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三十四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和道理?

聖哲同學


大道無所不在,上下左右無所不到。萬物依靠他生存他而不推辭,萬物功成也不據為己有。他養育萬物而不主宰萬物,永遠沒有私慾,可以說很渺小;萬物歸附他,他卻不以為自己是主宰,可以說很偉大。因為他始終不以偉大自命,才能成就完成他的偉大。

這章主要說明了聖人所具有的其中一個品德,善能利濟萬物,又不自誇其功,是謂能成其大。

孔子傳道授業解惑,周遊列國推行仁,禮的思想。他終不自為大,卻成其大。他不求回報,卻桃李滿天下。

08年時的汶川地震中,瞿萬容老師用後背擋住垮塌的水泥板,懷裡守護著一個小孩,給他了生的希望;張米亞老師跪撲在廢墟下,用雙臂緊緊摟住兩個孩子,只能鋸斷他的雙臂才能救出孩子……他們只是普通人,卻在平凡中成就偉大。

馬旭,一位退休老人,生活簡樸,卻把與丈夫一起積攢了幾十年的1000萬元捐給人家鄉的教育局。

王繼才,王仕花夫妻兩人在才兩個足球場大小的孤島――開山島上為了祖國的海防事業默默堅守了32年,整個青春年華都奉獻於此。

胡佩蘭,從醫院退休後依舊堅持坐診,生活節儉卻為困難病人墊付醫藥費,還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98歲的她在看完最後一個病人後於夢中安然辭世……

這樣許多的人,他們的名字我們有可能都是第一次聽,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打醬油醬打


道德經第34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太上邪神註解:

黑洞讓能量從積吸盤兩側的白洞流出,又讓能量從積吸盤流回黑洞中,白洞存在於黑洞的兩側,白洞和黑洞相輔相成,形成能量的循環。黑洞提供能量養育天體,理順了天體運動的事理,而黑洞沒有形狀的存在。星系內的所有天體圍繞著黑洞運轉成長,而不離棄。這些天體長大了就沒有形狀形態的存在,超新星爆發了或被黑洞吞噬了。黑洞積吸盤兩側釋放能量衣養星系內的天體,黑洞沒有燃燒發光,通常情況下黑洞不吞噬天體,可以根據積吸盤兩側費米氣泡中細小粒子的發射情況來判斷黑洞的形態。星系中的天體掉入黑洞中,黑洞不會燃燒發光,可以根據天體在積吸盤的運動軌跡來判斷黑洞的體積大。因為天體從進入黑洞開始到末了消失不是自己變大的,所以能成為判斷黑洞體積大的依據。

宇宙基本力的統一:

黑洞是星系的心臟,星系中的黑洞從積吸盤兩側方向發送高能粒子和從積吸盤盤面方向吸收低能粒子,使星系中形成能量循環,能量介質形成環流。能量介質從積吸盤盤面方向流回黑洞,為星系中的天體提供向黑洞方向運動的能量,加強了星系內部引力,使星系內部的引力變成強相互作用力。

物質的質量和引力都不是物質固有的特性,是物質吸收宇宙能量介質引發的壓力差,與所處宇宙環境能量介質密度成正比,物質從能量介質密集區域向能量介質稀疏區域運動。弱相互作用力是沒研究完整的力,弱相互作用力是強相互作用力中的一部分。宇宙中只有一個基本力,宇宙能量循環路線上對其中物質運動生產的影響力。

註釋:

左:本義:輔助。右:本義:右助

持:持,握也,手指彎曲合攏

名:為區分事物的形狀形態等信息而命名

主:是“炷”的本字,點燃

終:從開始到末了


太上邪神


從字面上解釋《道德經》早已沒有必要,因為千百年來各種詮釋《道德經》的本子多如牛毛,汗牛充棟。因此也無需在這裡作一些粘貼。

《道德經》全書的核心就是四個字——無為而治。老子以及它所代表的道家都倡導無為,而且他們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道德經》低34章的關鍵詞仍然是最後一句:以其終 不自為大 ,故能成其大。說白了,這句話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翻版。

道家強調的就是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

司馬談(司馬遷之父)曾經對老子到道家思想進行過總結,並且第一次首次提出了道家的概念。

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韓非子後來對老子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即老子消極的無為變成了一種“積極無為”的世界觀。

換言之,就是要學習熟悉自然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就是要知道什麼是“道”,只有瞭解了什麼是“道”(事物發展規律),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物矛盾雙方的轉化,才能“無為而無不為”。絕對不能理解成“消極的”無為。


閒看秋風999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①。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②,功成而不名有③,衣養萬物而不為主④,常無慾⑤。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⑥;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⑦。

[通釋]

大道寬廣啊,它可以靠左邊走也可以靠右邊走。萬物倚仗著它來生存也不推辭,建立了功勳也不標榜擁有,養育庇護了萬物也不做主宰,一直沒有慾望。可以用“小”稱呼它,萬物歸向它也不當主宰者;可以用“大”稱呼它,因為它始終沒把自己看作大,所以才能成就它自己的大。

