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導語:西域自西漢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在歷史長河中西域與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本文便來重點講述貞觀年間與西域的關係史,試著解析唐太宗李世民的西域攻略。

一、西域自西漢到唐初的歷史沿革

自西漢宣帝至神爵二年設置西域都護開始,西域便成為了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漢代設置的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我國正式在西域建立起統治。

但在北魏末年,軍閥割據、互相征戰,最終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而李叔仁也割據西北,這標誌著中原王朝徹底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布哈林老師)

李叔仁橫踞西北一方,羸弱的西魏難以控制到西域。

隋煬帝大業四年,隋朝出兵攻滅吐谷渾,設置了西海四郡,暫時的開拓了邊疆並收復了西域的東部地區。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史圖館)

隋朝已經恢復了北魏前期對西域東部的控制。

可好景不長,大業末年隋朝大亂,吐谷渾趁機復國,西域再次丟失。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史圖館)

吐谷渾“盡復故地,復為邊患”(《舊唐書 吐谷渾傳》),中原王朝再次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進入了唐朝時期。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成為大唐天子,他就是日後的唐太宗,擊敗東突厥、收復西域便成為了提上日程的大唐的基本國策。

二、攻滅東突厥——唐太宗收復西域的大計即將啟動

《舊唐書 太宗本紀》:夏四月丁酉,御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自是西北諸蕃鹹請上尊號為"天可汗",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

唐太宗於貞觀四年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被俘回京師後,“西北諸蕃”一起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攻滅東突厥使得唐朝成為了西北諸國名義上的領袖,當時的唐朝面臨著這樣的形勢: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布哈林老師)

唐朝的西陲已經到達了西域東部,但此時南有吐谷渾;西有高昌國;高昌國的背後更是西突厥,唐太宗離收復西域的目標還差了太遠

但不管怎麼說,唐太宗已經消滅了自隋末以來,對華夏最有威脅力的外族政權,他可以漸漸的騰出手來收復西域了。

那麼當時唐朝周圍的其他勢力與唐朝的關係如何?又是否會阻礙到李世民收復西域的大計呢?我們分別來看:

《舊唐書 太宗本紀》:(貞觀二年秋八月己巳朔)薛延陀遣使朝貢。

同書《鐵勒傳》:1.遇頡利之政衰,夷男率其徒屬反攻頡利,大破之。於是頡利部諸姓多叛頡利,歸於夷男,共推為主,夷男不敢當。時太宗方圖頡利,遣遊擊將軍喬師望從間道齎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以鼓纛。夷男大喜,遣使貢方物……

2.三年,夷男遣其弟統特勒來朝,太宗厚加撫接,賜以寶刀及寶鞭。謂曰:“汝所部有大罪者鞭之。”夷男甚喜。

四年,平突厥頡利之後,朔塞空虛,夷男率其部東返故國,建庭于都尉揵山北,獨邏河之南,在京師北三千三百里;東至室韋,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臨瀚海,即古匈奴之故地。勝兵二十萬,立其二子為南北部。太宗亦以其強盛,恐為後患。

注:夷男即當時的薛延陀首領。

當時雄踞北方的薛延陀在貞觀初年便與東突厥為敵,而後又為唐朝所拉攏;貞觀四年,唐朝攻滅東突厥後薛延陀佔據東突厥故地,勢力十分強大,唐太宗亦非常忌憚,只不過雙方剛剛合作完成,不必要撕破臉皮。總的來說,薛延陀對唐朝有十足的威脅力,會對唐太宗收復西域的大計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布哈林老師)

佔據東突厥故地,與唐朝南北對峙的薛延陀。

再看東北的高句麗、百濟、新羅契丹和奚國:

《舊唐書 高麗傳》:貞觀四年,破突厥頡利可汗,(高)建武遣使奉賀,並上封域圖。五年,詔遣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往收瘞隋時戰亡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建武懼伐其國,乃築長城,東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餘裡。

注:高建武即當時的高句麗國王。

高句麗從屬於唐朝,不僅沒有什麼威脅力,而且還忙於自保。之後唐朝和高句麗關係惡化,主要是淵蓋蘇文發動政變後成為高句麗的莫離支,挑起了兩國的戰爭;當然,討伐高句麗也是唐朝統治者遲早要做的事情。

