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指我国哪个地区?

用户5547780004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年轻就极爱读,现在一闭眼,也可倒背如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写了哪些地区?整体言,我国的东南西北中都有,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言,则是以江南东南,苏越东吴江浙皖为主。

这词曲,是写景抒情,触景生情。枯藤老树昏鸦到处都有,有普遍性,代表性,但突出了枯、老、昏,都是衰老败落之象的晚景,见之总令人怜悯伤情。小桥流水人家,很有情调,有生气,这是在江南水乡多见。这些景况既在现实各地的场境中,更深植在写作者内心里。

白朴的《天净沙/秋》就有“轻烟老树寒鸦”。唐代诗人张继就有“月落乌啼霜满天。”宋苏轼就有“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象出现在自然现象中,有天景,有人造景,经人看后并作艺术概括阵列,就更有味道,更能形象说明问题了。这些景,有阅历见过世面的人谁没见过,没触景生情感怀?只是作者高明在于写出了许多人写不出而又眼见心中有的东西,更能扣动人心弦,看似普通,见景伤情,随感而发,但却体现作者的老到,才思敏捷,更会弹弦外之音,让人感怀不已。


树德汉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想要知道这幅图景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还得从作者的生平说起。

据考证,马致远的籍贯为河北省沧州市或北京市。他青年时期刻苦勤奋,追求功名,但一生仕途不顺,未曾担任过显赫官职,未能实现其远大的政治抱负,曾在江浙一带参加元曲创作,担任过地方小官吏,但为时不长。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于50岁辞官归隐。

马致远的一生一直处在漂泊不定的羁旅之中,所幸,他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创作了15种杂剧,有“曲状元”之称。在剧中,他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抒发情绪,含蓄、幽远、细腻, 正如这首《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将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组合在—起,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呈现出一副悲秋哀凉的荒郊羁旅画面。寄托了作者一生郁郁不得志、孤身漂泊、无限悲凉的心情。这样的景物画面在乡下不算罕见,这只是作者羁旅途中的一页。由于作者一生漂泊不定,很难说这首诗中的景物是出于哪一个地区他是在作者悲凉的心境下,经古道,骑瘦马,观小桥流水,倚枯藤老树,听昏鸦鸣,看夕阳下,情景交融,有感而发

。这也正是此小令的妙不可言之处。


一梅君


谑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描地域。

少不了从原曲中觅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曲就不评了。

此景出自何处,细细搜来,原在南北西东。

1.“枯藤老树昏鸦”,出自词人心里。

2.“轻烟老树寒鸦”,出自白朴《天净沙.秋》里。

另,“月落乌啼霜满天”,出自唐代诗人张继七绝,在姑苏城外寒山寺。

3.“小桥流水人家”,出自宋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乔初嫁了”,应身在楚地而作吳言。

4.“古道西风瘦马”,出自唐人李白“咸阳古道音尘绝”,《忆秦娥》,当在西部。

5.“夕阳西下”,应在新道城中。讵不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断肠人在天涯”,“醉归酒醒断肠人”。在叶梦得所处的酒店里。

所以,它应该在华夏的南北西东;在词人的梦醒之处;在文字的故纸堆里;在后人的萦回心上……





葡萄爷爷1


这首天净沙《秋思》小令是马致远所作。

马致远,元大都(今北京市)人,只知他做过江浙行省官吏,自号东籬,从他的曲里,知道他曾迷恋过功名,后來寄情于诗酒山水,曲中時而也流露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

这首秋思是指我國哪个地区,很多资料上都没有介绍,这首小令是他在旅途奔走着.地点是野外,,季节是一深秋,時间是黄昏,他所接触到的正是秋郊黄昏時的景,他写景是非常真实而优美的,他所描写的景物并不是孤立的,多余的,而是能够造成一种气氛,更好的表达出人物或作者的内心活动,象这支曲子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就写出一片萧飒的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小桥流水,风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显得非常安逸,"古道西风瘦马"既不是,"冠盖满京华"的长安道上,也不是"轻裘肥马"的得意气象,而只是在西风中冷落的古道上,独自骑着一匹瘦马旅行。"夕阳西下"写的時间愈來愈晚了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旅人的感情,他的悲愁和所以悲愁的缘故,立刻使得全篇都生动起來。

枯虅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腸人在天涯。,

这支小令是马致远描写景物的散曲代表作,是后人长期传诵的名篇


秋阁一凭栏


这两句诗句其实是唐代诗人张籍的诗词,整篇诗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诗都整体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一个在外游子思乡思亲的内在之情,这首和静夜思的意义几乎完全差不多。