[註釋]

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寬廣啊,它可以靠向左邊行也可以靠向右邊行。泛,寬闊,寬廣。左右,用作動詞,靠向左靠向右,即靠左側行走或靠右側行走(運行)。

②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萬物依憑它來生存也不拒絕。恃,依賴。之,代詞,指“大道”。以,順承連詞,相當於“來”,王弼本此處原為“而”,因此句有兩個用法相同的“而”,故據他本將第一個“而”改成“以”。而,在這裡相當於“也”。辭,推辭,拒絕。

③功成而不名有:建立了功勳也不標榜擁有。名,動詞,標榜。有的版本無此“名”字。有,擁有。

④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養育庇護了萬物也不做主宰。衣,音yì,用如動詞,覆蓋,庇護。

⑤常無慾:總是沒有慾望。常,經常,恆久,一直,經久不變。參見第一章註釋①等註釋。

⑥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以用“小”稱呼它,萬物歸向它卻不充當主宰者。名於“小”,把它叫作“小”。名,稱名。“可名於‘小’”似應為“可名以‘小’”。焉,兼詞,於之,向它。為,充當。

⑦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可以稱它為“大”,因為它始終沒把自己看作大,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大。自為大,自己認為大。為,認為。

[意義歸納]

本章由“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領起,講“道”遍及宇宙,要因循它但不必機械教條的道理,讚揚了“道”無慾自謙、無私奉獻的美德。

[語法分析]

(略)

[考辨]

注意,“可左右”的“左右”不是動詞“把握”“調度”意思的“左右”,而是“可左行可右行”的意思。

有的研究者為本章所加句讀使語義不清。為本章加句讀時必須明確:

第一,“萬物歸焉而不為主”,是自小,因此“可名於‘小’”;“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是真大,故“可名為‘大’”。

第二,“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是“常無慾”的表現。

“可名於‘小’”中的“於”似有問題,“可名於‘小’”似應為“可名以‘小’”。

[解讀與點評]

大道很寬廣,可以靠左邊走也可以靠右邊走。大道的“其可左右”即既“可名於‘小’”又“可名為‘大’”。正如第一章點評所說,道可以沿著它前行,但沒有固定不變的因循模式:可以憑藉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側一些,也可以偏向右側一點;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背對著它倒著走……

它對萬物的依憑從不拒絕,建立了功勳也不自我標榜,庇護了萬物也不做主宰,一直沒有慾望。可以稱呼它“小”,因為萬物向自己歸附也不當主宰;可以稱呼它“大”,因為它始終沒把自己看作大,所以就成就了它的大。

其實,“可名於‘小’”的原因是“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的原因是“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已然“成其大”,當然“可名為‘大’”了,因為“其終不自為大”,所以“能成其大”。

不知“宇宙”一詞產生於何時,《道德經》中雖沒有直接出現“宇宙”這個概念,但《道德經》的道理已經涉及了宇宙“自然”。

為什麼說“大道泛兮”呢?因為“道”充斥360°的立體周天,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道”大,為無形之狀,無體之象;“道”“泛”,衣養萬物,其可左右,然而它卻樸實無華,寂然無聲,又“淡乎其無味”(第三十五章)。


陳廣逵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大意):

大“道”就象汜河一樣啊,滔滔不絕,左右著一切。萬物靠它生長而不推辭,卻不因其成就大而自以為有功。它養育和庇護著萬物,但不自認為是萬物之主。它清靜寡欲,名聲就顯得渺小了。萬物都歸附它,它也不認為是萬物之主,因此,它又顯得偉大。正因為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偉大。

簡單解讀:

在這一章裡,老子再次描述了“道”的具體形態。認為“道”象河流一樣,奔騰不息,影響著一切。

老子認為,“不自為大”,是“道”固有的特質。萬物依賴“道”而生,“道”既不推辭萬物的依賴,也不因為養育了萬物而自以為有功。“道”“常無慾”,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在人們的眼裡,“道”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是“不自為大”的。“道”也正因為“不自為大”,才成就了自己的大。

老子在這一章裡,告誡人們面對成就,不可居功自傲,要象“道”那樣謙卑處下,這樣雖然顯得渺小,實則卻是偉大的。


布衣閒人10


蒼天,這麼宏大的場面哪是幾句話能解釋清楚的,試試吧。

在古人眼裡最大的象是什麼?是夜晚直觀的宇宙星辰和白天的太陽,所謂:伏羲氏仰觀天,俯視地,而定四時。四時就是指春夏秋冬,因為農耕社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節氣變化對植物的影響才是最大的。可別用當今夜晚的天空來想象古人的滿天繁星,現在霧霾讓你看不見星星了,30歲以上的人小時候的天空應該是滿天繁星點點的。當你面北仰望“北極”區域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宇宙天球是圍繞“北極星”往西旋轉的,也就是往左旋。回到現在你再想想宇宙空間是不是這樣的?所有肉眼可見的星辰除了個別幾個(比如木星)都是往一個方向旋轉的也就是往西,推動這個宇宙的“天球”左旋的動力老子稱為“道”,但這不是他發明的,在他之前就有。他只是借用這個字來解釋《易》對天文的描述,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有一句古語說:“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這也是在描述“天球”的旋轉,古人認為是天球的運轉產生了太陽和月亮,然後才產生了大地,只有大地生了萬物,這才是一二三的意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你能讓天球隨人的意志左右轉嗎,它太大了,古人認為所有萬物都靠它滋養產生,但它大到根本沒把小小的人和萬物放到眼裡。再次重申:《道德經》是闡述《易經》的,而《易》是上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仰視天空和俯視地理的天文曆法總結。


