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萬里又重陽——讀《馮灼鋒文集》有感

馮灼鋒同志是我的老領導。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中共韶關市委辦公室第一秘書科工作,他時任中共韶關市委正廳級的副書記。他前後還任過廣東省連縣縣委書記、清遠地區行署專員、中共韶關市委書記,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部部長、省農委主任、省政協常委等職。前不久,灼鋒同志拿來厚厚一沓書稿,要求在羊城晚報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囑我撰寫一篇讀後感,老領導交代的, 我只得勉力而為之。

今年春節假期,我在家困守防疫,便趁此時日完成《馮灼鋒文集》讀後感的任務,我認真將文集通讀一遍,文集收集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灼鋒同志退出工作崗位後撰寫的言論雜談、散文、詩歌和政論文章,按此順序,文集共分四章:第一章是“使命•擔當”;第二章是“生活•閒情”;第三章是“人生•詩意”; 第四章是“未來•展望”。

這些文章體現了灼鋒同志一輩子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無限忠誠和嘔心瀝血,有他對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和洞察,也有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情眷戀和歌唱,還有他對年輕同志的諄諄教誨。有的文章讀之令我拍案叫絕,有的文章讀之令我產生強烈的共鳴,深以為之。羊城晚報原總編輯張宇航同志在其撰寫的序言中對此作了精闢的概括,就是他的序言標題“好官與好文”。

人們常說:文為心聲,知人論文,知人論世。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孟子•萬章下》也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我結合當年隨灼鋒同志下基層調研往事的回憶,以及這次閱讀文集的一點初淺的感受,來完成這篇“讀後感”,不當之處,敬請灼鋒同志和各位方家指正。

秋风万里又重阳——读《冯灼锋文集》有感

春風桃李,化雨新人

灼鋒同志幾十年來一直注意培養教育年輕人和青年幹部,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該文集的第一章“使命•擔當”,首篇就是“為人還是謙虛一點好——兼與年輕同志談談心”,在此文中,他向青年朋友提出“為人是否謙虛,關乎個人成長,反映思想修養,體現為人品格。”在此文中灼鋒同志對年輕朋友的思想修養和為人品格的進步和提升,言之諄諄,循循善誘。其在日常工作處事中則身體力行、謙遜坦誠、平易包容,有長者風度,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是1985年8月大學畢業從湖南南下到廣東韶關,分配在市委辦公室工作的,翻閱當年寫的日記,記載我是8月21日報到的,在這段時間內,日記記載有兩則與灼鋒同志有關的內容:

“8月28日,晴……跟市委馮灼鋒書記交談,他是主管農業的,原來在連縣工作,人很熱情,勉勵我好好幹,還問我寫過材料沒有?……”

“9月3日,晴,……上午馮書記等在我們辦公室談天,他今年47歲,是個樂觀開朗的人,喜歡到基層和實際中去。他說除了開會,他都要下鄉……”

當年我是才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夥”,又是從外省來廣東工作,人地生疏,語言不通,滿口湘音,也聽不懂韶關日常使用的粵語和客家兩種方言,工作上又是新手,從學校門到機關門,沒有黨政機關的工作經驗,灼鋒同志雖是市委領導,不但沒有半點居高臨下的感覺,還與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幹部親切交流,勉勵有加,令我當時感受到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有一件事的發生,更令我感受到灼鋒同志寬厚待人、化雨新人的品格和為人,回憶起來,至今心存感念。

1985年11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在韶關召開第一次山區工作會議,吹響了在全省“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的號角,會議召開前夕,新上任不久的省委書記林若同志來韶關調研。11月8日,市委一位副秘書長安排我隨灼鋒同志陪林若同志到英德縣(後改縣級市),林若同志一行馬不停蹄參觀了大理石廠、澱粉廠、寶晶宮。第二天上午,還到該縣所屬的浛洸區、九龍區(後改鎮)調研,分別聽取了當時縣、區主要領導人的彙報。這次隨灼鋒同志陪省委書記調研,確實是我職業生涯起點的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其間市委司機和市公安局警衛認真地我進行“處世哲學的教育”,指出我有兩處做得“不到位”,一是在寶晶宮參觀時因我先下車去聯繫接待,當時正下雨未能給馮書記打傘;二是去浛洸區,我因經驗不足,未了解清楚車隊出發時間、提前收拾行李候車,致未能跟上領導的車隊。對他倆指出的這兩處“不到位”,灼鋒同志當時沒有半點表示或是疾言厲色責備於我。但後來傳回辦公室,引起議論紛紛,科長還找我談話了。我也反省工作上未做好,思想壓力頗大。而後來灼鋒同志一如既往,對我這個“新人”絲毫沒有“另眼相看”,又帶我下去調研,給了我難得的學習機會。

