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打敗英軍?

作家孫鑰洋


晚清的皇帝們不會硬扛到底,如果硬扛到底當然可以打敗英國人。雖然我也認為晚清皇帝之所以“怯於外戰,勇敢內戰”,和日後“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怕丟失政權,特別是本身屬於少數民族的情況下。但為什麼康雍乾時期敢接連用兵,而晚清就不敢了?也是一個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1)從國際、英國本身的國力、軍事科技等問題看,中英差距還沒抗戰大,人力完全可以打勝。

從國際形式上看,當時的世界只有三強而不是後來的六強(英俄法美德日)。當時世界的主旋律是對歐洲各國仍在各自爭奪中,普魯士、奧匈等國都還沒影兒呢。

同時,英國和法國是當時世界性競合對手(即競爭中合作),70年後,英法的關係才屬於合竟關係(合作中競爭)。

當時的世界還不像1870年代的列強形勢,法國海軍是威脅英國世界霸權基礎英國海軍的最強對手。當時,中國完全可以做到一國對一國。

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就在於廣袤的殖民地,在亞洲印度是其核心,但印度尚未被英國全部殖民,立足並不穩妥。與此同時,英國在南亞內陸國如錫金、不丹、尼布爾等尚未併吞殖民,所以,真正對中國危險比較大的則是海上。

由此,道光如果能像一些“意志堅定”的皇帝那樣,能夠堅持打到底的話,長期拖垮英國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因就在於英國不可能為了中國而冒著世界殖民地被法國、沙俄搶走,印度因中英戰爭而起內亂的風險。

最後,要知道,當時英國還沒有原子彈更沒有飛機坦克導彈,軍事科技還沒有到忽略人力的地步。

(2)晚清諸位皇帝和慈禧沒有改革、進取之心,迷迷茫茫中只要為了江山什麼都可以拋棄!他們不可能敢抵抗到底

道光皇帝等統治者很不要臉毫不知改革(嘴上說沒用必須要有實踐),其根本就在於“統治階層內部‘死水’一潭”,久而久之,膽量、意志力越來越不行。再加上“儒家化”影響,北宋“妥協苟安”思想地影響,更加為了政權而敢於放棄一切。

因此,恰當地批判北宋(包括南宋)、晚清的“妥協苟安”思想應該是我個人未來的重點,也希望更多地朋友加入。

由此造成宋朝、晚清,從百姓到統治者、軍隊,為了自己的日子兒什麼都可以拋棄。結果如何?像左宗棠那樣的人似乎成了“落後分子兒”,慈禧、李鴻章反而快成“民族英雄”了,結果如何?

你妥協、賣賣賣半天,李鴻章換來死後10年亡國、慈禧換來死後三年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