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致远影视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20公里。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带几名骑兵来到渭水便桥南,隔水责问东突厥为何侵犯唐朝。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认为唐朝已有防备,就向李世民请和。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朝送给东突厥金帛,东突厥军队撤离唐境。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便是渭水之盟,用现在的话就是交了点‘’保护费‘’,丢了面子!卧薪尝胆三年后,找回来了


夜间清风83858417


渭水之盟赔了什么?!什么也没赔,反而赚了,李世民从来没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反而是后人给予李世民极高的评价。麻烦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多去上网查些资料。还有下方有一些回答者,在仔细多方参考一些资料之后,再仔细归类总结,不要被题主带偏了。


隋末,天下乱,边境异族起,突厥既有“控弦者百万之众”,又有属臣诸如:窦建德、李轨、王世充等汉贼。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八月颉利可汗飘飘然,趁着李世民宣武门兵变朝局未稳,统兵十万,南下中原想去拿下李世民屁股还没捂热的宝座,李世民闻讯派大将尉迟敬德兵发泾阳,抵御突厥部队,尉迟敬德虽勇猛,但只是阻挡了颉利可汗的一支分队,但是由其率领的主力二十万突厥兵已抵达渭水河北岸,距离长安城只四十里路,从长安城墙上就可以看到二十万大兵,浩浩荡荡,旌旗延绵数十里,遮天蔽日,但长安城内兵力只有一万余人,可谓是兵力空虚,再调兵救急为时已晚,关键时候,还是李世民这个狠角色咬牙一跺脚,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出城找颉利可汗谈判。不过也让城内故作阵仗,以壮胆色,以作疑兵。


渭水河一分二岸,李世民与颉利可汗隔空对话,先是一通训斥。《资治通鉴》记载“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这赠遗金帛,指的正是之前与你的可汗盟约,赠你金帛无数,是你们背信弃义,不守盟约,难道没有愧疚么?实乃大不义,李世民又镇定自若,劝说颉利可汗快快回去,看我身后大唐兵“军容大盛”,颉利可汗眼看李世民如此泰然自若,又听闻手下被尉迟敬德击败活捉,大俱。终于两日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桥上,斩白马,立盟约。颉利可汗退兵回老家,一个月后,估计颉利可汗还蒙在鼓里呢,作为报答李世民不杀之恩,送去马三千匹,羊万口。


至于以后突厥内部如何分裂不说,单说这渭水之盟,哪个不佩服!谁人不仰慕!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李世民果然是成大事者!


兰陵郡主


城下之盟不在于赔了些什么,而是他本身就是所有君王的奇耻大辱。历史上的城下之盟都是在不对等的军事能力之下以强迫的手段被逼签订的,被压制的一方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拒绝的能力,因而被历代君王视为奇耻大辱。

渭水之盟中具体的赔偿数字不明,但是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王朝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惨痛,否则颉利可汗不会轻易的放过长安城和李唐王朝的核心命脉。具体的数字一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先可以不去讨论,但是渭水之盟暴露出了大唐防御力量的薄弱和守备力量的不足,我相信这才是让李世民最为耻辱的地方。

关中当时是天下的腹地要隘,长安更是大唐的心脏,本来应该是防守最为严密的地方,可是颉利可汗却能够轻易突破防线包围长安,这是李世民这位马上君王的最大耻辱。因为有一就有再,颉利可汗是中原的大敌,手中更有隋朝王孙。很有可能以后会年年犯京,因此李世民在此之后卧薪尝胆,三年就集中力量打败了颉利可汗,速战速决。这才能够洗刷他的耻辱。


经典守望者


关于渭水之盟,唐史上的记载是夸大了李世民的功绩,突厥大军压进,李世民不为强敌,单刀赴会,把突厥吓跑了,以此证明太宗皇帝强大国君的形象,其实这带有明显的隐讳色彩,源于当年房玄龄等人为照顾李世民的光辉,第一手的史料《贞观政要》、《太宗实录》等都是“删略而成”,并且李世民亲自过目,后来的唐书等史料都源于此,并且是唐代官方的文书,都是表面现象。

