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刘欢吉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今天的安徽定远县人,与明太祖朱元璋可算是同乡,也是明朝另外一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妻弟。

蓝玉从军后,先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后来从管军镇抚一路升迁至千户指挥使和大都督府佥事。之后随军先后征战四川、河北、吐蕃、云南,立下赫赫战功。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其女被册封为蜀王妃,与朱元璋成为儿女亲家。

蓝玉功勋达到顶点的是出征北元。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被拜为大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兵锋直至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草原的贝尔湖),一举大破北元朝廷, 俘获北元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和几乎全部的人口、牛羊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仅元主少数几人脱逃。这一战之后,蒙古彻底丧失了南下侵扰中原的能力。

伴随着战功和勋位到达顶峰,蓝玉却出人意料的迅速从顶峰跌落,被告发谋反而被落得“扒皮实草”的残酷下场,而“蓝玉案”成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被株连杀害的超过1万5000人,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于朱元璋狠辣手段,而这一案件对于明朝初年政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代开国功臣,又是皇亲,战功赫赫,位极人臣,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后世分析原因如下:


一、日益骄横

蓝玉官拜大将军,被封凉国公,功勋卓著,却日益狂妄,骄横跋扈。大军北伐胜利返回时,经过喜峰口。驻守城门的明军将领开城门慢了一些,蓝玉竟不耐烦的令手下攻入关里,毁坏城门,极其蛮横。

讨元归来,朱元璋又加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这已是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了,蓝玉还不满意,还说为什么不封自己为太师,简直是狂妄至极了。

另外一件事是蓝玉强暴北元王妃的事件,北元王妃竟因此上吊自尽,引发很坏的政治影响,这引起了朱元璋的震怒,将封他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为日后获罪埋下了种子。


此外,蓝玉还广蓄奴仆,强占民田,横行霸道,多次引发御史参奏。


二 、杀功臣,平稳过渡政权

自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继去世,蓝玉成为少数硕果仅存的开国大将,手握兵权,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蓝玉与太子朱标向来交好,若朱标顺利即位,也许还能有所牵制,但随着朱标提前病死,朱元璋晚年病重,皇太孙朱允炆年幼,处理这样一个居功自傲,蛮横跋扈的元勋也是正是朱元璋所一手谋划,为未来建文帝平稳掌握政权打下基础。当然,讽刺的是,这个目标最后也没有实现。


三 确有谋反嫌疑。

明朝所编《逆臣录》中记载说蓝玉向明太祖朱元璋奏了几件事,都没有得到应允,认为朱元璋对自己起了疑心,因而自己也有了反意。

另外一个证据是,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升因为牵涉到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使他有了兔死狐悲之感,因此也产生了异心。还有大量中下级军官的供述,关于计划谋反的串联活动等。但由于最终主犯蓝玉被迅速告发处死,并被扒皮实草示众,没有任何其他的实锤证据,也成为历史上永远的疑案。


一代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口夸赞他赫赫战功直追卫青、李靖,最后却得了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北溟四海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蓝玉的死因不是谋反,而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本来吧,历史上的封建皇帝在开国以后清算功臣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儿,因为历朝历代都有骄兵悍将,但要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株连甚广、手段血腥的还是少数,比如人家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对待功臣武将就比较宽厚。

明朝的开国大将蓝玉死相极其凄惨,不仅被朱元璋下令剥皮实草,而且还被诛灭了三族。到了200多年后的明朝末年时,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府。义军从成都府搜出了一张人皮,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明朝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的人皮。因为明朝的首任蜀王朱椿就是蓝玉的女婿。


提起来蓝玉,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个人,但提起来明朝初年那场惊天动地的“捕鱼儿海大捷”,很多人可能就知道了。

不错,蓝玉就是明军取得“捕鱼儿海大捷”的主帅。此战不仅一举击溃了北元的最后残余力量,而且还俘虏众多的蒙古妃嫔、贵族与车马器物,被称为蒙古版的“靖康之难”,同时也暂时为明朝边境扫清了蒙古的威胁。

