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里,蒋经国推行的币制改革,很多人都知道改革必失败,为什么蒋经国还是一意推行币制改革?

舞可定天下


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长时间都被法币所占据着。但是到了抗战中后期的时候,法币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困难,那就是发行过量。



由于法币发行过量,造成了法币的大幅度的贬值,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内战,还有就是国民党军事不断的失利,以及军费开支增加的问题,迫使蒋介石需要重视起法币的问题,于是他就想到了要改革币制。


在1948年法币的贬值简直超乎想象,他们甚至都已经发行到了500万一张的币值。每天可以发行十万亿的货币,法币兑换美元都到了1000万对一的地步。而且还在实时的变化着。

于是金融改革,币制改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开始了。


至于蒋经国呢?他则是在上海督导这一件事情。在一开始他的严格督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来一系列问题都出来了,在扬子公司舞弊案中,蒋经国的政策算是彻底崩盘,最后改革就开始不断的走低了。

蒋经国还是期望着可以改革成功的,他是有责任感的,所以他才有精力去打击那些大的企业,权势。但是没想到,最后宋美龄都撤了进来,后来蒋介石都过来徇私情,他还能怎样。



币制的改革,最终还是富了那些豪强,而苦了百姓,最后金圆券的发行简直超乎想象,可以说是史上的奇观。这个蒋介石政府印的货币最后还不如一团废纸。也可以当做笑话来看看了。


是阿维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了多少次了,币制改革和蒋经国没什么关系,完全是蒋介石的主张。

早在1945年,也就是抗战结束,蒋介石就试图币制改革,因为法币已经发行数额增加了390多倍。

但当时宋子文之流就反对,认为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也就是和平的国内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大量的外援。

那么,当时尚且反对,到1948年底情况更恶化百倍(三大战役都开始了),币制改革又怎么可能成功。

这主要是1949年金融系统接近崩溃,只能被迫拼一拼。

就算失败了,大不了也是完蛋;万一拼赢了,还可以继续和解放军打一打。

而币值改革,是全国性质的改革,蒋经国只不过是区区上海地区负责经济管制而已,小角色一个。

蒋经国本人也是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币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况且就算蒋经国在上海搞得特别好,又能怎么样,全国难道就是一个上海?最终还是要完蛋。

说白了,仅仅是蒋经国这人做事本来就认真,从回国以后直到去世,小蒋换了无数岗位,都是兢兢业业,尽量做到最好。这也就是蒋介石信任小蒋的原因。

另外,无知小儿说的什么蒋经国炒掉孔令侃的扬子公司,孔令侃带枪去杀蒋经国,都是无稽之谈。

这是当时一些上海商人,尤其是杜月笙之流为了搞蒋经国,故意利用媒体舆论的胡扯。

后来又被有些人,利用攻击蒋家而已。

孔令侃的扬子公司从事的,主要是从事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再在国内高价卖出牟利。而其经营的项目,也主要是汽车、颜料、高档服装、美军物资等高附加值进口商品,却与传闻中描写的囤积国内产出的粮食油料等能引起民生危机的日用大宗商品是截然不同。

摘录一段:

 在传统的描述中,蒋经国的“打虎”打到了孔令侃头上,引发孔令侃向宋美龄告状,宋又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蒋经国放手,导致“打虎”失败。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蒋经国在日记中就记下了当时的实情:扬子公司的经营都是合法的,并未违反法令囤积居奇,影响民生。

  “本星期的工作环境,是工作以来最困难的一段,希望这是一个转机。除了物价不易管制以外,再加上扬子公司的案子,弄得满城风雨。在法律上讲,扬子公司是站得住的。倘使此案发现在宣布物资总登记以前,那我一定要将其移送特种刑庭。总之,我必秉公处理,问心无愧。但是,四处所造成的空气,确实可怕。凡是不沉着的人,是挡不住的。”

