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经想改立李恪为太子,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不能还是不想?

随豫而安2020


如果单从李世民的内心想法来看,我认为他还是想要册立李恪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的,只不过碍于阻碍的因素太多,故此也只能够就此罢休,空留遗憾。


在《新唐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事情,正是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就是否改立李恪为太子而进行议论: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李世民的真实想法,便是希望李恪能够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并且在长孙无忌表示反对之后,还怀疑长孙无忌因私废公,在这个问题上不肯表达公允的态度。然而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再议论下去,因为已经不能在商讨下去了。



那么,为什么这件事情没有商讨下去的可能了呢?凭什么李恪就不能够成为太子?带着问题去思考,其实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就当时的政治局势来看,还真的是阻力重重。

情感上的纠结

在讨论为什么李恪不能被册立为太子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发生在贞观年的一场东宫大戏,因为正是这场风波,令得整个朝廷为之一震,也是后来李世民放弃册封李恪作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在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便直接册立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为其操碎了心,希望他能够茁壮成长,将来继承自己的大业。然而,如果李承乾会顺从父亲的心意,那么就没有后来的一大堆破事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皇家版的“叛逆少年”与“父亲的烦恼”。当然这里值得佩服的是,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儿子确实很有耐心,无论李承乾如何闹腾,无论为其请的名师如何失望,李世民都对这个儿子还抱有希望,没有真正的将其废黜。

但是,每一件惊心动魄的故事总是会伴随这个“但是”。长期以来,虽然李世民没有废黜李承乾太子位,然而却偏爱于另外一个儿子李泰,史书中记载的是“宠冠诸王”。李泰和李承乾一样,也是长孙皇后所生,所以也能够算作是嫡出,再加上当时甚得李世民所爱,故此也就令得李承乾有了很大的危机感。一般来说,危机感往往能够催人奋进,然而在李承乾这儿并没有体现,反而能够看出他因此而自暴自弃,行为也格外的激进,越发的令得李世民失望,不过这个时候李世民仍然寄希望于李承乾能够浪子回头,没有废黜他的太子身份。



真正令得李世民心灰意冷而不得不废黜李承乾的,正是李承乾自己。因为觉得自己被废黜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李承乾欲效仿父皇当年之举,来个“富贵险中求”,先入为主,直接发起政变,可惜并没有翻出多大的浪花。于此,李承乾的太子是真的做到头了。然而,李承乾被废,这东宫之位便是空了下来,而在当时来说,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坐上这个位置的只有李泰,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承乾会谋反,其中也有李泰的缘故。可惜的是,李泰的梦想很快也就此破碎了,因为李世民的“冷静”。

经过李承乾谋反一事,李世民也不得不陷入反思与冷静,在选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也变得慎之又慎。当时,针对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坊间流言蜚语,其中便有一个原因是李泰。我们知道,在李承乾被废之后,他并没有被处以死刑,而是被贬为庶人,这也能够看出李世民对自己的儿子是真爱。但是,若是将李泰立为太子,很难保证他以后不会对自己的兄弟下黑手,所以在这种心理之下,当事人李承乾、李泰皆无缘问鼎,而素来仁厚的晋王李治成了最大的赢家。

依照以上所说的,在围绕选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李世民是带有很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所以这也使得没有秋后算账可能性的李治成功上位,被册立为太子。而将这种情感再次放到李治与李恪之间,也是比较贴合的。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后,从能力的角度来看,他确实并非合适的人选,所以李世民也有心让“有文武才”的李恪代替李治,并且后来也和长孙无忌商量,但是真正令得李世民慎重的是长孙无忌的那句“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因为这正是在提醒李世民不要再犯历史错误。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曾经李承乾便是因为父皇偏爱李泰而生出逆反之心,若是李世民再重议太子之事,那么焉知李治与李恪之间又会发生何事。并且当初选立李治,本来就是看中其性格仁厚,而若是改立李恪为太子,便很难保证兄弟之间能够“相安无事”。所以,为了不再多生事端令得兄弟失和,李世民选择了就此作罢,这也正是一个父亲所应该考虑的。

