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

百姓訟師


首先,我認為魯迅先生這本書不是寫給中國的,而是寫給世界的;不是寫給某個時代的,而是一種以前有、現在也存在的文化。這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關鍵是看一個人如何去戰勝它,如何避免這種盲目自我安慰的精神影響到自己。

“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基本心法,幾乎可以戰勝一切,粉碎各種已經損害了自己人格與尊嚴的事情,順利成章的接受他,然後安然入睡。

這種精神誇張的、毫無掩飾在主人公阿Q身上體現。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種精神只有阿Q身上有嗎?

說實話,偶爾在單位受上級領導不合理安排的時候,我也會試著去說服自己去接受這無厘頭的制度。請問這是“阿Q精神”嗎?

我認為是,只是體現的不夠明顯,或者是因為自己骨子裡還是有這根深蒂固的弱點“阿Q精神”用來說服自己,認為領導對自己這種批評無損於尊嚴,或者乾脆認為領導是為了自己好、為了提升自己。只是舉個例子,當然不能以偏概全。

人生這條路,不短也不長,有高峰亦有低谷,有得到亦有失去,有失敗亦有成功。關鍵是如何正確認識這一切,如果每次低谷、失去、失敗都用精神勝利法來說服自己,把這些物質上的絕望,用精神來安慰,難免會使自己墜入麻木的深淵,一旦習慣,就難免變得對失敗麻木,對成功失去鬥志。

我們更應該做到的是正確認識失去,勇於承認自己的失敗,在低谷時敢於目視周圍,練就內心的強大而不是逃避。怎麼做?毫無疑問,魯迅先生已經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草民三觀


魯迅的《阿Q 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看了魯迅寫的《阿Q正傳》,發現這正是傳統社會產生墜落的中國人的典型,就如魯迅所說,阿Q的影響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個社會把它發表出來而已,而魯迅為何寫這篇文章,我想是為了想要宣封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用帶點諷刺意味的手法來寫出中國人病理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罪惡。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格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最贏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這個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鴕鳥的心理,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雖然這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領會最深的一些問題,雖然魯迅筆下的中國人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想要告訴大家的應該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理,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但是,我只想說:“魯迅精神萬歲!”


雅趣邢軍


魯迅先生的大作《阿Q正傳》發表將近百年的時間了。我們這些凡人每每讀來,總能有不同的感受,就象是一次又一次美酒佳餚般的享受,一次次的心靈的洗禮,震憾!先生用凝練優美的筆法,揭示了阿Q精神,也就是精神勝利法。時至今日,我們感覺是在寫我們自己?在當時,辛亥革命的勝利,徹底推翻了閉關鎖國,井底之蛙,殘酷鎮壓百姓的,而錯失了工業革命的滿清王朝。隨之而來的是戰亂不停,軍閥橫行,民不聊生。這一切說明了革命的不徹底性,不可延續性。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通過阿Q這個角色,深刻的揭露了這次革命的,換湯不換藥,對普遍百姓來看,得不到一絲好處,連參與革命的機會都沒有的現狀。“鹹與革命”只是一種幻想。表現了當時百姓受到長期壓榨,人格喪失,底線全無,豬狗不如,麻木不仁,心裡陰暗,是非不分,更沒有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滿腔悲憤而又無處發洩,一盤散沙,窮困潦倒的現狀。從而產生了國民性的阿Q精神,即“精神勝利法”。先生的深刻,辛辣,震聾發聵。讓我們看到了先賢們用鮮血進行的,中外的制度嘗試而終歸失敗的事實。因此,只有喚起民眾,覺醒民眾,依靠民眾,武裝民眾,為民眾謀利益的國家政黨,才能成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





老文110


魯迅先生的巜阿Q正傳》雕塑了一個代表舊中國的一個農民形象,是舊中國農民的一個典型的縮影。《阿Q正傳》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是一篇輝煌不朽之作,亦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魯迅先生用其鋒利的筆鋒,象匕首,象投槍,向那個沉舊的社會毫不留情的進行鞭撻和嘲諷,喚醒麻木的靈魂和那個可悲的時代!