初唐时期形势图。

当然,史学家们一直有疑问,突厥几十万大军倾囊而出,打到渭水之滨,都能望见长安城了,难道就被李世民带的几个人可呵住了?突厥人就如此不堪?突厥人在泾阳和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打了一仗,尉迟敬德大胜,为什么2天后突厥更进一步到了渭水?突厥从西北而来,一日之内南侵达三百里,为什么如入无人之境?唐早在西北驻重兵,设12道行军总管,就是为了层层防御突厥,结果突厥如入无人之境,泾阳又是长安城北面重要门户,尉迟敬德所率领的精锐军队都不能抵挡突厥,北方已被突厥霍霍的不行了,可见真相是非常严峻的。

李世民画像。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所谓渭水之盟,其实是渭水之耻,李世民狼狈之下用重金委曲求全,才让突厥退兵,只是史料不敢记载罢了,李世民把仇恨记在心里,回去后发奋图兵,允许将士们在皇宫里操练,就为了早一日能打回去,果真仅3年后,李靖率军打过阴山,活捉颉利可汗带回长安,李世民洋洋洒洒的说“自渭水曾面为盟,从此以来,未有深犯,所以录此,不相责耳”,于是赏他田宅,赐予官职,报了当年便桥之仇。

而要说当年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许诺了突厥什么,给了多少好处,估计除了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世人再无人知道,因为是撇开众人两人单聊的,李世民带的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都远远站着,不知其内容,最后的结果是剑拔弩张的突厥就此退兵了,显然是给足了条件,其实早在李渊起兵时,就一直依附着强大的突厥,年年给金给银给粮给女人,突厥想要什么,派人到唐境递个话,北方几州迅速准备,全部满足。

3年后,李靖率军出击突厥,成功剿灭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

当年的李渊是如何满足突厥胃口的,史料记载“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什么意思,当年李渊就是,只要突厥不打长安你要什么给什么,我征伐所获财富咱俩一起分,这才获得突厥的支持,当年的毕可汗死了要办丧事,突厥派人来索取财务,仅玉帛就要了三万段,可想突厥的胃口多大,后来李世民也清口说“对突厥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什么意思,多得数不过来了,个人大胆猜测,所谓“渭水之盟”估计把李世民家底都掏空了,而且年年还要上巨额的贡物,实在是顶不住了,必须速战速决,于是3年后削了颉利可汗,盟约解除。


图文绘历史


渭水之盟是指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抗击东突厥南侵,在渭水和敌人对峙,由于李世民刚经历玄武门之变,根基不稳,在面对东突厥数十万大军压力下,李世民能动员的兵力太少,双方实力悬殊,李世民在大骂了东突厥背信弃义之后,在渭水的便桥上,和颉利可汗杀白马立盟,许诺赔重金,对方撤兵,史称渭水之盟。

究竟李世民在渭水之盟的盟约中,赔了什么,赔了多少,正史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旧唐书》,东突厥事后向唐朝送了三千匹马,一万头羊,由此看出,李世民恐怕是将家底搬空,赔给了东突厥,要不然对方也不会大发慈悲,回送这么多牲畜。由于赔偿的数目巨大,面对强势的东突厥,李世民这个结果不得不接受,过程可能是屈辱的。

由此看出,渭水之盟中赔偿数目巨大,使得年轻气盛,刚登基的李世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所以,李世民在随后的三年里励精图治,多次击败东突厥的入侵,最终解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

渭水之盟,虽说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但还是对唐朝有利,稳固了李世民及大唐的根基,为后来唐朝击溃东突厥奠定了基础。


奔走的历史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渭水之盟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又称渭水之辱。唐太宗李世民像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北宋笔记小说《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东突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图(7世纪)


悲伤的EVA


当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夺取皇位后,北方东突厥汗国的颉利可汗,就率领20万铁骑南下,直逼兵力空虚的长安,迫使李世民单骑赴会,签订“渭水之盟”。李世民将唐朝国库中的财帛尽数拿出,才换得突厥人退兵,此事也被心气极高的李世民,引为生平之奇耻大辱。

此刻称霸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最早只是柔然汗国的奴隶。柔然人虽然多次被北魏王朝讨伐,屡遭败绩,但仍然乘着后来北魏分裂的时机,短暂复兴,直到被北齐政权的建立者,“英雄天子”高洋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突厥人趁机独立,只用十余年时间,就将柔然汗国覆灭,取而代之,建立突厥汗国。(柔然人向东欧溃逃,常年袭扰东罗马帝国,被欧洲历史学家称为“阿瓦尔人”。)

