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戏志才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吾道大江流


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荀彧传》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郭嘉传》

说白了戏志才就抱了郭嘉的大腿。事实上这个人虽然记载说“太祖甚器之”,但实际出过啥计策那是半点也没说。曹操在书信里说“莫可与计事者”,也许这人参与了曹操前期的一些谋划吧。不过为啥一丁点记载也没呢。总之这俩人在史书上那就是相当酱油了,演义不提也没啥可说的。

当然戏志才对曹操早期的发展还是起到作用,早期在曹操缺乏谋士的情况下,得到重用说明其才应该不在郭嘉之下,尤其从荀彧推荐郭嘉继任戏志才的职务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可能差不太多。

更有一种说法,说戏志才其实就是郭嘉。

戏志才此人很诡异,名字几乎是那种出身很下贱的人才用的,很多野史对其初期的功绩都做了肯定,但是在正史上此人留下的资料又很少,要是他为老曹做出的功绩如此之多,老曹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君主为何不让其在与自己相关的史料记载中留下正名呢?

再看郭嘉,根本没有和戏志才同时出场过,作为戏志才自己定的接班人,两人应该有交集的,可是正史上没有,而且对郭嘉的父母也压根没有介绍。综合以上两点,我脑子中不禁浮现出一段图像的猜想:戏志才在颍川书院的时候也许是以奴才的身份也就是书童的身份伴读的,他开始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袁绍手下郭图的书童。而其辗转到老曹的手下前期为老曹做出了一定的功绩,但是身份尴尬,所以并不敢完全施展才华。而老曹慧眼识才,希望他能完全展现才华,所以给了他一个中庸的身份——寒门郭嘉。

说戏志才死,也是只是希望他能完全忘记以前下贱的身份。场景大概是这样的:老曹用手抚在戏志才的肩膀上语重心长的说,过去的那个身份卑微的你已经死了,既然你出身且受辱于郭家,以后我必让你成为郭家之主,你就叫郭嘉吧,郭家之嘉,而你的身份相当于在我这儿我敬你为孝廉一样,就字奉孝吧(奉有敬的意思)。你要是还有顾虑我可以找个中间人为你出头,我手下荀家的荀彧怎么样,他为郭嘉之名后重新为你举荐,以后你就放开干吧。然后戏志才就“卒”了,郭嘉登场。

也许这样就能方便解释出五点:

一、戏志才和郭嘉都身体不好。不然老曹也太命黑了吧,前期的两任首席谋士都有重病。出身不好的戏志才或者说郭嘉底子打的差所以早夭。

二、就是郭嘉前期投袁绍,也许就是跟着主子郭图一起去的,但是身份卑微根本没有人重视,也方便其跑掉。

三、就是戏志才和郭嘉的处事方针几乎一样,不同的是戏志才低调点,郭嘉张扬点,也许就是做了郭嘉后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

四、在官渡之战前郭嘉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几乎是大放厥词,十胜十败来如此太高老曹贬低袁绍了。荀彧只敢说四胜四败,而郭嘉敢说十胜十败也是要和自己“本家”一战,为老曹和自己都树立信心,赢了自己就是袁绍手下大族郭家之主了,有激动也有兴奋。

五、老曹没有抹杀他人功劳的记录,要是戏志才前期对老曹功劳那么大,他死后压根就不被老曹提起,岂不寒了手下的心。而老曹在郭嘉死后也无时不刻在抬高郭嘉,两个人的待遇完全相差也太大了,所以老曹手下的中央集团都是知道此事的,无时不刻抬高郭嘉,就是在抬高戏志才。