可以说,蓝玉一生作战骁勇,功劳尤大,深受朱元璋的信赖。但他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不仅中饱私囊,而且私享蒙古王妃,这就埋下了后来家破人亡的隐患。

明太祖晚年已深感统治危机,于是开始加强集权,具体的做法就是清理结党营私、权利过大的勋贵武将集团。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已经有许多明朝开国武将被朱元璋借口诛杀,而蓝玉后来也没能逃脱。

洪武25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结果牵扯出大量权贵。朱元璋深感蓝玉功高震主,于是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判其千刀万剐、碎尸处理,并抄其家,灭其三族。也就是说,蓝玉的直接死因是卷入了谋反罪中,但如果他真的有心要谋反,不可能不会提前举兵,因此蓝玉案最大的真相可能是朱元璋清算功臣的借口。


据统计,因此案被杀者多达15000多人,就连傅友德、冯胜等老将也未能逃脱。此案牵连之广,杀人之多,实属罕见,因此列为洪武四大案之一。

朱元璋在给蓝玉坐实了谋逆之罪后,又念及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所以将碎剐之刑改成了剥皮。因为在他看来,“保留全尸”也算是一种宽大处理,殊不知依然血腥至极。

就这样,戎马一生的大将蓝玉落得个被刽子手剥皮的下场。事后,朱元璋还特地把这张人皮送到了成都府给蜀王朱椿夫妇。直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时,这张人皮才重见天日。


(明初四大案之“蓝玉案”)


世界人文通史


朱元璋杀蓝玉之后,不仅将他剥皮实草,还送到各地去展出,让文臣武将以蓝玉为戒。传到四川时,因为蜀王朱椿是蓝玉的女婿,就向老爹求情,把蓝玉的人皮留在了王府。明末是时候,人皮又落到张献忠手里,最后不知所终。



一代名将如此下场,的确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蓝玉被诛这件事上,史学家大多都认为,朱元璋的表现固然心狠手辣,但蓝玉也的确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栽培之恩。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一直跟着姐夫征战沙场,后来在常遇春的推荐下,很受朱元璋的重用。蓝玉也的确是有勇有谋的将才,他最有名的战役就是捕鱼儿海(今天的贝尔湖)一役,将蒙元贵族上到皇子下到士卒,一共抓获了将近10万人,还有数十万的牲畜,蒙元从此失去了元气。

蓝玉的功劳让朱元璋很欣慰,封他为凉国公,位极人臣。不过这时候蓝玉开始变得横行霸道、骄纵不法,甚至还传出他逼奸元朝后妃的事,这让朱元璋十分恼火,又忌惮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不能驾驭他,所以在有人举报蓝玉谋反后,将蓝玉和与之有关的一万五千人全部诛杀。

作为历史的公案,谁是谁非自然是众说纷纭,今天咱们还是说说题目中提到的人皮吧!


剥皮虽然没有列入正式的刑罚中,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可以说是暴君的最爱。三国的孙皓,北齐的高氏、张献忠还有朱元璋等人都经常使用,其中尤其以朱元璋用的最多最勤,他规定官员只要贪污白银60两以上者,就要剥皮揎草。甚至在明朝还有专门的剥皮场所,名为皮场。

具体的剥皮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人捆绑固定后,在脊背处先用到割出长长的创口,然后在沿着创口两侧开始分离皮肤和肌肉,这样一点点的就能将整张人皮完好的分离出来。据说历史上保存最好的人皮,出自忽必烈的近臣阿合马,他的小妾引柱经常用两张人皮来进行祭祀活动,人皮的耳朵都是完整的,可见剥皮者技艺之高。

另外一种剥皮法可能出自野史。在剥皮前,将人贩埋进土里只露出脑袋,然后将头部的皮肤切开,向里面灌水银。水银受重力影响向下沉,自然会将人的皮肤和肌肉分离开,最后人因为痛苦会奋力从土里跳出来,留下的就是完整的人皮。

