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疫情之后数字贸易发展提速

2020年伊始,我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全国有序复工复产指明了方向,针对新基建提出明确要求,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打造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调要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 、互联网、物联网等加快发展。

当前,对于外贸进出口企业来讲,复工复产,是没有退路的选择,为此中央有关部门、有关商协会出台了大量的应急措施及政府一系列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如中国贸促会为企业出具不可抗力证明,以政府背书,为相关企业争取权益,减少损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快速集结电商企业情况,积极向党中央国务院反应电商的有关困难,帮助跨境电商渡过这段特殊时期。3月12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联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开展全球化-在线起航,2020外贸企业出海论坛活动,助力外贸企业应对困难,全力恢复生产。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首席专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伟就疫情之后数字贸易发展提速提出三点意见,希望给与高度关注。


关于数字投资(新基建)

新基建主要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智能电网,当前急需要对以下三个行业实施投资。

一是5G网络。国家统筹规划5G网络的建设,并将列为新型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构建全程全网融合,应用方面将在交通、制造、能源、家居、医疗、教育等众多行业融合渗透,催生众多新的应用场景。

二是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网络应急响应平台,在实现信息报告、预警预测、应急处理、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评价功能上全方位实施网络建设。

三是新的人工智能建设,重点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大数据中心以及民生领域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健康、交通、物流等服务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于数字服务

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在这特殊时期,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采购的新型经济需求量井喷式爆发,催生了供应链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发展趋势:一是供应链将运用新技术构建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采购过程的全程化,采购与供应商的在线协同,采购需求、用户与采购在线协同,从寻源、订单、收货、结算、付款、全面数字化。无接触式配送新模式兴起,对于区域选址、设备选型、消毒、防控、货物安全、恒温、冷藏、包装、垃圾的处理,这些新的服务类商机都将面临业态变化,值得商家去关注。

二是仓储物流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逐步在冷链物流行业推广、应用,加快自动分解、智能物流装备、物流供需匹配、平台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下,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改变了物流行业原有的市场环境与业务流程,出现了一批新的物流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比如车货匹配、众包运力、多式联运,新的物流模式正在形成。

三是在疫情下,许多餐饮企业无法营业,但是也有像京东、顺丰,这些有直营能力、直销直营能力的企业,在全程供应链上有布局的企业,抓住了商流和物流两端,也必定是最有前景的一个趋势。

四是加快国际物流直营基础设施建设,海外仓的建设迫在眉睫也迎来了时机,同时以出口为主的物流企业,直营基础建设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监管方面

建议相关部门、机构帮助支持企业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要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免税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完善个税制度,降低边际税率,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抵扣。在出口退税方面,特别提倡要快出快退,要把出口退税直接办理到出口区域的出口企业,提升企业的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是金融服务方面。激发支付机构的活力,更好的服务跨境电商产业,要加快跨境支付机构境内申领支付牌照进程,希望监管部门能进一步加快审牌审批进程,解决主流支付机构的境内合规支付资质的身份问题,鼓励跨境支付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市场部分主流境外机构通过模式创新,摸索了通过与境内银行合作的方式来开展跨境收款业务,希望监管机构在把握政策底线的基础上,对机构的业务创新保持必要的监管容忍度,并给与创新支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跨境收款市场的繁荣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开放,增加竞争力水平。中国行业的开放程度,像许多制造业和旅游业,开放程度比较高;限制类的正在逐渐放开,加快电力、金融、电信和医疗开放力度;禁止类的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互联网信息业、新闻广播业和军民工业,也要有步骤放开。要相信市场,相信企业家,相信科技创新人才,展现中国的开放自信,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伟:疫情之后数字贸易发展提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