而郭嘉之子郭奕也被老曹收养,最后在其才华不显的情况下也能官至太子文学,步入士族一列,也算对得起郭嘉了。


小心飞


戏志才是曹操前期的重要谋士,也是隐身谋士,《三国演义》中对他没有任何记载,只是提到过戏志才和郭嘉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三国志》对戏志才记载也是寥寥数语。首先要了解戏志才仕曹的时间,主谋、贡献,才能确定他的才能价值。现代还流行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无聊话题。。。戏志才、荀彧、郭嘉都是同乡,都是颖川名士。曹操刺杀董卓末遂后才回家起兵,是189年,后曹操任兖州相,此时荀彧弃袁绍而投曹操,也在此时荀彧举荐了同乡戏志才,曹操求贤若渴,对戏志才下跪求教(这不可能,曹操是最看重自身身价的人),戏志才虽持才傲物,也被曹操的举动所感动,愿辅佐曹操。曹操也有万余兵马,算一方诸侯,190年参加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后无功而返。戏志才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曹操平定黄巾残余势力,得青州兵三十万人,大大地扩充了曹操兵力,使曹操在中原地区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曹操有了一定势力,源人到安微老家接父亲曹嵩到兖州享福,途经徐州,州牧陶谦为巴交曹操,热情款待曹嵩,还派部下张凯护送,张凯原为黄巾贼,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家,抢了全部财物。曹操闻讯痛哭流涕,把责任全推在陶谦身上,举全军讨伐徐州,戏志才随军出谋划策,指挥士兵攻城拔寨,无往不胜。可曹操为报私仇,不顾黎明百姓性命,所到之处进行屠城,鸡大不留,到处尸体遍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残忍歹毒,戏志才始料不及,尽管曹操对其极其尊重,但他心中忧愤,陏陏成疾,不久病逝。。。戏志才原与荀彧一样,胸有大志,为国为民,匡扶汉室,不想曹操奸诈残忍,错入仕途怎能不痛心疾首,从此染疾心病难治,于193年去世,后荀彧推荐郭嘉替代戏志才。





刘坤忠120


三国里的邓志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小编认为,三国里的邓志才是一个英年早逝,算无遗漏的谋士。

今天我们来解析邓志才,有野史说,邓志才名邓忠,字志才,出生贫寒,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他拉扯的长大,由于从小失去了父亲,出身家室不好,母亲只能织一些布出去买,所以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体弱多病,但是也因此锻炼了坚强的意志,为了不受别人的欺负,所以极其聪明好学。

邓志才的家在颖川,由于聪明好学,所以经常去-颍川学院(据说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和慈明无双荀爽办的,专门给世家子弟上课)去偷听讲学,荀爽见其聪明好学,于是在邓志才少年的时候列为旁听生,于是邓志才疯狂的学习,和获嘉,荀彧,荀攸四人相见恨晚,组成了朋友。就这样邓志才过了人生之快乐的一段时光。

在邓志才青年的时候母亲劳累而死,因为当时天下灾祸多,收入少,自己又体弱多病,邓志才又没有钱看病,所以听性传言,老吃道家的“五石散”,据说,当时华佗来到颍川看见邓志才后,对他说过,在吃“五石散”活不长时间,邓志才未了不再麻烦自己的朋友荀彧(据说荀彧经常接济邓志才),就没有改,还是继续吃“五石散”。

黄巾起义这段日子邓志才苟在颍川学习,后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先后游学了兖州,青州,豫州(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在中平六年,十八路诸侯功伐董卓时,考察各路诸侯,先看上了四世三公的袁绍,结果袁绍之看重世家子弟(同学郭图),于是就回到颍川,初平二年,邓志才得荀彧推荐,做了曹操的谋主,曹操当时是东郡太守,邓志才未曹操谋划,管理军事。初平三年,曹操在邓志才等人的辅佐曹操有了一定的资本(精兵5000余人),在这一年,青州黄巾军在管亥的带领下攻战兖州很多郡县,于是邓志才谋划,说服济北相鲍信,共同迎接曹操未兖州牧,曹操在邓志才的谋划下,亲自率领曹仁等将士打败了青州的黄巾军,等人口30万(大多为老弱病残),从其中组建了30000人,合称青州军,这就为以后曹操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胜利后,邓志才因为心力憔悴(多次谋划),又早年吃的太多的“五石散”于是吐血而亡,死之前。曹操说,志才离开后,我可如何是好,邓志才对含泪的曹操说,我去后,郭嘉可代替我的位置。于是在26岁时英年早逝。





小灰读历史


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髃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意思就是知人善于洞察人,假象便难以蒙住眼睛!

