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护佑生命的她们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宋玺 谭盼盼 刘向东

数据显示:株洲驰援黄冈的75名医疗队员,其中六成为女性,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刚满22岁。

这些白衣天使在分秒必争的前线,有着怎样的力量?又有怎样的节日愿望?3月8日,记者采访了4位在黄冈一线战“疫”的她们。

致敬!护佑生命的她们

朱娟玲在黄冈驻地留影。通讯员 供图

朱娟玲:为队友把关感染防控 要让所有人平安回家

节日愿望:“希望所有地区的新冠肺炎患者早日清零,我和队友能早日回家。”

“叮叮!”3月8日一大早,正在驻地酒店轮休的朱娟玲被一条微信叫醒。原来,丈夫发来了节日“慰问金”和祝福,这让她心头一暖。

今年49岁的朱娟玲是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的护士长,也是株洲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护士。

从业已有31年的她,经历过“非典”,深知上前线的危险性。可当她得知株洲要组建援鄂医疗队时,有着16年党龄的她立马写下请战书。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朱娟玲和株洲其他74名医务人员登上了前往黄冈的列车。

作为株洲医疗队里的“老大姐”,朱娟玲被指定为护理长。除了带领护理团队工作,她还有个重要任务——为队员们把好“感染控制关”。

首要的便是穿好防护服等装备。每当队友进入隔离病房前,她总会不厌其烦地一一检查他们的防护服是否穿戴到位。哪怕有一点瑕疵,她都会不留情面地指出,要求对方迅速改正。

“这些护士都很年轻,有的甚至跟我的儿子差不多大。作为队里的大姐,我有责任保证他们每一个人平安回家。”朱娟玲说。

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她会一遍又一遍地把关防控流程,即使下班回到驻地,她也毫不放松,要求所有队友必须进行消毒洗澡。

虽然抗疫战斗仍在继续,可让朱娟玲欣慰的是,截至目前,株洲医疗队员都是“零感染”。

致敬!护佑生命的她们

晏迎珍在黄冈英山县进行休整。受访者 供图

晏迎珍:虽是“新兵” 却不降低自我要求

节日愿望:“所有患者都能早日治愈出院,自己今年能成功脱单。”

22岁的晏迎珍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感染科护士,也是株洲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90后”、独生女、身材瘦弱,在外人看来,晏迎珍应该属于“被保护”的对象。可当战役打响,看似柔弱的她却选择挺身而出。

“我是护理‘新兵’,现在正是可以锻炼的时候,希望你们能支持。”1月25日,在成功说服父母后,她毅然奔赴战场。

真正投入战斗,困难远比想象中多。作为战“疫”新兵,晏迎珍却从不降低自我要求。每一天,她和队友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隔离病房不停地穿梭。最忙的时候,2名医护人员要分管36名患者。

为患者输液、做雾化、进行体温监测、送饭、打开水,甚至清洁病房……一天下来,晏迎珍至少要走2万步。

艰辛中也有温馨。2月15日,这是晏迎珍到达黄冈的第22天, 也是她22岁生日。

“晏护士,祝你生日快乐。你这么善良,等我出院后就给你介绍对象。”正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她,收到了一位患者的祝福。

原来,该患者入院时很焦虑,有些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得知该情况后,晏迎珍将其加为微信好友,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和他拉家常,帮其疏导情绪。渐渐地,患者的心病消除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最终治愈出院。

随着治愈出院人数的增多,晏迎珍知道,自己离回家的日子也近了。她说:“我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无畏的自己,让我老了也有好故事可以讲述。”

致敬!护佑生命的她们

熊佳丽在黄冈驻地留影。通讯员 供图

熊佳丽:既然无法退缩 那就一往无前

节日愿望:“希望这场疫情阻击战早日胜利,大家都能回归正常生活。”

3月8日,是熊佳丽驰援黄冈的第43天。4天前,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东5区,她和队友又送走了7名治愈出院患者。看着这些曾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迎来新生,她知道,胜利就在前方。

熊佳丽是株洲援鄂医疗队队员,也是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医师。在外人眼中,她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可这个看似“高冷”的女孩却有颗火热的心。

“我去吧,我符合条件……”1月23日,得知医院征集队员驰援武汉的消息后,没有豪言壮语,她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然后转身回科室查房,只留下在场同事们的惊呼声:“丽姐威武!”

向疫情的重灾区逆行,意味着冒险。而在熊佳丽看来,“自己不过是学母亲的样子,治病救人罢了。”

熊佳丽是“医二代”,她的母亲汪春香曾是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长。耳濡目染下,从医成了她的梦想。

让她感动的是,这一次,得知自己要上前线,母亲汪春香没有丝毫阻拦,反而鼓励道:“佳佳,真为你骄傲,家里有我们,你放心去战斗!”

真正到了黄冈,一切都按下了快进键,等待熊佳丽的是一个又一个难题。

她接诊的首位患者便是一个危重症病例。该患者刚做过开颅手术,又感染了新冠肺炎。高热、气促,同时合并感染、压疮、高血压……患者身上几乎集齐了内科、外科、传染病科等多个科室的病种,这给原本胸有成竹的她来了个“下马威”。

“既然无法退缩,那就一往无前。”熊佳丽说,她主动申请担当该患者的主管医生,守在床前监测其各项数据和临床表现。

所幸,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救治,该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核酸检测也转阴了。

“我希望留给患者精神百倍、信心满满的样子,因为这样他们才能看到希望。”熊佳丽说。

致敬!护佑生命的她们

吴佩芬在黄冈驻地留影。受访者 供图

吴佩芬:为八旬老人喂饭 让他感受家人般的温暖

节日愿望:“所有患者都能早日出院,我能多点时间陪陪儿子。”

“妈妈,妈妈,祝你节日快乐,我想你。”3月8日上午10点, 4岁儿子辰辰的甜蜜微信让吴佩芬瞬间红了眼眶。自1月25日抵达黄冈至今,是她与儿子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

吴佩芬是株洲援鄂医疗队队员,也是省直中医院感染科的护士。1月23日,得知医院选派队员驰援黄冈,她赶紧报了名。事实上,她在报名前也有过顾虑。

丈夫因意外造成全身骨折,在医院躺了半年多,年后还需要手术;儿子刚满四岁,全由婆婆照顾,而60岁的婆婆还要照顾80多岁的爷爷奶奶……

“你别担心家里,我们支持你去。”得知吴佩芬的顾虑,公公立马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放弃外出打工回到家中帮忙。

有了家人的支持,吴佩芬来到抗“疫”一线。在隔离病房,她尽可能地用爱心温暖那些孤独焦虑的患者。

让她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86岁的老爷爷。他患有老年痴呆症,入院初期胃口一直不佳。每次轮班护士询问老人想吃什么,他总是摇摇头。吴佩芬耐心地与老人交流。得知他患有糖尿病,很多食物不能吃,她想办法弄了些煮熟的红薯和蔬菜,就着米饭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人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吃完饭后,平时寡言少语的老人竟抓着吴佩芬的手笑着说了一句:“好吃!”而这句“好吃”让吴佩芬足足高兴了几天。

“疫情结束后,我一定会好好弥补孩子和家人……”吴佩芬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编 辑 | 孙晓静

审 核 | 李支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