体己银子用来打发他们。



当年羹尧惹恼了雍正,秋月依然摆脱不了年家人身上的烙印。当时,雍正铁青着脸,屏退左右后,秋月打来热水为他烫脚。雍正一气之下踢翻洗脚盆,然后断喝一声“卸甲!”。可惜的秋月十分不解地摸索着解掉了外衣,雍正将错就错,语气中不含丁点儿感情地再次喝道:“再卸。”



泪水,模糊了秋月的双眼……

想想年羹尧和雍正:一个是威风八面的抚远大将军,一个是贵为人王的皇帝,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何必去为难一个苦命的女人呢?!

那么,年羹尧究竟做了什么事,让雍正这么生气呢?

雍正二年,年羹尧赢得了青海大捷,雍正对年羹尧一时恩宠不可复加。他不仅加封年羹尧为太子太保,还赐爵一等公。

年羹尧被迎面滚滚而来的皇恩冲昏了头脑,表现得极为骄纵。

第一件事,皇九子胤禟到西北劳军,年羹尧坦然地接受他施行的大礼,却不知避让。

第二件事,年羹尧得胜进京时,那是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全得下跪迎接。只见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稍微地点了一下头。

这两件事,年羹尧虽然越礼,雍正却是可以包容的。

第三件事,年羹尧为青海大捷的将士叙功,写了满满一本子的叙功人员名单。雍正稍微看了一眼,当着年羹尧的面问张廷玉怎么安排这些人,张廷玉回话:“先提拔立有大功的人员,至于其它人员,再伺机安排。”



然而,年羹尧对这种安排显得很不满意,他强调着说:“他们都是立有战功的人!”

第四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卸甲一事。

天气炎热,有功的将士还身披重甲,雍正说:“卸甲,凉快凉快!”

将士们不敢动。



雍正以为大家没有听明白,就用询问的眼光看向怡亲王允祥,允祥大声地说:“没听见吗?皇帝让你们卸甲!”

将士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年羹尧。

年羹尧微微一笑,说:“卸了吧!”

以上这两件事,是很惹雍正上火的。雍正没有料到年羹尧会质疑朝廷对有功将士的安排,更没想到朝廷的军队竟然到了皇帝使唤不动的地步!

特别是“卸甲”一事,虽然只是短暂地尴尬了三秒,然而转瞬之间,雍正的脸色黑得好像乌云密布。雍正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寝宫,一路上都在心中念叨“卸甲、卸甲”。以至见到秋月,“卸甲”二字竟脱口而出。

作者声明:在正史上,雍正对年妃极好。年妃逝世以后,雍正才对年羹尧下死手。雍正对年家没有实行大肆诛连,仅惩罚了年羹尧和其子年富。另外,雍正也十分宠爱年妃所出的皇子福惠。


链天绝


“卸甲”,其实就是脱衣服,雍正让年秋月卸甲,是在出气。

让年秋月卸甲的“起因”

年羹尧治军有方,在西北大捷。雍正皇帝很高兴,因为年羹尧解决了他的一块心病,他要好好封赏他。

雍正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派满朝文武,包括各路亲王,一起来迎接他回朝。而年羹尧自恃功高,竟然神情十分傲慢,完全不将满朝文武放在眼里,就那么大摇大摆地过了去。

隆科多小声说了句:“什么狗东西!”估计这句话,也是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到了大殿之上,雍正论功行赏,本来是件挺好的事。雍正看到年羹尧身后的亲兵,各个都穿着盔甲,天气又那么炎热,便让他们卸甲凉快凉快。

结果那几个将士居然不为所动,连雍正都愣了。这个时候年羹尧,又说了句不知死活的话:“皇上,他们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

真不知道年羹尧是怎么想的,我分析就是他觉得自己功高卓著,有点飘了。他不明白自己的一切殊荣,都是雍正给他的。如果不想给他,雍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因为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雍正也是强忍着怒气,还是和颜悦色地和他说话。但在心里,估计早被这个奴才,气了个半死。所以才有了,半夜让年秋月卸甲的事。

雍正白天受的气,晚上在年秋月这里撒了出来。他一遍一遍地对她说“卸甲、再卸”。年秋月也将衣服,一件一件脱下。雍正觉得气撒够了,就离开了。

此时的年秋月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她猜也猜得到,谁让她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呢?