  1948年9月30日,蒋经国派人搜查了扬子公司的仓库。搜查的结果,蒋经国自己明确的说:“扬子公司仓库里面所囤的货物,都非日用品”。对此,蒋经国手下负责具体搜查任务的王升回忆说“在扬子公司的仓库里,的确是查到了一批糖,但是,经过化验,是作为医药用的化学糖,不是民生必需品的食糖,所以不能法办扬子公司,更不能法办孔令侃”。

  对此,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也予以了证实。

  他回忆道“孔令侃(Davidkung)留在国内经办扬子建业公司。三青团和特务始终没有打扰这项产业,根本没有采取过行动。

扬子公司没有犯法,蒋经国对此自然无可奈何。坊间所传蒋经国拘捕孔令侃后被宋美龄救出的传言,自然也是空穴来风

。对此,当时在蒋经国手下工作的王章陵,后来在《蒋经国上海打虎记》一书中,直斥这类传闻根本是“天方夜谭”,他明确指出“蒋经国亦绝没有下达对孔令侃的拘捕令”。


萨沙


因为蒋经国要为他爹敛财啊。

蒋经国币制改革的实质就是用纸强行收缴老百姓手里的黄金,然后自己不出本钱,还拼命的印钞票,同时要求商人必须限价向老百姓出售商品,这就是赤裸裸的抢劫。

举个例子:我兰台家里有一两黄金,现在蒋经国搞改革要求我必须兑换成金圆券,兑换十元金圆券;但是这金圆券又不能兑换成黄金,等于蒋经国用十张纸换取了我的1两黄金。

蒋经国当然知道这么干太赤裸,吃相太难看,所以他把市场上的物价给固定住,强制商人只能限价销售商品。

如果蒋经国真能做到1两黄金兑换10金圆券也还可以,但事实上他做不到,因为国民政府不断开印钞机印金圆券,同时蒋经国也控制不住全国的物价。

还是举例,蒋经国只能控制住上海的物价,但是周边地区他控制不了,我兰台是上海卖馄饨的,但是我从乡下收来的猪肉是2金圆券,但是蒋经国只准我在上海卖1金圆券,这个账傻子都能算得过来,亏定了,所以我只有不做生意了。

蒋经国不是不知道,所以他就出台了一份名录,要求以下物资那些做批发的大公司必须按照他规定的价格售卖,而且必须售卖;至于这些公司亏本不亏本,他是不管的。

俗话说得好“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做”,蒋经国这么搞谁会卖?如果蒋经国能控制得住全国物价也没问题,反正我进货价便宜,我出货价也能便宜,但是问题是蒋经国不能。别说物价了,他连印多少金圆券都控制不了。

大公司不卖怎么办?

蒋经国把他在苏联学会的东西学以致用,干脆在上海“打老虎”,把一切不愿意亏本售卖的商人都打成“老虎”。

简而言之,就是要把他们父子两疯狂印钞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的损失转嫁给商人和老百姓。

这种金融改革,他蒋介石和蒋经国不滚到台湾去,谁滚到台湾去?


兰台


既然是从电视剧层面来谈,那么就不能完全依照历史。本文先以电视剧为本谈这个问题,最后补充一点史料当中所呈现的币制改革目的。

首先,在电视剧当中,以蒋经国为代表的太子党,是国民党当中力图改变改革,从而挽救败局的一股势力。币制改革是他们的最后一博。从蒋经国及其心腹下属曾可达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完全失败,曾可达努力的在执行蒋经国的命令,实际上也间接的反映出蒋经国本身并没有失去信心。我们不能用其他人的判断来认为蒋经国及其下属已经对国民党政权完全失去信心。

其次,北平无战事的主题,本质上是反映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电视剧是以北平为背景展开的,没有直接展现南京国民政府高层的活动。所以着力点主要放在展现国民党在地方的中下层官员,以及中央的中层官员的腐败问题。对于国民党最高层是否利用币制改革搜刮民众财富,没有直接呈现。这是相对明智的一种做法。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非常复杂,现在的资料也不完全公开,因此很难一概而论。