《舊唐書 百濟傳》:貞觀元年,太宗賜其王璽書曰:“王世為君長,撫有東蕃。海隅遐曠,風濤艱阻,忠款之至,職貢相尋,尚想徽猷,甚以嘉慰!朕自祗承寵命,君臨區宇,思弘王道,愛育黎元。舟車所通,風雨所及,期之遂性,鹹使乂安。新羅王金真平,朕之籓臣,王之鄰國。每聞遣師,征討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已對王侄信福及高麗、新羅使人,具敕通和,鹹許輯睦。王必須忘彼前怨,識朕本懷,共篤鄰情,即停兵革。”璋因遣使奉表陳謝,雖外稱順命,內實相仇如故。十一年,(百濟)遣使來朝,獻鐵甲雕斧。太宗優勞之,賜彩帛三千段並錦袍等。

這封詔書是唐太宗作為宗主國在為百濟、新羅這兩個藩屬國調節關係,當時百濟、新羅(和高句麗)其實都忙於互相征伐,又是唐朝的從屬國,自然也不會造成威脅。

《舊唐書 契丹傳》:1.契丹……勝兵四萬三千人,分為八部,若有徵發,諸部皆須議合。不得獨舉。獵則別部,戰則同行。本臣突厥……

2.貞觀二年,其君摩會率其部落來降。

3.太宗伐高麗,至營州,會其君長及老人等,賜物各有差,授其蕃長窟哥為左武衛將軍。

二十二年,窟哥等部鹹請內屬,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府、無極縣男,賜姓李氏。

契丹雖然有一定的實力,但其部落體制非常落後,契丹最初臣服於東突厥,因為東突厥的過度壓迫,而在貞觀二年歸降唐朝;一直到貞觀末年,唐朝與契丹都保持了友好的關係,所以契丹對唐朝是沒有什麼威脅力的。

《舊唐書 奚國傳》:1.(奚國)勝兵三萬餘人,分為五部,每部置俟斤一人。風俗並於突厥。

2.武德中,遣使朝貢。貞觀二十二年,

酋長可度者率其所部內屬,乃置饒樂都督府,以可度者為右領軍兼饒樂都督,封樓煩縣公,賜姓李氏。

奚國的軍事實力比契丹還要稍微遜色一些,其體制與東突厥相仿。奚國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和貞觀末年與唐朝有交流,都是以唐朝從屬國的身份出現的;奚國在貞觀時期應該一直與唐朝保持著友好關係,也不會對唐朝造成威脅。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布哈林老師)

這是高句麗、百濟、新羅、契丹和奚國的“全家福”,五國對唐朝皆無威脅力可言。

當時的南蠻皆為小國,南詔也尚未統一六詔,都是些掀不起什麼風浪的角色,對唐朝無法造成威脅。由於南蠻諸國為數眾多,請恕我不在此一一列出和討論。

總體來說,攻滅東突厥後唐朝周圍的環境還不錯,只有薛延陀值得忌憚,但兩國關係也還處於友好期。那麼,唐太宗為什麼沒有即刻出擊西域,實施收復西域大計呢?因為隋末大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在滅東突厥之戰中出動10萬騎兵的唐朝已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再次發動遠征。所以唐太宗決定暫停干戈、休養生息。可吐谷渾似乎不這麼想,

唐太宗收復西域的大計即將啟動!

雖然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唐太宗也沒有閒著。

《通鑑 唐紀》:1.(貞觀四年)九月,戊辰,伊吾城主入朝。隋末,伊吾內屬,置伊吾郡;隋亂,臣於突厥。頡利既滅,舉其屬七城來降,因以其地置伊西州。

2.(貞觀五年)康國求內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來絕域,以求服遠之名,無益於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國內附,儻有急難,於義不得不救。師行萬里,豈不疲勞!勞百姓以取虛名,朕不為也。”遂不受。

3.(貞觀六年)十一月,辛巳,契苾酋長何力帥部落六千餘家詣沙州降,詔處之於甘、涼之間,以何力為左領軍將軍。

注:關於吐谷渾、高昌等國的事件沒有在此處,會在後文中詳說)