李恪有杨隋血脉

对于吴王李恪的母亲,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也就是说,李恪除了拥有李唐血脉之外,还有着前朝杨氏的血脉,这一点在当时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因为当时的唐朝本身就是代替了隋朝,尽管唐朝李氏在创业之初并没有打着反隋的旗号,但是也算得上是改旗换帜直接取隋而代之。而若是李恪上位,朝堂诸臣又该如何处之?很显然,若是提议将李恪选立作为皇太子,在朝堂之上肯定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对浪潮,因为此时的唐朝与前隋已经算得上是形同水火,而李恪的身份很难不让诸多朝臣浮想联翩。故此,就血脉而引起的反对这一点,李世民便不得不慎重对待,而后直接放弃这个想法。

李世民需要重视长孙无忌的态度

我们知道,长孙无忌是李世民一直以来都颇为倚重的朝臣,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正是在长孙无忌的辅佐一下,李世民才有这样的成绩,故此,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态度不能不重视。而虽说长孙无忌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态度,但是李世民还是不禁要怀疑长孙无忌的立场,称“公岂以非己甥邪?”,后来长孙无忌则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了绕过去,李世民也知道了答案。

一切尽在不言中。其实道理很简单,李恪和长孙无忌非亲非故,而李治却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凭什么要长孙无忌向着一个外人说话呢?并且,作为皇子,本身并没有多少的政务经验,正是要老臣辅佐的时候,然而很显然,李恪并没有这个优势,因为唐太宗能够信任托付的,正是长孙无忌等一些老臣,既然长孙无忌都是这个态度,那么很难相信在册立李恪为太子乃至继承皇位之后,长孙无忌这些老臣会好生辅佐,这便是政治资源上的考虑。所以就算是李恪本身表现优秀,然而治国并非只是个人优秀的问题,而在乎于群策群力,这一点正是李恪却缺失的。



未来国策上的考虑

毋庸置疑,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委实使得唐朝国力大增,并且通过多年的东征西讨扩张领土。然而也正是长年的东征西讨,使得海内颇有空虚之象,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唐朝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休养生息而已,而这方面正是李治所擅长的。依照性格而言,李治偏向于保守,而李恪却略有雄心壮志(这也是李世民欣赏李恪的地方),所以仅仅就未来唐朝国策的考虑而言,李治方才是唐朝百姓所需要的领袖人物,而李世民必然也能够看到到这一点,有时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在我看来,李世民并非是不想册立李恪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而是不能。因为当时李世民已经册立了李治为太子,而东宫之位不可能朝令夕改,否则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动荡。并且从当时的朝政局势而言,李恪并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能够令得李世民放心地将帝国的未来交给他,故此李世民最后也只能够选择就此罢休,点到为止。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皇帝,他都必须“身不由己”,因为其中的干系委实太大。


妙龄老翁谈历史


是不能

李恪是最像李世民的皇子,当初废除李承乾后李世民就想立李恪为太子,为此他特意征询了长孙无忌的意见,没想到长孙无忌当面就给李世民驳了回去,自此以后李世民再没有提过,李恪当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李世民不能立李恪为太子的主要原因还是与隋炀帝有关系,因为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当初隋朝是怎么灭亡的,是李世民的老子李渊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推翻的,如果李恪为太子,他肯定不能获得勋旧的支持,长孙无忌的反驳就是证据。

唐朝初年,由于李世民对功臣集团没有进行清洗,这些人在朝廷上有很大权力,这些人都是跟李世民打江山的,如果让有隋炀帝血统的李恪登基那这些人肯定担心万一李恪报复,后果将不堪设想,李世民征询长孙无忌意见的原因就是希望作为功臣集团首领的他能扶保李恪,可以担当李恪与功臣集团的缓和剂避免产生误会,没想到长孙无忌想都没想直接给顶了回去,李世民多么聪敏,他知道不能强来,否则隋朝二世而亡,他的唐朝说不定也就是三世而亡了。

但是这个事情让李世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因为这个事情长孙无忌对李恪非常忌惮,在李世民死后就把李恪给杀了;二是他的继承人李治把大唐江山给整没了。