应该说,朱元璋整顿吏治很有力度,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我看来,剥皮这种方式实在是残忍至极,是对生命的极端践踏,令人发指。


李飞叨


抛开蓝玉,我们看看朱元璋的成长历程。

天真童年:

放牛娃朱元璋对村里的孩子说:

“既然兄弟们认我为老大,我就罩着你们,不让你们受委屈,吃香的喝辣的……”

一个“小弟”说:“我好饿啊。”

朱元璋看了看小弟,又看看自己放牧的牛,狠狠心、咬着牙:“兄弟们,我给你们弄牛肉吃。”

…………

苦难深重:

朱元璋家人几乎尽死于瘟疫,本人也沦为做杂役的僧人,然后拿一个破碗讨饭去了。

朱元璋饥肠辘辘,冻的瑟瑟发抖,用空洞的眼神看着天空,嘴唇蠕动着发出低微的颤音:

“兄弟们,谁来帮帮哥哥呢?”

…………


崛起:

朱元璋被汤和介绍到军中,靠勇敢和才能做了小官。朱元璋每次临阵,都会对兄弟们说:“兄弟们,跟着哥哥我冲啊!”

渐渐的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势力,在战场上都会霸气的说:“兄弟们,给我上啊!”

…………

据有南京

朱元璋处处以刘邦为榜样,发誓要自己坐江山。

与兄弟们聚会时,朱元璋模仿当年的刘邦:

“兄弟们,小时候我给你们弄牛肉吃,现在给你们大官做。

等将来咱兄弟们坐了江山,我让你们个个封王封候!”

…………


称帝后

朱元璋的儿孙们,吃最好的饭、穿最好的衣服、读书请最好的先生。他心里想:

朕的孩子们要一直享受富贵才好,朕为此不惜一切。

汤和请辞

1389年,汤和带家人回凤阳养老,临走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不舍的说:

“兄弟啊,吃饭、喝酒,孩子读书、嫁娶什么的,凡事儿钱往厚里花,别心疼,花没了找哥哥我要。

来人啊,赏汤和:黄金300两、白银2000两,钞3000锭。

啊,忘了弟妹了。照着给汤和的数目,给汤和妻子再来一份……”

朱元璋看着远去的汤和夫妻,心里说:“如果其他人也象你们一样知道满足、知道进退取舍就好了。”

…………


丧子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看着只有15岁的爱孙朱允文,心里盘算着:

“朱标与我老弟兄们之间,相互熟悉、信任,也镇得住他们。朱允文年幼文弱,与我老兄弟们没有什么交往,也镇不住他们……”

…………

蓝玉案

1393年,以大明战神自居的蓝玉突然发现,自己的话朱元璋不听了,暗道不妙。不久,蓝玉就被立案调查。

朱元璋看着蓝玉案子的材料,狠狠心、咬着牙说:

“老兄弟们,朕对不住你们了。

为了朱允文的江山稳固,朕要对你们下手了。别怪朕,如果朱标在事情还好说,可是允文这孩子镇不住你们……”

“蓝玉被问了反叛罪,按律得凌迟处死。凌迟是把人千刀万剐的,太惨了。念在过往的情分,把蓝玉宽大处理,剥皮处死吧!”