首先,唐太宗在伊吾國故地設置伊西州,如此一來,便

增強了唐朝在西域東部的力量,也為後來出征高昌等國打下來基礎;唐太宗因堅持休養生息的國策而拒絕了康國的內附;契苾何力率部內附,唐太宗任命其為左領軍將軍,又將其部眾安置在河西走廊一帶,充實當地的人口。

附:論河西走廊在唐太宗收復西域大計中的重要性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河西走廊處於絲綢之路的三線之間,這實際上也就是唐朝出兵西域的路線,所以河西走廊關係到唐朝遠征軍的後勤保障,非常重要。

唐初的時候,河西走廊的人口是極少的,難以配合軍事行動。

《舊唐書 薛舉傳》:(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其妻性又酷暴,好鞭撻其下,見人不勝痛而宛轉於地,則埋其足,才露腹背而捶之。

同書《薛仁杲傳》:1.然所至多殺人,納其妻妾。

2.獲庾信子立,怒其不降,磔於猛火之上,漸割以啖軍士。

初,拔秦州,悉召富人倒懸之,以醋灌鼻,或杙其下竅,以求金寶。

同書《李軌傳》:1.(李)軌與同郡曹珍、關謹、梁碩、李贇、安修仁等謀曰:“薛舉殘暴……

2.時有胡巫惑之曰:“上帝當遣玉女從天而降。”遂徵兵築臺以候玉女,多所糜費,百姓患之。又屬年飢,人相食,軌傾家賑之,私家罄盡,不能周遍。

3.(安)興貴諭之曰:“涼州僻遠,人物凋殘……

除此之外,還有西秦、李涼與唐朝相互之間連年用兵;隋末亂世中還有大量人口流亡西域、突厥,因此導致河西走廊的人口稀少、經濟落後,所以唐太宗才會實行充實河西走廊人口,恢復河西走廊經濟的政策,這正是在

為了收復西域做準備。

三、唐太宗收復西域大計的第一步——降伏吐谷渾,集齊絲綢之路三大路線

先來梳理一下吐谷渾自唐初以來與唐朝的關係。

《舊唐書 吐谷渾傳》:1.時李軌猶據涼州,高祖遣使與伏允通和,令擊軌以自效,當放順返國。伏允大悅,興兵擊之,戰於庫門,交綏而退。頻遣使朝貢,以順為請,高祖乃遣之。

2.太宗即位,伏允遣其洛陽公來朝。使未返,大掠鄯州而去。太宗遣使責讓之,徵伏允入朝,稱疾不至。仍為其子尊王求婚,於是責其親迎以羈縻之。尊王又稱疾不肯入朝,有詔停婚,遣中郎將康處直諭以禍福。伏允遣兵寇蘭、廓二州。

武德時期,吐谷渾歸附於唐朝並聯合對抗涼州李軌;貞觀時期,吐谷渾屢次挑戰唐太宗的威嚴甚至興兵掠奪。終於,吐谷渾迎來了一次規模較小的反擊。

《舊唐書 吐谷渾傳》:時鄯州刺史李玄運上言:“吐谷渾良馬悉牧青海,輕兵掩之,可致大利。”於是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率邊兵及契苾、党項之眾以擊之。去青海三十里,志玄與左驍衛將軍梁洛仁不欲戰,頓軍遲留不進,吐谷渾遂驅青海牧馬而遁。亞將李君羨率精騎別路,及賊於青海之南懸水鎮,擊破之,虜牛羊二萬餘頭而還。

