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 (柯水)又东北径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 这段出自《水经注·渐江水》的记载,是浦阳江第一次见诸史料……1月26日,央视10套播出了《中国影像方志》浙江卷·浦江篇,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浦江乱弹四个主题的篇章探寻讲述了浦江的文化发展史。

该期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市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看后更了解浦江,更爱家乡。“农业文明和诗社的起源都在我们浦江,赞!”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浦江发掘一个良渚文化时期的氏族公共墓地时,无意中在不远处的一个土丘上发现了几块古怪的石头和陶片。将陶片送往北京大学做碳14测定,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它们的“年龄”在9000年至1.1万年之间!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很快就带着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的课题,赴浦江县渠南村考察。一个地图上并没有标注的地点——上山,让蒋乐平眼前一亮,从这里发掘出一种“大口盆”器皿。当蒋乐平和同事把大口盆的碎陶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时,一种从未在陶器中出现的物质出现了:稻壳、稻叶和稻茎!经过碳14年代测定,标本测出的年代震惊了考古学界,将长江下游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前移了2000多年,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随后,一系列稻米加工工具也出土。

2006年11月5日,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此后,浦江周边各县市又相继发掘了此类文化遗址18处,成为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郑氏规范》中的家风家训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郑氏宗谱

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号称“江南第一家”,已有900多年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明太祖洪武年间,浦江县郑氏家族的族长郑濂奉旨赴京。明太祖朱元璋盛情接待了这位江南望族的族长,并亲自向郑濂讨教治家长久之道。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郑氏兄弟三人迁入浦江承恩里。郑氏一族在宋元时期制定58条家规,奠定了家族精神道德的基石。到元末,郑氏家规增加到100多条。明初,因宋濂治学有方、德才兼备,郑氏族人邀请他参与修定《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在明初扩展到了168条。内容从狭义的家规延展到正直、为公、报国等道德范畴,拥有了家国大义的内涵。

靠严谨而有序的家规管理,浦江郑氏最繁盛时曾同时容纳3300多人同财共食、和睦礼让。从宋到清,郑氏一族有170多人为官,明代出仕者多达47人,官位最高者居礼部尚书,但没有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

《郑氏规范》是郑氏家训,延续郑家家风,也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一度登上中纪委网站的头条,被广为弘扬。

神秘月泉见证文脉发展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月泉书院

浦江月泉随月亮盈亏而消长的神奇现象,暗合了南宋理学“理气之相为贯通”的概念。据当地史料记载,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到月泉讲学。此后6年之内,理学名家朱熹、永康学派的创立者陈亮先后闻讯而来,三人都曾在月泉边留下传道授业的典故。

三位大儒在月泉边讲学,成为宋朝理学传播的一场盛事。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月泉书室建立,元初升为月泉书院。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月泉书院遗址

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外地为官的浦江人吴渭因不满元朝统治,弃官回到故乡。随后,他邀请邑人方凤、福建人谢翱、澧水人吴思齐,在浦江创建了一个名叫“月泉吟社”的文学团体。据悉,当时月泉吟社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四方征诗,共收到诗歌2735卷,影响范围波及东南六省。经过评选,诗社将排名居前的60首诗进行了刊刻。

而这些诗歌结集出版的《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可以说,月泉旁的这场诗会,开启了中国文坛举行大型诗歌评选的先声。月泉,自此成为浦阳江岸边的文化地标。

浦江乱弹粗犷豪迈

从上山文化、《郑氏规范》、神秘月泉到浦江乱弹 听《中国影像方志》讲述浦江文化发展密码

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一种粗犷如同秦腔的曲调。

“乱”字,寓意演唱风格粗犷热烈,情绪高昂。这种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曲艺形式,保存着北方移民文化的特征,并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在“诸宫调”和南戏的影响下,得以形成和发展。

历经300多年,浦江乱弹的大小剧目多达120余本,曲牌包括三五七、芦花等多种类别。2006年,浦江乱弹成为金华市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在政府的支持下,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正式成为传承浦江乱弹的新园地。

今日浦江,许许多多古村落,在保持着传统文化与人居环境的同时,也重新定义着当代乡村文化建设。在这些村落当中,浦江剪纸、书画、板凳龙等民间传统手艺,找到了栖身之所。

千年浦江,依然是诗意流淌的地方。

文章来自《金华日报》2020年01月29日A04版,作者,夏斌婷

【后记】“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