…………

结尾

老态龙钟的朱元璋看着爱孙朱允文,满眼都是爱怜:“孙儿啊,我替你杀光了骄横的功臣们,他们碍不着你了,你尽管放心的做个好皇帝吧!”(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蓝玉落到被剥皮揎草的境地,虽然朱元璋是残忍了一些,当很大因素都是他咎由自取。

由于蓝玉在扫荡蒙元残部时,于扑鱼儿海捣毁蒙元王廷大胜,原本朱元璋待他不薄,他却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在扑鱼儿海大胜后,他俘虏了蒙元的王妃、公主等五十九人,在返程路上奸淫了王妃、公主等,导致蒙元王妃自杀,他将公主等部分女眷据为家妓,没有上报。

另外,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因半夜难以辨识,为安全计,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这种行为与叛乱无异,已经让朱元璋心中有了疑忌。

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朱元璋多次责备他,他却不以为意。他西征回朝,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朱元璋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必须杀他的四大理由:

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之实力;

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太祖“病缠身”,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允炆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被朱元璋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总之,不作就不会死,千古之下,名将如卫青,无论多大功劳,知道自己的本分,也知所进退者,才是明智的人。蓝玉所遇,本为暴烈之君,还敢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实在是自作孽不可活也。可怜一世英雄,落得个剥皮揎草的凄惨下场,可谓是警钟长鸣。


谢金澎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空有全蜀七成田地,却无命消受,与妃嫔、宫女等投井自杀。

张献忠进入蜀王府,发现门楼上供奉着一尊人像,仔细一看,人像虽然穿着朝服,头和手脚却都是干瘪的肉身,身体却有黄金撑起,外面蒙着一层完整的人皮。

这张人皮,就是明初战功赫赫的凉国公蓝玉的人皮。

蓝玉是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蓝玉是太子妃和太子的舅父,也就是未来大明皇帝的舅父。

蓝玉本身也是行伍出身,一直跟随开平王常遇春作战,有勇有谋,随后又在徐达账下历练,在徐达北征北元时,担任先锋官,屡败蒙古军。

既会打仗又是皇亲国戚的蓝玉,想不红也难,很快,他就升为大都督府佥事,已经是正二品的高级武官。

随后,蓝玉逐渐独挑大梁,亲自挂帅,先后出征西蕃叛乱、讨平云南、北征蒙古,屡立战功。

官职也跟火箭一样蹿升,进爵封侯,被封永昌候。

蓝玉最出彩的军事行动,是洪武二十一年的北伐。茫茫草原中,蓝玉发起突袭,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余部,俘获北元皇室百余人,官员三千多人,男女七万七千多人,物资不计其数,取得令人瞠目的空前大捷,朱元璋因此把他比作卫青、李靖一样的人物,蓝玉因功进封凉国公。

此时,朱元璋逐渐老去,开始着手安排身后之事。即是太子舅父,又是名将的蓝玉,受到重用,被作为朱标将来执政的武力班底,这看上去也非常自然。

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感染风寒,一病不起,当年就去世。朱元璋一直最疼爱这个儿子,早早就把他立为太子,悉心培养,此时白发人送黑发人,心情之悲痛可想而知。

朱标一死,朱元璋为他预备的班子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武将,权力过大,反而成为不稳定因素。

这当然难不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在他授意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随即蓝玉被下狱。

锦衣卫是朱元璋搞出来的机构,目的就是帮助他控制大臣,展开清洗,一举一动都在他授意之下。

蓝玉进了诏狱,便有千口也难申辩,最后的审讯结果,有没有证据也并无意义。

最后,蓝玉的谋反罪名成立,被判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此案牵连广大,从公候到官员,被株连而死的多达一万五千多人,这也就是明初三大案之“蓝玉案”。

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呢,当然是没有,在朱元璋这样强势的君主统治下,没有任何大臣敢于谋反,所谓谋反,不过是为了清除异己而强加的罪名,而且是最有效的罪名。

蓝玉有没有劣迹呢,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蓝玉有些好色,曾强占北元的妃子,比如蓝玉还有些贪财,强占了不少民田,再比如蓝玉的家奴狐假虎威,横行霸道。

不过这些在当时,都是小过,和蓝玉的功绩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即使要追究,按照大明律惩戒即可,远远够不上死罪。最后蓝玉惨遭剥皮实草,实在有些残酷,可以看做是朱元璋对手下的一种警示。