沧海一粟7528


唐太宗李世民曾几换太子,搞得心力憔悴,整天盘算着,到底该立谁,估计这心情只有后来的康熙大帝才能理解,整天跟在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也是绷紧了心弦,生怕出了差错,因为他手里的3颗子弹就剩最后1颗,必须力保,李世民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随口提了一嘴,吴王李恪是否合适时,长孙无忌跳起来严词拒绝,李世民才把话咽下去了,此事在史料有提过一笔。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新唐书》记载: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后来结姻亲,长孙皇后是他妹妹,李治继位时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凌烟阁功臣像排第一。

上文的大意是,太宗李世民虽然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但总不放心,觉得李治太仁厚,不堪重任,问身边的长孙无忌,要不立吴王李恪,他可是最像朕的,结果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史料上说“固争”,李世民还戏谑,就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才这样反对的吧,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当然不正面回应,而是讲了一堆大道理,把这事圆过去了,此事也作罢。

修定寺,建于北魏,唐太宗时下令修复该寺,并为长孙皇后祈福,图为修定寺唐塔。

长孙无忌为什么极力反对,因为傻子才支持这个庶出的皇子,长孙无忌的妹妹正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生了3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长孙无忌是这3人的亲舅舅,在长孙无忌看来,太子之位必须在这3人中产生,才能保自己家族永久荣耀,在李承乾和李泰先后被pass掉,就剩个老实李治这块筹码了,必须力保。

长孙皇后共生3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撺掇,最后皇位花落李治,为唐高宗。

李恪,李世民3子,虽然最像老爹,又深得宠爱,但他母亲是隋炀帝女儿,李世民的杨妃,说句不好听的,是朝朝的余孽,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带领的长孙家族权势如日中天,杨妃和儿子李恪想争位,简直蚍蜉撼树,当年的李世民问李恪可行,可能是随口一句,也可能是有心之话的试探,都会受到强烈的阻挠,李世民也是那种对外强势能干,对内一窍不通的马大哈,可能这只是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在谈论储位时,众多谈话中的小片断,也可能还问了6子李愔如何,7子李恽如何,但只有李恪被有心的史官记录下来。


图文绘历史


太子的废立成为唐太宗晚年挥之不去的惆怅,他不但没有他父亲高祖托付得人的快感,反而至死都对皇位是否托付得人感到担心和不安。



太宗虽然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也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如太宗在废掉李承乾和幽禁李泰后,也清洗了他们的同党;让当时的重臣都兼任东宫的官职,培养他们同未来皇帝李治的感情。但太宗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懦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就想立第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是个怎样的人

李恪,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集隋唐两大皇族血统于一身。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同为隋朝大臣独孤信的女儿。隋朝没落后,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娶了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为妻,他们伉俪情深,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即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李恪生

性聪慧,文韬武略,是唐太宗李世民亲口承认最像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得到父亲的宠爱,不到一岁便被封为长沙郡王,后相继获封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

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后,没过多久就后悔了,想立和自己最相似的吴王李恪为太子。他曾对大权在握的国舅长孙无忌说:

“当初你劝我立晋王为太子,晋王懦弱,恐怕守不住江山社稷,吴王恪英武果敢很想我,我想立恪为太子,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想法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的反对

长孙无忌是太子李治的亲舅舅,当听到太宗要废李治改立李恪,当然不愿意,气的鼻子都歪了,说什么都不干。联络其他朝廷重臣一起反对,让唐太宗坚持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并说太子仁孝,足以做一个守成之君。


李恪的太子之位成了泡影

由于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反对,唐太宗也无可奈何,认为再考察李治一段时间,李治也表现的很好,李世民觉得李治虽然懦弱,但是明辨是非,就这样打消了改立李恪的念头,以后不再提太子废立之事,只一心培养李治。

总之,李世民在太子人选上是煞费苦心,尽管想过立李恪为太子,但是主意不坚定,在众多大臣反对后又改变了。


古今博学


李世民作为唐王朝主要的建立者,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哥哥逼自己父亲退位。在位期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同时针对继承人多次进行调整,并最终确定李治为皇太子。对于他的第三个儿子李恪,他确实有立为储君的想法,但基于多方面考虑,他不得不放弃李恪。

首先,李恪的出身让李世民不敢立其为太子。李恪的母亲只是李世民的妃子地位不如李治等人,且他的母亲本是隋炀帝之女,在身份上不太会被众臣认可为皇太子。废嫡立庶自古不被接受,李世民也需要考虑这样造成的影响,且作为前朝皇室后裔支持率并不高。