但此次軍事行動卻由於段志玄與梁洛仁的“不欲戰”而只取得了較小的戰果。顯然,這一次軍事行動沒能把慕容伏允“打疼”。

時伏允年老昏耄,其邪臣天柱王惑亂之,拘我行人鴻臚丞趙德楷。太宗頻遣宣諭,使者十餘返,竟無悛心。——《舊唐書 吐谷渾傳》

天可汗的威嚴不容侵犯!貞觀九年,距離攻滅東突厥已有五年之久,

長時間的休養生息讓唐朝有了再次派兵遠征的實力,慕容伏允終究為他的愚昧付出了代價——身死國滅,成為了唐太宗收復西域大計的第一塊墊腳石。

《舊唐書 吐谷渾傳》:貞觀九年,詔特進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任城王道宗為鄯州道行軍總管,仍為靖副;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沫道行軍總管,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並突厥、契苾之眾以擊之。諸將頻與賊遇,連戰破之,獲其高昌王慕容孝雋。孝雋有雄略,伏允心膂之臣也。靖等進至赤海,遇其天柱三部落,擊大破之,遂歷於河源。李大亮又俘其名王二十人,雜畜數萬,至且沫西境,或傳伏允西走,渡圖倫磧,欲入于闐。將軍薛萬均率輕銳追奔,入磧數百里,及其餘黨,破之。磧中乏水,將士皆刺馬血而飲之。侯君集與江夏王道宗趣南路,登漢哭山,飲馬烏海,獲其名王梁屈忽,經塗二千餘里空虛之地,盛夏降霜,多積雪,其地乏水草,將士啖冰,馬皆食雪。

又達於柏梁,北望積石山,觀河源之所出焉。兩軍會於大非川,至破邏貞谷,伏允子大寧王順窮蹙,斬其國相天柱王,舉國來降。伏允大懼,與千餘騎遁於磧中,眾稍亡散,能屬之者才百餘騎,乃自縊而死。

國人乃立順為可汗,稱臣內附。

唐滅吐谷渾之戰記載如上,再來看一下作戰示意圖: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如果單單是看這種圖的話,此次戰役的亮點在於長途奔襲、窮追猛打,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給大家再看一張地形圖,以便於領略當年唐軍將士的英勇無畏: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這不僅僅是一場追擊戰,它更是一場高海拔地區的追擊戰,唐軍主力的大致路線:關中平原——隴西高原——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從平均海拔500米的關中平原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長度約2600千米的路線,連續幾個月的長途奔襲,這是怎樣的毅力?這是怎樣的神勇?

這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來說,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壯舉。向唐軍將士致敬!

其實唐太宗先拿吐谷渾“開刀”的原因恐怕不只是因為慕容伏允再三的挑釁,還有一個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那就是——將絲綢之路的三條線路牢牢地掌握住。

這一次戰役的戰果可能超乎了唐太宗原本的計劃,因為唐軍是史上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追擊吐谷渾到且末的軍隊,唐太宗大概也沒有想到,他可以提前在天山南路建立統治,給大家看一張政區圖應該會清晰一點: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唐軍攻佔了橙圈部分,與哈密即當時的伊西州連成了一片,這是讓唐太宗大喜過望的。攻滅吐谷渾後唐朝的版圖成了這樣: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感謝布哈林老師)

此處吐谷渾變成了與唐朝相近的顏色(之前是褐色的)即表示吐谷渾成為了唐朝的勢力範圍。

此時,唐太宗派兵攻滅吐谷渾,使得河西走廊南北盡歸唐朝所有;絲綢之路的三條線路也都已掌握;隴右、河西不必再擔心吐谷渾的侵犯;吐蕃此時尚未完成統一,遠征西域,再無後顧之憂!

可以說,攻滅吐谷渾——這收復西域大計的第一步非常成功,為後來的幾次西征和招撫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四、唐太宗收復西域大計的第二步——攻滅高昌,搬開通往天山南路的絆腳石

就國家的體量而言,高昌難以與東突厥、吐谷渾等國相較,但攻滅高昌卻是收復西域的重要步驟,放張圖來幫助大家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高昌國大概就是現在的吐魯番盆地一帶,可以看到:沿著河西走廊向西走,最西端是敦煌,此時就面對著祁連山與天山的夾口,而高昌就正好可以橫在中間。

可以說,高昌就是一塊絆腳石,想要完全打開天山南路就必須要攻滅高昌,高昌也溝通了天山的南北兩路,因為唐軍攻滅吐谷渾的路線實在太難走,大規模的運用是不現實的。

來看看唐朝與高昌的關係史。

《舊唐書 高昌傳》:武德二年,伯雅死,子文泰嗣,遣使來告哀,高祖遣前河州刺史硃惠表往吊之。

七年,文泰又獻狗雄雌各一,高六寸,長尺餘,性甚慧,能曳馬銜燭,雲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太宗嗣位,