最后,对于蒋氏父子而言,币制改革的终极目的究竟是最后一搏,从而稳定币值,还是借机搜刮民众财富,为自己留条后路。根据现存史料判断,这两种目的都是有的。但究竟是以哪种目的为主,恐怕就很难确定了。先说前者。国民政府在历史上曾经利用收购黄金的方式来稳定法币币值。这一次通过更严厉的强制收购的方式,是希望能够取得比上次更好的效果。蒋介石是个贪恋权力的人,如果能够保持自己在大陆的统治地位,他当然会放手一搏。再说后者。当时主持强制黄金收购的是财政部长王云五。此人前往台湾以后,曾经说过自己出任财政部长最大的贡献就是搜刮了一大批黄金。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公开以后,有部分学者前往查阅。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录。在币制改革的时候,他也已经意识到了大势已去,所以搜刮黄金成为了重要目的。


用户4325101516


北平无战事这部电视剧,对于国共之间经济战线的斗争描写还是比较深刻和细腻的,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也有了比较合理的解读。很多看过电视剧的观众们对于蒋经国为什么一定要推行币制改革有疑问。他在众多反对声之中,对于这场改革的坚持,坚持的是打击腐败,建立自己的实力派系,乘机可以捞取资本,顺便可以争取民心。大约还有点年轻气盛,想要拼上一拼的意思在吧。

虽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场币制改革的过程是尤为痛苦的,所有的血汗钱换成了转瞬不值钱的废纸。大概除了几个大官僚,社会上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更是将国民政府的信用一度降到零点。而在币值改革之初,小蒋的一句感叹也说明了他真正的心情和意图:“我国的百姓,真是善良。”

改革之初的成功,显而易见是源于小蒋在上海的督导。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真正在金融市场上搅浑水的不是小商人,而是大资本家。他曾经的“不论财富权势,违法必诛”的正气凌然,让上海的经管工作一路通畅。只是币制改革之中,一些资本家的消极态度让蒋经国十分懊恼,他直接找到那些曾经对国民党支持的大资本家过来问话和警告,导致他们的强烈不满。

然而问题就在于强令限价这项措施,带来了大规模的混乱,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导致了当时的百姓人心惶惶,到处都在抢购物资。后来的扬子公司舞弊案,让小蒋遭到重挫,正在北方忙于战事的蒋介石,竟然为了此事直飞上海,将徇私贯彻到底,训斥了蒋经国,让这场轰动一时的打虎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改革从此进入颓败之势。蒋经国在上海的经济工作以失败告终,只能黯然地离开了上海。

而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初的币制改革的主导者依旧是蒋介石,和蒋经国没有什么关系,蒋经国所做的只是对上海地区的经济管制。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已经看到了法币的颓势,立刻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币制改革的方案。当时持反对意见的宋子文和俞鸿钧多认为刚刚经历过二战的中国没有币值改革的条件。

而蒋介石却一意坚持,主持通过了币值改革的各项文件。无论是蒋经国也好,蒋介石也罢,企图以改革经济以达到为国民政府“续命”的效果,怎奈当时党内已是病入膏肓,币制改革最终夭折,成为一场空。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明朝初期,因为朱元璋刚建立国家,国家缺铜,于是发行的唯一纸钞:大明宝钞,到了后期因为大明王朝滥印,贬到只有面额的16%,最终导致大明经济崩溃。明朝中期从西方流入的白银叫银圆,银圆携带便利,但外国贸易银圆的含银量只有九成,中国人却要以近乎十成的银两换取,一般情形下,一个银元约重0.72两,九成银,故仅含有银0.648两。但民间大致上以0.7两白银,兑换一个银元。故银圆虽是中外经济贸易的媒介,也折损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满清被推翻之后,民国政府的货币基本上以贵金属为信用支撑。袁世凯政府铸造的银币“袁大头”成为当时的法定货币。

民国中期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发行纸币,银圆禁止流通。到了后期,国共争霸,蒋介石政府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美国停止支援,依靠总额10亿美元左右的黄金储备作为发钞的信用支撑,根本满足不了需求,连一次稍有规模的会战消耗都应付不了,意味着金圆券法案正式宣告失败,末期银圆又再次被启用,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然而蒋介石很快败退台湾。

