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一批好學生

育一批好學生

——讀《我的教育理想》感悟九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而教育的競爭取決於學生培養質量的高低。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學生是主體,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學生展開的。沒有了學生,教育就是無米之炊,無水之源。教育的真諦是要把學生塑造成未來社會的接班人。

馬雲說過:“如果繼續按照現有的教育方式去教導我們的下一代,那麼他們三十年後將會找不到工作。”這為我們教育人敲響了警鐘,教育必須是未雨綢繆的事業,如果我們培養了一批將來被社會淘汰的人,那不光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更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今天看了朱教授心中理想的學生一文後深表憂慮,因為他理想中的學生就是將來社會所需要的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無法培養出這樣的人。

他理想中的學生是要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是要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獨特見解的;是要自信自強,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的;是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 ,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的;是要善於與人合作,善於與人相處的;是要善於思考,有豐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試問,我們的學生有這些品質嗎?不說全部沒有吧,應該說全部具備的不多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溺愛,都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要星星不敢摘月亮的環境中長大的,嬌生慣養就在所難免了。小時候經常聽我媽媽說:養豬必須要養兩頭以上吃潲才快。後來我確實觀察過,一頭豬吃潲時,嘴巴在潲水裡拱來拱去,半天都吃不完。而養的豬多時,一放出來,就大口咬,使勁吸,不一會兒,就搶光了。

現在的學生課餘時間宅家裡上網玩遊戲,聊天,刷抖音的多。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幾十個一般大的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去玩“跑房、跳繩、踢毽子”,去“澆魚、扳包筍、挖田藕”,這些活動都是要勇氣和力量,更要團結協作的。

改革開放後 ,農村勞力外出打工成為潮流,我們安義30萬人口,有15萬青壯年在外打工,留在家裡的多是老人和小孩,隔代教育成為主流。我們小時候雖然很苦 ,但是在和爸媽一起幹農活長大的,在爸媽的言傳身教下長大的,在爸媽的注視關愛中長大的。

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對孩子們讀書成才的期望值也更大,智育從未有現在這麼重視過,社會、學校、家長在乎的就是升學率,就是那一張考卷。記得我們讀小學時上午上課,下午是不上課的。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現在的學生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同情,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缺少孝心愛心,性格孤僻 ,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這些都是和理想中學生性格相悖的!

孩子們是沒有錯的,一張白紙來到世間,你把他繪成天空,他就博大;你把他繪成森林,他就清新;你把他繪成大海,他就浩瀚;你把他繪成小鳥,他就歡歌。而這個畫手絕非一人之功可以完成,要國家的指揮棒正確,社會的導向明確,父母的幫扶準確,學校的方法精確,四方通力協作,才能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組成一個七彩的世界。

方向已明,弊端已知,剩下的就是不等不靠,各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通力協作,共同努力孕育出一批批好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奮鬥!

\u001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