復貢玄狐裘,因賜其妻宇文氏花鈿一具。

……貞觀四年冬,文泰來朝,及將歸蕃,賜遺甚厚。其妻宇文氏請預宗親,詔賜李氏,封常樂公主,下詔慰諭之。

一直到貞觀前期,唐朝都與高昌的關係較為不錯,但事情很快發生變化,

同書同傳:1.時西戎諸國來朝貢者,皆塗經高昌,(麴)文泰後稍壅絕之。伊吾先臣西突厥,至是內屬,文泰又與葉護連結,將擊伊吾。太宗以其反覆,下書切讓,徵其大臣冠軍阿史那矩入朝,將與議事。文泰竟不遣,乃遣其長史麴雍來謝罪。

初,大業之亂,中國人多投於突厥。及頡利敗,或有奔高昌者,文泰皆拘留不遣。太宗詔令括送,文泰尚隱蔽之。又尋與西突厥乙毗設擊破焉耆三城,虜其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訴之,太宗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問其狀。

2.太宗冀其悔過,復下璽書,示以禍福,徵之入朝。文泰稱疾不至。

注:麴文泰即當時的高昌國王。

這裡再次證明了高昌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時西戎諸國來朝貢者,皆塗經高昌……”,高昌是連接唐朝與西域各國的要道,攻滅高昌本來就是唐太宗必然要做的,只不過麴文泰堵塞西域各國的朝貢之路、勾結西突厥、侵犯唐朝屬國(西北諸國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就已經成為了唐朝的屬國,只不過沒有被唐朝實際上的軍事佔領)、隱匿華夏人口、屢次冒犯唐太宗的威嚴(兩《唐書》和《通鑑》中都記載了麴文泰與唐太宗的對話內容,囂張至極,原文太長,請恕我不在此引用),這一系列的愚蠢行為給了唐太宗出兵的理由,加速了高昌的滅亡。

唐滅高昌之戰的經過頗為有趣,也值得一說。

《舊唐書 高昌傳》:文泰謂所親曰:“吾往者朝覲,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設今伐我,

發兵多則糧運不給;若發三萬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磧路艱險,自然疲頓,吾以逸待勞,坐收其弊,何足為憂也?

其實,從常理來看,麴文泰的分析是相當有道理的;可惜他不瞭解唐軍將士的毅力有多麼堅定,也不瞭解唐軍的素質有多高。

這段話也從側面反應出一個問題:即唐朝在伊西州的駐軍數量極少,伊西州即現在的新疆哈密地區,若能從伊西州發動軍隊,根本不需要勞師遠征,也用不著考慮後勤問題。

不得不說,侯君集用兵的確學到了幾分李靖的風範(侯君集曾跟隨李靖出征吐谷渾,唐太宗也要李靖教授他兵法),他率領唐軍以神速穿過大漠抵達高昌都城,結果把麴文泰給嚇死了(《舊唐書 高昌傳》:“及聞王師臨磧口,惶駭計無所出,發病而死。”)。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最好還是給自己留一手。

高昌本為小國,忽略地利因素,攻滅自然不是難事。值得一說的是,西突厥原本與高昌相約互相照應,結果:一支軍隊畏懼不前;一支軍隊直接投降唐朝。

攻滅高昌後,唐太宗將其都城設為西州;在交河成設置安西都護府,這即是安西都護府的初創,起初創立安西都護府的目的便是為了對抗西突厥,這也標誌著唐朝正式在西域的部分地區建立統治;在可汗浮圖城設立庭州,庭州後來被武則天設為北庭都護府的治所。

攻滅高昌後,唐朝在西域收復的地區變成了這樣: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這意味著:唐朝拔下了高昌這顆釘子,可以直面西域各國以及背後的西突厥,唐太宗離他收復西域的目標又進了一步。

(注:布哈林老師的圖太難截了,高昌又小,我沒截到,請見諒啊)

