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早年“優生優育”的宣傳作用及成年人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下,獨生子女的現象日益普遍。與生產理念形成同步轉變的,還有人們的教育觀。當代父母處在生活壓力與就業困境的雙重夾擊下,他們對子女的成長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但他們受限於繁忙的工作,時常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對於如何填補這一塊空白,父母有不同的解決之道。經濟寬鬆的,會選擇將孩子遞交到社會輔導機構手中,而認為教育不應該“借他人之手”的保守型父母則會親自制定培育方案——為孩子選則有針對性的圖畫書,用書代替父母的陪伴及教師的引導。

所以,針對父母多樣化的教育目標,我們能看到五花八門的圖畫書分類,但與大部分為了迎合父母教育需求,而在內容上稍顯呆板與刻意的“圖畫教材”不同,日本針對學前幼兒的行為習慣引導性圖畫書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它們風格簡樸但不乏溫馨,既融入生活場景又能在瑣碎中孕育人生智慧。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左:筒井賴子/右:林明子

這當中的代表可以推舉筒井賴子和林明子的作品。筒井賴子的故事往往取材於現實,善於捕捉細節和兒童心理,而林明子清新的繪畫風格則為故事增添了一份可以直抵心靈的溫暖。不僅如此,她們的故事雖然很少聚焦於具體的習慣養成或行為引導策略,但細度之下,你會發現她們在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之外,卻意外強調了孩子身上缺失的三種教育——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獨立教育代表——《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兒童的成長是無數“第一次”的集合,在一次又一次邁出腳步、踏上新徵途、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兒童得到成長,獲得成就感,但這些嘗試可能是緩慢且低效的。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故事就著力描繪了一個五歲孩子第一次的購物經歷。短短的路程中女孩兒經歷了重重困難,差點被自行車撞倒、摔跤遺落了硬幣、到了小賣部因為膽怯而未被注意到。這些困境是有象徵意義的,通向小賣部的道路可以看做是兒童需要自己歷經的成長之路。

突然出現在拐角的自行車好比生命中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父母是無法對孩子進行全天候乃至持續一生的關注與幫助的。

因擔心孩子遭遇意外而將他們庇佑在家庭支起的羽翼之下,其實是對培養他們獨立性的拒絕。家庭的呵護提供保障,也同時製造陰影,遮擋了他們自己走向光明、尋求新生的機遇。對於不可預知的生命之路,孩子有權利去獨立探索新知,有義務去自己總結經驗以及防範風險。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女孩摔倒的小緩坡就像孩子的成長軌跡,是一個緩慢的通向更高處的過程,急於奔跑會讓孩子過早地筋疲力竭,只有尊重孩子的步調與速度,才能幫助他們過渡到人生的新階段。很多父母為孩子的自理能力頭痛,但這份焦慮往往折射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態。在為自己穿衣、洗漱這些簡單的日常小事上,父母很容易急躁,他們認為越簡單,就意味著可以用更加高效的速度完成,但他們忽略了兒童發展的特性——循序漸進。

於是很多父母一邊感嘆孩子不夠獨立,一面又不肯以放手的姿態、耐心的等待去鍛鍊他們。孩子做了一半的勞動被父母強行介入甚至代勞,在節約時間的藉口下,父母一遍又一遍錯失放手的良機,讓孩子在變相的“溺愛”中成為只能攀附於欄杆的藤蔓。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雖然刻畫的是一個女孩兒走向人生第一次的心路歷程,但它同樣對父母在培養兒童獨立性上有所啟示:

  • 在孩子的人生路上,成長與風險是相輔相成的,為孩子抵禦所有的風險也意味著放棄了歷練他們的機會。
  • 生活節奏逼迫著人們越來越快,但孩子自然成長的天性依然不能違背,它雖然緩慢確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像秋去春來,草木枯榮。給予孩子關注的同時請更多地傾注耐心,耐心到了,成長才能從容不迫、順理成章。
  • 孩子獨立性差的原因,一是在於經驗少、意識弱,二是家長的過度干預。依賴的形成除了主觀條件,還在於客觀環境,孩子在自理上可能低效,但父母的包辦則是對漸漸萌生的自理意識的完全腰斬。

該獨立的不僅是兒童,還有家長,適當放棄家長的身份與服務意識,將自己獨立為注視者與旁觀者,是對孩子最好的獨立教育。

責任教育代表——《出門之前》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當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意識到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而家長也願意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時,針對兒童下一階段的教育——責任教育也可以被提上議程了。