深入基層,作風務實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灼鋒同志一有空就下基層調研,反映了其一貫深入務實的工作作風。

1985年11月初,我隨灼鋒同志在九龍區送別林若同志一行後,就馬上翻山越嶺來到廣東貧困山區著名的“四大金剛”之一巖背區(現為鎮)。當時全省有四個石灰岩山區鄉鎮乃最窮困之地,故稱之。灼鋒同志走村入戶、噓寒問暖、記得還到了當時德尚鄉(行政村),這裡真是極度貧困,人均年收入不到150元,調研時他認真與當地隨行的幹部探討了脫貧致富的路徑。這是我至今唯一的一次到訪英德巖背鎮,遺憾的是35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機會再訪巖背,看看那裡新面貌和人民生活的新變化。

除了上述隨灼鋒同志陪同林若同志到英德調研外,我記憶的閘門大開了,記得第二年即1986年8月又有隨灼鋒同志下“三連一陽”地區的調研機會。當時灼鋒同志已通過省裡組織的統一選拔和考試,到華南師範大學行政學院讀書,因為他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參加基層政府的工作,錯過了讀中學、大學的機會,這次補上大學這一課,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即將上大學的他,儘管那段工作日程排得很滿,但他還是安排出一週時間到廣東最貧困的“三連一陽”地區調研。

當時我的日記記載的日程如下:

第一天8月4日,星期一,晴。上午接辦公室領導通知後即刻出發,九點半左右到乳源縣,由縣領導陪同考察正在建設中的佛教名寺——雲門寺,之後即到一六區鋁製品廠調研,該廠是由南水水庫移民八十多名員工為主力的鄉鎮企業,由於信息不靈,資金、技術缺乏,市場銷售存在困難,灼鋒同志瞭解後即致信市供銷社領導,要求幫助基層企業解決技術、資金以及產品市場信息等問題。

我們還奔波來回10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來到“世界過山瑤之鄉”必背區,這是一個典型的石灰岩瑤區,綠水青山、氣候涼爽。但極度落後,村民住房破破爛爛,生活十分困難,灼鋒同志與區委領導座談,提出瑤族林區致富要靠多種經營,旋即趕到桂頭區的煙花爆竹廠這家與東莞老闆合資的新辦工廠調研。

第二天8月5日,星期二,晴。上午灼鋒同志應邀參加韶關市勞動學會86年年會暨全市勞動局長會議之後,就沿著往“廣東第一峰” (天井山)的漫漫山路向連縣出發,三、四百里蜿蜒山路當時尚未鋪柏油,全是沙土路,塵埃飛揚。到連縣後下午馬不停蹄考察連州氮肥廠、造紙廠和複合材料廠等三家工廠。

第三天8月6日,星期三,晴。灼鋒同志整天僕僕風塵翻山越嶺,調研連縣所屬的龍坪、星子、瑤安、保安四個區(鄉鎮),在區公所與基層幹部座談後,深入到新投產的龍坪泥水廠、即將投產的保安罐頭廠等企業考察,這幾個區地處連縣北部,鄰近湘南,山青水秀,林木蒼翠,灼鋒同志一路上一邊考察調研,一邊結合基層的實踐思考他的發展農村經濟這篇文章,瑤安的區委書記說,林區以前靠砍樹,但砍樹只會越砍越窮、越窮越砍、惡性循環,他提出關鍵是要信息靈通,多種經營,灼鋒同志深以為然,鼓勵他照此路子探索下去。在星子區他還應邀參加市農委組織召開的全市水土工作會議並作講話。

第四天8月7日,星期四,晴。我們一行離開連縣到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山是廣東最偏遠最小的縣,地處粵桂湘交界,有“雞鳴三省”之稱。像連山這樣的“少山邊窮”的縣,如何發展山區經濟?他一路思考一到連山,馬上和時任縣委書記一起召集縣經委、農委有關部門座談,提出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消化本地原材料,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走出連山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

第五天8月8日,星期五,晴。灼鋒同志考察了連山毛制廠、民族服裝廠、制罐廠、松香廠、明華電化廠、鹿鳴餅乾廠,之後趕至連南瑤族自治縣與縣主要領導座談。

第六天8月9日,星期六,晴。我們一行趕到陽山縣與縣分管黨群和農業的兩位副書記座談後,頂著似火驕陽翻越“廣東第一峰”(天井山)下午回到韶關。

我這次隨灼鋒同志下鄉調研,耳濡目染,感受頗深共有三點:一是不怕辛苦。灼鋒同志頂著高溫酷暑,穿越高山峻嶺,短短六天時間往返數百里山路,深入五個縣五個區(鄉鎮)調研了13家企業,包括考察正在建設中的雲門寺,參加了全市的2場專題會議並作指導講話,組織了五個縣領導和一個縣相關部門的座談會,幫助基層解決一些具體困難問題。