蓝玉被剥皮,朱元璋还不放过他,下令将蓝玉的人皮在全国巡回展示,以儆效尤,在从云南巡展回来后,途径四川,蓝玉的女儿嫁给了初代蜀王朱椿,蜀王也就是蓝玉的女婿,他不忍心老丈人再这样颠沛流离,恳请朱元璋将蓝玉的人皮留在四川,老朱批准,于是蓝玉的人皮就被安置在蜀王府的门楼内供祀起来,直到明末。


小院之观


唐朝侯君集,明朝蓝玉,清朝年羹尧,很相似的人生




蓝玉其人

常遇春的妻弟

深得常遇春真传

常遇春在明朝初年的军事地位仅次于徐达

是汉族政权中唯一一位

在战场上手把手教游牧民族如何运用骑兵的人

除了本事像常遇春以外

蓝玉的性格很大程度也继承了常遇春的特点

极度骄躁

常遇春本人在军事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污点

特别喜欢杀降

在这点上,常遇春是可以忤逆朱元璋的意思

所以蓝玉是

有名将的本事和名将的脾气



政治倾向

蓝玉是坚定的太子党

甚至可以说是太子党的武将派首脑人物

但需要说明,他是太子党

而非皇太孙党

蓝玉之死

并非是因为他的骄躁和目中无人

而是因为太子朱标死了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灭元建不世之功

但蓝玉案为洪武二十六年

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

蓝玉被定罪为谋反

这个罪名在蓝玉身上等同于岳飞的莫须有

即你手握重兵,可能谋反,所以定罪与你

其实蓝玉并非死于自己的骄躁、也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死于朱标太子死了,他的性格和地位威胁了朱允炆。



蓝玉案

郭恒案不表

明朝四大案的三大案

都有非常明确的政治意图

胡惟庸案——扑杀了明朝年间的结党营私

空印案——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威严

蓝玉案——杀光了武将体系中开国系的功臣和其相关的军中实权派

蓝玉案历时10年,死1W余人

有勋爵人员被赐死20余人

军事体系中还有实力和功劳的基本上死的一干二净

其实蓝玉本身只是一个诱因

前者刚说,蓝玉案在朱标死后一年案发

朱标如果不死,或许明初四大案,只有三大

因为朱允炆和朱标二者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

朱允炆是没有军中威信的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明朝已经基本安定

跟军中无需有太多的关联

而朱标不同

朱标自幼伴随与朱元璋左右

岳父还是常遇春,在军中威望颇高

朱棣都不及

朱标一死,原本已经杀的够多的朱元璋,

又没办法了,必须为他的孙儿铲除军中的中坚力量


结语

扫清一切阻碍和有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统治的一切人员,所以蓝玉本质上还是政治的牺牲品太子朱标的最重要的陪葬品,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夫,最后一位在明朝初年武将舞台上登场的名将


漫漫史话


明朝末年,张献忠所部农民军攻入四川成都蜀王府,在蜀王家庙看到一尊保家仙,那仙笑脸诡异,却披着一张完整的人皮!根据《蜀警录·蜀乱》记载,此人皮正是从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身上扒下来的。

作为开国功臣的蓝玉,为何落得个被剥皮的悲惨结局呢?

由战功赫赫到被处决乃至剥皮,蓝玉的下场,并非朱元璋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是多年积怨的最终爆发,是朱元璋巩固皇权的非常手段。


蓝玉虽然打仗挺内行,可在君臣之礼方面却缺乏摆在自己位置的觉悟,身为人臣,但却屡屡挑战皇帝朱元璋的忍耐底线。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蓝玉对自己的大不敬而想直接咔嚓了他。朱元璋是一次又一次的忍了下来,因为他很器重蓝玉,打了很多的胜仗,确实是一代将才,将来有战事发生的话,还是需要依靠蓝玉出力。

此外,蓝玉是太子集团非常重要的人物,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亲手为他组建了文武团队,其中蓝玉所扮演的角色很有分量。