五、唐太宗收復西域大計的第三步——阿史那杜爾西征,掃清天山南路

這一節分為三個部分:郭孝恪滅焉耆——阿史那杜爾西征——設置安西四鎮,不過要先梳理一下自貞觀十八年到貞觀二十二年的唐朝周邊形勢。

跟第二節一樣,我們先看北、東、南三個方向,最後集中說西域。

由於史書原文太長,我就簡要的按照時間順序說一下。

貞觀十九年,夷男去世,其幼子發動政變自立為可汗,南下進攻夏州;當時唐太宗本人東征高句麗還未回來,幸好有執失思力擊敗了薛延陀。薛延陀退兵後又被回紇大敗。

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派諸將攻滅薛延陀(注:唐朝大量使用了蕃兵,減少了戰爭壓力和經濟開支),薛延陀殘部也被李勣大敗;因回紇擊敗薛延陀有功,唐太宗冊封回紇首領,並設置都督府。

貞觀二十二年,鐵勒諸部相繼歸附唐朝,唐太宗將他們設置為不同的都督府來管轄;回紇發生政變,政局動盪,唐太宗派人前往回紇安撫。

那麼,貞觀十八年前後唐朝與薛延陀的關係其實不太好(之前有過兩次交兵),好在戰爭的規模不是非常大,郭孝恪滅焉耆也只用了安西都護府的數千兵力;可以說,貞觀二十二年是唐太宗的人生巔峰,大漠南北全部臣服,消滅了薛延陀後,唐朝與回紇的關係比較好,北方基本無憂。

再看東方,也按時間順序來說(注:前文已經說過契丹、奚國與唐朝在此期間關係良好,故不贅述)

貞觀十九年,由於前幾年淵蓋蘇文發動政變成為高句麗的莫離支,又屢次挑釁唐朝,導致唐朝和高句麗關係極度惡化,唐太宗為了“不留子孫憂”而發動東征。此次東征雖沒能滅國,但是取得了較大的戰果;百濟趁唐太宗東征,攻取新羅十座城;新羅率兵策應唐朝,進攻高句麗。

貞觀二十年,“高句麗遣使來謝罪”。

貞觀二十一年,新羅王去世,唐朝冊封新的新羅國王。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薛萬徹出擊高句麗,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百濟再攻取新羅十多座城;新羅遣使來唐朝,唐太宗賜予其中原經史。

(注:朝鮮半島三國中,高句麗與百濟聯盟,而新羅被孤立,於是屢次向唐朝求救,唐朝也派兵救援新羅)

高句麗與百濟的聯盟在這幾年中消耗了唐朝不少的精力,造成了較大的威脅,使得唐朝收復西域的進程放緩。

南方依舊無事。

好了,終於可以轉回主線了。第一部分,郭孝恪攻滅焉耆。郭孝恪於貞觀十六年被任命為安西都護,貞觀十八年,焉耆王想要投奔西突厥,被郭孝恪知曉,他於是以焉耆王德弟弟為嚮導(帶路黨),經唐太宗同意後發兵三千攻滅焉耆。

這場戰役規模很小,時間也短,但是卻體現了郭孝恪的智慧和軍事能力,

《舊唐書 焉耆傳》: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險固,不虞於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潛遣將士浮水而渡。至曉,一時攀堞,鼓角齊震,城中大擾。孝恪縱兵擊之,虜其王突騎支,首虜千餘級。

還是很有亮點的,而且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基本上是自理的,不會影響到中央軍,郭孝恪以最小的成本實行目標是很好的。畢竟貞觀十八年到二十二年這幾年對外用兵都比較頻繁,規模也較大。

郭孝恪攻滅焉耆使得唐朝收復了天山南路腹地,為之後的阿史那杜爾西征和安西四鎮的設立打下來基礎,

給大家看張圖: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之後的局面大概就是這樣。(畫工不行,請見諒)

高潮來了,貞觀二十一年,阿史那杜爾西征!