十点历史君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青海剿灭了叛军后,回京时,雍正以高规格接待他。此前,雍正派去了十多名满洲贵族的子弟去年羹尧军中“历练”,不过,这些人实际上是去监视年羹尧的。

雍正在皇宫接见年羹尧时,也一并接见了这十多人。接见时,雍正见他们穿着甲胄进殿,就说天气热,让他们卸甲。结果,这些人却只听年羹尧的,看年羹尧的口令行事,直到年羹尧说: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你们就卸甲吧。此话一出,这些人才敢卸甲。

雍正见自己派去的贵族子弟都被年羹尧制的服服帖帖,心里自然十分生气。回宫后让年秋月“卸甲”,自然是把对年羹尧的气撒在了他的妹妹年秋月身上。

不过我倒认为,此事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这十多名贵族子弟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地被年羹尧收服。他们在青海受年羹尧的气受的太多,青海条件又艰苦,这次随年羹尧回到北京后,自然不想再回青海了。

怎么办呢?他们不能直接说心里的想法,更不更讲年羹尧的坏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巧妙的挑拨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卸甲”一事,估计是他们商量好了的,故意这样干的。此事一出,雍正岂能不妨年羹尧。

如此一来,他们既摆了年羹尧一道,同时估计也不用回青海了。一箭双雕,真是妙的很啊!


孤舟钓江雪


这件事要从秋月的哥哥年羹尧说起。

年羹尧作死真的是作到了家

年羹尧西北战场胜利后,可以说是忘乎所以,目中无人,自恃功高。凯旋归来的时候,诸位大臣跪迎相接,而年羹尧则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不但没有下马迎接,更是在雍正面前摆足了架子。按理说打了胜仗,给自己手下的人领功受赏太正常不过,而年羹尧呢,写了一个请功折子足足有一百多人,让雍正安排,而且意思很明显,必须现在就办,君臣之道完全被抛在脑后。




更厉害的是,其手下的兵进来参拜时,雍正看他们热就让他们把盔甲卸下来,但他们把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了年羹尧,等待年羹尧的指示,搞得雍正皇帝特别没面子。而后年羹尧更是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的作死说: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那你们就卸吧!而且还对雍正说:这些人当兵当习惯了,只知军令,不知皇上!年羹尧此举无疑是没把雍正放在眼里,但当时年羹尧刚刚立功,又是自己亲命的西北大将军王,又不好责罚,雍正是极为爱面子的人,只能忍了!但今天年羹尧作死的行为雍正已经记在了心里。


一脱再脱,一撤再撤,一条白绫画上句号

雍正晚上就气呼呼的到了年羹尧的妹妹秋月那里,想起白天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那句“只知军令,不知皇上”更是像一根针狠狠的刺在了雍正心里。看着秋月就想起年羹尧,越想越恼怒,于是就把白天受的屈辱放在了秋月身上,让她当面脱衣服,一连几句再脱再脱再脱.....足以说明雍正当时的心情。

后来年羹尧不知收敛,更是杀了忠臣孙嘉诚,引起百官众怒,雍正于是就借着这个理由,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尧的职,安排到苏州做将军,但年羹尧到了苏州任职之后,丝毫没有收敛之心,每日还是按照大将军的规格待遇要求,这让雍正十分的生气,于是从苏州将军撤为杭州千总,然后一路被撤到当守城门,最后赐其白绫自尽。真的是一撤再撤,跟秋月“卸甲”再脱再脱成了对应。



雍正真的不想杀年羹尧吗?

我们回过头来看的话,雍正表面上是不想处死年羹尧的,真的是这样?明知孙嘉诚参了年羹尧,跟年羹尧是水火不容,但还是把他派到年羹尧身边,意思是让年羹尧有警醒之心。


难道雍正会不知道年羹尧会杀了孙嘉诚?年羹尧西北打仗的时候,连续杀了二十多个朝廷命官,一个自己的死对头孙嘉诚又怎么可能会放过?雍正就是想牺牲孙嘉诚来治年羹尧的罪,孙嘉诚是朝廷公认的忠臣,也是老天爷降雨承认的忠臣,残杀忠臣,即使功再大,也难逃惩罚!说白了,雍正就是想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来治年羹尧的罪!

孙嘉诚被杀后,朝廷众怒,百位官员上书雍正,揭发年羹尧的罪行,足足有九十二条之多,这就是雍正要的结果!雍正用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尧的职,架空其兵权,可见早已作了准备!

