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总动员(上)

SHR 震知卓见


现如今,智能机器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个陌生的词儿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款式众多、功能强大的智能机器人逐渐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扫地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导航机器人成为众多商家招揽客户的“吸睛石”,

陪读机器人抓住了小朋友的心,

还有送餐送水穿衣递鞋等服务令人仿佛拥有了“24小时贴心管家”……


机器人总动员(上)

机器人总动员(上)

机器人总动员(上)

机器人款式众多功能强大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一些智能机器人也奋战在了抗“疫”一线,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比如承担远程看护、测温、消毒、清洁、送药、送餐等工作,

既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又提升了工作效率,称得上是防疫好帮手。


机器人总动员(上)

机器人总动员(上)

机器人总动员(上)

防疫一线的智能帮手


不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地震灾区救援方面,智能机器人也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每次强震之后,救援工作最关键也最艰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极端恶劣的现场救援环境,如频发的余震、危险的建筑废墟、狭小的缝隙,甚至是有毒环境、辐射环境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救援,更甚者会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再加上通讯受阻,灾情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等不利条件,直接制约着救援指挥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这时候,救援机器人便应需而生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两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救援机器人,来一起看一看它们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救援中发挥的“超能力”吧!


一.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

机器人总动员(上)


这款机器人的一大功能是在废墟内对被困人员进行搜索定位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机器人自身携带红外摄像头和声音传感器等,可以将废墟内的影像和声音资料等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到废墟外的仪器上,并可以测量废墟内的氧气浓度以及是否存在有害气体等,救援队员只需观察仪器屏幕和通过手柄操作,便可以进行对倒塌废墟的搜索。

该款机器人采用履带式设计,稳定性高,机动性强,可以跨越 30°的障碍物楼梯。同时,它还可以根据任务的类型及环境而改变自身的构型,如三角形、D字型、直线型和并排型,以适应多样化的废墟环境。

机器人总动员(上)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援中,这款机器人实现了多种典型环境的搜索与排查。

据了解,龙门乡乡政府所在地受灾较重,街道上多处门店受地震破坏严重,主承重墙受损,有随时倒塌的可能。

在研发人员的熟练操作下,该款机器人顺利进入严重破坏的建筑物中,由楼梯爬上二楼,传送回实时清晰画面。

在对整个楼层进行搜索,确定无人员受困之后,机器人安全返回,完成了对该栋危楼的排查工作。


机器人总动员(上)

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正在废墟中作业


机器人总动员(上)

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进入危楼排查


二.旋翼飞行机器人


机器人总动员(上)


旋翼飞行机器人外形与直升机相似,前下部装有摄像设备,起飞重量40千克,有效载荷15千克,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时7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2小时。

这款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较长时间定点悬停;能够垂直起飞降落,不需要跑道;进行超低空飞行时,最低离地面高度仅为10米。

地震发生后,旋翼飞行机器人充分发挥小巧、轻便、低空飞行等特点,获取灾区路况、灾后被毁建筑物分布情况,通过定点悬停的方式对震后危楼进行生命迹象搜索,实时把高分辨影像和图片传到地面控制台

同时该机器人可以背负食品或药品等应急物资,通过遥控方式投放到指定区域,实现现场补给。在恶劣天气以及夜间,可以通过卫星导航实现持续作业。


机器人总动员(上)


在芦山地震救援中,4台旋翼飞行机器人共在震中龙门乡、清仁乡等6个乡镇开展了交通情况勘查、宏观灾情采集、废墟搜索、危楼排查等工作,获取了近50平方千米震区的空中信息,排查高层危楼50余栋,为救援队有针对性地调度和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机器人总动员(上)

旋翼飞行机器人高空获取的灾情图


下期,小编将为您介绍几款国外研制的救援机器人,它们同样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敬请期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