靳圭




天道無私成其大



晨曦破霧露晶瑩,


大地復甦鳥語鳴。


風雲雨水皆天賜,


天地無私萬象榮。




題記:本章在說明道體的作用,無所不至。萬物恃道而生,道無為無慾,任由萬物自然發展,養育萬物而不居功,不佔名譽,可以稱其為:“小”。萬物歸附於道,而道不自居為萬物的主宰,可以稱其為:“大”。但正因為道不自認為偉大,反而更顯得其偉大。道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做人只有越謙虛,才顯得越有深度,越誇耀自己,越引人反感。






道德經·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大道廣泛流通,可普及於或左或右的各種領域。萬物依靠它才得以生存而它並不推卸,成就了萬物並不矜居功勞,護養萬物而不肆行管制,通常沒有意志趨求,可顯得非常虛無渺小;萬物都歸附於它卻感受不到它的拘管限制,可以顯得無比浩大。就是因為它不自大於萬物,所以能涵納萬物的歸附而無比浩大。


歸槽山人


第四十三篇 不言之教

原文斷句: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的最柔弱者,能任意穿梭於天下最堅強者之中。無形的東西能夠滲透到沒有間隙的堅強之中,我就是從中領悟到了無為的好處的。

不用“多言”的教育方式教人,是我們為無為之中最有益處的一種方式,只可惜天下很少有人能領略到其中的美妙。

解讀: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任意穿梭於天下最剛強的東西之中。也就是說無形而柔弱的東西能夠滲透到有形而剛強的東西之中,柔弱能勝剛強,無形能勝有形,我就是從這種自然現象中得到了啟發,所以才領悟到了無為的好處的。

用“希言自然”的方式教人,這種教育方式我們稱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一種典型的無為之為,它不強加意欲而順其自然,它不用“多言”,卻能使人在輕鬆自然中得以“自化”,在不知不覺中“自正”。它是我們為無為之中最有益處的一種無為方式,只可惜天下很少有人能領略到其中的美妙。

說明:

本篇借用了水“柔”而“無不克”的自然特性,論述了為無為的好處,論述了為無為之中的“不言之教”,在教育方面為人們展現了無為而無不為的表現形式,為人們指明瞭一條“希言自然”的育人之道。



子悅分享


本人認為,《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話“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道,正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而人呢,正因為不自以為崇高,所以才能成就人的崇高。

歷史記載,明朝有一位密雲禪師,這個人一生未曾正式讀過書,但是,後來修為極深,深得天下同仁器重,後來有人問他,聖人和凡人有什麼區別,這位大師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具足聖人法,而聖人不知;具足凡人法,而凡人不知。

聖人知之即為凡人,凡人知之即為聖人”。

這句話就是講,一個真正的聖人,別人看上去或許很高深,但是,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的高深,認為自己只是堅守“大道”而已。一個缺少慧根的凡人,卻總是認為自己極度聰明,自命不凡,得志時到處炫耀,失志時牢騷滿腹,這注定了他永遠是一個凡人。

如果聖人意識到自己是聖人了,那麼,他便真正地淪落到凡人的行列裡去了,而凡人真正地認識了自己的平凡,安於自身的實際,紮紮實實去完成一個凡人應盡的義務,達到這個境界,與聖人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密雲禪師這番話,其實,與老子所講的,“衣養萬主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的大道情懷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說,人的一生真正認識自己真的很難,認識自己而又安之若命更是難上加難。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期待您的支持與關注!


李清泉


道家窮極一生的追求就是“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唯有人道契合天道,方不負苦短人生。

道德經看似講玄之又玄的“道”,高深莫測,那是你想的太多,攀緣太深,還有一句話那就是“大道至簡”。

做人要低調,要做一個謙虛的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不是無緣無故,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只問耕耘,莫問收穫,這就是這一章的主題。

太陽東昇西落,滋潤萬物生長,雲長南征北戰,忠義彪榜千秋。高樓萬丈入雲間,一磚一瓦鋪墊,滴水石穿尋常現,鐵杵成針必然。

認真的做好身旁的每一件小事,讓更多的人從中收益,那麼事業愛情這些副產品,普通人眼中的大回報就會隨之而來,不用多想。

如果過多的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不符合他人,集體,國家,社會的利益,縱有所成,必不長久。做個契合大道之人重在完成由利我向利他的轉變,如此方不負老子一片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