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邂逅屈原:君子信仰,至死不渝

杜甫邂逅屈原:君子信仰,至死不渝

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一个是安史之乱前后的贫苦知识分子;

一个是“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重臣左徒,一个是应试落第,困居长安十年之久,于战乱中奔波,苦觅皇室的小官左拾遗;

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

这样比较下来,似乎很难将这两人联系起来,但是在更高层次的信仰、精神和人格上两人又存在着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跨越了时空界限和地位履历,呈现出一脉相传的渊源。

杜甫邂逅屈原:君子信仰,至死不渝

屈原有着儒家的君子人格和意志,他以美人喻君子,以香草比德行,心中燃烧的是与宗族情感相联系的忠君爱国之火;杜甫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幼立下济世报国之志,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所以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贯穿了屈、杜的整个生命旅线,至死不渝。

爱国之情无时无刻不在灼烧着他们的生命,光是贬谪流放不足以让屈原绝望,然而国君死了,国家亡了,却使屈子毅然走向死亡;虽早过了不惑之年,听闻天子落难,杜甫决然抛下家庭,孤身寻主,历经波折,抵达凤翔,终得安心。

屈原忠直,哪怕因小人馋讥流放,也决不妥协;杜甫耿直,以卑弱之力为房琯求情,哪怕触怒天颜,遭遇贬谪也绝不后悔......

比较了屈原和杜甫的部分异同,不难看出,他们的人格精神确是渊源深厚,这种相似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大过阶级和时代背景。

杜甫邂逅屈原:君子信仰,至死不渝

杜甫经历了国破山河碎,孩子因饥饿夭折,有志不能伸的悲惨人生,大半生都处于困顿窘迫的潦倒之境,这比屈原放逐之痛来得更彻骨,更摧磨人的意志,可以说所谓王道政治将更大的残酷给予了杜甫,他信仰王道却切身受着来自于君王政治的伤害。

在此情况下,杜甫也对信念产生了怀疑。他也曾怒吼“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他也曾失望“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他比屈原更直接的提出了对儒家思想的怀疑,甚至我们会怀疑他已经要放弃儒家信仰了。

然而,他没有放弃,也没有像王维一样去寻找另一条更为舒坦的道路。我想他这里的“怀疑”其实和屈原是一样的,他们只是对深深信仰的东西的失望的发泄,所谓爱之深而责之痛。

所以在一番发泄后,杜甫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他会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会忧“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一个在儒家一重世界里执着前行的人。

然而,杜甫为何没自杀的问题还没解决,哪怕他最终也是悲惨的病死在一艘小船中,但是,是什么给予了杜甫坚持下去的力量,而没有选择“解脱”?难道贵族出身的屈原就比历经苦难的杜甫的心灵更脆弱吗?

我觉得是希望,杜甫心中还有屈子已不存在的希望,也就是信念。但是这种信念不再是单纯的君子王道信念,而是参杂了人生百态的感情。

当时,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唐王朝并没有灭亡,皇帝依然还在,也就是杜甫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完全破灭,他的心中还有忠情,而楚王已是亡国之君,屈原心中的希望已经完全破灭了,出身楚国王室的他一时家国俱灭,哪还有什么精神支撑?而且杜甫是个重情的人。他还有妻子孩子,怎能忍心抛下他们独自离去?

最后,杜甫心中更大支撑在于“以一己之心为万民之心,以个体生命承担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命运,把个人命运与世人和历史命运系在一起”,也就是他心中真正放不下的是黎民百姓,那些同他一同受苦,一同罹难的贫苦之人。

杜甫邂逅屈原:君子信仰,至死不渝

杜甫这种精神其实与基督颇为相似,以自身的受苦来传达爱和信仰,来让他人获得拯救。但是,基督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二重世界,对于儒家来说只有一重现实世界,“未知生,焉知死?”

杜甫拯救的不是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而是后世的许许多多的人,有诗人,有文人,有失意的政治家,有普通贫苦的士子......他虽然没出过儒家的一重世界,但他为自己搭建了一方温暖的支撑,照亮了前路,哪怕走的艰难,哪怕产生过失望怀疑,但他在切身体味百姓之苦中又回到了深化了的儒家伦理和道德自觉,

他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百姓的忧苦喜乐紧紧绑在一起,完全执着于现实人生,而不求个人解脱。

儒家的一重世界似乎给予了中国诗人深厚的苦难,他们的出路从自杀,惨死,到另寻他路的放弃,为我们带来或悲或喜的感受,而且在此之中,他们强大坚毅的人格力量,执着向前的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