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灭亡了之后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张郎518


我们下面接着讲课,我们昨天用了一天的时间重点讲解了古希腊哲学起源的基本思想状态和哲学思维底蕴。从昨天的讲课中,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哲科思维是一个思维体系。那么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西方近代古典哲学所讨论的那些烦难问题上。那么通过昨天的课程,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听明白,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底层逻辑。请各位试想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哲学逻辑延展,如果我们上中学,学几何学不是现在这种应试方式,学生只是做一大堆演算题,而是追随欧几里得的公理系统的逻辑脉络给学生讲课。那么大家受到的教育和建立起来的思想方式及其思想模型,将会是一个怎样缜密的系统。

要知道当年牛顿、爱因斯坦、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罗素,都是在青少年阶段读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而深受震撼,开启了他们的哲科思维活动。我讲这一点是想说明哲学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用处,但它却是思想的底层铺垫。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思想是受自己底层逻辑模型的规定,这个东西决定着展现在你表象中的世界图景。你的世界图景、你的世界模型,是你的思维模型的产物,你的行为方式是在你的思维模型和世界模型,或者叫世界观模型上运行的。

请想想,这种思维底层的训练是一种怎样重要的功课?缺失了这个东西,仅讲应用层面的科学技术会带来多大的遗憾和缺失。我再谈一个问题,古希腊思绪除了被我昨天讲到的阿拉伯文明,给了一个传薪的作用,其实其中还有一脉,我昨天没提到,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说明,为什么西方在史学上把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溯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系,是因为古罗马经历了三个时代,最早期叫“王政时代”,所谓“王政时代”做最简单的理解,就相当于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时代。

古罗马的第二期叫罗马共和时代。到公元前后以凯撒为标志,古罗马才进入古罗马帝国时代。在古罗马建政的早中期,也就是在古罗马共和时代,古罗马的基本文化承接的是古希腊文化。大家知道我昨天展开的那个古希腊地图,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半岛整个南部,所以古罗马共和时代的基本思想氛围,甚至基本政治社会结构,都是希腊结构,包括它的两院民主制,贵族元老院,公民大会,执政官,保民官的选举制度。那么到帝国时代,是因为罗马共和时代逐步扩张,逐步向亚平宁半岛,也就是意大利半岛的北部推动,而意大利半岛北部地区已经成为适宜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物候条件。

一旦进入农业为主体的生存结构,共和制度就会散失,帝国时代来临。那么由于这个原因,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分裂,大家知道后来东罗马帝国在今天土耳其那一带地方建立自己的守区。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当年叫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帝国早期,古希腊的一部分思想和文献,在东罗马帝国保留。这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古希腊思想和文献得到复兴和找回的第二个通道和来源,我在这里只做简单说明。

那么我们今天接续昨天而言,但昨天的古希腊哲学的整个基础,是你理解今天后面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今天重点讲西方近代古典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叫“知与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其实极为深奥而缜密。我今天不去讲古典哲学史,因为时间根本不够,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只讲它的基本思脉。要知道古典哲学从17世纪初叶,以笛卡尔为开端,到十八十九世纪以黑格尔为标志结束,这个阶段锤炼了科学思维的基本思维逻辑方法系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探讨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科学视野的局限。

它因此为未来后科学时代人类的文化奠基,以及对科学的批判建构了一个基本的武器系统。因此理解今天的课程,可能不仅对于你理解科学时代的基本精神会有帮助,而且对于科学系统的批判和未来后科学时代的基础建构,会起到某种启迪作用。我们昨天讲古希腊时代追问本体论,但他们在追问本体论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扫除精神投射的背景。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系统,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到欧几里得的形论,本体的追问和精神的追问其实呈现为一个系统,直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表达,使得精神问题的探讨成为一个基本的课题。

但在这个阶段,精神问题已经凸显但却没有走上前台,但是它已经暗含了一系列奇怪的问题,就是“知”和“在”混淆不清。因为当你说“在”的时候,你说的是感知中或投射在精神中的“在”。当你总结“在”、总结“实在”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总结,任何结论和构形只不过是一个理念模型。那么“知”和“在”的问题在这个混淆状态中不加分辨却形成基础问题的显现。于是从追问对象直思的本体论到近代转为追问精神本身规定性的认识论,这就是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它涉及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几乎是常识性的问题却极为泛滥。

比如“知”是什么?“在”在何方?如何能够证明“在”?因为你做的证明都是逻辑证明,你怎么知道你的逻辑证明所指向的是“实在”?“知”的内涵是什么?“知”的动量是什么?“知”的延续性怎样表达?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构成近代古典哲学的重大课题和疑问。那么我们就再从古希腊说起,大家知道古希腊最早提出“存在”这个概念的人,是巴门尼德,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提出“存在”(being),“是”论,同时提出“非存在”。那么他所说的“非存在”是什么?哲学界探讨纷纭,也就是“非是”。