其次,李世民面对所谓关陇集团的压力。李唐能够取得天下及李世民实现夺位计划离开支持的关陇集团,换而言之,他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势力自然不希望前隋皇室后裔成为储君威胁自己的位置。而李承乾、李泰、李治皆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的儿子,舅舅自然希望自己的外甥成为储君,自己和家族乃至整个利益集团依然在唐朝占有话语权。李世民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李恪。

第三,李治虽然软弱但是不能可能做出格的事情。李世民杀兄逼父无论怎么洗白也是洗不干净,他也很忌惮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的威胁,李恪很有才干,也免不了和朝廷重臣结党营私。作为帝王的李世民是非常害怕储君势力做大的,在经历李承乾和李泰这对兄弟因为储君引发的风波,李世民更希望相对温和的李治成为继承人,更有利于平稳过渡。

综上,李世民曾经考虑过李恪,但因李恪前隋外孙的特殊身份,加上其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存在废嫡立庶的情况,长孙无忌等老臣的反对加上李世民已经厌倦了立式宫廷政变,故放弃李恪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舍我谈历史


我字多,看我!正是因为李恪太过优秀,让李世民想立太子但是却又不敢立太子。

自古皇帝选择太子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封建制度的存在,我们可以把整个国家理解为一个大家族,而君主就是族长,作为族长肯定是想让自己的家族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在选择下任族长的时候就一定会深思熟虑。

而选择选自跟这个就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是下任族长没有选择好的会最多连累千人,但是如果太子没有选择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连累天下,历史上已经有太多开国皇帝打下天下,但是因为后来的统治者无能从而国破人亡。

李世民可以说是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就是因为李渊设立李建成为太子导致李世民的不服,最终有了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成功成为太子,最终成为唐太宗,到了李世民该选择太子的时候同样为了难。

早期所立的太子李承乾因为利欲熏心想要谋反强制李世民做太上皇,但是李世民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最终李承乾被发配边疆,还有参与此案的嫡次子李泰也无缘太子之位,此时摆在李世民眼前的只有李治和李恪这两个选择。

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也就是说是李世民正妻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的第三个儿子,要论规则的话应该是立嫡不立庶,但是李治不同于其两个谋反的哥哥,李治的性格非常的懦弱,做起事情来非常的不果断;

相比之下李恪就要比李治好太多,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世民曾经夸奖李恪说他有自己当年的风采,做起事情来果断,非常贤明有才华,但是不同于李治的是,李恪的母亲并不是长孙皇后而是妃嫔杨氏,在任何方面都强过李治的李恪唯有在身世上比不过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恪只是排行老三,至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论资历和能力来说,是都比不上这两人的,最终李世民在两头犯难的情况下选择了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这是为何呢?

论血统而言

虽然两人都为李世民的儿子,但是母亲不一样也就代表着会有不一样的地位,在古代正妻跟小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可是李世民明媒正娶过来的,李恪的母亲只是妃嫔也就相当于小妾,两者地位都不一样。

如果单说论母亲的话还有一争的权力,但是李恪的母亲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在李世民入朝为官的时候被杨广命令联姻,这才将两人绑在了一起,而生下的儿子李恪可以说是有着两朝的血脉,这一点上李恪就输了。

论背景而言

这是主要说明李治的,李治不仅有一个好母亲还有一个好舅舅,李治的舅舅就是位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位”的长孙无忌,帮助李世民的文臣武将有那么多能排在这二十四之中就已经很厉害了,而长孙无忌还是排行在第一可见其贡献。

正是因为有着这一层关系,长孙无忌在朝中遍地亲信,虽说不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吧,但是其影响力也是可以让皇帝重视几分的,而人都是有私心的,长孙无忌自然拥立的是李治,毕竟是自己的亲外甥,而李世民如果要立李恪为太子则不得不要考虑长孙无忌的感受,所以在背景上李恪输的很彻底。

从政治上讲

李世民在位期间将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条,所以自然不希望下一任君王会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李世民会选择敦厚老实的李治,虽然李治性格老实但这也恰恰是他的优点,在位期间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继续延续李世民遗留下来的制度即刻,所以在唐太宗时期有“贞观之治”而在李治期间则有“贞观遗风”这样的说法。

但是李恪就不一样了,李世民曾夸奖他跟自己当年一样,而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在干什么?跟李建成斗智斗勇的同时在战场上厮杀,这种性格也就意味着李恪断然不会严守李世民留下的规则,很有可能进行一些改动,这些自然是李世民所不想看到的,所以选择李治最为安妥。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兵变所夺得天下,为此不惜杀掉了自己的兄长,到了李世民该选择太子的时候自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毕竟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互相残杀呢?