在魯迅先生的雜文裡,能夠讓人感受刺激時代的飄香。

魯迅小說的魅力仍然呈現著對時代深深的詠志,特別是《阿Q正傳》,代表著魯迅先生文學藝術的領軍地位,他的光芒普照中國大地,開創了時代先河!

《阿Q正傳》中的阿Q,濃縮了那個時代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狀態,雕塑了舊中國農民的可嘆可悲的經典形象:阿Q有著舊中國農民既善良又有著愚味式的狡猾。阿Q的精神勝利法,散發著心酸悲情的時代氣息,瀰漫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上空,歷久彌新,經久不衰!也奠定了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的地位,成為中國文學天空的一面鮮豔的旗幟,永遠飄揚在中國大地上!

筆者一點淺見,與大家共享。謝謝關注支持!



酒醉的蜂蝶


《阿Q正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這篇文章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阿Q,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國底層農民的形象。他身上最明顯的舊中國的國民劣根性便是精神勝利法和奴隸根性。

阿Q非常叛逆:出身卑微、貧賤。但是內心充滿叛逆。他認為有錢有勢的趙太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去過城裡,連城裡人也看不起。阿Q平時專門撿軟柿子捏,木訥的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

阿Q非常現實:他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說自己是“蟲豸”,事情過後,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在精神上勝利了。

阿Q精神展示的非常足:被別人打,他認為自己被“兒子”打了,認為整個世界不像樣,沒了倫理,於是又按照自己的意願轉敗為勝,心滿意足。

《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仍然很重要魯迅現實這個文章不是專門寫給舊中國的,而是寫給人性的。

1、世界在各個社會階層眼裡是不同的。同樣是一個電影或者電視劇,不同的人看完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阿Q處在社會底層,所以他看世界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從小受盡欺凌的現實,讓整個世界在他眼裡都是晦暗的,人都是壞的。社會人階層不同,收入不同,得到的社會承認不同,看世界角度和想法完全不同。

曾經有一個電視觀眾告訴我“你們記者採訪我,每年那麼多月餅吃不完,你們都是怎麼處理的?我回答俺家就沒有多餘的月餅,沒有吃不完的時候。”。

2、阿Q精神將長期存在,這是我們人性中的必然。有人把阿Q精神理解為豁達,那是不對的。豁達是想開了,而阿Q精神是很無奈很壓抑。

3、要警惕看似可憐的阿Q。阿Q已經異化了,看似可憐,其內心深處已經有了很可悲,可恨,可氣的元素。當他做夢革命的時候,當他欺負弱小的時候,大家都會扼腕嘆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戴著金箍的思考者


“阿Q精神”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一個弱者可憐可悲,愚昧無知;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生命歷程。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衝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表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



相得益香料


我的朋友中有幾位會寫書的人,也有寫小說的,他說開始動筆時並沒想周全,有時寫得順暢,恣意汪洋,有時筆下滯澀,舊簫喑啞,書成後,也懶得去改,也有乾脆重寫。發表後,有的作品被人拔高到令作者不知所措的程度,從而被引入歧途,等待他的卻是時時輟筆,因為他的思想被套上了桎梏,從這一點看來,不但批評家的消極一面讓人不寒而慄,而且過度的熱情詞彙的消費更讓人透支了作者的信用卡。《阿Q正傳》以後,魯先生的“上海孃姨阿金”使我明白了英文二十個字母在他那裡P後面就是end。


ASSam


“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

精神勝利法!



李文通872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資產階級卻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後,仍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逐步認識到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並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青白世界


阿Q正傳》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一點也沒有減退,反而日見其濃烈日顯其尖銳,“未莊”的國情並無根本改觀,“阿Q精神”仍然到處可見。《阿Q正傳》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國人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