那么“存在”是指某种假象后面要追问的那个“是”的延伸。那么“非存在”是什么就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疑问。所以巴门尼德的“非存在”有可能在不同角度上的解读之意,方认为它就是直观精神世界表象。因为古希腊追问的是这个虚假表象后面的实在,认为那个东西才是存在。同时巴门尼德的弟子芝诺做过四项著名的悖论推演。对“存在”,对“什么是一”,“什么是多”,“什么是动”,“什么是静”。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作出了一系列奇怪的推演论证,这些细节我都不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资料去读一读。

我想说一个人物,实在令人惊讶,此人名字叫高尔吉亚,他居然在古希腊时代提出了著名三命题。他说第一:无物存在,没有物质存在。因为你所说的存在都是表象或假象后面的理念。他接着又做了一个推论,他说即使有物存在,也无可认知,就是即使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你也无从认识,因为你的认识所达成的只是虚象或现象。他接着做了第三层表述,他说即使有所认知,也无从言表。他非常惊人的恰好说明了西方哲学的三大进程。

第一,本体论。到底存在是什么,有没有存在?第二,认识论。即使有存在,也无法认识。这恰好是第二阶段西方古典哲学所探讨的认识论的核心难点所在。第三,就是当代或现代哲学的语义论转向,也就是认为既然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一个主观感知逻辑体系,那么这个逻辑体系的体现是以语言结构系统表达的,而语言结构系统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这就导致语言的运行会超脱逻辑的牵绊,而走向自己独立的运行状态,从而导致对逻辑体系的扰动。这是当代哲学舆论转向所要探讨的问题。

而高尔吉亚恰恰在第三段中讲,他说即使有所认识,也无可言表。请大家注意,高尔吉亚在古希腊时代居然预判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走向和基本问题的提出,这确实令人十分惊诧。我们见不到高尔吉亚的整个论证过程,仅从高尔吉亚的这一段希腊时代的表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古希腊哲思的萌芽之中包含着后来整个西方哲学演化的全部基因和种子,后系的哲学发展只不过是古希腊哲学思绪的延展和迭代。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早在高尔吉亚那个时代,哲学就已经表达出越来越脱离终极本原追问的深度,也就是从追问世界的本原不得不漂移到追问感知的状态,从追问感知的状态不得不再漂移到或者轻浮到追问语言的状态。

这个状态形成西方哲学走向逐步浅薄化的总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20世纪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要返回古希腊,重新追问存在的原因。我简括的讲这个部分是希望大家理解,我们今天的讲课你必须以古希腊斯哲学思绪为基础,否则我们下面讨论的问题你会很难听明白。而且你也很难做伸展意义上的思想扩张。请大家注意康德,他是西方近代古典哲学的最高峰,康德在46岁到48岁以前,从来没有研究过哲学,他在大学里教书,教的全是自然科学课,他教了20年左右的科学课,他从来没有意识到“知识“本身居然是一个问题。他偶然读到休谟的书,大受震动。他发现他讲了20年的知识,而所谓“知识“居然本身就是一个漏洞,就是一个疑窦,就是一个根本性的疑问,这才促使康德开始思考“知识”究竟是什么,我们人类的认知是怎样建构的。

他当然得从休谟提出的基本疑点开始。那就是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因为休谟曾经论证,在经验上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无法明晰化,它只不过是事物连续发生的一个背景表象。那么康德因此追问,什么叫“时间”和“空间”,什么叫“因果联系”,什么叫“全称判断”,它从哪里来,由此提出“先验论”。

要讲康德,我们必须先讲三组词汇或者三组概念。第一,经验。请注意哲学上的“经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经验”这个词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经验”是指我们在实物活动中的知识积累,“经验”原意不是这个意思,是指我们用感知获得对象,或者用感官获得对象要素,叫“经验”。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第二个概念,先验。“先生”的“先”,“经验”的“验”。什么叫“先验”?经验以先就被规定的东西叫“先验”,也就是在你经验还没有发生以前,已经规定了你的经验模式和经验系统的那个东西叫“先验”。第三个词,叫超验,也就是超乎于经验之外的那些追究,我先把这三个概念说清楚。