突厥成为大漠草原的主人后,在其首领阿史那家族数代英雄可汗的率领下,展现了极强的战略布局,甚至体现了纵观全球的战略眼光,东、西、南三个方向全线扩张。

在远东地区,突厥汗国利用中国北朝的北周、北齐两国相互争斗、不死不休的世仇,与之连横合纵,令两国天子争相卑辞讨好,乞求援助,多次出动10万骑以上的大军,届入北朝内战,竟成为整个北中国的“太上皇”,将疆土一路南推到长城脚下。

突厥汗国向西扩张,面临的最大敌手是称霸中亚和西域数百年的嚈哒汗国(白匈奴汗国),该国攻灭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而崛起,和波斯帝国常年开战,一度迫使其称臣,还多次入侵印度,掠劫财富。

突厥人联合波斯,东西夹攻嚈哒汗国,历时十年战争(公元558年~至567年),终于将之一举攻灭,然后和波斯人瓜分其土地,即波斯人得中亚地区,突厥人得西域地区。

随后就在公元568年,突厥使者访问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该国定下了夹攻波斯帝国的新盟约。这场持续二十余年,导致东罗马、波斯两国两败俱伤的大战,却让突厥人趁势将中亚地区也收入囊中,从而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

突厥汗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西到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囊括了整个漠南、漠北草原、中亚和西域地区的广阔疆土,面积约970万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亦是的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原游牧帝国。其治下商业极为繁荣。臣属突厥人的粟特商人,同时联结中原、印度、中东、南俄罗斯草原多处商道,将东方的丝绸等奢侈品贩运至东欧,中东地区,攫取暴利。

也正因为突厥人扩张太过迅速,根基不够牢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很难长久维持如此规模的大帝国,因此隋朝使者本着“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略,不断分化、利诱、挑拨其各部族首领,终于令他们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隋军亦在杨素、高颎、史万岁等杰出名将的统帅下,连年出塞,深入大漠数百里,持续打击东突厥,终于迫使东突厥可汗屈意求和,俯首称臣:「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隋朝越国公:杨素

然而隋炀帝杨广统治后期,急于求成,举措失当,国家烽烟四起,东突厥汗国一度回光返照,宣告复兴,北中国众多军阀亦纷纷争相投靠,突厥人也多次出兵介入中原混战,就中渔利。

等到唐王朝迅速统一,战争中锤炼出了一批以李世民、李靖为代表的杰出统帅和精兵强将,次第消灭那些臣属东突厥的割据军阀,多次击退东突厥大举入寇,令其再不能掠劫中原财富来维系统治,对天灾抵御能力、对臣属各部族的统御能力大幅度降低,薛延陀人、回纥人纷纷起兵反叛。

终于,唐军由李靖统帅,苏烈(苏定方)为先锋,突袭其国都定襄,俘斩十余万众,俘虏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汗国。

大唐卫国公:李靖

颉利可汗被捉到长安,给太上皇李渊和皇帝李世民跳舞助兴,大唐帝国一雪渭水之耻,仅仅用了3年时间!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西域东部地区也纷纷臣属于唐朝,数十年后,老将苏烈率军攀越葱岭,一万唐军铁骑大败西突厥骑兵十万,西突厥汗国同样被唐朝攻灭。

大唐邢国公:苏烈(苏定方)

武则天执政时期,突厥降服部众逃归漠北草原,建立后突厥汗国,因武则天为篡位易代,杀害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等良将,是以武周王朝对突厥人的压制不利,令其再度复兴,建立后突厥汗国。

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整顿军政,富国强兵,终由王忠嗣统领大军,会合回纥人将后突厥汗国彻底攻灭,突厥可汗乌苏米施的首级被传首长安。

唐朝清源县公:王忠嗣

从此一部分突厥人遥遥远遁,不断西迁,征服中亚、中东多个当地民族,使之突厥化,建立了多个声威煊赫一时的大帝国,如塞尔柱帝国、帖木儿帝国,最出名的当然是延续600余年,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留在漠北草原上的突厥部族,被新兴的回纥人、突骑施人所同化。而在中原的突厥人,则同样历时数百年光阴,融入了汉民族,源出西突厥的沙陀部族,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

