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者”寧德時代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潛伏者”寧德時代

這家動力電池行業的“獨角獸”公司,將觸手伸進了充電樁市場。3月6日,一家名為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的公司正式註冊成立,註冊資本5,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新能源科技、電池科技、停車場(庫)經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其背後股東正是新能源動力電池大鱷寧德時代。根據天眼查所公佈的股東信息顯示,快卜新能源擁有兩個股東,分別為出資2550萬元人民幣、持股比例為51%的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出資2450萬元人民幣、持股比例為49%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這家剛剛在2019年實現32.9GWh裝機量,並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將涉足下游充電樁市場。其加入充電樁市場業務的時間節點耐人尋味。

萬億基建,充電樁市場或成突破口

受開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熱情異常低迷,基建投資成為當下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方式。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其中特別指出,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的7個新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項目。隨後北京、河北等13個省市,相繼公佈了總投資額近34萬億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就包括了“新基建”項目。

此前,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進行修改,將設計與生產分離,旨在為新能源車代工模式掃清障礙。未來,新能源汽車很可能迎來回暖態勢,也將進一步擴大充電樁的潛在缺口。在此發展趨勢下,將充電樁建設明確納入“新基建”的名單上,意在通過政策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而當下中國充電樁建設仍面臨著巨大缺口。截至2019年底,中國充電樁僅為120萬臺,車樁比約為3.5:1,充電樁建設缺口明顯。

在此背景下,寧德時代意圖搭上政策“順風車”加快新能源版圖建設的目的昭然若揭,儘管其在接受採訪時否認了這一看法。然而,作為充電樁市場新軍,寧德時代欲搶佔現有市場份額並不容易。以特來電、星星充電為代表的“頭號”玩家牢牢把握著“遊戲規則”。3月5日,特來電剛剛獲得13.5億元的A輪投資,並有計劃實施拆分上市。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中國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運營商只有8家,分別為特來電14.4萬臺、星星充電11.2萬臺、國家電網8.8萬臺、雲快充3.3萬臺、依威能源2.5萬臺、上汽安悅1.8萬臺、中國普天1.4萬臺、深圳車電網1.2萬臺。這8家運營商已鯨吞市場總量的90%。

“潛伏者”寧德時代

尋求整車製造,寧德時代只差臨門一腳

“鋪大餅式發展”。在動力電池市場“一枝獨秀”,又將涉獵充電樁市場,一個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只差整車製造一項。儘管寧德時代從未公開透露過造車計劃,但其縝密的新能源造車計劃已初現端倪。與傳統燃油汽車不同,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為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技術。除了掌握完備的動力電池技術外,寧德時代早在2018年,就已開始謀求整車製造的技術儲備。當年,寧德萬和投資集團注資成立寧德時代電機科技有限公司,在當時被認為其意圖率先在業內形成新能源汽車電動系統的“總成效應”,成為一體化的新能源零部件供應商。2019年4月17日,寧德時代與華為在上海簽訂合作協議。牽手“不造車”的華為,有業內人士認為,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無人駕駛以及算法層面優勢明顯,結合寧德時代本身在動力電池市場的龍頭地位,可能會為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整合提供基礎IC方案。

顯然,在三電技術均埋下伏筆的寧德時代,只缺少整車製造一個最終輸出環節。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認為“上游零部件企業不會甘心永遠只做供應商。無論是電池或者電機企業,一旦獲得資本便會積極投資整車企業,因此增強在整個行業的話語權成為企業追逐的重要目標。這是一個趨勢,也是產業鏈融合的一種形式。隨著資本的多次投入,不排除在未來的3-5年後,也可能出現類似'寧德牌'汽車"。

2018年,寧德時代在中國市場投資了首家造車新勢力-拜騰。在經歷了造車新勢力“下餃子”般末路狂花式的野蠻增長後,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出現嚴重的產能和品牌過剩,造車新勢力“淘汰賽”在2020年已進入補時階段。資本的“燒錢”遊戲落幕在即,多家造車新勢力已陷入負債危機,這對於“持幣觀望”進入整車生產的寧德時代不可謂一種快捷方式。

無獨有偶,2020年1月英國天空新聞臺稱,寧德時代正考慮入股深處債務危機的英國車企阿斯頓·馬丁。其表示,寧德時代是最近幾周與阿斯頓·馬丁及其顧問進行談判的多家公司之一,若二者合作,寧德時代將為阿斯頓·馬丁提供未來車型所需的電氣化技術。儘管阿斯頓·馬丁最終未能與寧德時代牽手成功,但足以表明寧德時代正尋求加入整車製造的機遇。

“潛伏者”寧德時代

新四化路口,落後就要捱打

儘管寧德時代仍穩坐動力電池市場頭把交椅,但相比傳統燃油發動機更新速度,動力電池在能量密度、材料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不進步就等於退步”。傳統液態鋰離子電池不會成為動力鋰電池的終點,而全固態電池取代液態電池成為主流是大勢所趨。3月9日,三星正式公開了其全新研發的一款高性能、長壽命的全固態電池。其表示,目前研發的軟包電池原型可以讓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達到800公里,循環壽命超1000次。

此外,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也開始了其下一代電動汽車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據瞭解,該項目預計投資100億日元(約合5.8億元人民幣),由本田、豐田、日產、松下等23家汽車產業鏈的公司,以及京都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組成,預期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態電池技術。然而,作為動力電池行業獨角獸的寧德時代,卻在固態電池的研發上顯得謹言慎行。一位寧德時代電池開發負責人表示,寧德時代雖然已製作樣品,但是實現量產恐怕還要等到2030年。

顯然,在固態電池研發已落後身位的寧德時代,如何利用好現有的技術優勢轉變為財務業績上的增長,成為其當務之急。而從搭政策“順風車”進入充電樁市場,掌握三電核心技術意圖進軍整車製造的表現看,“寧德時代牌”汽車離面世似乎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