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巷、市府巷、永興巷、馬道巷|我與改革共奮進

對於很多寶雞人來說,窄小狹長的巷子是兒時的回憶,也是城市變遷的記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小巷仍舊熱鬧;有些小巷卻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華,逐漸消失。那就讓我們走進那些巷子,聽一聽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新市巷

說到新市巷,很多市民都會覺得陌生,沒聽說過;在地圖上搜索新市巷,你會發現,也沒有找到這條巷子。而對於住在市區十里鋪的居民來說,這條巷子並不陌生。位於陝棉十二廠幼兒園西側的這條巷子就被稱為新市巷,這條巷子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

新市巷、市府巷、永興巷、馬道巷|我與改革共奮進

如今,走進這條巷子,這裡正在拆遷改造,道路處於半封閉狀態。曾在這裡居住的市民吳旭光告訴記者,說起新市巷的歷史,就繞不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武漢會戰後,寶雞成為抗戰大後方。武漢申新紗廠遷到寶雞後,一部分工人就在工廠附近的宏文路片區安家。1942年,河南大饑荒,沿著隴海鐵路來寶雞的河南災民,有不少人也把家安在這裡。到現在該棚戶區的居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申新紗廠或河南逃荒人員的後代。吳旭光的父母就是從河南逃荒到寶雞的,父母剛到寶雞沒多久,趕上申新紗廠招人,便和很多老鄉一起進廠上班,80%的工人是河南逃荒過來的災民。雖然在紗廠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晚上睡覺的時候,耳朵裡還是紗廠機器的轟鳴聲,但是工廠包吃住,生活用品免費發放,一家人的吃飯問題總算解決了。

和他們一起來的很多河南人,就住在新市巷,這裡離工廠很近,上班也方便。他們的房子從開始住的簡易棚,到之後的土坯房,再到磚瓦房,幾十年來吳旭光一直住在這裡。房子給他的感覺就是小,巷道內最窄的地方只能容得下一個人通過。除此之外,這裡的生活條件也很差,幾百人共用一個衛生間、一個洗手池,冬天只能靠煤爐來取暖……

對吳旭光而言,那樣的苦日子早已結束了。如今,他們的舊房子已經拆了,政府正在為他們蓋新樓,很快他們就要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了。

市府巷

在金臺區中山西路,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長約150米、寬約12米,名為市府巷。很多“老寶雞”都知道,市府巷因緊鄰原市政府大院而得名,以前在市府巷居住的,大都是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時過境遷,隨著市政府搬遷,市府巷逐漸遠離了昔日的繁華。但曾在市府巷附近生活過的人,莫不對這條小巷懷有溫暖的感情。

新市巷、市府巷、永興巷、馬道巷|我與改革共奮進

據《寶雞市志》記載,市府巷原為縣巷,因緊鄰原寶雞縣府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取“石雞鳴瑞”之意,將陳倉更名為寶雞,從而在今天金臺區中山西路世福大院的位置建立了寶雞縣府。明洪武、成化以及清乾隆年間,歷任縣令屢次增修,使寶雞縣府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漸趨完善。1947年7月,寶雞縣府遷往虢鎮,寶雞市人民政府成立,寶雞地委、寶雞市人民政府、寶雞市人民檢察院、寶雞市人民法院等黨政機關紛紛進駐原寶雞縣府及其附近,而原寶雞縣府旁邊的縣巷也隨之更名為市府巷。

今年31歲的市民李婧,從出生到小學畢業,在市府巷旁的一個大院裡生活了十餘年。在她的記憶中,市府巷是一個熱鬧而有趣的地方。“小時候感覺巷子很長很深,南口有兩家小商店,我們小孩常買卜卜星、泡泡糖等零食。往裡走是賣饅頭的、賣麵皮的、賣肉夾饃的,印象中,肉夾饃最早一個賣1元,後來漲到1.2元、1.5元,最後漲到1.8元。”李婧說,“再往裡走,是賣菜和賣飯的,菜販們把各種蔬菜堆放在街邊待人挑選,那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至今仍在我耳邊縈繞。”