那么休谟如果证明经验不能达成从特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导出,经验中没有因果联系的直接要素,归纳法不成立。那么康德当然就要讨论,那么我们的“经验”是什么?我们联系经验的后面的那个作用力来自何方?我们的全称判断,因果判断,所有这些东西也就是知识基础构架的东西,在经验以外的什么地方?他提出先验,在你经验以先就被主观规定给死了,它开始做系统推动。大家要注意,他当年没有我们今天的信息量。我昨天讲我们的视觉只不过是感光,我们把光感成明亮,是一种先验规定。我们把波长错觉为颜色,是一种在我们张开眼睛以前就被规定死了的视觉模型。

其实我昨天就在讲先验规定性,我只是没有用那个词而已,要知道当年的康德没有这个信息量,他居然推导出我们的感知是有先验规定性的。就是在你经验发生以前,一个规定经验的格律或者规定经验方式的平台早已塑成。然后他提出,他说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先验直观形式。请注意“形式”这个词,我一旦用这个词,大家立即要回到古希腊运用这个词的那个概念上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客观存在,我们无从讨论。康德说,我只知道我的经验如果要发生它必须有一个平台。这是我的语言,我不用康德本身的话,因为说起来太拗口,为了大家现在有助于理解我改成现代语言。

那么我的感觉和经验本身要发生,必须有一个载体,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先验直观形式。他接着讲,他说所谓“因果联系”,所谓“全称判断”,它来自于先验的范畴规定。大家注意“范畴”这个词,“范畴”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用语中跟“范围”没有区别,可是它在哲学上是一个专用词,最早探讨“范畴”亚里士多德就探讨,到康德进一步探讨。康德说,我们的“全称判断”和“因果联系”是在“先验范畴”上建构的。

我举个例子,他分了四组12项范畴,我不一项项展开,我只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说小布什必然是美国总统,你听了一定觉得有问题。可是我如果说2+2必然等于4,你听了没有问题。世界上没有“二”这个东西。“二”是一个纯抽象符号。可为什么我说2+2等于4,2×2等于4,你没有疑问呢?这个纯逻辑的范畴,就是必然、偶然、或然,这个在你先天逻辑模型中建构的经验以先给定的规定带出来的结果。所以你一听小布什必然是美国总统,你就会觉得有问题。

问题在哪?在你的先验范畴中不能接受。2+2等于4世界上没有,可在你的先验范畴中它成立。康德接着推导,说你的逻辑形式和你的逻辑规定来自哪里,仍然来自先验规定。他把这个超经验层面的逻辑规定,另取一组概念,叫“先验逻辑形式”。我刚才讲“时间”、“空间”、“经验”,叫先验直观形式,你在逻辑上能够整理的所有的东西,包括因果联系等等,它是先验逻辑形式。换句话说,是在经验以先就给定的感知规定性。

他说经验只提供现象信息,并不提供现象信息背后的联系,因此我们感知的“世界”永远是现象界,我们所说的“存在”永远是感知中的现象体系。他说那么客观的物体物本身在哪里,在彼岸。他取一个词叫“物自体”,也叫“自在之物”。他说那个我们感知够不着的客观世界本身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以内。这就是著名的“彼岸说”。现象、现象界和物自体被划分开来,不可知论的证明达成。我前面讲过,西方文化界的主流思想是不可知论,大家想想,康德的证明是不是对人类“知识是什么”的最有效证明?

你的“知识”是什么?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只给你提供了一些凌乱的信息,怎样整顿这个信息,却是你的主观规定性本身在你接受信息的经验之先,就被规定了。这就是我前面讲感知不是为求真而设定,而是为求存而设定。你的先验是被什么东西赋予的,是被生存进化过程中维护生存的适应性要求塑定的。是不是这样呢?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可是在古典哲学时期,它是需要用缜密的逻辑推导一层一层去证明的。而且康德接着提出了一个更麻烦的问题,他说我们人类总有一种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的倾向。

但是一旦你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你在思维倾向上就总是追求达成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无限的、永恒的理念。大家想想,康德这个说法是非常成立的,我们一般人一定会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古希腊人认为,在这个世界假象后面,一定有一个稳定的不可分割的永恒存在的真存。比如我们今天科学时代,在牛顿时代人们不自觉的就会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绝对的,是无限的,是涵盖一切的。到今天相对论时代,我们会认为爱因斯坦的学说及其宇宙论是绝对的,是包容一切的。

我们人们总是在把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调动到极致的时候,追求达成一个圆满的、绝对的、无限的理念。可康德讲,我们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你的经验根本不在无限中展开,无限跟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请想想,你看到的都是具体的对象,你能看到无限的宇宙吗?你看到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桌子,具体的星星,具体的太阳,你所看见的都是有限存在者。经验只在有限范围内展开,知性只在有限过程中运行,可调动理性达极致追求的却是无限和绝对。一切经验和感知只在相对系统中运行,却总是在最高理念和最高理性的调动上追求无限。这构成理性运用的重大弊端。

