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濱海港鎮頭莊村:紅色黨報誕生地

口述歷史——濱海港鎮頭莊村:紅色黨報誕生地

“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是《鹽阜大眾報》一貫堅持的辦報方針。11月20日,記者來到位於濱海港鎮頭莊村村頭、由當年中共鹽阜地委創辦的《鹽阜大眾報》創刊舊址。

口述历史——滨海港镇头庄村:红色党报诞生地

1943年2月,日偽軍對鹽阜區進行殘酷的大掃蕩,為避敵鋒芒,鹽阜區黨政機關分散到農村及沿海地區開展敵後抗日鬥爭。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宣傳鹽阜兒女抗擊外侮的英勇事蹟,中共鹽阜地委宣傳部寫報告給地委,提出辦一張大眾化報紙,對鹽阜區發行。這個報告很快得到地委批准,1943年4月25日,在阜東縣(今濱海縣)葦蕩鄉施頭莊(今濱海港鎮頭莊村)一施姓農民家中,創辦中共鹽阜地委機關報《鹽阜大眾報》。王闌西兼任社長,趙平生任主編。當時,地委要求報紙做到:一半字一半畫,每版在千字上下;每期生字不準超過600個;句子要短,一句頂多20字,每篇稿子不超過500字;寫白話,不登文言。創刊初期為8開4版,突出時事消息,宣傳人民戰爭思想,動員群眾參加抗日,報道懲奸反霸和大生產運動中的典型事蹟。1945年10月,報社遷至淮安。1947年春,因國民黨軍隊進攻蘇北一度停刊,同年12月7日復刊。該報從創刊到遷走,在我縣共計兩年6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短,但發揮了重要的宣傳鼓舞作用。

來到抗日烽火中誕生的《鹽阜大眾報》創刊舊址前,歷史上的泥牆草屋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一旁堆放著的一些年久的石頭。“這是當年老建築保留下來的僅存物件。”頭莊村的老人蘇正國說,報社當時用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和草混在一起建成的,為了讓房子更牢固,這些石頭是專門從海里撈上來,作為房子地基用的。”蘇正國老人指著一處房屋向記者介紹,《鹽阜大眾報》的辦公地點就是在現在這個地方,當時是4個小草屋,都用來放置辦報所用的機器和工具,報社的工作人員也是在這些小草屋裡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此時,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一群熱血青年,懷著神聖的信仰,在破舊的草房裡奮鬥不息的身影。

“報社的發展也傾注了村民們的心血。”蘇正國老人激動地說,“為了保護《鹽阜大眾報》的安全,當地老百姓經常和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村裡有一個叫施錦良的村民,當年才十幾歲,在海邊放羊時被日本人抓走,要他帶路去頭莊村。施錦良在帶路時故意走彎路,下河試探河水深淺時蹲下身子,造成河道很深的感覺,逼著日本人繞道,給報社人員的成功轉移贏得了時間。村民不僅在戰火硝煙中保衛報社和人員的安全,還幫助報社修建房屋,有的人還直接參與了創刊後的事務,操作報社的平板印刷機,將一期期報紙用馬馱人扛的方法送出小村莊。”

口述历史——滨海港镇头庄村:红色党报诞生地

“《鹽阜大眾報》社舊址是先輩留下的寶貴紅色印記。它記錄了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教育價值。”縣委黨史辦負責人如是說。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們哦,每天都有新鮮的資訊給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