今天的市府巷依然是附近居民賣菜、吃飯常去的地方,不同的是,那些年,街坊鄰居間友善的笑容和親切的問候,再也難以尋覓。

永興巷

提起永興巷,不少寶雞青年會想到,是不是西安那條美食會集的地方。西安的那叫永興坊,而永興巷卻在寶雞,它南連曙光路、北至瓦廠街,和永興坊一樣,這裡也是美食聚集地。

新市巷、市府巷、永興巷、馬道巷|我與改革共奮進

白福有是永興巷裡一家吃食店的攤主,每天早晨,他都會準備好食材,等待一批又一批食客光臨,這樣的早晨他重複了25年。1993年,白福有從親戚手中盤下了一個僅3米長、2米見寬的燴餅攤。他記得,那時候的永興巷是一條10米多寬的馬路,可做生意的人把路兩邊都擺滿了,很多小吃攤都是在路邊擺放著桌椅板凳,天晴的時候還好些,要是遇上下雨天,泥濘的道路讓人有些下不去腳,來吃飯的人都是提著褲腿、踮著腳尖,即便這樣,也擋不住人們品嚐美食的心,因為大家惦記著那個味兒。

永興巷的變化,90歲的唐文科老人看在眼裡。上世紀40年代,唐文科舉家從山西遷至寶雞,居住在離永興巷不遠的群眾路上。當時的永興巷還是一個衛生環境差的馬路市場,但是來這裡買菜吃飯的人卻絡繹不絕。這其中就有唐文科,他說,早上他和妻子去熟悉的攤點吃過早飯,再去路邊買好中午的菜。因為不僅這裡的飯味美,而且菜便宜也新鮮。

1999年,人民街改造,包括永興巷在內的街道兩邊都改成了門面房。由於門面房有限,不少沒有租到門面房的就改行做了別的。“20多年了,這裡的飯菜味道沒有變,但環境越變越好。”唐文科說。

無論是白福有,還是唐文科,他們對永興巷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唐文科說,他還是喜歡來永興巷轉轉,就算不買東西,看看這裡,心情都會好。白福有還是喜歡在空閒時,坐在店門口端著茶杯,看著路邊川流不息的人群。他說:“只要允許,我會一直把店開下去。也希望這裡就像永興巷這個名字一樣,永遠興旺。”

馬道巷

提起馬道巷,可以說是“老寶雞”家喻戶曉的地方。雖然馬道巷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消失,但它卻成為寶雞幾代人的回憶。

馬道巷位於今天市區建國路一帶。這條巷子的形成,是因為1936年隴海鐵路通到寶雞,鐵路帶來了人流和商流,也正因此寶雞城迅速向東、向南延伸,這裡的居民越來越多,商鋪也隨之多了起來,有賣山貨的擔貨郎,還有一些南來北往的商人,這條路上馬車驢車絡繹不絕。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馬道巷蕭條了。新中國成立後,馬道巷改名為建國路,但是“老寶雞”還是習慣稱這裡為馬道巷。

新市巷、市府巷、永興巷、馬道巷|我與改革共奮進

隨著1979年的春風拂過神州大地,沉寂了十多年的馬道巷復甦了。

曾在這裡居住過的市民楊勇博說,那時候,小吃攤點最先在這裡擺出,各類攤販爭先恐後地冒了出來,由此馬道巷“邁開大步”跨進了它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他們家當時還在這裡擺過攤。當時,也沒有店面,就從家裡找塊布鋪在地上,擺上從外面批發來的襪子、毛巾之類的小雜貨。那時候,每天來逛的人特別多,根本不用擔心貨賣不出去。離他們不遠的一家麵皮店,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他們當時和店員聊天得知,麵皮店一天的純利潤就有二三百元,那時候人們一個月的工資才幾十元錢。當時,外地親朋好友來寶雞,要是沒有去逛馬道巷,寶雞人就會說他們白來了一趟。

1994年以後,隨著城市的建設、市場的規範,這裡簡易的小店小攤已經無法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批發市場和服裝集散商場陸續代替了它們。於是,馬道巷完成了自己在寶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使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從而離開了歷史舞臺。之後,寶雞人也就習慣了它改後的名字——建國路。

馬道巷述說著那個年代的輝煌,也述說著幾代寶雞人的故事。今天,寶雞更現代,也更氣派了。但我們沒有忘記它,忘記這在無數寶雞人生活中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的馬道巷。

新浪微博:@寶雞團市委

青少年服務熱線:123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