他说人类因此一旦进入这种高度调动理性的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就是不能兼容的矛盾结论一概成立,结果最终导致根本知识的混乱。可见康德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人类的感知、经验极其狭义逻辑都是有弊端或者有局限的。而且人类把自己的理性调动到越高的程度,这个弊端和局限就展现得越为明确。康德通过对休谟问题的反思,由此建立先验论认识系统,使人类第一次明确知道我们所说的“知识”究竟是什么。

我提醒大家听懂我这一段话,你仔细想想你的“知识”是什么,你所谓的“知识”绝不是外物的单纯反映。请想想休谟的那些论证,你所说的知识是外部信息和你主观给定的感知规定性,或叫先验规定格律组合出来的一个系统。是不是这样呢?这个问题直到康德先验论证明完毕,人类才第一次知道人类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架构”是什么。我讲到这里,请大家听明白,如果你没有感知系统、思想系统、逻辑系统的调动和训练,你接受的不叫“知识”,只叫“信息”。如果你拿一个有漏洞的先验感知系统或逻辑系统整理信息,它会出现什么局面可想而知。

而人类的高端感知部分不在人类显性感知的表层,它只是一种潜能,需要后天调动其储备能力加以训练,由此构成信息处理系统达成的先验整理模型,谓之“知识”。因此大家在这里一定要把“信息”和“知识”分开。我顺便纠正一个大家经常说错的话,人们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庄子有一个表述,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的意思是说我的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

听起来这个话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错了。请记住,知识是有限的,它是随着你的先验感知能度而建构的。而感知能力是一个逐步发生的东西,感知结构和感知能力发展到哪一个程度,知识才到哪一个程度。请千万不要把信息的“无涯”和知识的“无涯”搞混,而且信息是不是“无涯”,是不是无限,也是需要追溯的。什么叫“信息”?信息是存在,是一,万物分化产生的边缘依存效应,也就是如果万物不分化就没有信息,宇宙的弱化展开过程就是分化过程,分化过程就是信息生发过程。

如果宇宙的演化是在一个有限区间内实现,那么信息总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信息海洋中,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物种处理这个信息,即使他不能处理这个有限信息量的全部,他处理的知识量一定是被他的感知能力或信息能力所给定的。因此不但知识是有限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说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我们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这说法不对。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也不对。理解“知识”是什么,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关系,理解“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分离,理解“客体”和“对象”的概念区别。在逻辑上是我们建立知识的基础问题。


哲学农民工



宇宙从137亿年前的奇点大爆炸就开始超光速膨胀,现在已有约930亿光年的可观测直径。当然,先有宇宙,然后有太阳系,然后出现了地球,最后演化出了生物。

据人类竭尽全力上天入地的探索,在约2光年的整个太阳系内尚未找到任何其它行星上存在生物。但是太阳系之外还有约10光年的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1亿光年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外还有930亿光年的宇宙。

相比之下,太阳系是何其渺小,地球是何其渺小,人类是何其渺小。人类就像井底之蛙,只看到头顶上那片“四角的天空,”便妄断“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个人认为甚是无知至极!

人类如此无知,就算外星人近在咫尺也不会有丝毫察觉,如果他们要毁灭人类或地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于是有人问:如果地球灭亡了,宇宙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我的答案是:宇宙不以地球的存在而存在,不以地球的灭亡而消失!没有了地球,它还可以演化出无数个地球、超级地球,超级太阳系,比地球文明还要高级。


弄潮科学


地球灭亡了之后,宇宙存在的意义,只有上帝知道,现在的人类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4689861276067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想当然了。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预设的前提:万物都是向死而生。一个人总会死,一个物种总会灭绝,天体也不例外,超新星爆炸就是最璀璨的死亡方式。

即使是宇宙同样也要向死而生,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宇宙最终的宿命到底会是如何?不过,已经有很多的相关假说。比如: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也就是熵增定律。这个定律认为一个封闭系统的混乱程度会越来越混乱,如果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么随着时间的额流逝,混乱度也会增加,最终连物质都构成不了,也就是所谓的热寂说。

除了热寂说,还有大撕裂说,我们的宇宙目前是暗能量占上风,宇宙开始加速膨胀,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宇宙可能最终被“撕裂”,其实这个和热寂有点像,那就是星系都被拆分了,物质也构不成了。

有大撕裂,那肯定也会有大挤压,如果之后的某一个时期,突然引力占了上风,那很有可能宇宙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点,这就是大挤压假说。