退守台湾后,虽说理论上法例规定的中华民国货币仍然为银圆,然而中央银行委托台湾银行发行的新台币属台湾流通的货币,性质等同国币。直至2000年1月,中央银行公布《中央银行发行新台币办法》,正式收回新台币发行权,银圆才正式退出舞台。

早期的纸币一般是以贵金属为信用支撑,有多少贵金属储备,就印多少纸币,随着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黄金白银的总量太少,根本无法支撑市场大规模交易的需要。所以人类进入纸币时代之后,纷纷就要选择抛弃贵金属,将纸币定位为纯粹的信用币,那么问题就来了,并非是所有国家都是对人民讲信誉的,如果这个国家不讲信誉,那么纸币到了政权的末期就可能沦为白条。

那么政府的信用从何而来?答案就是主权货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如果人民币在其它国家的购买力越强,那么它的货币汇率就越坚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必须要建立亚投行的真正目的。

南美国家的纸币能买到矿山和森林,中东国家的纸币能换石油,这些自然资源也能给纸币加持,加持信用。说了这么多,现在问题来了:人民币的信用,到底从何而来?“共军”的货币在1930年代就开始发行。当时中央苏区设立了苏维埃银行总行,在其它苏区设立了分支,统一发行纸币。、从一开始,“共军”手上没有贵金属储备,它必须为自己的纸币寻找其它信用支撑。乱世最值钱的就是粮食,当时的粮食就是硬通货,而苏区的粮食,基本上都在苏区政府手里。苏区的老百姓拿着苏维埃银行印出来的纸币,才能换购到粮食。所以苏区的纸币,信用非常稳定,接受度也高。

因为苏维埃政权能掌握粮食资源所以它的货币能够保值,这也恰恰证明了它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就保证了它的纸币信用,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可以让中共收集到足以应付大规模战争的物质,但这一切,其实是建立在人民的强悍的生产能力之上,建国后,干了30年的批斗与自我批斗,商品交易本身几乎都被废止,整个国家的经济回归到原始时期,建立在“凭票供应“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物易物差别不大。这段时期根本不需要考虑纸币信用问题。

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共军的印钞史中,从未有过贵金属储备的概念。而是通过强大的生产力保证货币的稳健贬值。拿着这张纸,大家都相信它可以购买到任何一种工业制品。无论我们的央行如何疯狂的印钞,只要我们的制造业还在,只要我们的生产能力还在,那么,我们的纸币就能维持信用。

但是问题马上来了,一旦国际上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制造业就会面临出口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工业产过剩、另外一方面是房地产产能过剩,那么怎么反倒成了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呢?

答案就在于中国一方面又要每年以两万亿左右的货币供应量去向市场投放纸币,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房贷利息过高,所以只能把利息转嫁到房价上面,于是接下去的一连串问题就立马浮现了,这些多出来的钱都流到哪里去了,很显然去产能没有带动工业品价格的上升,其目的反倒是帮助房价暴涨,通过房价暴涨助推民众的消费力和负债率,从而消化房价产能,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必须要稳定金融市场,所谓的稳定就是让源源不断的公司上市,在证券市场融资吸金,那么证券市场的扩容量到达一定临界点的时候,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货币去填补,那么只能又是继续发现货币,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等到房地产产能消化无法用货币再次推动之后,那真正的危机就会浮现,大量的货币流向民生物资,例如曾经08年的时候猪肉,大蒜价格暴涨就是佐证,所以说未来中国如果继续走样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一些列的危机。


阿呆有點呆


如果说这件事情是蒋经国自己要做的,他做的反而不会这么认真!正是因为这个东西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蒋经国才会如此的想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出成绩,才会犯了众怒。

历史的都知道,蒋金国曾经在前苏联留学,并且当时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后,前苏联跟蒋介石关系交恶,和前苏联让蒋经国写了一封信。信不是蒋经国自己写的,但是签名确实是他,让他断绝跟蒋介石的父子关系。

蒋经国和蒋介石之间是存在着间隙的,二者之间是存在过不愉快的,所以我们看到蒋经国回到蒋介石身边以后,兢兢业业板战心惊,做好蒋介石交给她的每一道命令!