《新唐書 阿史那社爾傳》:二十一年,以昆丘道行軍大總管與契爾何力、郭孝恪、楊弘禮、李海岸等五將軍發鐵勒十三部及突厥騎十萬討龜茲。

按理說貞觀十九年至貞觀二十二年對外多次用兵開支是非常大的,但是得益於唐太宗建立的“天可汗體系”,唐朝對外作戰可以大規模的使用蕃兵 ,極大的節約了開支。

這一次西征規模巨大,戰果也極為豐富不僅攻滅了龜茲,還降伏了于闐、疏勒,並挫敗了西突厥,徹底的收復了天山南路,現引史料於此。

《舊唐書 龜茲傳》:社爾既破西突厥處月、處密,乃進師趨其北境,出其不意,西突厥所署焉耆王棄城而遁,社爾遣輕騎追擒之。龜茲大震,守將多棄城而走。社爾進屯積石,去其都城三百里。遣伊州刺史韓威率千餘騎為前鋒,右驍衛將軍曹繼叔次之。西至多褐城,與龜茲王相遇,及其相那利、將羯獵顛等,有眾五萬,逆拒王師。威乃偽遁而引之,其王俟利發見威兵少,悉眾而至。威退行三十里,與繼叔軍會,合擊大破之。其王退保都城,社爾進軍逼之,王乃輕騎而走,遂下其城,令孝恪守之。遣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以精騎逼之,行六百里,其王窘急,退保於撥換城。社爾等進軍圍之,擒其王及大將羯獵顛等。其相那利僅以身免,潛引西突厥之眾並其國兵萬餘人,來襲孝恪,殺之,官軍大擾。倉部郎中崔義起與曹繼叔、韓威等擊之,那利敗走。尋為龜茲人所執以詣軍。前後破其大城五所,虜男女數萬口。社爾因立其王之弟葉護為王,勒石紀功而旋。

但是也犧牲了郭孝恪父子,向所有烈士致敬!

此戰之後,唐朝在西域的形勢是這樣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原諒我卑微的畫工吧。

而龜茲、于闐、高昌、焉耆就成為了“安西四鎮”,它們對於唐朝政府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都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安西都護府的治所也遷到了龜茲境內。

六、唐太宗去世後的西域

實際上,一直到唐太宗去世時都只收復了天山南路,為什麼我會說唐太宗收復了西域呢?有兩點原因:

一、收復西域大計是唐太宗首次提出的,唐高宗時期對於西域的戰略實質上是對唐太宗時戰略的延續和略微的調整。

二、天山北路雖然仍被西突厥所控制,但西突厥已經在名義上歸附唐朝,所以說唐太宗基本上收復了西域是沒有大問題的。

西突厥最終在唐高宗時被蘇定方攻滅,蘇定方身為李靖門生,可謂是“用兵如神”,現貼史料於此,《舊唐書 蘇定方傳》:

明年,擢定方為行軍大總管,又徵賀魯,以任雅相、回紇婆潤為副。自金山之北,指處木昆部落,大破之。其俟斤懶獨祿以眾萬餘帳來降,定方撫之,發其千騎進至突騎施部。賀魯率胡祿屋闕啜、懾舍提暾啜、鼠尼施處半啜、處木昆屈律啜、五努失畢兵馬,眾且十萬,來拒官軍,定方率回紇及漢兵萬餘人擊之。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定方令步卒據原,攢槊外向,親領漢騎陣於北原。賊先擊步軍,三衝不入,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里,殺人馬數萬。明日,整兵復進。於是胡祿屋等五努失畢悉眾來降,賀魯獨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走。餘五咄六聞賀魯敗,各向南道降於步真,於是西蕃悉定。

唯賀魯及咥運率其牙內餘眾而奔,定方追之,復大戰於伊麗水上,殺獲略盡。賀魯及咥運十餘騎逼夜亡走,定方遣副將蕭嗣業追捕之,至於石國,擒之而還。高宗臨軒,定方戎服操賀魯以獻,列其地為州縣,極於西海。

七、為什麼唐太宗要收復西域?

一、唐太宗知道西域自西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二、收復西域就可以恢復絲綢之路,有利可圖。

三、唐太宗是一個雄心萬丈的皇帝,渴望建立功業。

結語:在下自不量力而作此文,希望有些用處。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唐太宗李世民的收復西域攻略

永遠愛一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