不同于李渊的是李世民有总共十四个孩子,如果选择李恪为太子那么其他孩子必然会有危险,因为李世民曾为李恪写信让他本分一点,由此可以说明李世民或许是看出了李恪的内心所想。

而李治就不一样了,敦厚老实,在上位之后必然是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的,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的话,李治要比李恪更适合皇位。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是想立李恪为太子但是又不想立李恪为太子,想是因为立李恪为太子或许可以让唐朝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加的强大,不想是因为李恪实在是过于优秀,优秀到让李世民不敢把皇位交给他,并且李世民也不愿冒险,所以宁可把皇位给明知道不会有所作为的李治,也不给有风险的李恪。


文青聊史


谈谈我的观点,首先我觉得李恪肯定是优秀的,因为,他的父亲李世民曾经做过李恪英果类己的评价,就连我们的毛主席都曾经做过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的评价,有些人会说在史书上找不到关于李恪优秀的记载以及他曾经因为踩坏良田被李世民惩罚过,但这些难道饱读史书的毛主席就不知道吗?为什么还会下此结论呢?至少他的脾气秉性个人能力应该比李治更适合做太子吧,按常理来说,谁会拿一个还不如他的人去替换他呢?

那为什么又放弃了呢?是因为他隋皇室的血统吗?可是我觉得虽然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但他更是李世民的儿子,他是姓李的,封建时代是父系社会,从父的,在李世民应该更多的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隋皇朝的遗孤,如果他真的介意,就不应该让他出生,长大成人。再说,如果李恪继承皇位怎么了,难不成他还会改国号为隋,复辟大隋朝吗?

那是害怕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吗?可是关陇贵族很厉害吗?在李治当皇帝后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同样引起了关陇贵族的集体反对,结果呢?李世民的能力威信不比李治强吗?长孙无忌在永徽初期的权力影响不比在贞观时期更大吗?更何况李治要做的还是立自己父亲的小老婆为皇后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做为一个掌握着绝对权力的君主,他想做一件事情总能成功的,也总有人去为他做的。

但是李世民还是放弃了,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废太子这件事本身就是错的,就像长孙无忌劝李世民的那句话,太子乃国家根本岂能轻言废立,也许,这只是他的托词,但却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事实。距离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治被立为太子仅仅过去几个月,就再废一次,还是在李治无错的情形下,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又会乱了,所以,不是李恪不当立,而是李治不当废。

当然,如果李世民执意要做,肯定也是可以成功的,可是,在上次的废立事件中他已经遭受了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如果再废一次,那将再次面临父子失和的境地他已经伤不起了,相比之下,李治如果继位以后能够萧规曹随,他再给他配备最优秀的辅臣班子,同样可以让大唐江山平稳的运行下去,毕竟他不是先知,不知道后来会有武则天的横空出世,把他们的大唐江山差点夺了去。





随豫而安2020


大唐王朝从立国到鼎盛时期,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太子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一来,没有任何皇帝册封的首任太子成为皇帝。二来,只要某位皇子和这个职位有一点瓜葛,但却没能当上皇帝,下场大部分都惨不忍睹。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的首任太子李建成,因手足相残被割去了脑袋。另外还有唐高宗李治的首任太子李忠,被武则天派人毒杀。即便是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在被册立为太子后,也是莫名其妙的去世。之后,诸如唐中宗李显两度为帝册封的太子李重润和李重俊,一个被武则天杖杀,一个因谋反死于乱军之中。总之,大唐王朝中期以前的太子之位就好像有魔咒一样?