唐朝末年,沙陀人首领李克用,协助镇压黄巢起兵有功,被封为晋王、河东节度使,据有晋阳坚城和表里山河的要地,长期和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后梁王朝建立者朱温抗衡。

晋王:李克用

李克用的儿子和义子合称“十三太保”,三太保李存勖是他的亲儿子,后来继承他的权位。其余如李嗣源、李嗣昭、符存审都堪称一时名将,共同辅佐李存勖攻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是为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等到李存勖宠信优伶,荒疏国政时,李嗣源起兵取而代之,息兵养民,是为后唐明宗,令战乱了几十年的天下得以粗安。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王朝。后晋被契丹攻灭后,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又号召北方各方镇,驱逐契丹人建立后汉王朝。刘知远死后,汉人大将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王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北汉政权,依附契丹辽国,和后周、北宋抗衡,终于被宋太宗赵光义攻灭。作为突厥人别支的沙陀人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北宋王朝尚有两位皇后有沙陀人血统,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孝章皇后宋氏,她的祖母是李存勖的女儿、后唐义宁公主公主李氏,生母是刘知远的女儿,后汉永宁公主刘氏;

另一位是宋仁宗赵祯的皇后郭清悟,她是北宋重臣郭崇的孙女,而郭崇的父祖为沙陀人代北酋长。

这两位皇后的家族谱系和事略,刚好映证了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源出突厥的沙陀人,汉化融入汉族的过程。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睿睿美食记


损失了一匹白马。赔了面子。


渭水之盟是在有利的情况下,为了长远利益而作出的和平协议,有明确的战略意义。它让唐朝避免了战争,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国家的休养生息和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


4年后,即630年,唐强大,灭东突厥。


寒铁衣


《资治通鉴》中记载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李世民为了平息这场战乱,陪上了巨额财力。李世民出此之策也是输万般无奈,当时心里是不情愿的,怎奈当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兵力相差悬殊,之后忍了这个奇耻大辱,还好李世民之后报了此仇


南叔NH


李世民成为一代明主之后,一些历史真相被历史刻意的隐瞒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渭水之盟”,也称“便桥之盟”。

渭水之盟发生于626年8月30日。这一年的6月4日发生玄武门之变,8月9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得知消息的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颉利可汗的侄子,小可汗)立马率军进攻长安地区。8月28日,约20万突厥主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的两岸,大唐的都城长安有颠覆的危险。

多亏了李世民临危不惧,巧设疑兵,暂时迷惑了突厥统帅的判断,然后李世民给出了诱人的条件,并且杀白马歃血为盟,突厥得到利益之后撤退,并于9月送给大唐3000匹战马,10000只羊。(渭水之盟剧照,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去见颉力可汗)

以上都是正史的记载,渭水之盟到底哪些历史真相被掩盖了,待我细细道来。

东突厥的野望——李世民登基未稳。

一、东突厥的再度统一

58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开始突厥内战。东突厥的军事实力仍旧非常强大,对隋朝的西北和北方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朝支持东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对抗都蓝可汗,东突厥的内战可以缓解东突厥对隋朝边境的压力。

599年,突利在东突厥的内战中失败,隋文帝于是将突利封为启民可汗,居住在河套地区,此时东突厥分裂为两部分——都蓝可汗和启民可汗各率领一部。隋朝为了拉拢启民可汗,先后将隋朝的宗室女嫁给了启民可汗,先是安义公主,后是义成公主。娶这两个公主之时,启民可汗都得到隋朝的高规格礼仪接待,并且赐给启民可汗很多礼品。

在隋朝的支持下,启民可汗于603年统一了分裂的东突厥,东突厥的军事势力更加强盛。东突厥的再度统一离不开隋朝的支持。(隋朝末年,割据势力和东西突厥地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窦建德等都臣服于东突厥始力毕可汗)

二、东突厥和隋朝翻脸

东突厥再度统一之后,每年都向隋朝纳贡称臣。不过东突厥的势力的迅速壮大却使得隋炀帝感到不安全,于是千方百计想让东突厥再度分裂,这十分有利于隋朝统治的安全。

隋炀帝为了分裂启民可汗儿子始力毕可汗的势力,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封始力毕可汗的弟弟为大汗