所以当蒋介石让他去主持币制改革的时候,蒋经国会如此不遗余力的去做这件事情,哪怕得罪的是自己家里的实权的亲戚。

蒋家王朝陈家庙,宋家公司孔家财。这是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四大家族之间那点瓜葛。

蒋介石为什么能够赢中原大战,为什么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能够抵挡住日本侵略者,能够把全国大大小小军阀消灭以后再组建起800万的美械师?很大一部分原因,他掌握着全国的钱财,并且跟全世界最大的资本美国有着很好的关系。美国在中国的最高代理人就是蒋介石。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钱的问题。蒋介石手里有钱了,有东西了才能够打得赢战争才认为自己能够肯定能够赢下这一场解放战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说自己手里连钱都没有了。蒋介石就会感觉心里面发慌,这也就是为什么蒋介石身边有那么多人曾经冒着蒋介石的怒火,去跟美国人搭上头,最后被蒋介石一个一个给处理了就是因为你抢了老子的活路了,你知不知道!

对于国家内部那些靠着囤积物资或者是囤积银元来获取利益的商人,蒋介石本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我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我就不在乎你们这点小钱了,你们爱怎么赚就去怎么赚,算是你支持我们蒋家王朝我给你的报酬。

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末期,实际上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了,在江北,这些部队一旦损失完毕的话,蒋介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掌控全中国的能力了,这个时候对于蒋介石来讲,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投降共产党自己等着被杀头第二条逃到台湾。到台湾或者逃到美国都行,但是这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就从这些商人的手里面挖出来。

不是一次两次了当时日本侵略者拿下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后,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小地主以及商人展开了胖削以及剥夺包括通过假币或者是直接强来掠夺中国的财富,然后运回日本国内签。如今日本国内很多文物就是那个时候抢过去的,日本当时只有两艘航空母舰,结果等到中国抢了黄金钱财以后,日本赶紧将开工的两条航空母舰加快速度,然后再重新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到珍珠港战役发起之前,六艘航空母舰准备完毕。由此可见,日本侵略抢走了多少血液!

蒋介石这个时候做的跟当时的日本侵略者没有任何不同,是同时蒋介石也自己明白,这个时候针对这些投机商人进行处理,看看能不能对于正面战场有所影响。

到了1948年,蒋介石挂在自己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黄埔精神不能死。什么意思?邱清泉在战场上面,举步不前,放任自己同僚被杀这个事情,蒋介石在飞机上面看的是一清二楚!蒋介石因为这个事情差点把这个邱疯子给宰了,虽然他之后没有做这件事情,但是与此同时还把自己手里比较宝贵的一个兵团交给了黄百套,要知道黄百韬这个人不是他的黄埔学生啊!

蒋介石也明白,这个时候底下的那帮人阳奉阴违,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了,但是她没有办法下手去对付他那些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说是不是?此时此刻,蒋介石得要赶紧找一只替罪羊来给他松松筋骨!先伤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打压你我可以拿到相应的钱才支撑我去支援前线的作战或者是逃到台湾,并且我杀鸡给猴看,我让其他人也看看违抗我蒋家王朝挖国家墙角会是一种什么下场!

但是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竟然会挖到自己的墙角,由此可见蒋介石组建的所谓的反动政府,实际上最大的成立障碍就是他自己和他身后的那一批大财团。


漩涡鸣人yy


币制改制只是说的好听,其实就事搂钱...万一去台湾了呢?钱得够花啊,小蒋去台湾后也是一路打击异己,比如他爹的亲信俞济时。

俞济时于1951年卸任了侍卫长的职务,次年辞去第二局局长之职,1956年以后,俞济时被排挤出了侍从室,只好去做“总统府”国策顾问的冷板凳。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无非是蒋经国为了培植自己的力量而清除阻力。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有意扶持小蒋,而蒋经国此时也已经做好了接班的心理准备。1951年,蒋经国正在积极筹备政工干部学校,他需要一批马上就可以派上用场的人马。于是,他想到了俞济时手下的侍从室的年轻的侍卫人员。这些侍卫人员。经过专门的训练,沉着冷静见多识广。蒋经国想把这些人变成政工干部学校的第一期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的运转,更能把这股势力转为自己所用。