当然,在这种“魔咒”之下,一代圣君李世民所立的太子也难以避免。

通常情况下,在后世眼中,李世民心中的皇帝候选人共有四个,分别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以及杨妃所生的李恪。



四人之中,首先被立为太子的必然是嫡长子李承乾。那一年是公元626年十月,此时距离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事变仅仅过去了四个多月。而且,李承乾年仅八岁。以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寄予了厚望。

可惜,天不遂人愿,身为嫡长子的李承乾在成年之后性情大变,而恰好嫡次子李泰异军突起。

李泰这个人算得上是才华横溢,而且崇师好学,深得李世民欢心。由此,李承乾感到了深深地危机,感觉自己的太子之位就要被李泰夺走。为此,李承乾竟然选择了铤而走险,决定效仿李世民,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弟弟李泰,并且谋反。



李承乾的把戏在李世民面前犹如关公面前耍大刀,结果自然是失败。

不过,爱子情深的李世民并没有处死李承乾,而是将他的羽翼全部处死,将李承乾徙居到了黔州。

李世民精心培养多年的太子被废,新一轮的角逐大戏即将开演。在这一次的竞选人员有三人,分别是嫡子李泰、李治,以及庶长子李恪。

按理说,此时的李泰是三人中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但李泰表现的太过于急功近利了。李泰曾对李世民说;只要册封自己为太子,那么自己百年之后,必然会杀掉自己所有的儿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治。

李世民听完这句话,心里五味杂陈。看着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竟然说出这种有悖伦理的话来,生怕他成为皇帝之后会杀光自己所有的兄弟。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孙手足相残,李世民选择了册封李治为太子。



李治成为太子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又突发奇想,怀疑李治仁弱,对着长孙无忌说;

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资治通鉴》

你劝我立李治,而李治性格懦弱,我怕他不能守住江山社稷,这又该如何是好?我觉得吴王李恪非常像我,不如立他为太子如何?

长孙无忌听了这段话,心中自然是一百万个不乐意,因为李治可是长孙皇后留下的唯一独苗了(三个儿子之中,已经有两个和皇位无缘了)。于是,长孙无忌否定了李世民的提议,并说;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听了这话之后,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在这段对话之中,有一个疑点让人匪夷所思,那就是李世民明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也明知道长孙无忌不会同意自己更换太子的,那他为什么会向长孙无忌提起这件事?为什么李世民不是对魏征或者李靖、李勣等人提及呢?



其实,答案很明显,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从血缘关系上就没有任何继承唐朝大统的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李恪的前半生中,他根本就没有得到过李世民的培养,也因此,李恪在朝中没有良好的政治基础,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

看到这儿,很多人疑问,既然李世民没有想过立李恪为太子,那他为何还要向长孙无忌提及此事呢?

向长孙无忌提及此事,很可能是让长孙无忌告诫李治要勤勤恳恳,不要走错路,重蹈两个哥哥的覆辙,否则你的太子之位也是不稳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为制造矛盾,转移李治政治斗争的目标。



其实,李承乾和李泰没有希望之后,李治只要不出重大问题,必然会继承大统。既然太子之位尘埃落定,那么,之前和自己有过竞争的两个哥哥,很有可能成为李治的眼中钉,肉中刺,毕竟这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李世民生怕自己的三个嫡子手足相残,所以,尽量给失势的两个做了安排,都让他们到了自己封地。

但是相对而言,李世民就只给了李恪一句话,那就是告诫他;“父子虽然亲近,但国家法度也不能徇私舞弊,汉武帝曾经立下了汉昭帝为继承人,结果燕王刘旦不服,私下图谋不轨,结果霍光依然可以凭借诏书将他击杀,你作为人臣,一定要以此为戒!”

相比之下,这位庶长子所受到的待遇实在也太差了。显然,李世民对庶长子李恪并没有太多感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世民口中的霍光和燕王刘旦到底指的是谁呢?显然,燕王刘旦指的就是李恪,而霍光则是指贞观第一权臣长孙无忌。



事实也证明,李世民死后,李治登基,长孙无忌迅速发动了攻击,在高阳公主谋反案中,将李恪打入谋反队列,最终李恪在李治的授意下被长孙无忌处死。

再后来,李治和武则天合谋,将把持朝政的“霍光”长孙无忌清理,然后再给李恪平反了冤案。但由于李恪曾经和自己有过争储的经历,所以,李恪的子孙一直都没有恢复应有的待遇,且流放在岭南。直到武则天失势之后,李氏皇族人丁稀少,李恪的子孙才得以继承爵位。