重复隋文帝的操作,派遣使者携带大量的礼物给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并且封他为“南面可汗”,让东突厥再度内战。不过隋炀帝的这一招失败了,始力毕可汗的弟弟胆小如鼠,况且没有多少军事实力,不敢接受隋朝的封赏,始力毕可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恼怒,不过隐忍不发。

第二件,杀始力毕可汗的亲信

史蜀胡悉是始力毕可汗最信赖的手下,为可汗出谋划策,隋炀帝挑拨离间东突厥内斗这事被识破也有史蜀胡悉的功劳。隋炀帝根据大臣的建议,哄骗史蜀胡悉到马邑地区互市,然后派军杀了这个可汗最信赖的臣子,隋朝谎称此人谋反,并告知了始力毕可汗。

隋炀帝做的这两件大事都被识破了,始力毕可汗于是寻机报复隋炀帝。

615年,隋炀帝巡守雁门关,得知消息的东突厥于是发兵围困了雁门关,吓得隋炀帝痛哭流涕。还是派遣使者走通了义成公主的门路,义成公主谎称北方有战事,始力毕可汗才撤围而去。

三、东突厥意图称霸中原

东突厥趁着隋朝内乱,于是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样进军中原,然后统一天下。东突厥的可汗先后支持了刘武周、梁师道、郭子和等割据势力,刘武周被始力毕可汗封封定杨可汗,梁师获封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获封平杨天子。始力毕可汗的目的非常明确,扶持中原割据势力,时机成熟则图霸中原。

619年,始力毕可汗率突厥主力,刘武周、梁师道协同准备进攻太原,半途中,始力毕可汗病故,东突厥撤军,这才使得大唐初年避免了被颠覆的危机。

已经崛起的东突厥问鼎中原的野心在隋末战乱之时已经有了,一直在寻找机会对付刚刚建立的大唐。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东突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认为,李世民不能够马上解决唐朝内部的各种关系,趁着李世民登基没有彻底稳固之际,一举拿下大唐的国都,东突厥则可以趁势问鼎中原。(颉力可汗剧照,启民可汗之子,始力毕可汗之弟)

渭水之盟就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签订的。

义成公主的仇恨。

也许是上天保佑大唐,自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东突厥就迎来了魔咒。619年,始力毕可汗(启民可汗长子)就意图攻占太原地区,然后看情况继续进军。不过始力毕可汗却在紧要关头得重病去世了,东突厥内部又出现一番内斗,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取代自己的侄子继承可汗之位,史称“处罗可汗”,启民可汗的第二子。

处罗可汗如果稳固下来,东突厥可以继续进军中原,没想到处罗可汗命不长,于620年就病故了,只做了不到一年的可汗,启民可汗的第三子颉利可汗即位。

东突厥在走马灯换可汗的当头,有一个女人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她就是隋朝的义成公主,她姓杨,是隋朝皇室的子女,对隋朝有很深的感情。义成公主先后成为启民可汗(颉力可汗的父亲)、始力毕可汗(启民可汗长子)、处罗可汗(启民可汗次子)、颉力可汗(启民可汗第三子)的妻子。义成公主对唐朝从内心仇视,希望借助东突厥问鼎中原之际,消灭新建立的大唐,为隋炀帝报仇雪恨。她在东突厥内部的话语权还是非常大的。(义成公主形象图,隋朝皇室杨氏宗亲,先后嫁给四任东突厥可汗)

譬如,615年,始力毕可汗围困隋炀帝在雁门关,是义成公主发布假消息让突厥主力撤围而去。

义成公主想着为隋炀帝及其皇家宗室报仇,一直支持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用兵。颉力可汗即位之后,屡屡进攻唐朝的边境地区,掳掠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趁着李世民刚刚登基,让颉力可汗、突利可汗(颉力可汗的侄子)率领20万突厥大军进攻唐朝首都长安也有义成公主的巨大影响力。

630年,唐朝名将李靖破东突厥,俘虏了义成公主、隋炀帝萧皇后等人,义成公主被处决,而萧皇后却安然无恙,为何?义成公主仇视大唐,是主战派,而萧皇后则是温和派,这才得以幸免被杀。

历史记载证明,义成公主主张对大唐频繁用兵,她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到底李世民赔了什么?