发现没有,无论是什么,其实都有自己的寿命,只是时间长短罢了,人活几十年,恒星多则千亿年,短的几千万年的也有。所以,所谓的从生到死,并不只有人类。

那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我觉得询问所谓的“意义”,也是人的一种思维定式,“意义”真的存在么?还是人类脑海里的假象?我更偏向于后者。

如果从一个原子角度来看,人无外乎就是一坨原子的有序排列而已,能有什么意义可言?即使有,人存在的意义,对于原子来说,就是整整齐齐排好罢了。

如果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人其实就是一副皮囊,而基因自己才是操盘手,这副皮囊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其实都是基因说了说。所以如果非要问基因,人的意义,那么很可悲,人只是一个玩偶而已。

至于地球,人类只是一个过客,地球啥没见过?光是生物圈的霸主就经历好几届,而人类其实只是其中的一届而已。

如果要问宇宙,那宇宙可能压根就没有感受到人类的存在,因为宇宙太浩瀚了,就连银河系对于宇宙来说都是十分渺小的,更不要说地球了。所以对于宇宙来说,地球就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意义其实某种程度上,只有人会去思考,会去追求,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自我麻痹,脑海里的幻想而已。或许,世界本无意义可言。


钟铭聊科学


宇宙是无穷无尽,无穷无尽的。说不定宇宙存在着一千颗,一万颗象地球一样的行星,只是因为宇宙太大太大了,地球人目前还没有任何本事发现它们,说不定再过十万年或一百万年以后的地球人有本事发现它们。也许再一百万年以后地球人的科技不可想,把一个月亮捣鼓成十个月亮,今天发现了地球一样星一颗,明天发现地球一样的星六颗………………


老田1866817


没有了地球,宇宙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这跟没有了我别人活着就没有意义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可以算是客观唯心主义吧。地球之外还有无穷多的生命就不说了,即便是地球上的植物甚至微生物都是宇宙的精品呢。


董元奔古典情怀


宇宙中,别的星球和地方,肯定也有生命,只是我们地球人类, 看不到而已?!就像. 在地球上,我们人类,属于高智慧灵长动物。可是,在宇宙中,我们人类,可能是, 所有智慧动物中,最低级的一种智慧动物?。其他的智慧体生物,是我们人类,想也想象不到的??!。

例如,“人类制作,各种小玩具,大玩具,智力玩具。;天主(神),造的地球人,是宇宙中.智慧体生物中.最弱的,能力最小.最无力的 小玩具。”不知题主,听懂我这句话了吗?我们人类,猜测宇宙,连万分之一都猜不准。人类在宇宙中,连蚂蚁都算不上。谁知道,什么叫`神′?!什么叫`道′??!。宇宙中,第一个物质怎么来的???😔🙏🙏🙏🙏🙏🙏🙏





12025日期08015


问题问的有水平,,但是有点太自信和自我了,人类,包括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都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渺小的很,宇宙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如果宇宙不存在了,那又会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既然宇宙已经存在了,,她的意义就存在于自我循环,宇宙的毁灭阶段是宇宙暗物质全面复辟的时代,反观到智慧人类,人类的存在只是一个阶段,必然也是自我循环,不断毁灭再重生,宇宙中的其他智慧体也有这样的宿命,没有任何凡物是永生的,,宇宙也逃不过毁灭的宿命,不是自我毁灭,就是被其他因素毁灭,然后再重生。

蜉蝣看到人类存在,以为人类是永生的,因为蜉蝣存在的生命太短了,局限了一瞬间的思考,以为看到的人类具有长久的性质,人类就像蜉蝣看到人类存在的样子,可能还不如蜉蝣,人类的视野就像蜉蝣一样具有局限性在看待宇宙的存在,不要局限于现在的思考,人类的存在和宇宙一样,上帝被人类幻想出来,作为一个永存的标准,作为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依据,其实这个概念更本就不存在。


实现梦想158605657


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无始无终,宇宙的起源与寂灭根本就是一个千古之谜,无从探索也没有依据。

一切都是所谓的科学家凭着表象臆想出来的,都只是猜测与假设。他们的天文数据、物理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得来的。

他们也只得承认,以现在的科技手段不足以解释很多问题。

无边无际的宇宙,存在着数之不尽的星球,其中必定有适合生物存活的空间及条件,也就是说有外星生命的存在。

地球灭亡了以后宇宙存在的意义就是继续存在下去,无穷无尽。


冰刀冷箭


别想那么深沉严肃的问题,还是先把你鞋跟里私藏的5元钱交代清楚吧?这才是当前重大的家政弊案,🔥烧屁股的事情![呲牙][耶][我想静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