结语:年羹尧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刚开始的战战兢兢,后来越来越放肆,已经忘了他自己的这根树枝的根在哪了,离开了了雍正这个树根,死是肯定的!


灯下萤火学历史


雍正说"卸甲″是气恼极了,重复年羹尧的话!

年羹尧西北大捷,班师回朝,本来雍正很高兴,兴冲冲的为将士们接风。接见将士之时,见他们都还是全副武装,天气炎热,雍正就让将士脱掉铠甲,可是将士们全都充耳不闻。年羹尧不疾不徐的来了一句"卸甲",将士齐刷刷的把盔甲都卸了。


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但是现在是朝,不是在外。将士们却不听皇帝的,只听年羹尧的,将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放?往大了说,其实他们都在抗旨。

这也说明年羹尧的威望有多高,本来群臣对年羹尧早就不满,不知在雍正面前说了他多少不是。雍正本来疑心病重,原来只想年羹尧是自己的包衣奴才,且带兵有功,处处包庇他。这次看过,群臣说的没错,年羹尧不仅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现在更是功高振主。


但现在,年羹尧刚打了胜仗回来,以前雍正当着群臣也总说他的好,这会儿总不能打自己的脸吧?所以只有隐忍不发!但心里那股气憋的是无可不可了!

一回后宫,专找年妃,气撒在她身上,羞辱她,让她"卸甲",脱,再脱!


其实年秋月是那个最无辜的受害者,当初她爱的是邬先生,四爷为了笼络年羹尧(当然他也喜欢秋月)纳秋月为侧福晋。所以最后秋月死的时候,雍正是真正伤心:有愧疚,更多的是对不起!


寻桂子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这个具体分析宋安之在雍正王朝系列解读文章中说过,在这里再大概说说哈!

首先雍正让年妃卸甲,是出于报复年羹尧的心理,毕竟在年羹尧哪里受了气,暂时又不能动他。所以雍正虽然理智的控制住了自己想锤年羹尧的冲动,但暴脾气的雍正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正好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年妃是他的后宫三千佳丽之一,所以他就借此在年秋月身上出气。

宋安之认为就是这么简单,没什么其他意思,不存在借此警告年羹尧什么的。因为剧中年秋月早在雍正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为她抬旗以后就与年家断绝关系了,甚至都不见年羹尧。

所以年秋月不至于因此给年羹尧说,让年羹尧知道的。雍正更不会将这件事透露出去,毕竟透露出去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臣子身上受了气,找人家妹妹出气,传出去不是很丢人吗?

当然跳出这个剧情,这段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段剧情突出了雍正治国的不容易,堂堂一国之君,在臣子身上受了气,为了大局,只能跑到后宫之中出气,是何等不容易?

而在剧中的其他剧情,也在不同程度上美化了雍正,比如说邬先生在剧中是最终雍正放过了他,而历史上邬先生的原型人物戴铎,雍正在登基以后,是找了个借口将其处死了。

而这也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一直饱受争议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洗白雍正,所以对其评价不高。

对此宋安之认为,这部电视剧的确美化雍正了,但不至于说是洗白,毕竟谁没事拿电视剧当成历史的学习呢?

而且雍正王朝电视剧只是对主角雍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属于电视剧的正常范围的。

那么大家觉得呢?


宋安之


雍正在年羹尧那里“受了气”,就跑到他的妹妹,自己的妃子面前撒泄气。雍正这事办的还真的“不大气”。

年羹尧这位雍正的包衣奴才可是给雍正露了大脸了。雍正刚刚登基不久,青海的罗卜藏丹则就叛乱了。雍正力排众议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赴西北平息叛乱。他指望这个“杀伐决断”,“果敢干练”的军事才能卓越的包衣奴才能够给他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

年羹尧还就是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在雍正到处遇阻,四面楚歌,焦头烂额的时候,年羹尧的西北平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解决了西北的危机。年羹尧的胜利像是给雍正打了一针强心剂,雍正对年羹尧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异常的兴奋让雍正对年羹尧的类似于“你是真的恩人,大清的恩人”的赞美之词甚至是“肉麻”和“阿谀”的,不计后果的。

