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服装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他用14年华丽转身


从中国服装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他用14年华丽转身

主动摘下自己的王冠,需要勇气,而能够再次问鼎“一哥”,则需要远见与智慧。

  • 文:灰鸽

作为中国现代服装的发源地之一,宁波诞生了中国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座西服工艺学校,以及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服装文化底蕴深厚。

同时,也诞生了中国较早的一批服装品牌,如雅戈尔、罗蒙、杉杉、太平鸟、唐狮、步云等,被行业冠以“中国男装之都”。

不过,宁波人不只会做衣服,还有更多的梦想,就像“杉杉”,从中国西服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这段华丽的跨界转身背后,写满了宁波商人的传奇。

从中国服装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他用14年华丽转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国大地,尤其是在沿海区域,一个个传奇的创业故事开始悄然发生。

那是一个考验胆量与勇气的时代,敢于跨出第一步,可能你就成功了。

1989年,在部队干了多年汽车教练的郑永刚退役了,回到了家乡宁波,都说30而立,但31岁的郑永刚还没找到自己真正的事业。

恰逢宁波甬港一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厂要出售,郑永刚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还借了不少钱,盘下了这家可能白送都没有人愿意要的烫手山芋。

资不抵债,其惨烈的经营状况已经无法用文字来形容,而郑永刚就在这样的一家破厂房里开启了传奇的人生。

那个年代服装还没有品牌的概念,但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认识到时尚,穿了多年的中山装已经不能满足中上层人士对于审美的要求。

郑永刚经过市场考察,也发现下海经商的人特别多,商务装的需求很旺盛,于是决定专攻西服,并提出了品牌战略,“杉杉”应运而生。

从中国服装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他用14年华丽转身

方向是定下了,但实施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彼时他手里就几间破厂房,几台旧机床和缝纫机,别说做西服,大部分工人连西服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不过这也难不倒好学的中国人,郑永刚收集了很多西服的画报和杂志,让工人们照着画报上西服的样子打样。

据郑永刚回忆,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尝试和失败,最后才手工缝制出了第一件看起来像模像样的西服,就这样,杉杉西服诞生了。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彼时的郑永刚正是踩中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创业潮的风口,无数奋斗者都穿上了西服。

不到3年的时间,资不抵债的服装厂摇身变成了地方上的大户,不仅还清了欠债,还创造了数千万的产值,也树立了一个中国销量第一的西服品牌。

1992年,商务局组织评选中国十大服装品牌,郑永刚开了一句玩笑,说杉杉品牌能不能不参加,急得当时商务局的领导慌忙说,那可不行,全国性评选必须有龙头坐镇。

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杉杉”两个字几乎是中国西服的代名词,一句“杉杉牌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词,就宣示了它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地位。

从中国服装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他用14年华丽转身

而从1992年到1997年,杉杉西服连续6年拿下了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桂冠,如今的雅戈尔、红豆等只能望其项背。

1996年,杉杉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服装品牌企业,也成为了那两年中国股市的一只白马,股价两年翻了2倍。

而站在行业之巅的郑永刚却开始了思考另一个问题,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将近,届时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将与全球巨头共舞,还能享受如此的红利吗?

这个问题整整缠绕了郑永刚两年,而在这思考的两年里,杉杉西服也走下了神坛,郑永刚失去了中国西服“一哥”的王座,但现在来看,或许是他自己主动摘下了王冠。

因为郑永刚已经决定跨出服装行业,开辟新的战场,1998年,他为杉杉股份定下了两个新的方向,一个是大健康,一个是新能源。

新业务是定下了,和当初刚接手服装厂的时候一样,不知从何下手,而1999年的一个远方朋友的来访,让他找到了良方。

1999年3月,国家碳素研究院鞍山工程院院长王维刚到上海出差,约郑永刚吃饭,喝酒叙旧只是其一,实际上,王维刚是来找郑永刚投资的。

彼时鞍山工程院手中有一个“863”课题项目面临“夭折”,因为上面拨下来的1000万资金已经花完了,但他还想研究下去。

从中国服装大王,到国内锂电材料“一哥”,他用14年华丽转身

饭桌上,郑永刚看到了王维刚给他展示的图纸,其中的“中间相碳微球”负极技术吸引了他,因为这正是当时日本企业垄断的新能源材料技术,这与郑永刚的新能源方向不谋而合。

郑永刚当即拍板承诺,愿意出资8000万支持完成课题,当然,除了对于新能源方向的坚定之外,当时服装业务每年几个亿的利润也给了他底气。

之后,鞍山工程院举家搬到上海浦东,开始了技术科研攻关,郑永刚豪掷3个亿买下了100亩商业用地,不仅建厂房,还给研究人员置办房产,并安排家属工作与子女教育。

在当时,不得不佩服郑永刚的决心,他的投入其实有很大的风险,但上天眷顾,项目最终在2001年实现了产业化,杉杉股份掌握了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一句打破日本的垄断。

而工程院也在2001年变成了上海杉杉,原来的研究院以技术入股占25%的股份,而郑永刚则以资金入股持有75%的比例,杉杉股份的新能源业务就此起航。

之后又用了几年的时间,杉杉股份打通了锂电池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到电解液、隔膜的全产业链,成为了中国为数不多的综合供应商之一。

一切准备就绪,再次等待风口的来临,2007年开始,智能手机时代开启,杉杉股份终于熬过寒冬,迎来了春天,成为了上千家锂电企业中幸存下来的一员。

2014年,杉杉股份成为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领军者,14年的卧薪尝胆终于让郑永刚重新走上高光时刻,之后连续6年登顶国内“一哥”。

根据《2018 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杉杉股份在国内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领域排名分列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综合实力名列前茅。

2019年,杉杉股份的业绩不太理想,但在这次疫情中,郑永刚也通过宁波慈善总会捐赠了500万元用于抗击疫情,截至目前,杉杉的复工率仅有70%。

但正如郑永刚所说,疫情会结束,春天总会到来,而杉杉也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