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这就告诉我们,戏志才至少是和郭嘉一样的“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甚至,戏志才还早于郭嘉!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荀彧推荐戏志才是在郭嘉之前!由于三国志中只有寥寥数语。我们看不到戏志才的智慧,但是,我分析以荀彧的高尚情操,他不可能保留性地为曹操举荐人才!⚠️。

我们看看: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这些人对于“知人善察,难眩以伪”的曹操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而没有丝毫的保留。那么,荀彧推荐戏志才还是在郭嘉之前,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荀彧的眼中:

戏志才的能力至少要在郭嘉郭奉孝之上呢?欢迎👏批评!


中行偃1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戏志才到底是谁

戏志才是曹操早期的谋士,《三国演义》并没有太多说明,陈寿的《三国志》也只是记载了,说戏志才是有荀彧推荐的(也有说是张邈)

戏志才的才能

《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话: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

从这里可以看出,戏志才的才能谋略还是不错的,要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莫可与计事者”的话,

所以说戏志才在三国中,还是一个不错的谋士,所以荀彧才会推荐他,他死后,才推荐了郭嘉。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很高兴给你解答。


嘴痕


至于今日游戏之戏志才说,本人无知可言。

以上拙知拙见,不成文章,见谅!


用户江湖夜雨


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于,对于戏志才的描述完全没有,三国志中只有一句“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就没了,真的没了。

按照三国志推断,戏志才是荀彧推荐,在曹操手底下没干几年就因病早卒。在一开始,荀彧没有直接推荐郭嘉而选择戏志才有两个原因,一郭嘉太年轻,郭嘉生于170年;二郭嘉于20左右隐居。由此可以想见戏志才应该是跟荀彧差不多大的。献过什么计策,没人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知道,曹操对戏志才特别看重。三国志中还有记载“先是时,颖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多奇士,谁可继之。彧荐嘉。”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荀彧看来郭嘉是跟戏志才水平相当的。所以说简单也简单在于不用猜测戏志才的能力,只需要看看继任者郭嘉的能力戏志才作为前辈只有高没有低。为什么戏志才着墨几乎没有,连裴松之都给他没作注,我想是戏志才一个存在的时间太短,戏志才在公元196年就死了,那个时候曹操还是兖州代刺史,干了什么事,打黄巾军,打袁术,征讨陶谦,三战吕布收复兖州再战袁术,一直在作战的路上,戏志才身体不好,曹操应该是让戏志才留在后方。但是战乱,没有人记录,等天下较为太平的时候他人整理资料,戏志才由于年代原因,没有资料留存因此无法立传。第二个原因是了解戏志才的人太少,一个就是荀彧一个就是曹操,等到别人写资料的时候这两人不是身居高位就有可能已经挂了,因此了解的人都不在,没资料不能随便乱写。三戏志才干了什么,不知道。也许上面说的曹操到处打仗有戏志才的谋划在里面可是曹操没有说出来又没有佐证,因此只得不了了之。

但是可以从简单的两个记录可以看出,戏志才在曹操心目中,可以说是举重若轻的。因此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个类似于郭嘉甚至超过郭嘉也说不定的谋士。


陈之煜


戏志才,表字不详(一说戏志才名忠,字志才),东汉颍川郡人,延熹五年(公元一六二年)生,三十二岁时(公元一九四年)由旬彧推荐出山辅助曹操,成为曹操的谋士,为人多谋略,曹操十分器重他,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卒,终三十四岁。(是曹操最先期的高级参谋,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可惜他英年早逝,让史书中的记载很少~! 后来,就是郭嘉顶替了他的地置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没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