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解释《伤寒论》分两派,一派是刘渡舟郝万山,另一派是胡希恕冯世纶,哪派对呀?请指教?

癌症及疼痛研究


1.不止两派。2.相对说来,刘渡舟一派代表过去几百年研究的主流,胡希恕走火入魔。3.胡希恕把伤寒金匮的一切问题纳入六经,这是错误做法,因为内经,伤寒,脉经,直到孙思邈等等一条线下来,不止六经辨证,还有脏腑,还有杂症不适合归经归脏。张仲景的书中脏腑部分只剩下很少内容,但不能说他没有脏腑辨证。4.胡希恕相当于一个档案管理员,按他自己的理解把张仲景的书分档归类,需要用的时候他自己知道在何处取出东西,所以他治病效果也好。5.不管什么派别,在研习过程中把症状和症状组合都学习熟透了,把方药都熟透了,都能成为治病能手。但学习刘渡舟一派更符合传统主流,温病学派依这种主流建立模型,所以学习刘渡舟一派,更容易明白很多后世医家谈论的问题。6.刘渡舟一派,在我看来也有一些错误,或者其他医生也会有不同意见。但是没有完美的人或事。7.初学伤寒,一定要学习一家之言,千万别听某些人说的,自己摸索,读原文,书读百遍等等鬼话。说这些话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看别人注解学习过来的。你若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另当别论。


佟章乐岐黄原理教学


你错了,现在分三派:刘渡舟一派、胡希恕一派、郝万山自己一派。

首先,亮论点:他们都对!

其次,说原因: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伤寒论》的,都没有超越《伤寒论》,若《伤寒论》没错,他们怎么可能错?!

其三,三派角度不一样。

刘渡舟是以《内经》解释《伤寒》。这也是因为刘老是老派中医大家,其知识体系就是这个路数,这就是我解《伤寒》的路数。

郝万山更进一步,连各个病之间的联系也不讲了,只讲各个方子和对应的病,这是明显受到了废医存药影响的路数,不确定的部分不讲,但这样讲就把《伤寒》讲成了散本。这是我删《伤寒》路数。

胡希恕明显受到日本经方派的影响,但没有拘泥于其刻板。胡老讲《伤寒》一定会讲各个病之间的联系、发展、合病、共病,这样讲下来,《伤寒》就是一个体系,知道病的起承转合,你就可以预先用药,在它前进的某个点上用药等它就是了,所以,胡老用药多用原方,因为没有必要加减,虽然现在这个病不是完全对症,但向前走一点就是这个样子了。所以,胡老的《伤寒》最好学,因为有体系,容易理解和记忆,不发挥,自己解释自己,不故意用《内经》去强行解释《伤寒》。这是《伤寒》自注的路子。后有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走这个路数,但过于拘泥于自注,又陷入了技穷的地步。

总之,三派没有对错,不管如何,都是在注解《伤寒》,你觉得哪个合你得口味,就学习哪个就好。当然,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参考。



公子太一


如果你是中医师,还问这样的问题。那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你中医还未入门。因为:

一、中医虽看似草根医学!但学精太难了!我在临床西医毕业的基础上,自学、临证中医20年,虽也对某些病有研究,但总觉刚入门。

二、无论是刘老、还是胡老,他们都是现代《伤寒论》研习的巅峰,但也是各有优缺点的,没对错之分(我们只取精华加其以应用)。

三、中医与西医不同,个人觉得中医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医学,古代大家无不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思想、见解,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实践之……

四、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医学,没有实践,便没话语权。

五、由于历史局限,中医是存在较大理论缺陷的医学,发展、完善理论是当务之急。

六、中医必须现代化,否则将消亡。重点是药物及配伍研究……

(欢迎讨论及疑难病咨询)





用户12345670wys888


国家已经取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五行和伤寒理论了。刘渡舟也好,郝万山也好,他们都不知道这个结果了,如果让他们有来世,他们大概都不会做这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研究。

但两千年造成的理论黑洞吞噬了千千万万中医人,至今余毒肆虐,令人吃惊。

比如,伤寒理论必须要有四个要点:1.外感。2.六经病。3.六经辨证,即由病辨症。4.六经传病,即日传一经。也就是《内经·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一,二日阳明受之二,三日步阳受之三,四日太阴受之四,五日少阴受之五,六日厥阴受之六。”

伤寒论是两千年前古人臆想出来的所谓六经病。

真的有人能看懂伤寒论吗?还是象《皇帝的新衣》中的裁缝,在炫耀那根本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衣是如何如何漂亮?

事实上,传统中医谁看不懂伤寒论,更不知怎么用伤寒理论诊病治病。但都要面子,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伤寒专家”。

比如,有普通中医问伤寒论专家:太阳病的“太阳”指的是什么呀?伤寒论专家一下子就懵了,是呀,太阳是什么呀?说是足太阳膀胱经吧,经络在解剖学上看不到,怎么生病呀?