二是作風務實。灼鋒同志長期在基層工作,聯繫群眾、做群眾工作很有一套溝通的方式,比如他很會與人溝通,他會多種方言,見到不同地方的人說幾句當地方話,幽默風趣,就迅速拉近距離。他對山區基層經濟發展和老百姓的疾苦非常瞭解,對企業調研中反映的困難和問題,不會敷衍了事,不怕麻煩,勇於擔當負責,樂於為基層排憂解難。《文集》中收入言論 “少一點坐辦公室,多一點下基層”也反映了他所提倡的多下基層務實為民的作風。

三是注重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灼鋒同志調研大都是帶著問題而來,這次調研在路上,給我們看他正在撰寫的有關發展農村經濟的論文,並探討有關問題,同時與縣區(鄉鎮)領導和企業的座談也豐富他的論文內容。他善於學習總結,思維清晰,注重吸取基層發展農村經濟豐富的實踐,提升到理論高度,從而來指導全市以至後來他負責的全省的農業、農村工作。這方面,他在任省“農官”的歲月裡尤為突出,他寫的論文也多次在全國、全省獲獎,特別是經他積極提議,得到省人大的主要領導支持,為省人大草擬《廣東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這個條例1993年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並頒佈實施,尚全國首創。這是灼鋒同志就任省“農官”歲月的得意之筆。還有他撰寫的《關於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性意見》,是以廣東省委文件下發全省的,以及公開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三農”問題的思考》等等,不一而足。上述這些情況,因我早已不在灼鋒同志身邊工作了,是近年通過閱讀《重溫那個年代》那本書和偶爾聽他談及才瞭解到的。

詩意人生,夕陽無限

我隨灼鋒同志自“三連一陽”調研回韶不久,他即將去華師大上學了,為此我特地在1986年8月12日那天贈給他一個日記本作臨別紀念,扉頁題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很高興地收下了。我也在一年半後,即1988年初,也因工作需要離開韶關了。

歲月匆匆,如白駒過隙,一晃33年過去了。去年底,我邀請年近82歲高齡滿頭銀髮的灼鋒同志一同返韶關,參加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組織的公益贈報活動,我們行色匆匆,走了乳源縣、韶關市區、仁化縣、曲江區。他雖年登耄耋但精神健旺,一路歡歌。1986—1987年我曾參加連續兩期廣東省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縣仁化工作組。在此期間,我也到過仁化縣的城口和紅山兩個鄉鎮,灼鋒同志也多次到仁化指導工作。這次我們重走當年“改革路”,參觀了位於城口鎮剛剛建成的粵北長征紀念館,還登上了高海拔的紅山調研,與鎮領導座談,考察紅山茶葉扶貧產業示範基地、高坪水庫和電站等,灼鋒同志還興致勃勃地賦詩一首,題為《重遊紅山》:雲霧縹緲迎遠客,滿目茶園遍地香;駐足沉思憶往事,情濃橫溢留山鄉。

灼鋒同志從1992年自中共韶關市委書記的職位上調任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部部長、省農委主任,1996年後任廣東省政協常委,直到2004年正式退休,這一時期,灼鋒同志撰寫了不少調研報告和專題論文、還有散文,特別是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方面包括諮政建言方面內容,對全省政策方針的制定實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退休後,他文思泉湧,撰寫了不少雜談、散文、詩歌等。雖然不在領導崗位了,但他既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在詩文字裡行間充滿著社會責任感,情繫民生苦樂,又對祖國山河大地特別是粵北的山山水水充滿深深的愛戀之情,洋溢著人生感悟,如新豐“三變”、清遠新貌、贊連山,以及汶川地震十年有感,遊湖南感悟等。

2018年10月13日,灼鋒同志年滿八十,特邀幾個老友和老同事、老部下聚會,原任韶關市委、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同志,是灼鋒同志在韶關工作時的老部下,應他的提議,灼鋒同志即興賦詩一首:“八十看似路漫漫,回首其實一瞬間,展望未來國強盛,中華大地更斑斕。”

灼鋒同志老驥伏櫪、壯懷不已,詩意人生、夕陽無限。他清廉自律、作風務實,關愛新人、言傳身教,是我三十多年前人生職業生涯起點的一位好導師,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和明天,他仍然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作者系羊城報業傳媒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原人民日報社華南(廣東)分社主任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