626年8月28日,20万突厥大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两岸,如果突厥坚决进攻,唐军大败而且要丢了长安。李世民艺高人胆大,只带了五个随从就去渭水之上的便桥和颉力可汗对话,这六个人中包括高士廉、房玄龄,其他人都没有历史记载。

一、赔偿?

李世民和颉力可汗直接谈判,双方签订和平协议,颉力可汗得到金银布帛等财物之后,全军撤退而去。至于李世民到底赔偿了多少东西,历史记载中没有说,但是,据传说,李世民当时几乎搬空了大唐府库内的金银和布帛。东突厥自可汗之下都心满意足而去,突厥军队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乍一看历史记载,好像颉力可汗畏惧大唐的军力而退却,并且赔了一些东西,这是非常不符合战争常规的。

乙酉(626年8月30日),又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旧唐书》)

李世民和颉力可汗见了两次面,第一次在8月28日,第二次是8月30日,和平盟约签订,交接物资,然后颉力可汗撤军。至于颉力可汗所给的3000匹战马和10000只羊,李世民并没有接受,而是让颉力可汗将俘虏的民众放还。

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新唐书》)

这里明显的是春秋笔法,颉力可汗掳掠唐朝的边境很多次,这么好心献给唐朝这些东西。这次渭水之盟能够顺利达成,李世民只率领六骑到渭水的便桥同颉力可汗对话,一下子镇住了突厥君臣上下,疑兵布设也非常成功,让东突厥不知道唐朝的军事势力,从而不敢贸然进攻。此外东突厥进军长安无非是为了钱财,只要满足了东突厥财物需求,自然就会率军退去,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

二、称臣?


此外让唐太宗李世民最感到耻辱的应该是向东突厥称臣,这事应该也不是李世民双方订立的盟约,而是李渊。当年唐朝尚未建立之时,群雄四起,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起义割据势力都向东突厥的始力毕可汗称臣了,有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王世充、李轨、郭子和等,记载如下: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新唐书》)

东突厥在隋朝末年势力庞大,有号称百万的军队,北方少数民族臣服,中原的各个割据势力也向东突厥称臣。李渊的发家之地在太原,他也安排刘文静同突厥和谈。北方这么多割据势力和少数民族都臣服突厥了,难道李渊例外,况且太原距离东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么近。由此可以推断,李渊当时口头上和突厥达成了和议,至于是否臣属有待推敲,李渊臣属突厥的可能性非常大,目的是保持太原地区的安定,为争霸天下打下基础,是权宜之计。有鉴于后来唐朝影响力非常大,这里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遮掩了真实的历史。

李世民战功显赫,刚刚登上帝位就被东突厥颉力可汗逼迫之下签订了渭水之盟,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被人打到了都城下签订的,况且可能赔偿了不少的财物,这就是李世民感到最耻辱的地方。

东突厥的灭亡。

其实东突厥没有在渭水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其内部不和也已经暴露出来,当时的颉力可汗的反对派已经出现了。

627年,原来臣服于突厥的薛延陀部、回鹘部等反叛东突厥,唐朝立马抓住时机,封薛延陀为可汗。东突厥的突利可汗(始力毕可汗的儿子)率军镇压反叛的部落,遭遇惨败,被颉力可汗囚禁,囚禁了很长时间才释放他。突利可汗和颉力可汗的部族之间产生分裂,颉力可汗在兵力衰落之时要求自己的侄子突利可汗提供兵源,叔侄二人反目成仇,互相攻杀。

突利可汗很早之前就和李世民有过联系,在颉力可汗的攻击下,突利可汗率众内附唐朝。李世民封突利可汗官职,记载如下:

(628年)突利至,礼见良厚,辍膳以赐之,拜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食户七百。(《新唐书》)

东突厥的颉力可汗先是薛延陀、回鹘等反叛自立,然后内部突利可汗依附唐朝,势力大减。

629年的秋天,李世民派李靖为统军大将,领兵10万,部将柴绍、薛万彻、李勣,全面进攻颉力可汗。颉力可汗被击败之后诈降归顺唐朝,企图保存势力,东山再起。李靖趁着唐朝和议使者唐俭在颉力可汗大营谈判成功饮酒之际,突袭颉力可汗大营,东突厥最后的主力被全歼。

630年3月,颉力可汗在逃亡吐谷浑的半路上被俘,东突厥灭亡,李世民报了当年城下之盟的耻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