蓝玉最大的战功是消灭盘踞在漠北的北元势力。北元骑兵的入侵令朱元璋头疼不已,你去打他,他就跑,你一离开他又来侵犯。于是朱元璋命令蓝玉去征讨北元。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役中大败元军,俘获了元顺帝手下的贵族大臣,使他们再也不敢南犯。

得胜归来的蓝玉趾高气扬,当来到喜峰关时,只因守城官吏没有及时迎接,他竟然命令军队破关而入。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很生气,不过念他战功卓著也就没说什么,只是把预备封给他“两国共”的爵位,改成了“凉国公”,希望他能够体会其中的警示意味。

哪知蓝玉回到朝中后,依然没有收敛心性。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大傅,蓝玉竟然嫌官小,人前人后竟然说出“吾不堪太师耶?”这样的牢骚话。

除此之外,骄横跋扈的蓝玉还擅自在军中提拔任用亲信将领,培植私人势力。他收养义子、豢养庄奴,这些养子家奴仗着蓝玉的势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严重威胁地方的管理。

一桩桩一件件,使得朱元璋心中逐渐对蓝玉产生了杀意,尤其是在北方残元势力消退后的一段时间。

国家的安定时期,作为国家第一梯队的军事将领,蓝玉发展这么大的势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犯大忌的,自然会让朱元璋放不下心。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有意扶持朱允炆继位,需要建立新的阵营。但是朱允炆太年轻,远不及他爹朱标的威望和能力。假如朱允炆当上了皇帝,手握重兵又一呼百应藐视皇权的蓝玉,对朱允炆将是最大的威胁,而朱允炆对蓝玉又无可奈何。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非要拿下蓝玉不可了。

蓝玉案株连者达15000人,可以说是将明初的军队和官场清洗了一遍。至于蓝玉本人,被灭三族还不算,朱元璋竟然命人将他的皮剥了下来,还在他的人皮里塞满干草,用来四处展示警戒他人。

到了后来,蓝玉的女婿蜀王朱椿实在不忍心岳父的人皮被拿去四处游行,才从朱元璋手里讨来,收藏收藏于蜀王家庙,直到200多年后被张献忠起义军缴获。


剧透历史


明末农民起义军在蜀王府搜出了一张人皮,据说是大将军蓝玉的,但是这点值得怀疑的。什么样的人皮能保存二百多年,而且保存的动机又是什么?


如果真的有,难道作为蓝玉的女儿的蜀王妃不能让蓝玉入土为安吗?而如果是传视天下,又被送到蜀王府难道不矛盾吗?《明史》中蓝玉的下场也只是族灭,并未交代怎么处理。当然这不是重点。

蓝玉案是如何发生的?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洪武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平定四川。洪武五年蓝玉随徐达北征大漠,洪武七年蓝玉攻克兴和,洪武十一年与沐英讨伐西藩。洪武十四年,平定云南,也就是这一年,他的女儿被册封为蜀王妃。

之后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使蓝玉的声望达到了最高。此战蓝玉率领15万人,大破元军,俘虏代王,吴王,以及嫔妃公主等百余人,大小属管数千人,俘虏七万多人。

因为此战,蓝玉被封凉国公,最初朱元璋是打算要封蓝玉为梁国公的,并且把蓝玉比作卫青,李靖。但是有人说蓝玉飞扬跋扈,私自霸占了元主妃,导致其自杀,被朱元璋责骂。梁国公被改成了凉国公,以示警戒。


在中山王和开平王去世以后,蓝玉多次作为主帅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也日益嚣张跋扈。蓝玉被封太子太傅,表达了不满,他认为自己应该被封太师的。蓝玉北征南返到达喜峰口,因为开门慢了。蓝玉居然纵兵毁关,这些都引起了朱元璋的极大不满。

但是让朱元璋最不安是蓝玉养了许多扈从和义子,他们甚至无视御史的弹劾,在地方上飞扬跋扈。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从军队里选出来的,那这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蓝玉案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太子朱标之死