这首诗体现出来一个天涯游子出门在外,追寻自己梦想的坚持,也体现出了一个文人诗人正常人正常情感的一面,表达了孤身一人远在他乡的一种坚持和思念,用傍晚时分那种特殊回家的时间点来衬托出来作者当时的感受,正常人在黄昏的时间都有一种归家的心情,在这个时间点是游子最思乡的时间,运用这个时间点来体现出特殊,绝对是亲身经历的感觉。

但是里面的情景到底是哪里的呢,其实这个要从当时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地点,就可以大概推论出描述的情节,枯藤老树其实这种情景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存在,除了大西北荒漠地区之外,从这句是猜测不出来作者指的地方,但是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情况一般都是在黄河以南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才存在的。



毕竟小流水经过居住的村庄,基本上都是黄河以南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而作者当时处在的年代是唐朝时期,那个时候政治经济中心从陕西到江南到山东一带,而当时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在河南的洛阳,也就是我们口中说的中原地区,这个地方水资源还是比较充沛的,可以形成小桥流水过村庄的情景。


而古代诗人都有一个特点,写诗的时候都是喜欢把自己身处的环境作为作品的基础,而基本上很少会通过不在身边和当时身处的环境写作品,特别是一些带有思念意义的诗句,而触景生情是最能激发诗人诗意的,很多流传千古的诗句都是在触景伤情,所以为什么会留有这种经典作品。

作品之所以经典,其实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环境情节下写出来的作品,属于瞬间的诗意,这种诗情画意其实并不是刻意去做而是通过周围的各种环境影响燃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瞬间的事情,错过了就不会再有这种作品,抓住了就会生成千古绝唱,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并不是诗人的家乡,而是河南洛阳附近。


无法超越的足迹


枯虅老树昏鸦(描写的是深秋景象,此时的北方已经是隆冬大雪纷飞了,所以可以肯定,不会是黄河以北)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景象,准确讲是长江以南,这也符合乌鸦深秋才会来到江南,如果是北方,估计流水已经结冰)

古道西风瘦马(南方的马才比较瘦,北方的马是主力,一般比较彪悍,再加上他在浙江做官,那是徽杭古道已经很有名了,皖南的物质和商人都是通过徽杭古道进入杭州经商的)

所以根据以上情况描述,他描写的是江南徽杭古道的景象


皖美乡村之鸟人拍鸟


马致远(约1250一1321至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了十五种杂剧。与关汉聊、郑光袓、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散曲一百二十多首,是元代散曲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是后人长期传诵的名著。

天净沙.秋思。

枯膝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数诗坛圣手,通过不同角度的描绘,创造了"秋思"的种种佳境,成功之作不胜枚举似乎难以为继。可是马致远匠心独运,仅用了相当于一首七绝的字数,就构思了一幅形象鲜明的水墨画,而且含蕴丰富,感情深厚,不落俗套。

这首小令,是指我国哪个地区?不详。作者青年时期刻苦专研,追求功名,但一生士途不顺。只担任过地方小官吏,时间不长,后辞官。

马致远这首散曲(天净沙)共二十八字,每句都可以单独使用.枯搞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备的乌鸦,描写古道两旁景物的萧条凄凉,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水边平铺的沙,描写秋日溪边清美宜人的景色,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给人一种苍凉悲寂的感觉,天涯飘泊的人,面对着苍凉的暮色,痛苦郁闷之情油然而生,夕阳已经西下愁肠欲断的人,却仍然远离故乡,浪迹天涯,总是更感到苦痛与哀愁。


陈年往事1222


不要以为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肯定是江南或者皖南或者杭州,马致远可是元代人。

元代那个时候,真正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当时生态环境,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枯藤,到处都有。

老树,随处可见。

小桥,流水,无论北方南方,有村有镇的地方,司空见惯。

关键的信息,就是昏鸦!

因为这个鸦,所以,大概可以想象,这个地方不是南方。

从马致远生活,工作的线索来看,估计这个地点,还是中原地区,河南,河北,或者山东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有西风瘦马,更能佐证,这个地方,肯定是中原地区。


老杨老师2


到过川西盐源左所的人,就会为那秋风中的茶马古道,夕阳夕下时那缠满枯藤的老树,以及树上那呱呱鸣叫的乌鸦,几十里外的羊踏河上难得一见的小桥人家而倍感荒凉和凄楚。如果一个人行走在那山、那水,置身于那情那景,简直就是马致远断肠人的感触……


泪眼中的背影


江南一带,古道西风瘦马,江南女子多情,扬州瘦马让人流连。当然你非要说瘦马是一匹马的话,那你就随便说说是什么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