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新軍訓練與演習現場,它為清朝掘墓


1910年,清末新軍第一混成協步兵正在進行器械體操訓練。這一組老照片記錄了清末新軍訓練與演習的場景,難得一見。新軍即“新建陸軍”,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1910年,新軍第三鎮步兵正在訓練。鴉片戰爭以來,綠營兵和八旗軍不堪一擊,既不能平內患,又不能御外辱,所以有了湘淮軍的崛起。等到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湘淮軍也走向末路。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決定編練新軍。

1905年,保定新軍軍官合影。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最早提出編練新軍的建議,清廷予以採納,命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共計10營4750人。不久,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辦,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並擴充規模,改名為“新建陸軍”。


1907年,新軍第一鎮與第六鎮在涿州附近演習。新建陸軍的特色是完全使用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還專門成立了由德國人組成的教習處。

1910年,新軍第二鎮炮隊在訓練。新軍的編練,成就了一個超級大佬,那就是袁世凱。他在小站不斷擴充新軍的人數,建立了聽命於自己的班底,他手下的軍官後來成為各路軍鎮的將領。1898年6月,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歸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調遣,因此,這支軍隊又稱“北洋新軍”,在此後的歷史上將發揮關鍵作用。

1910年,新軍第一鎮官兵進行沙盤演習。1903年,清廷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新軍正式成為國家常備軍。1904年奏定《新軍營制餉章》《陸軍常備學堂辦法》以及選派陸軍學生出洋遊學章程,正式劃定軍制,並制定完善了招募應徵、官制、訓練、給養、獎罰、徵調、退休、軍器、運輸等一切制度。


1910年,新軍第二混成協正在訓練。1905年,清廷將全國劃分為36鎮。每鎮額設官兵12512人,有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軍官大多由學習軍事的留學生和國內各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擔任,士兵則採取招募制。不過,到清朝滅亡,練兵計劃仍未完成,只成立了26鎮。

1908年,太湖秋操期間的氣球隊。“秋操”即秋季軍事操練,是檢閱新軍編練成果的軍事演習。“太湖秋操”1908年在安徽舉行,主要是檢閱湖北第八鎮、江南第九鎮、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協等。檢閱大臣為陸軍部尚書蔭昌、兩江總督端方。此次秋操中,第八鎮、第九鎮新成立的氣球隊也參與其中。

1908年,太湖秋操現場。相比於綠營兵和八旗軍,新軍的組織紀律性好了很多。當時有記載說:“往者招募兵勇紀律未嫻,以致兵行過者戶閉門關。今遵國家定製首重紀律,所過州縣父老歡迎,雖拾芥撿草之夫莫不隨從,來往兵民一家……”


1908年,太湖秋操期間,軍隊的營帳。新軍中的軍官很多有留洋經歷,視野很開闊,普通士兵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易於接受新思想。所以,新軍中一大批官兵萌發了革命觀念。最後,這支軍隊成為清朝的掘墓人,他們構成了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