再问一个吧:伤寒是外感病,大多是呼吸道开始得病的,是不是从嗓子到气管到支气管到肺,是太阳病呀?不好,又懵了,这更不能说是太阳了。

换一个角度问:伤寒理论先说“太阳病”,再说有哪些症状,这是不是由病辨证呀?符合中医的由症辨病吗?是不是和中医的辨证完全反了呀?不好了,这个问题颠覆了中医的基本认识了。

再问:伤寒论的日传一经是真的吗?今天太阳病,明天是阳明病,后天是少阳病,对吗?如果一个人今天感冒发烧,明天不发烧了,变成哮喘了,那么,哮喘就是阳明病,对吗?

唉,还是回答不了。

总之,伤寒论的概念搞不懂,六经辨证和中医辨证是反的,病的过程更是不符合常规。

所以,伤寒理论只能嘴上说说,无法运用。讲伤寒论的专家让他讲课,万语千言,但只要一问,就目瞪口呆了。

就像庄子到朋友家,朋友吩咐仆人宰鹅,仆人问:宰哪一只?主人说:宰不会叫的?

庄子很好奇,为什么宰不会叫的?主人说:会叫的能看家护院,不会叫的没用。

大家都明白了吧,伤寒论就是那只不会叫的无用的鹅。


以中医之祖的名分


我认为郝万山老师讲的最正宗。

方剂注解,闫云科的不错。

王付老师的思路也值得肯定。

伤寒论的方剂,表面看上去普通。但是它是一个最佳的比例组合。

日本科学家对白虎加人参汤做过药理试验:改变任何一味药的比例,都不如原方效果好。

所以说伤寒方,是一个完美的比例组合。

很值得研究。


尘世中一个普通人


伤寒论,历代著书几百家,以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最佳,其余的尽扯淡,刘渡舟,胡希恕,也一样扯淡。有比着古方得病的吗?活人用死方,就是死人给活人治病,不是扯淡吗?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祖师爷,但是,后世医家也有所发展。他只不过早期而矣,让后人有经验可循,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比如:治疗痢疾,后世的方子远超张仲景,

本人治疗阑尾炎是青出蓝而胜于蓝,师仲景,而超仲景。

今人泥古人不知变法,是愚昧。


京城名医张一帖


刘渡舟是“脏腑经络派”代表,以《内经》释伤寒,占据伤寒大家的主流思想,一般医家容易接受;而胡希恕是“谨守病机派”代表,其“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疗效卓著,结合日本汉方医学,打破了以《内经》释伤寒的传统思想,一般医家对此理解不太容易,两人治病都是高手,无论怎样去发挥,疗效显著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所在,本人非常佩服二人的医学水平,在临床时多效仿两位前辈,疗效自然不凡,个人体会,供爱好中医参考,不喜勿喷,振兴中医,造福子孙,人人有责。


杏林苑4


感觉倪海厦讲解也是另一派。稍微高明点。原因有,一,本身随名师学艺,集医卜命相山与一身,对医理更是透彻。二,实践行医丰富,难得可贵的是对西医了解甚多,取舍比较更透彻。三,自己发愿无常传授天纪,地纪,人纪,弘扬传统国学。


仁者二人


记得以前看漫画,问了同学一句,那个是坏的?同学答曰:为什么一定要分好坏?

对啊,伤寒论的分派为什么要分对错?有绝对的错?有绝对的对?《伤寒论》以来,百家争鸣!经典的有伤寒十人经典。每个人对同一条条文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你说那个对那个错?只不过很多的时候都是角度不同!

看过《医宗金鉴》里面的《订正伤寒论分册》的人应该都知道,里面的很多观点都和前人不一样,那就是错了吗?吴谦也是大医啊!

伤寒分派,变成什么八纲辨证,什么这个那个的,那请问有没有偏离仲景的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大家都知道吧?看到不同就认为不同,那只能说明你连入门还不够!其实多看看,你真的可以发现,不管是这个派那个派,核心还是一样的!忠于仲景而不泥于仲景才是《仲景全书》的核心吧?

一开始还没上路就开始批判对错有啥意思?想知道有什么不同,或者是一定要分出对错,那就把书买起,看起视频教程,一步步来找不同!游戏也有的玩,一起来找茬。你能找到不同而又能证明你的论点,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是伤寒大家!我期待那一天!

共勉!



我叫猪七戒


我更赞同刘渡舟对伤寒论的理解与应用。胡希恕和冯世纶对伤寒论的应用有点剑走偏锋了,有点费理存药的意味,只重视方证,有是证用是方,对于没有证的呢?无从治疗。我看过不少他们的治疗案例,可以说效果并不尽人意,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方子。我也亲自带三叉神经痛病人去找冯世纶教授看过病,效果也不好。当然,这一流派的优点就在于入门容易,从证入手就能用方,简单的病案可以立竿见影,但深入学习中医理论你会发现这一流派的缺点是致命的。他们这一流派只承认经方,否定了中医的发展,对后世的方子和理论发展视而不见,完全割裂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这不是中医人的正确观点。我也希望中医初学者少走弯路,从理法方药入手,从四大经典入手,这样才能登堂入室,不致动手便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