但其实这都不重要,蓝玉案发生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太子朱标之死。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但是朱元璋眼泪还没擦干,就抬起了自己的屠刀。不到一年时间就爆发了蓝玉案,被屠杀的功臣勋贵不计其数,《明史》上说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因为留给朱元璋的时间不多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过世以前,那些功臣勋贵确实也有些嚣张跋扈,但是都是在朱元璋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如果说私自霸占一个嫔妃,其实这事本来就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



李靖当年在讨伐突厥时还杀了隋朝的公主义成公主,侯君集在攻破高昌后纵兵抢掠高昌,常遇春还喜欢屠杀俘虏,这些事情桩桩件件哪个不比蓝玉霸占一个异族妃子的问题严重,这也能被翻旧账,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难道蓝玉没有犯这些错就可以没事了吗?傅友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蓝玉案发生后,朱元璋曾设宴群臣,傅友德的的儿子傅让因为作为守卫,没有佩剑被朱元璋责备,傅友德告罪。

在宴会上傅友德可能是因为被责备,没有吃菜,又被朱元璋指责大不敬。朱元璋命令他亲自取两个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外在杀了两个儿子之后,提着血淋淋的人头面见朱元璋,朱元璋又说:“你怎么忍心?”

傅友德直到现在才看清朱元璋的目的,于是他说道:“你不就是想要我父子的人头吗?”于是傅友德也自杀了。

蓝玉能力不在傅友德,冯胜之下,但是他比傅友德,冯胜更年轻,也就威胁更大。无论如何朱元璋都不能留下这个隐患。如果太子朱标未死,朱元璋可能会效仿李世民对待李绩那样,先敲打敲打一下蓝玉,然后让朱标施恩与他。但是朱标死后,朱允炆根本没有可能压制这些功臣勋贵。

这才是蓝玉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仅仅是蓝玉的问题,不可能牵涉如此之广,也就是说朱元璋本来就是借题发挥而已。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其实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是想加强中央集权,而蓝玉案则是为了彻底消除功臣勋贵的隐患。


渔耕樵读


蓝玉

明朝时期的大将军,作为常遇春账下的一员大将,更是常遇春妻子的弟弟,也是后来太子朱标的舅父,所以蓝玉在明朝时期地位还是非常的高。当然他也不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人,在常遇春的账下,他多次领军出战,出谋划策,打赢了很多次战争,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结局为何如此的悲惨?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那些个开国功臣就一个一个的死去,继常遇春,邓愈,李文忠,徐达等一些元老死去之后,朝廷的门面就落在了蓝玉和冯胜的头上,朱元璋后期生性猜忌,治罪了冯胜,在朝中唯有蓝玉可以信任。


蓝玉便由此捡了一个大将军的职位,但是蓝玉也是变得越来越越骄横跋扈,他在民间欺压百姓,强占百姓的农田,责骂御史,强强民女,这些在朱元璋的眼里都是不可以发生的事情。还有最夸张的一次,在面对喜峰关之时,城楼上的官兵可能对他有些懈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尊重,他直接就带兵攻打进去,导致后来大家都以为他要造反呢,直到误会结束,中间还伤亡大量的将士。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朱元璋的眼里,蓝玉并非一个善茬,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又得依靠他们的力量来让朱标成功的登基,可是朱标死了,朱允炆这里也没有办法在指挥和控制住蓝玉,那既然是没有利用价值了,蓝玉这里就要成为明王朝内斗的牺牲品了。


本来明朝的皇帝便是布衣出身,从小经历过各种的心酸和辛苦,所以民间疾苦这种事情在朱元璋的身上深有体会,才会命令自己下面的人都是严于律己,更何况在朱元璋已经稳定的坐上了一国之君的位置上并且已经开始杀一些开国大臣来稳固江山的情况之下,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是小心翼翼容不得出一点的差错,可是蓝玉并没有这样,而是顶风作案,最后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