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减压”:接纳自己的情绪,多听催眠音乐

中国甘肃网3月1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记者 欧阳海杰)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更需要关注。甘肃省12320心理援助热线和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通的两部热线连日来接到了诸多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求助,失眠、恐惧、焦虑、精神疲惫……从生理到心理到精神,他们也在煎熬中,需要有人倾听,需要理解和陪伴。

学会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魏春燕告诉记者,从疫情发生至今,他们团队已经主动对2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有些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情绪,有些也很难从自我设定的情绪中走出来,还需要长期跟进和干预。

医护人员小李主动报名到一线参与确诊病人救治工作,但是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前几天,每天接触病人,时不时感到担心、焦虑、害怕,小李觉得自己相比其他同事不够坚强,情绪出现了较大波动。但不好意思给身边的同事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援助热线工作人员在倾听小李的诉说后,耐心劝解小李,她所出现的这些情绪反应是在非常时期的正常反应,也是人面对自身不了解、不熟悉的事情或环境时,为了能更好地应对陌生的事情或环境所出现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这种情绪对她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就接纳自己的这种情绪。同时工作人员也建议小李能多和身边的同事沟通,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工作设置合理的目标

总会担心病人病情反复,或者突然死亡,自己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王医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倾诉,每天面对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人,自己会有很多的担心,害怕病人病情会突然恶化,甚至会突然离世。

接线员对王医生的这种情绪反应表示了理解,建议王医生对工作设置一个合理的目标和自我期待,不要苛求自己,不求全责备。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与圆满,做好当下力所能及之事,接受暂时的局限。同时让王医生在工作中多去肯定自己的工作与付出,告诉自己,任何付出都有价值,即便没有立即见效,也一定在某个角落温暖着他人。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或受挫轻易否定自己工作的价值。

“常常否定自己,这也是很多医生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情绪反应。”甘肃省二院、省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孙伟伟说,不论是支援湖北的医疗人员,还是在兰州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时,会出现一些心理应激反应,常见的是失眠、紧张、担心自己被感染等,对于这类情况,通常给予支持性的心理援助,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告知他们,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医生也是普通人,容许自己出现恐惧、紧张,不能因为自己是医生,会认为自己的恐惧是一种羞耻的情绪。也建议多听催眠音乐,用压力放松的方法,缓解失眠和紧张情绪。

五类自我调节方式

针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焦虑、担心等情绪反应及出现的睡眠问题,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援助热线工作人员建议医护人员通过五类调节方式给自己多一些自我关照:

1.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在深度睡眠中,大脑会帮助处理当天的压力和情绪。

2.规律的运动。每天抽出时间运动,如果自己难以坚持,可以加入运动打卡群,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打卡、互相监督。

3.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哪怕只有5分钟,这段时间也是只属于你自己的。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有益于身心的事情,如冥想、运动、听音乐、记日记、阅读、和家人朋友联系等,或者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和自己待在一起。

4.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结,避免生活被工作完全占据。工作之外的亲密关系,除了增加动力和勇气外,也能够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卷入繁重工作的漩涡。

5.采用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某些情况下,暂时抑制情绪的表达是合适的,但长期抑制,会慢慢地让人失去与内心感受的联结,滋生出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