蒋经国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建议,被俞济时一口回绝了:“蒋总统的安全最重要,如果侍卫人员给你调去当学生受训,那么官邸的安全谁能负责?”蒋经国在俞济时这里碰了壁,顿时感到像俞济时这样的从大陆过来的手握重权的人物,实在是他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如果遇到机会,该搬动的就应该搬动一下了。可巧几年后发生的演习前俞济时擦枪走火的事件,蒋经国自然要借机搬掉这块大石头了。   蒋介石要传位给蒋经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俞济时在这大势面前却不能及时转向,还是一味的只对蒋介石尽忠。即便老蒋知道俞济时一片的赤诚。但是,为了给蒋经国开辟一条道路,也就不得不把他打入冷宫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北平无战事》是部好电视剧。其中的蒋经国的币制改革与“打老虎”戏剧性很强,但不能当真实历史来看。

其中最重要的是,蒋经国在币制改革中的重要性不大,他很年轻,只是去上海第一线历练。政策本身有问题,他只是执行一小部分而已。

从根上说,国民党的经济失败与美国政策有关。

据徐中约先生的观点,美国最初的战略是在中国大陆打击日本军队,美国军队将在中国登陆与日军作战,将领土交给国民政府。但1943-1944年间盟军的战略发生了变化:要绕开中国,从海上进攻日本(很有可能是原子弹研究成功,美国人不想再有美军伤亡)。这项决策决定了美国对中国经济援助大幅度减少。

国民党币值改革的核心人物是蒋介石。但财政部长宋子文与继任者张群都不支持,因为这两位专业人员比较内行与稳妥。

国民党法币早已因抗战破产,吴景平教授介绍,当时重庆物价上涨1795倍,上海约86000多倍。币制改革必须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和平环境中进行。这两位都不愿推动没有把握的币制改革。

第三任财政部长由王云五担任,此人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不太懂经济,但听蒋介石的指挥。

蒋介石下决心是因为,一,美国新的援助5亿美元来了。二,中共没有新的军事动向。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权宣布实施金圆券方案。内容大致是,一,老百姓不能持有黄金美元外汇等硬通货,必须上交国家。二,金圆券与黄金挂钩。按道理说老百姓可以持金圆券在银行换黄金。

所以,这两项规定是矛盾的。随后蒋介石将黄金运往台湾。他的初衷未必是搜刮老百姓财产,可能是为了黄金安全。但最后的结果无疑是,听信政府规定上交黄金的老百姓一贫如洗。

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币制改革推行后的第二个月,即1948年9月,济南战役爆发,另外,辽沈战役打响。

电视剧里讲上海的“大老虎”囤积居奇,造成币制改革失败,其实是比较幼稚的金融观。

金圆券的失败,本质上还不是是否能兑换黄金。而是物价。物价是否稳定并非奸商问题,首先是市场上是否有货物,如果打仗,生产、交通瘫痪,市场上就没有货物或货物减少,另外交通成本增加,商品成本上升,这个时候限价,是想当然的,不合理的,结果只是雪上加霜。在不合理的限价制度下,商人的对策是囤积居奇,老百姓的对策仅有抢购。

在此时,济南战役失败后美国撤走了军援,国民党的军心大乱,国统区民心受到极大震撼。

和平、民心、外援、黄金、信用均丧失殆尽,币制改革的失败是正常的。


神州袖手人


蒋氏父子联手做的局,既要把国库的黄金白银美钞法币运往台湾,也要拿几个国戚大亨开刀造势,以便把上海市民的个人积攒连根铲,给对手留下烂摊子,妄图咸鱼翻身、死灰复燃。这“连根铲”的话可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说的,所以“奴才”呀、“洗脑”的帽子可扣不到我武丁的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