雍正的这种极度兴奋之下的放纵和恣意宠信让本来就狂妄跋扈的基础上更加的目空一切和飞扬跋扈。他真的就以为自己就是雍正的恩人,趾高气昂他连王爷们都不放在眼里了。

雍正让年羹尧回京,他要重重的奖赏年羹尧。但也就是从年羹尧回京受封开始,雍正发现这位年大将军已经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

在八王爷廉亲王高呼“百官跪迎”,的时候年羹尧居然就打马而过丝毫没有一点谦逊的意思。在雍正封他为“一等公”他居然面露失望和不满。雍正还是耐心的解释“不能蜂王”的原因。

但更过分的事紧接着又来了。雍正接见平叛有功的将领,看到将领们全副铠甲,便关心的让他们卸掉铠甲,但雍正说完,这些将领们却齐刷刷的看着年羹尧。年羹尧很得意: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还不快卸甲!将领们齐刷刷的一声:遵命!然后迅速脱掉铠甲。这一幕着实让雍正吃了一惊。

而年羹尧接下来的话却让雍正受到了深深地刺激,年羹尧告诉雍正:他们只知将令,不知皇上。雍正被狠狠地打了脸。然而在朝堂之上雍正只能忍着。

受了极大刺激的雍正来到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年妃宮中,满脸怒气的命令年妃“卸甲”!年妃估计是已经知道了朝堂之上的事,便开始脱衣服。

雍正怒气冲冲的不断的高喊“卸甲”,直到年妃脱光了所有的衣服之后他甩手而去,算是狠狠地羞辱了年妃,他通过对年妃的羞辱来发泄在年羹尧那里受到的刺激和“窝囊气”。

其实,年秋月是无辜的。雍正对年秋月的侮辱,实在是显得很不厚道。


步武堂


不得不说年秋月在《雍正王朝》中是一个极为悲剧的角色。她原本是年羹尧的妹子,在雍正的王府里面伺候福晋。后来,她又奉命去伺候邬先生。由于二人长时间朝思相处,互生情愫,原本他们能成一对眷侣。只可惜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将年秋月纳为了侧福晋,而年羹尧为了巴结雍正,即使做了一方的封疆大吏,对这个王府的妹子也完全不管年秋月的将来。

为什么年秋月恨年羹尧?因为年秋月年纪已经大了,已经到了要谈婚论嫁的年纪。翠儿比她小,都和李卫结婚了。可是她却还要在雍正的府上做丫鬟,自己的哥哥年羹尧完全不管妹妹的个人幸福。

年秋月在雍正这里的位置是非常尴尬的。原因就在于雍正和年羹尧二人关系非常微妙。表面上年羹尧是雍正得意的包衣奴才,实际上雍正不是完全相信年羹尧的。

雍正为了控制年羹尧,自然得利用年秋月,但是雍正对年秋月心里是一直有隔阂的。比如年秋月纳为了侧福晋的当晚,雍正一直不去做干做的事情,还在那里给李卫写信。连当时的福晋都看不过去了,过来劝说雍正。从雍正给李卫写信的内容,可以知道:年秋月嫁给雍正,是邬先生做的媒。从这里就能够理解年秋月为什么在结婚的当晚,哭成了这样了。

可见,年秋月一直就是一个棋子,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雍正为什么要让年秋月“卸甲”,其实就是年羹尧惹恼了雍正,雍正此时没有办法,只能拿年秋月出气。雍正虽然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但是他的性格是有点不太好的。那就是过于急躁了,并且他这个人心胸狭隘。

要说雍正一个大男人,堂堂大清国的皇帝,居然跑到后宫里面去找自己的妃子撒气,羞辱自己的妃子,这事情怎么看雍正做得也不大厚道。

年羹尧是怎么惹恼雍正的?由于年羹尧在西北打了大胜仗,解决了朝廷的边患,这极大的巩固了雍正的皇位,为他赢得了人心。所以雍正便极大了给予了年羹尧过高的恩遇,甚至还让百官跪迎年羹尧。

年羹尧自己也毫不谦虚,并且恃宠而骄。在朝堂之上,雍正其实已经非常不爽了,只是年羹尧毫不收敛。雍正召见了年羹尧手下的将军,并且让他们卸甲,凉快凉快。这原本是雍正体恤臣子,随口说说的。只是这些将军平时以年羹尧马首是瞻,根本不听雍正的皇命。最后,这件事弄得非常尴尬,雍正心里可以说是憋了一肚子的火。

然后,他气冲冲的跑到年秋月的宫中,去找年秋月撒气。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