責任教育是獨立教育的進化,不但意味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強調自己要負責全部的過程與結果。同時,它也從指向個人轉為走向與家庭的互動。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不僅僅是可以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更在於他對親人及家庭的重視,他應該意識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需要參與和付出。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出門之前》中,女孩綾子不僅有照顧自我的獨立意識,並且還有參與到家庭活動中的責任意識。她渴望早點與父母出門野餐,因此想要幫助陷入繁忙中的父母,但她總是好心做壞事,越幫越忙。想為媽媽裝便當,卻將餐桌弄得一片狼藉;想幫爸爸收拾行李,但將物品搞得亂七八糟……

這又是對生活場景的再現,在兒童逐漸建立起自我意識時,他們會更加渴望能夠施展可以表現自己能力的行為。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小大人”的舉動,踮起腳洗刷碗筷,揉搓髒衣服……但責任意識與能力並不對等,在參與分擔家庭責任的過程裡,他們更多的是製造混亂。

面對孩子的無心之過,家長的反應變得至關重要。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反饋,就是阻止孩子的繼續參與與粗魯的言語斥責。這樣的家長在教育上帶著功利目的,他們看重孩子呈現的參與結果而非他們積極參與的態度和過程。對行為的否定和在言語上的傷害會損毀孩子的自信心與積極性,讓他們找不到實踐自我價值的勇氣。

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孩子的責任教育,家長不妨學一學故事中綾子父母的做法,當一切都被孩子搞砸時,他們雖然難掩驚訝,但只是脫口而出:

哎呀哎呀,爸爸一會兒來收拾,綾子快去換衣服吧!

綾子在這兒等著,不用幫忙了。

他們不但沒有指責,甚至也沒有動怒,並且依然在綾子闖禍時,以“不用幫忙”的字眼來強化綾子的初心——幫助家人。在故事的結尾,綾子和父母一起快快樂樂地踏上了野餐之旅,日光明媚中,是溫暖的親子之情。

進行責任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責任意識,而在孩子責任意識覺醒,想要施展同步的行為時,來自家長的鼓勵與讚賞其實是很好的催化劑。以寬容之心去接納和肯定孩子的付出,會收穫他們更加積極的參與。

情感教育代表——《阿秋和阿狐》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兒童的情感教育迫在眉睫,但一直得不到正確的重視。在親子互動中,最為普遍的情感表現是父母對孩子的單向施愛,而缺乏來自孩子的情感反饋。在長期單向的接受父母與長輩的疼愛時,如果不培育孩子反向的對他人的關懷,那麼孩子就容易變得缺乏同理心、行為淡漠。所以,受與施的同步並行,才是情感教育的本質追求。

《阿秋與阿狐》就能為孩子帶來正確的關於情感教育的解答。在故事中,女孩阿秋和玩具阿狐,一直在不斷地切換施與受的位置。

以女孩阿秋為情感互動中的主角,玩具阿狐便是長期的位於“施”的那一方。它從小陪伴阿秋成長,為阿秋提供遊戲上的陪伴與情感上的依靠。在被大狗襲擊時,不管阿秋問什麼說什麼,阿狐都在一直回答“沒事沒事”,這像極了父母的關懷與撫慰。當危險降臨,他們能夠摒棄干擾,只有純粹的想把孩子籠罩在懷裡進行安慰的衝動。

阿狐因為歲月漫長而導致的胳膊開線,其實是對父母施與舍的寫照,他們也是在對孩子的不斷呵護中變得筋疲力盡或傷痕累累的。

如何用圖畫書進行孩子的獨立教育、責任教育和情感教育?

但故事並沒有一味強調索取,它在刻畫女孩阿秋時,在她身上賦予了人性的溫暖。她能看見阿秋身上的傷痕,這意味著她也能作為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在情感互動中,她不但有應該付出的意識,還有付出的行動。所以她帶著阿秋去找奶奶幫忙縫補,在阿狐奄奄一息時,揹著它一步一步走向奶奶家。

在阿秋與阿狐的情感交流中,他們互為施與受的一方,孩子在閱讀這個故事時,是一定能理解這種互動的。同時,故事沒有在想象上做突破性創作,沒有過分渲染父母的付出,也沒有刻意強調回饋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

愛可以體現在簡單的陪伴上,這對孩子來說,是沒有任何難度的參考選項。落實到衣食住行上,他們可以在幫媽媽洗個蘋果、給進門的爸爸遞鞋子等小事上進行情感的反饋。


人們常說,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這也是在默認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作為孩子啟蒙讀物的圖畫書,也需要在內容上潤物細無聲,有教育的意義,但沒有功利的目的。如此一來,它才能在實現教育意義的同時,不違背孩子緩慢生長的速度,滿足他們對溫暖及美好的渴望。

而筒井賴子和林明子的作品剛好屬於這一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