我是越关


李世民的儿子之中,最杰出的只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其中只有三子李恪为杨妃所出,其余三子皆为正宫长孙皇后所生。

本来李世民是想推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但是长子李承乾成年之后,在一些事情上与李世民有了分歧,李世民是个权力欲非常强的君主,要不然他也不会为了皇位弑兄杀弟逼父了,再加上当时李承乾的岳父侯君集造反一事,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印象就更不好了,后来李承乾骑马摔伤了腿之后自暴自弃,竟然喜欢上了男宠称心,被李世民废黜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废黜之后,太子之位空缺,当时吴王李恪与魏王李泰都进入了太宗的视线,魏王李泰是嫡子,传位于他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中的“有嫡立嫡”,而且李泰非常聪明博学,深得李世民的宠爱,可惜后来李世民与他的谈话中发现他的“杀子传弟”思想实在有悖人伦,于是李泰也被放弃。

至于吴王李恪,后世被称为“太宗皇帝最杰出的儿子”,可惜没能登上皇位,他的优点是血统高贵,他的生母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集隋唐两朝皇室血统于一身,有些出身隋朝的老臣天生就对李恪有种莫名的亲近感。

但是他的劣势也正是他的血统,因为唐朝皇室毕竟是背叛了隋朝皇室,这就像是一个结了迦的伤疤,如果李恪上位的话,这个伤疤等于被放到众目睽睽之下抠开,指不定要流多少血出来。

后来在丞相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下,李世民放弃了吴王李恪,选择了看起来性格软弱,为人忠厚老实的第九子李治,李治也是长孙皇后所出,自然得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于是便在太宗皇帝驾崩之后登基,年号永徽,而李恪最终为长孙无忌等人所冤杀。


飞凡看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则是在立皇储问题上的优柔寡断。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给他生了3个儿子,即承乾、李泰、李治。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7年)十月,李世民刚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即被立为皇太子,李泰受封魏王,李治受封晋王。太子承亁少时很聪慧敏捷,太宗十分喜爱,因此着力培养。但他年龄越长,却越来越堕落,喜好声色游猎,在太宗面前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由于其不仅屡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在失宠后竟网罗朋党意图谋友。承乾与叔父李元昌谋反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庶人。太子倒了,该立谁呢?按长幼次序,该立魏王李泰。李泰很有心计,在太子失宠之后,便竭力讨好李世民,取得了其欢心。在朝中讨论续立太子之时,出现两派意见,以山东南方士族出身的宰相刘洎、岑文本为首的大臣主张立魏王李泰;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豪族集团势力却主张立晋王李治。关陇集团是李家打天下、坐天下的支柱,长孙无忌又是国舅,李世民把他视为皇位顺利交接和辅佐下一代君王的理想人选。因此,李世民虽然喜欢李泰,但又不能不考虑长孙无忌的意见。在这节骨眼上,李泰借太子承亁之事恐吓李治,意欲让其主动退出太子之位的竟争。此事被唐太宗得知后,终于舍弃李泰,改立李治。另一重要原因是担心李泰当权出于其本性,会杀死承乾、李治及其他兄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再酿兄弟相残的惨剧。

太子虽定,但李世民心却难安。因为他对怯懦软弱的李治有无统驭大唐江山的才能,远没有把握。一天,他问长孙无忌:“公劝朕立了治儿为太子,但治儿仁儒,朕怎么能不为社稷担忧呢?”他提出改立杨妃之子吴王恪为太子。吴王李恪文武兼备,李世民认为他“英果类我”,并对他有意加以培养、教导,封他为远地藩王。他常对左右说:“我对李恪岂不想天天见到?但因他名分早已确定,所以我让他在外作藩屏,希望到我百岁后,好保卫唐室天下,让其兄弟没有忧患啊!”可见他对李恪倚重之深。李世民向长孙无忌表露易太子之意后,长孙无忌却偏向外甥,竭力反对立李恪,李世民也就放弃了这一打算。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对儿子的评价和看法是很恰当的,但仅因长孙无忌反对,就放弃自己的主张,把立储君这一国之根本处置得很草率,“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终至酿成后来李治在位时武则天当权,最后发展为武则天以周代唐,几乎杀尽李家宗室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